专家谈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流感致死率低但绝非罕见

来源: 2018-02-13 03:48:44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专家谈《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流感致死率很低,但绝非罕见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这两天,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屏朋友圈。文中作者写了自己岳父从患流感到死亡的整个历程,从起初满不在乎地当成“感冒”来治疗,到肺部感染进入ICU,最终不幸病故,仅仅只有29天。

  “这篇文章之所以广为流传,主要是以个案和家庭的角度出发去写,让大家看到了生命是脆弱的,而不是用简单的流感发病数据进行公告,因此引起了很多对健康缺乏关注的社会人士的热议。”2月13日下午,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副所长陈健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表示,流感不是普通感冒,尽管致死率不高,但对于儿童、老人等高危人群来说,如果延误就医、抗病毒治疗不及时,易产生严重并发症,仍然有死亡的风险。

  流感疫苗接种率很低

  在陈健看来,《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热传,不仅是要引起公众对流感的关注,更重要的是让公众养成正确的看病就医习惯。

  “很多人以为感冒、咳嗽这类疾病是小毛病,在家里自己看下,去药箱找点药,譬如感冒颗粒、板蓝根之类吃点就可以,但我还是主张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医生去做,不要盲目的自我诊断,不要迷信‘久病成医’,这都不是一个好习惯,在医院,即使是医生,除了专业知识的判断外,也需要借助一些医疗设备去诊断,从而对症下药,乱吃药,不仅耽误病情,还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他说。

  据他透露,目前中国流感疫苗的接种率仍然很低,在人群中的比例甚至不到5%,“这一预防措施整个过程很安全,疫苗中仅仅保留了病毒的抗原成分,并不会引起病人发病和传染,是最有效的预防流感的手段,其成本效益也非常好。”

 

 

  “部分流感患者病情早期未得到有效控制,流感病毒会累及下呼吸道,引发重症肺炎。”周剑平表示,当大部分肺组织受损时会导致严重缺氧发生,即医学意义上的急性呼吸衰竭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多表现为活动后呼吸困难或胸闷气急,由于缺氧持续且无法纠正,逐步出现全身多脏器衰竭。

  尽早就医尽早诊断

  相关统计显示,成人每年患普通感冒平均2-6次,儿童平均6-8次。

  据陈健介绍,普通感冒俗称“伤风”,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其中成人以鼻病毒为主,而儿童以副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常有喷嚏、鼻塞、流涕、咽部不适等症状,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

  “流感轻症病例症状和普通感冒相似,但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重症病例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肺外表现及多种并发症。”他表示,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潜伏期较普通感冒长,一般为1-7天,多数为2-4天。流感一般表现为高热,可达39-40℃,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结膜轻度充血,也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

  如何预防普通感冒或流感?

  陈健表示,首先要勤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流行高峰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规律,改善营养状态,避免受凉和过度劳累。年老体弱等易感者应注意防护,流行季节应戴口罩。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这篇文章记录的遭遇并没有得到权威信源的印证,事件以及文中诸多细节的真实性,现在还很难确信。但文章用亲历笔法讲述的故事,可能是流感季提早爆发以来,第一个从病人角度详细讲述“流感猛于虎”的警示文章。作者亲历,文笔朴素,事关生死,因而有一斑窥豹的效果,所以激发了读者强烈的危机意识。

  要理解这篇文章的流行传播,至少需要了解三个方面的背景:一是中产家庭在遇到疾病打击时拼尽资源的共情效应;二是本次全球范围、我国尤其严重的流感爆发引起的社会担忧;三是在昂贵的生命最终支持系统、医疗系统的不确定局面下,个人及家庭财产的抗风险配置。

  中产阶级的不安全感从作者和读者的“互动”中暴露无遗,再一次证明,教育和医疗是最容易激发中产共情的两大主题。前者涉及下一代如何成长,怎么确保阶层稳定并向上流动;后者则关系到大人的安危,怎么为孩子提供安全的庇护,一次事后传播的流感死亡病例,击中中产软肋。

  读者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到文章故事中,当岳父坚持光膀子吹风时,家庭内部怎么在既有的权力关系下劝说老人?当出现流感时,如何果断切断对孩子及家人的感染链条?从治疗流感最好的朝阳医院转出时,艰难的选择是对的吗?进ICU、上人工肺、每天2万块的开销能顶多久?

  压力过重>>

  而走在奔四路上的80后,成了中年危机的重灾区。

      

作者家在北京,买有几百万商业保险,家有车、自住房,拥有医院人脉,可以上网查找资料,有家庭亲戚的后援,流动现金可以支撑三四十天昂贵的ICU……尽管如此,仍然买不到达菲,所以每个读者都会回头拷问自己:如果我摊上了这件事,会是什么结果?

这是文章广为传阅的心理基础。同时,它在共情之外,也展示了更多“硬核事实”,包括但不限于:医护人员很努力很敬业,但即使三甲医院也不是每家都有达菲供应;北京的大医院疲于应付流感爆发,流感整体情况不明;医疗方案的愈后、风险等还可以更详细地告知家属吗?

另外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当然不是“北京折叠”或“逃离北京”的另一种版本,可在网友的跟评中,也确实发现南北医院的差异。比如有网友说深圳的医院很容易取得达菲,这对早期流感治疗很有效。所有这些,都让人隐隐意识到南北差异或许存在,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人的生死。

更为关键的是,《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中“感冒致死”的岳父,感染的“未知病毒”到底是什么,以及它会不会有传染的潜在风险,这些信息已经超出了一般网文的范畴,需要疾控部门有所回应。盘桓在这篇文章的大众不安心理,特别需要流感及其防控的真实信息披露。

从往年的情况看,流感爆发前也有疾控中心严加防范、但结果却没什么危害的情况,后来随着严控疾控信息发布流程,相关的信息反而变少。如何在流感爆发与疾控防治信息披露上取得平衡,也需要主管部门善加筹措,这是该篇网红文章需要被正视的问号之一。

总之,不管这篇文章的核心事实有多少解读角度,但它发出的警示是明确的。相信医生,如有流感症状,赶紧就医;相信科学,及早配置家庭保险及财产抗风险方案,都是明确的警讯。除了文章的共情之外,所涉部门以职责衡量,找漏补缺,与大众良好互动,也都是人们的期待。

  近期,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社会科学数据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80后的世界——复旦大学长三角社会变迁调查”,以1980-1989年出生的一代人(简称80后)为跟踪主体,研究的内容包括这一代人的家庭、婚姻、就业、迁移、住房、生育、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各个方面。

  80后的收入状况:

  前1%50万元,前10%20万元

  复旦大学人口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教授胡湛指出,2012年至2016年间,上海“80后”的个人年收入呈现较稳定的相对快速增长,其收入分布形态体现为较健康的橄榄型,三次调查的年收入中位数依次为5.0万元、6.5万元和7.8万元。

  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较快,2012年进入前10%和前1%的收入门槛为12万元和30万元,2016年已分别提高至20万元和50万元。

  尽管上海“80后”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7年,且连续三次调查中的总体收入涨幅均高于同期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和上海CPI增幅,但他们仍坦言面临着“经济”“子女教育”和“住房”三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