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体检有害健康 我为什么不体检

来源: 2016-10-22 18:25:51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随着“健康是福”的观念渐入人心,人们的健康保健意识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公司,甚至一些私营企业都开始主动安排职工体检。同时,自费体检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社会上正悄悄涌动着前所未有的体检热潮。今年十一带家人去做个体检,更成为很多人的假期计划之一。不过,专家提醒,虽说定期体检有助于及早发现健康隐患,但体检项目选择不能“一刀切”,检查并不是越全越先进越好,过度体检不仅浪费时间,多花冤枉钱,更重要的是———

    域 外新 知

    美医学专家:过度体检或伤身

    “早发现,早治疗”的健康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不过,美国一些医学专家研究后发现,一些体检其实没必要,有的甚至弊大于利。

    不少人把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检查当做筛查前列腺癌的重要措施。美国每年2000万名男性接受这项检查。布朗大学医学院荣誉退休教授斯蒂芬·史密斯却告诉家庭医生,不用为他安排这项检查,也不用安排针对心脏病的心电图检查。他说,没有证据表明这两种检查可以挽救生命,相反,它们常常会查出一些无关紧要的“异常”,迫使人们接受更多检查甚至治疗。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弗朗西斯科分校医学教授、权威医学刊物《内科学文献》编辑丽塔·雷德伯格刚过完50岁生日,医生通常都会建议这个岁数的女性定期接受乳腺癌筛查,雷德伯格却不准备采纳这个建议,因为这种检查查出太多假性肿瘤,它们通常可以自行缩小。雷德伯格说:“许多医学情况不检查、不造影、不治疗,其实对健康更有利。”她套用建筑学上提倡简约、反对过度装饰的设计理念“少即是多”表达自己的观点。

    现 状 分 析 体检缘何会过度

    原因一:体检机构利益驱使

    白女士曾经在某体检中心建议下,接受了脑部超声多普勒检查,体检人员就告诉她,脑血管压力有点高,血流有点快,建议再做个CT检查。于是她又做了CT,诊断结果是“脑皮质萎缩”。白女士很紧张,怎么会脑萎缩,那不是要痴呆了,这可怎么办?体检人员又建议她再做一个核磁共振检查。当时,白女士已经在该体检中心花了近四千元,她没有继续在这家体检中心检查,而是去了一家三甲医院神经内科,又花了三千多元做相关检查,最后医院的诊断结果是“无异常”。体检机构的一再诱导,让白女士前后花费了七千多元的检查费用,到头来只是一场虚惊。

    北京市健康管理协会会长杜兵指出,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为体检市场提供了巨大商机。除了原来的三级、二级医院纷纷开设健康体检项目外,一大批社会投资的健康体检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提供各种收费档次的健康体检项目。然而由于目前对体检行业还没有完善的相关法律规范约束,不少体检机构为了早日收回投资、扩大营利,过度检查、弄虚作假、使用淘汰设备等现象时有发生。

    原因二:病患寻求心理安慰

    如果医生说某项检查能发现潜伏的肿瘤,或动脉堵塞,或心律不齐,大部分人会毫不犹豫地接受该项检查,因为习惯思维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但研究显示,相当多检查和治疗只起到心理安慰作用,甚至对健康有副作用

    网络上曾流传一篇“我为什么不体检”的文章,颇有影响。其中观点虽然有些极端,但也有些内容发人深省。

    作者徐丹娜在文中就指出“体检改变不了我的健康状况”,她认为,“更多的时候,体检的结果给我们带来的是慌乱、恐惧和无谓的劳民伤财。体检前还是好好的,体检完了,却开始忧心忡忡,子宫肌瘤乳腺增生高血压贫血……反正很少人的指标是完全正常的。为了健康,为了多活几年,大家便遵医嘱开始吞药,维生素、降压药、补血药一一找来,严重一点的便要各大医院再轮番检查一次,看需不需要手术。当得知自己转氨酶偏高时,许多人被告知不好好服药的话会发展为肝炎,结果好好服药后真的得了肝炎、肝硬化;当得知自己血糖偏高时,许多人也会很认真地服降糖药,结果是伤肝伤肾,最后还是出现了并发症。”

    “经过几年的体检和观察身边朋友体检后的遭遇,我变得聪明起来,知道体检保证不了我的健康态势。我们的祖辈一辈子都没照过B超或X光,没验过血和查过大小便,但他们都能健康地活到八九十岁甚至天年。相反,我们现在年年体检,也不见得比我们的父辈健康长寿,反而是许多健康的人被“数据和指标”吓得半死。”

    “许多人走进体检这个误区,以为体检指标正常身体就是健康的,体检指标异常身体就是有病的。其实,自己的健康还是要靠自己主宰,与其相信、依赖那些体检指标,还不如相信我们人体自身的修复功能和自愈能力。”

    原因三:医生思维陷入误区

    过去二三十年里,医学领域涌现出众多新技术,给预防疾病和延长寿命带来新希望的同时,也带来新“威胁”。一些医疗干预针对的病症本来可以自愈或不会妨害健康。一些人感觉检查出某种异常并接受治疗后健康状况改善,其实那种异常未必是病根,不一定会危及长远健康。

    医学教授诺丁·哈德勒说:“医生长期存在一个误区,即发现什么觉得与‘正常’不一样的东西,就觉得它一定是病因。”

    美国知名心脏病专家史蒂文·尼森曾亲身遇到一个因检查得太清楚而让患者吃苦头的案例。2009年,一名52岁女患者感到胸部疼痛,随后在医院接受心脏断层扫描。患者当时两项诊断心脏病指标:低密度脂蛋白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都不高。然而因为断层扫描显示几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医生给她实施血管造影术,结果导致并发症。患者不得不接受一系列治疗,在其中一个治疗环节动脉破裂,不得不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尼森说,这名患者其实最初并没有心脏病,惹上这些麻烦的根源是断层扫描。

    美国全国心、肺、血液研究所心脏病专家迈克尔·劳尔表示,能把身体看得更清楚就未必完全是好事。“我们的成像和诊断检查发展得如此之快,我们可以看到先前看不到的东西,但是我们了解所看到东西的能力以及懂得是否应干预的能力没有跟上。”

    五 点 忠 告

    过度与不及都不好

    有的人认为体检越频繁越好,体检项目做得越多越细越保险,这样能保证早期发现疾病。于是体检时,他们会特意选择所谓的高档体检套餐,项目有的甚至多达百项以上,用尽所有的高端仪器,有人甚至不惜花上万元做一次PET/CT进行全身检查。

    其实,体检并非项目越多越贵越好,高科技影像检查也有其局限性。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会常委、北京健康管理协会副会长王占山教授说,检查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硬化,传统超声波的准确度要比核磁共振高。而且,目前还存在一些过度体检的倾向。比如CT、核磁共振、胃镜、肠镜等,这些检查只是针对特定人群或者在一般体检中发现有某些疾病倾向的人的进一步检查,普通体检者并不需要。过度体检会带来很多伤害。比如做一次胸部CT,辐射剂量相当于拍100张X光片。

    专家指出,健康体检应该科学、客观,过度与不及都不好。有一些体检项目对身体也是有害的,比如年轻女性体检者不应该过多地接触放射线,这样会增加患乳腺癌的几率,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体检,而不要自作主张。一年做四五次体检,完全没必要,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有些项目检查起来也痛苦,比如胃镜等。健康体检一年做一次,半年复查一次就行了。复查也不是所有的项目都要做,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体检并不能代替疾病检查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体检,但也有很多人对于常规体检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因为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刚刚参加完体检没多久,而且大部分指标都“正常”的人,突然患上了癌症或是发生了心肌梗塞。体检真的无用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于利群解释说,健康体检和疾病检查是两回事,健康体检是在人未出现疾病症状前做的定期全面检查,它不是诊断而是一种筛检,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潜在的病变,如高血脂糖尿病等,以便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理论上应该是身体没有明显异常的人。如果已经感到身体某个部位不舒服,就应该直接到医院的相关科室就诊,进行疾病检查,而不是健康体检。

    项目选择因人而异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职业背景、家族病史不一样,即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和生活环境中的健康指数也有差别,盲目地跟从他人的体检方案或者凭感觉任意筛选体检项目,都无法准确反映健康状况。

    于利群说,在体检前,体检查因先和体检医师仔细交谈,由医生根据既往病史、家族病史、年龄、体质等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最佳体检方案。选择体检机构的时候,仅看价格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于那些远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超低价格,更要多加警惕。体检质量的好坏取决于体检机构的设备精确度、体检医务人员的技术实力、体检机构的后续服务等多个方面,建议大家到正规三甲医院的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不仅质量有保证,而且可以极大地方便体检者后续的治疗、随访。

    不能“抓大放小”

    有些人自认为自己身体没事,对医生建议的体检方案的某些项目随意放弃。部分患者在体检时对身体的重要器官(如心肺肝肾)的检查非常重视,但却忽视耳鼻喉科、眼科这样的“小科”,往往随意放弃相关检查。

    专家指出,心、肝、肺等重要脏器要查,眼耳鼻喉也千万不要漏检。健康体检还是应该要全面,因为有些检查对早期发现某些疾病有特殊意义,若受检者确有病变,却忽视该项检查,就可能失去治疗的最佳时机。比如鼻咽癌,早期没有症状,多数患者都是在体检中发现的。又如眼底检查,眼底视网膜是全身唯一可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末梢血管,其状况对全身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非常重要。

    体检只是健康管理第一步

    每一年或每两年体检一次,很多人都能达成,可是当你拿到自己的体检报告,你知道是什么原因让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今后要怎样做才能改善?有哪些风险可通过自身调整来降低甚至消除?

    事实上,很多人拿到体检报告就丢到一边,从未仔细看过,或者看不太懂,还要当医生的朋友来告诉他:“你的血脂有点高,饮食上要注意一下!”可过了不到几天,朋友的话就被抛到脑后。如此体检,做了也是白做。

    四川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刘玉萍指出,体检不仅仅是要得到一个“正常”或者“不正常”的结论,它只是健康管理第一步。受检者应根据报告里的数据,及时调整自身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变被动治疗疾病为主动管理健康,从而达到维护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