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43:二十二、湖滨掠影(上)

来源: 龙剑 2020-05-07 06:46:1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765 bytes)

                                                                     湖滨掠影(上)

    昭庆寺旧址南侧就是短短的白沙路,即使当年白居易所修白堤故址,它向西和北山路相接的地方正好在宝石山下,此处有一座望湖楼,是一处绿树掩映、岩峦烘托、飞檐凌空、典雅古朴的楼阁。望湖楼原名看经楼、先得楼,在当时的昭庆寺前,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967),为吴越王钱弘俶所建,到宋时改名为望湖楼,乃西湖名楼。望湖楼凭借湖山胜处的极好位置,引来历代无数文人墨客的题咏。宋代王安石、苏轼等人,都曾有诗咏望湖楼,或咏楼上观景的感受,其中苏轼在杭任官时写下了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七言绝句最脍炙人口:“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也因此而名重一时。近年重建的望湖楼总面积360多平方米,主楼望湖楼,以曲廊与辅楼餐秀阁相衔接。望湖楼青瓦屋面,朱色单檐双层歇山顶,整个建筑宏丽古雅。地势较低处植草坪、棕榈、冬青,点缀峰石;地势较高处叠石筑山,使之峰石嵯峨,回栏环绕。登楼凭栏,取山形,临碧波,借摩崖,一湖胜景皆来眼底。

    从白沙路再往南就是西湖东岸,这里一面濒临西湖,一面紧靠湖滨路,因有一座圣塘闸得名为圣塘景区,是杭州的免费旅游景点之一。这里曾有一座始建于南宋咸淳六年,称九曲昭庆桥,明代称溜水桥,明武宗正德年间在桥下设圣塘闸,一名小闸,视西湖水位的高低启闭。西湖水原通九曲下湖,下湖湮塞后,经圣塘闸入新河(今称故新河),新河本是张士诚重建杭州城时,改直的钱镠建罗城余杭门附近的九曲城城壕。

圣塘闸北侧原来还有石函闸和中龙闸,合称石函三闸。石函闸位于现在的石函路,为唐代李泌在上、下湖之间筑堤时所建,据明代成化年间的《杭州府志》载:“昭庆寺西凿石冈,上为行路,下通水流,自然成桥。每视湖水盈縮以为启闭。”可知此闸乃凿宝石山山脚下石冈而成,故名石函闸,经白居易提高堤身后,成为利用西湖水灌溉农田的重要水利设施。中龙闸一名涧水闸,在石函闸之南,系宋代所设,应该在今天的北山路和保俶路的丁字路口。曾因在这里设水磨,亦名水磨头;又因闸设多块闸板,水从板上或板缝流出,潺潺作响,俗亦名响水闸。   

    民国二年(1913),拆除沿西湖城墙时,将钱塘门外的水城门改建为现在的圣塘闸。圣塘闸闸门原为木制,泄水口为明渠;1950年改为铁门,泄水口和石函、涧水两闸一起改为地下涵管;1962年,石函、涧水两闸涵管接入圣塘闸后面的涵管;1984年圣塘闸闸门由人力启动改为电力启动。该闸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是沟通杭州城区内河的主要通道。1986年改建圣塘闸时在闸旁建了一座翘角飞檐的圣塘闸亭,亭壁嵌着汉白玉上刻的白居易的《钱塘湖石记》,记载着他疏浚西湖的智慧。这里原是钱塘门外的官道,在唐代时,是从陆路离开杭州前往中原地区必经之地。当年白居易杭州刺史任期届满,就从这里离开杭州,故在此附近设置了一组惜别白公的群雕,重现当年杭州人民送别白居易的情景。

    圣塘景区中间的那条小马路叫做圣塘路。圣塘路东侧叫小车桥,原是清代西河上一座桥,民国初年填西河成今日的武林路。却留下了这个地名。据史料记载,南宋民族英雄岳飞遇害处风波亭就在小车桥附近,在前面的南宋临安图中特地标出了风波亭的位置。西河从湖滨开始的一段叫浣纱河,稍南有一座纪念岳飞的风波桥;而庆春路西端原又有为纪念岳飞之女银瓶而建的孝女井和孝女亭,表达后人对岳飞的敬仰之情。现遗迹已无踪,故特在圣塘景区内原址附近,按宋代风格恢复风波亭,并重建风波桥、孝女井。

    临湖一带是上海知名商人黄楚九建造的豪华别墅群。院中有三幢风格各异、体量不等的西式别墅。如今这别墅群是杭州棋院和湖畔居茶馆的一部分。杭州市考古所的专家根据文献和史料的记载,2008年在此处稍东南寻到了古钱塘门的确切位置。钱塘门遗址是十二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杭州城西城门的遗址,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其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年前的五代北宋时期;宋以后,位置略有变化;自明清以后,杭州城垣经多次变更,钱塘门也曾向东移置,不过位置改变不大。作为南宋都城杭州城临湖的钱塘、涌金、清波三座西城门之一,是西湖景观“三面云山一面城”历史环境的直接物证。该遗址位于西湖东岸北部,今湖滨路与环城西路相接处,距西湖东岸约九十米。考古发掘发现了南宋钱塘门的门道侧壁、门道、城墙夯土等遗存,揭露面积共约一百十平方米。目测两侧壁间距离,当时城门宽度似乎不会超过五米,这还是都城的主要城门。以前连环画或电视剧《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的画面上,城门都要宽得多,看来画家和电影导演们是在想当然。

钱塘门是杭州历史最悠久的城门,从隋唐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非常有名,不仅许多史籍常常提到它,而且明清时期许多著名的小说也常常写到它。在清代末年,英国女旅行家毕晓普夫人于1898年拍摄的照片上,可以近距离清晰看到二层城楼,单檐双层歇山顶,进钱塘门里面还有一道叫做承乾门的城门,再往里就是按察司署,即省高等法院。现存还有一幅明代周龙作于万历戊申(1608)春天的西湖全景图,在图上可以看到明代的钱塘门比清代更为雄伟壮观。

毕晓普夫人姓名为伊莎贝拉·伯德(Isabella·Bird,1831~1904),英国人,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行家和成功的作家,又是世界百大探险家之一。1896年,为了寻访中国西部的神秘土地,伊莎贝拉·伯德从上海出发,乘外国的轮船经镇江、芜湖、九江至汉口,再由汉口经沙市到宜昌,乘帆船从宜昌起行,穿过壮丽的长江三峡,经奉节(夔府)、云阳到达万县。她从万县走陆路经梁平(梁山县)、渠县、营山、南部到达阆中(保宁府),再经苍溪、剑阁、梓潼、绵阳、彭县、灌县到达成都。之后再由灌县经汶川(威州、理番厅)、理县(杂谷脑)、米亚罗到达马尔康的梭磨,再从梭磨返回成都。由成都乘“乌榜船”(四川人称为“乌棒”)沿岷江顺流而下,经眉山、乐山(嘉定府)、宜宾(叙府)、泸州到达重庆,在重庆买舟东下返回上海。她沿途记录了大量的风土人情和民风民俗,并拍下了大量的照片。伊莎贝拉·伯德回国后的第二年即1899年,根据沿途的所见所闻,在伦敦出版了《TheYangtze  Valley and Beyond》(即《扬子江流域及以外地区》)一书(中文译本为《1898:一个英国女人眼中的中国》),内容长达560余页,并配有作者拍摄下的113幅珍贵照片。伊莎贝拉·伯德在1896年来中国时,已经是位65岁的老人了,并且身患“血脂性心脏衰弱”、肺部感染、痛风和“周期性脊柱痿弱”等多种疾病,她竟远涉重洋,独闯长江的惊涛骇浪,深入川藏人迹罕至的地区,写出数十万字的考察游记,这在100年前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不能不说是个壮举。

  古钱塘门遗址在今地面以下1.8米,可知当时的杭州城大概比现在整体低2米左右。 早期的古代城门是先打木桩,在此基础上再建造城门。这种城门怕火攻,一旦木桩烧毁,城门就要坍陷。后来改进为巨石为基础,用城墙砖砌成券顶式城门。作为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券顶式城门,杭州古钱塘门遗址一经发掘,就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如果硬生生地暴露在外面,常年的风吹日晒,非将那些砖石风化变形了不可。为什么不给钱塘门遗址加个玻璃罩呢?玻璃罩虽然可以挡风,但是遗址处在地下,又紧挨西湖,潮湿的环境会导致大量的水汽弥漫在密不透风的玻璃罩内,从外面往里看,什么都看不到了,不利于市民游客观赏。所以最终决定在古钱塘门遗址的上方,架起了一座钢结构的拱形桥,桥面上再播撒下花草的种子,如今已经成了一座颇具野趣的绿色走廊。

    这个景点比较隐蔽,粗心的游客往往会错过。在湖畔居的东南侧,穿过一片绿化带,循着古钱塘门的石牌下几步石阶,散发着悠远市井气息的钱塘门就在眼前。行走其中,阵阵凉意袭来,这里虽与外界相通,但常年保持着低温高湿的环境。而在湖畔居茶楼二楼眺望西湖,颇有几分当年登上钱塘门城楼观景的味道。  

    接近圣塘路南口,有一座2.2米高的马可•波罗青铜雕塑,身着罗马式长袍,一手握鹅毛笔,一手拿游记的书稿,不远万里来到这里。马可•波罗几次游历这座他被称为“天城”城市,我们看看他是怎样描述杭州的。   

    他说:“所有的运河与街道都很宽阔,所以运载居民必需品的船只与车辆,都能很方便地来往穿梭。”又称赞:“那些架在大运河上,用来连接各大街道的桥梁的桥拱都建得很高,建筑精巧,竖着桅杆的船可以在桥拱下顺利通过。同时,车马可以在桥上畅通无阻,而且桥顶到街道的斜坡造得十分合适。”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