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40:二十、临安纪胜(下)

来源: 龙剑 2020-05-04 07:13:0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573 bytes)

                                                                         临安纪胜(下)

    作为酒的主要消费场所酒楼、酒肆在临安到处皆是,因此无怪乎《梦粱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等著作都列有“酒肆”专节。北宋京师汴梁最有名的酒楼是樊楼,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改建为东西南北中五座三层的主楼,并更名为丰乐楼。这个著名品牌到了临安自然被继承下来,在涌金门和清波门之间的西湖边上,重建丰乐楼,《咸淳临安志》中赫然出现在《西湖图》上。

通常每个酒库都开有酒楼,专门营销自家生产的酒,例如御街上的和丰楼、和乐楼分别属于南上酒库、南酒库等等。《梦粱录》卷十六也列出了一些著名酒店名称、地点和经营的人家,它们差不多都分布在大型游乐场周围。《武林旧事》卷六“酒楼”一节补充了因酒楼派生出来都城一些下层市民的生计,当时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所以官方(城管)并不来驱赶。

    酒店门口装饰着彩画的大门楼,通道两旁排设有红绿颜色油漆的杈子(短木柱),门楼挂着贴金红纱栀子灯。排设杈子及栀子灯据说是五代时周太祖郭威游幸汴京,茶楼酒肆都这样装饰,店家仿效延续到宋代,就成为一种习俗了。每家店肆都有装饰得十分讲究的厅院廊庑,并带有厕所,院子里则花木森茂。酒座门前和窗上挂着绯绿帘幕,吊窗之外,花竹掩映,垂帘下幕,随意命妓歌唱,饮宴至达旦,也不见倦怠。店肆里都有歌妓,以待风流才子买笑追欢。

    大凡入店如果饮宴数量不多,不可轻易登楼。买酒不多,只能坐楼下散座,叫做“门床马道”。初坐定,酒家人先下几碟小菜,这叫看菜,并问酒多少,然后另外换上好的菜蔬。有些外地人士到都城,未曾了解临安酒店的规矩,见这几碟小菜就下筷子吃,往往被酒家人哂笑。所以这看菜有点儿像现代酒店的开胃菜,但要点了酒菜才能食用。现在国内存在的“斩客”现象,早在南宋的酒肆里就已经出现。《梦粱录》作者吴自牧说,在店肆饮酒,酒家人根据酒客的消费水平,态度有所不同。如果下酒品件,其钱数不多,称作“分茶”,小分下酒,酒家会老实经营。如果遇到招歌妓的,酒家就会极力推荐号称是名酒珍品的高档酒水菜肴,同时抬高价格,当然有经验的是不会上当的。

    大型游乐场叫做瓦子或瓦舍,宋代的瓦舍、勾栏是夜晚群众聚集娱乐演出的场所。勾栏在宋代并不是后世的妓院,而是演出场所。勾栏上面封顶,为全封闭式近圆形建筑。其中用于演出的部分是戏台,戏台后部有戏房,以布幔来与前台分开。戏台上设有乐床,是女艺人演奏乐器的坐处。这些坐在乐床上的女艺人还兼有念诗、伴声等职能,以辅助场上的角色表演。每个勾栏叫做棚,若干个勾栏组成一个瓦舍,瓦舍很像过去上海大世界这样的游乐场。关于瓦舍名称的来历,《梦粱录》卷十九中作了解释: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瓦舍起源于何时,南宋末年的吴自牧、周密等人已经不甚了然。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早在北宋末年,瓦舍已经几乎遍布汴京城,大的瓦舍可容纳几千人。《都城纪胜》中说:“其杭之瓦舍,城内外合计有十七处,如清泠桥西熙春楼下,谓之南瓦子;市南坊北三元楼前谓之中瓦子;市西坊内三桥巷名大瓦子,旧呼上瓦子;众安桥南羊棚楼前名下瓦子,旧呼北瓦子;盐桥下蒲桥东谓之蒲桥瓦子,又名东瓦子,今废为民居;东青门外菜市桥侧名菜市瓦子;崇新门外章家桥南名荐桥门瓦子;新开门外南名新门瓦子,旧呼四通馆;保安门外名小堰门瓦子;候潮门外北首名候潮门瓦子,便门外北谓之便门瓦子;钱湖门外南首省马院前名钱湖门瓦子;亦废为民居;后军寨前谓之赤山瓦子;灵隐天竺路行春桥侧曰行春瓦子;北郭税务曰北郭瓦子,又名大通店;米市桥下米市桥瓦子;石碑头北麻线巷内则曰旧瓦子。”其中以有十三座勾栏的北瓦子规模最大。

    瓦舍勾栏演出的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有杂剧、杂技、相扑、傀儡戏、影戏、说经书、说唱、讲史、讲笑话、猜谜语、舞蹈、诸宫调、耍武术、乐器演奏等等。需要说明的是宋杂剧和元杂剧不同,只是杂技、相扑、小歌舞等杂艺之总称,没有脚本和角色。《都城纪胜》“瓦舍众伎”一节有各种节目的说明,《武林旧事》卷六的“诸色伎艺人”一节则介绍了当时著名的艺人及其拿手绝活。水平一流的艺人常常被召进皇城为皇帝表演,叫作“御前应制”。一般水平较差的进不了勾栏,只在热闹宽阔的空场地卖艺,称为“打野呵”或“路岐”。如执政府墙下空地(旧名司教场)和其他街市的这种空旷地段,多有作场之人。当然其中也有身怀绝技的卖艺人,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或者别的原因进不了勾栏,只能撂地卖艺,夏天夜间就有绝技作场的。

    瓦舍还成为是非之地,现代许多诈骗偷盗的违法犯罪手法,早在南宋的临安就已经屡见不鲜。“浩穰之区,人物盛夥,游手奸黠,实繁有徒。有所谓美人局以娼优为姬妾,诱引少年为事,柜坊赌局以博戏关扑结党手法骗钱,水功德局以求官、觅举、恩泽、迁转、讼事、交易等为名,假借声势,脱漏财物,不一而足。又有卖买物货,以伪易真,至以纸为衣,铜铅为金银,土木为香药,变换如神,谓之‘白日贼’。若阛阓之地,则有翦脱衣囊环珮者,谓之‘觅贴儿’。其他穿窬胠箧,各有称首。以至顽徒如‘拦街虎’、‘九条龙’之徒,尤为市井之害。” 美人局就是现在的放鸽子、仙人跳;柜坊赌局就是现在的出老千;水功德局就是现在的借算命、卜卦骗钱;白日贼就是现在的买卖假冒伪劣商品和使用假币;觅贴儿则是飞车抢夺和划包;穿窬胠箧就是穿墙钻洞进入人家翻箱倒柜偷盗。

    吴自牧、周密等遗民,称瓦舍“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亦为子弟流连破坏之门。”在强敌压境情况下,偏安的南宋文恬武嬉,流连声色犬马,确实误人子弟,影响全民抗敌动员,更遑论收复中原。积弱如此已经是病入膏肓,无可救药,南宋的灭亡自在情理之中。

    宋室南迁后,由于汴京人大量移居临安,因此杭州普遍流行着北方语言。可以想象,当时临安城里见面几乎都有东京汴梁的市民、中原的侨民,他们数倍于原来的“土著”,在语言、饮食习惯、手工业各个方面,毫不客气地冲击着不知所措的临安。南宋初年,临安居民的语言,可以明白无误地分辨出“杭音”和“北音”两种语音。经过一段时期以后,北方的语音成分和所用的词汇,逐渐和“杭音”融合。著有《杭州话》一书的杭州方言研究者曹晓波说:“使杭州方言起了实质性变化的,是宋高宗赵构的偏安,杭城成了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以后。当时,五方人士汇集,南北语言混杂。为了便于交流,杭州的历史责任,需要它的方言‘反主为客’起一种官方语言的作用。在这一种官方语言的产生过程中,杭州市井中的吴方言,也就在南北文化的兼收并蓄中渐渐退居为‘山’话‘村’语,官方的书面化语言逐渐突出。”

    杭州话,这里指的是杭州市区和部分近郊地区使用的地方语言,与大杭州市境内其他地区的方言有别。杭州话大致分布在杭州市区和杭州近郊,大致东至下沙,南到钱塘江边,西自五云山、转塘至留下附近,北经拱宸桥至三墩,东北经笕桥至乔司,不包括杭州远郊以及新近并入的萧山、余杭两区。保守估计,中国以杭州话为母语的人口在一百二十至五十万之间。

    关于当今杭州话区别于一般吴语的原因,以南宋迁都为代表的几次北方移民涌入是学术界早有的定论。在永嘉之乱、南宋迁都和八旗南驻三次语言融合中,永嘉之乱是对整个吴方言产生影响,不限于杭州话;一般认为,南宋迁都奠定了今天杭州话的基本构架,对于杭州话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南宋迁都造就杭州话是学术界的共识;八旗南驻是清初满人加强对汉人控制一项政策,凡设将军、都统的地方都有旗人驻防。清代其它设有将军的八旗驻防城市,如广州、福州,其营地不在城内,对当地语言影响没有杭州大。杭州的驻防城建在涌金门之北,钱塘门之南的西湖东岸城区,位于今湖滨路以东、岳王路以西、庆春路以南、开元路以北的一大片繁华区域,杭州人叫“旗下营”。顺治五年(1648)动工,七年建成,占地1136亩;顺治十六年又向南扩大了75亩。在此后二百多年间,旗人逐渐习惯于定居城市的生活,与汉人广泛交流,影响杭州话,使之产生吴语其它方言所没有的儿化情况。所以杭州话是吴语中的一个另类,语言学上称为语言孤岛现象。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