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36;十八、皇城寻踪(下)

来源: 龙剑 2020-04-30 07:19:4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9618 bytes)

                                                               皇城寻踪(下)

   皇城南北两边有四座大门,南面正门称丽正门,是皇宫正门,上有御楼,门前两侧各有一座文武百官等待上朝用的待班阁。丽正门东面是东便门,向北拐角处有一座水门,有水道和距离不远的京城南水门相通。水道是把大内洗涤用水从龙山河引入皇城使用,南宋时龙山河只能从闸口通航到朱桥(今复兴路美政路口,当时已接近京城城墙),直到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疏浚龙山河,才恢复和盐桥河相接。进京城后的那段水道,更是遍布铁窗櫺,既能阻挡水流带来的垃圾杂物,又可加强戒备,以保证皇城安全。北面正门称和宁门,门前两侧也各有一座文武百官陪侍皇帝四孟进城祭祖等待时用的待班阁,再向北大路两侧就是三省六部等中央政府机关以及接待外国使者的四方院。和宁门东面有东华门,后来明清时代的凤山门就在这两门之间。绍兴二十八年(1158),又因“皇城东南一带,未有外城”,于是“诏筑皇城东南之外城”,“增展出故城十有三丈”。皇城东城墙按照高宗旨意,比吴越国宫城向东移了十三丈(三十多米),皇城墙和京城墙之间间距小了许多。紧贴皇城东墙是殿司中军(皇城警卫部队之一)驻地,驻地前有一排大水池,还设有一个池水所,似乎是一个专门处理皇城所排放生活废水机构,难道皇宫排放的废水里有需要回收的东西?有待专家考证研究。废水最后经北水门出京城排放到钱江,南北水门之间有一个铁幢亭,应该就是当年钱镠射潮后埋藏装多余铁箭头用的铁幢的地方,此处钱镠时是紧靠江边,南宋时也应该离江边不远。建于吴越国时期的碧波亭就坐落在此,南宋时碧波亭是皇太后等人观潮专用的地方。这样看来普通居民是不能进入京城的皇城以南区域的,进一步证明那里不是居住区。

    《皇城图》上所画的皇城的南、北正门并不在在一条南北向直线上,存在错位,即和宁门不在丽正门的正北,而是偏西,说明皇城根本就没有一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这一点也与历代皇宫迥异。毕竟起初时局不稳,庶事草创,无暇兴修,再加上受地形局限,又无一次性规划,皇城的改建便只好就势而行,删繁就简,根本无法和北方平地起建的都城相比。

    皇城里面就是当时所谓的大内或行宫,是一组宫殿建筑,皇城西面北起万松岭南侧,环凤凰山东麓都列入禁苑,这个方向似无城墙围绕,不知当年如何警卫,或许有日夜巡山的御林军。禁苑东面布置着御药院、御酒库、大内都巡检司、御厨等机构作为禁苑和主要宫殿之间的分隔。  

    主要宫殿有崇政殿、垂拱殿、慈宁殿(《西湖游览志》作慈明殿,是理宗初即位时宁宗杨皇后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场所)、钦先寺、孝思殿(靠近东宫,顾名思义应是太子向帝后请安的地方)等十数殿堂,行宫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十分壮丽,布局遵“前朝后寝”之定制。大内里面还有有南宫门、北宫门、内宫门、外宫门,把行宫分成几个功能各不相同的区域。外朝的崇政殿、日朝的垂拱殿均在行宫南部丽正门内,它们以及其它办理政事机构在大内的南面中部和西部;东宫在行宫东部,太子属官替导(唐代叫赞善)、春坊、讲官等的办公地点也在里面;其他宫殿、寝殿、后苑等均在行宫北部和宁门内。

    作为御花园的后苑占了大内相当大的面积,据《西湖游览志》“一山崔巍” 山顶建观堂,是崇信道教的南宋皇帝焚香祝天场所。从地理位置推测这山应该是瑞石山,元代以后改名为紫阳山,这座堂应该是前面提到的“江湖伟观堂”。有山泉涌出,形成溪流山下縈帶,通向一个叫做小西湖的小湖。广植花木,有梅花千樹,古松环绕,牡丹园题伊洛传芳,丹桂园称大阙清香,桔园叫洞庭佳味,竹园曰賞静,芍药园是冠芳,山茶园名鹤翔,木香园为架雪等等。于是剩下可供居住的面积小得可怜,致使贵妃、昭仪、媫妤等有名位宫人的居所,按《西湖游览志》的说法“宫人直舎螘聚焉”,即像蚁群那样挤在一起。

    因为是在吴越国王宫和北宋州治基础上进行扩建,原地改建或者一屋多用的情况非常普遍。整个皇城有限的占地面积,使得主要宫殿一般都规模不大,其长宽高矮仅与大州衙署的设厅相仿佛。据宋陈耆卿编纂的《嘉定赤城志》记述,大州即路治所在,路级的衙署建筑有:仪门、设厅、小厅、签厅、鼓楼、衙楼、手诏亭、宣诏亭、拜诏亭等。其中仪门、设厅、小厅即相当于一般州县衙署的大门、大堂、二堂,杭州州治因原是吴越国王宫,更特殊一些,把设厅叫做“射殿”。外朝的崇政殿,功能上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是皇帝正衙所在,是举行国家级的重要仪礼的场所,竟然是在旧日州治的“射殿”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当时宋皇室的尴尬境地可见一斑。

    商议国是的最高办事中心垂拱殿,五间十二架,长六丈,广八丈四尺,簷屋三门,长广各丈五。朶殿四,兩廊各二十间,殿门三间,内龙墀折槛。宋尺约合31厘米,换算下来这座重要性仅次于崇政殿的宫殿,进深18米多,宽26米,五开间门面,每间5米宽,三扇带屋檐的大门不过4.5米宽。左右两侧办公用房二十间,每间宽度不会超过垂拱殿垂拱殿开间的5米宽度,整个院子也不大,南北不到120米,东西只有40米左右。

    更为有趣的是,正衙大殿不仅属于临时改建,而且还得一殿多用,史载“朔望则权置帐门,以为文德、紫宸殿。按射则以为选德,策士则以为集英”。可见由于安排不下太多的宫殿,一遇到其它事宜,便只好靠临时更换宫殿的名牌,让这座皇帝正衙行使其它宫殿的职能。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七中也说:“殿左一殿,隨時易名,明堂郊祀曰端誠,策士唱名曰集英,宴對奉使曰崇徳,武舉及軍班授官曰講武。”即皇帝和宰相、枢密使等重臣日朝研究军国大事的垂拱殿之左面,举行日常仪式外朝的崇政殿是一殿多用的。《西湖游览志》卷七比较详细地记述了大内布局情况,他是从北面进和宁门说起。对照南宋咸淳年间绘制的《皇城图》,个别地方有误,如仪鸾司应在皇城东便门外,不在皇城东北部。

    南宋整个大内除了行宫之外,还有另一部分,即德寿宫,是宋高宗禅位后颐养天年之所。宋高宗赵构退位后,禅位给儿子孝宗,孝宗是历史上最受称赞的孝子皇帝,侍奉高宗极为恭谨,可皇城里面房屋紧张,哪里还能找出地方来给父皇养老?孝宗于是看上了原来御赐给秦桧住的太师宅。绍兴三十二年,秦桧旧宅摇身一变为德寿宫,退休后的赵构便迁居于此,号为北内,从此行宫就又叫南内。淳熙十六年(1189),孝宗仿效高宗内禅,将皇位传给儿子光宗后,仍退居于此,只是将德寿宫改名为重华宫,这也是一殿多用的例子。北内范围南起望仙桥直街,北至佑圣观路,西临中河,东到吉祥巷、织造马弄一线,内有亭台楼阁,假山苑池。宁宗时曾遭火灾,度宗时以其地之半为宗阳宫,祀道教神祇。

    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灭南宋。元军占领临安后,幼帝、谢太后被押送元大都(北京),南宋皇宫被元军掳掠一空。第二年,因民间失火,飞烬延及,皇宫被焚毁。临安城非常拥挤,老百姓的住宅和官府靠得很近,一旦民居失火,即使是太庙、北内这样重要的建筑也不能幸免。皇城遭燬正值南宋刚灭亡,临安处于无人管理的真空时期,一把火把皇城烧得干干净净。不久番僧杨琏真迦在皇城旧址造了一座高十三丈的白塔(镇本塔)和五座寺院,以示镇压之意。这些充满民族仇恨的建筑,在整个元代很少有人光顾,自然就衰败,到了元末都已经颓圮,昔日皇城一片荒凉。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张士诚重建杭州城时就把南宋皇城划到城外,直到八十年代以后,杭州开始有恢复皇城的议论。第一步是发掘遗址,然后再作出规划,正式动工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只是保留遗址还是重建以及重建到何种程度,各有利弊,众说纷纭,分歧不小。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