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28:十四、湖山增色(下)

来源: 龙剑 2020-04-22 07:29:08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9891 bytes)

   勘查西湖葑田共二十五万余丈,合用人工二十余万工,赈灾结余钱米约可雇十万工,只能治理一半湖面。苏轼说自二十八日开工以来,农民父老纷纷到工地参观,感谢皇帝和太皇太后陛下,救民于重灾之中。又用结余钱米以工代赈,使几千户百姓得以度此荒年,甚至有感激零涕的。苏轼看见民情如此,可惜钱米有限,不能更多招募灾民以工代赈,葑田还遗留一半。倘若后任不把工程继续下去全面完成,则前功复弃,深可痛惜。下面苏轼说出了《奏乞开西湖状》的目的:伏望皇帝和太皇太后陛下,百忙之中抽空阅览这份奏章,看看西湖五不可废的理由,由此特别另赐给杭州度牒五十道,并指令浙江西路转运司,把以前赐给浙西路其它各州的二百道度牒中,赈灾尚未用完的,再拨五十道给杭州,凑成一百道。使臣得以尽力完成全部工程,半年之间,可见到恢复唐代旧貌的西湖。农民父老、湖上水鸟、湖中鱼虾永远感激陛下的恩泽。

    宋代出家当和尚需要向地方政府交付相当高的费用,才能得到批准,取得度牒。度牒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和尚的上岗证。水浒中鲁智深打死恶霸镇关西后,被救女子的丈夫金员外出钱为他办了度牒,才能落发为僧,逃脱官司。当时杭州有许多庙宇,仅西湖四周就有四大名寺:灵隐寺、孤山寺(正式名字叫广化寺)、昭庆寺和净慈寺(当时叫寿宁禅院),想到这些寺院剃度出家的人数还不少。这封奏章中的“乞”字就是请求两位陛下赐予杭州一百道度牒,加价销售,所得作为专款拨给治湖。苏轼凭着他的声望及与佛门高僧,寺院方丈、住持的良好关系,众寺院同意不收回扣。东南佛国的杭州寺院,本来名气就很响,拿到它们颁发的度牒要比其他地方寺院颁发的度牒底气足,好比今天人们更看好重点院校毕业证书,古今同理,何况还有做慈善的因素。度牒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共取得经费一万七千贯,解决了工程费用问题。顺便说一下,度牒销路这样好是有原因的,唐宋富贵人家,怕孩子不易养大,找一个贫家子弟送进寺院出家,叫做替身和尚。替身和尚因为有人关照,长大后往往在寺院中容易得到较高的地位,常常担任住持这类职务。

    苏轼所写的《开湖祭祷吴山水仙五龙王庙祝文》很有意思,全文如下:“杭之西湖,如人之有目;湖生茭葑,如目之有翳(白内障);翳久不治,目亦将废。河则神之职,方此动作,敬荐其洁,锡之丰岁,以昭灵德。尚飨!”

    苏轼不仅是一个旷世的文学奇才,也是一个关心民瘼的优秀行政官员。他对这次疏浚工程周密规划。按照他的治理方案,这个工程是规模空前的:要拆毁湖中私围的四千一百多亩的葑田,挖深整个西湖,并把湖水引向城内解决杭城人民饮水和盐桥运河行舟的困难。能够完成这项规模巨大、造福杭城的民生工程,对于一个负责的行政官员已足以青史留名。作为文化人的苏轼并不满足于此,而要赋予这项看来仅是涉及经济的工程以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正是苏轼比一般可以受到赞扬的勤恳工作好官的目光更远大之处。他要在西湖重现所仰慕的前辈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描写的美景,甚至想要让西湖变得更好。

    苏轼匠心独运,化废为宝,把取出来很难处理的巨量湖泥葑草堆筑成一条贯穿西湖南北,全长二点八公里的大堤。在对应西侧入湖溪流入口的赤山埠、茅家埠、耿家埠等处,自南到北建造了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座拱桥,沟通湖水、方便舟楫往来。在堤上遍种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花木,林荫长堤卧波,连接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杭州人将这六座桥称为“六吊桥”,民间有“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之歌谣,为何叫六吊桥,待考。苏轼在全湖最深处即今小瀛洲一带建立石塔三座,过这三点作圆,圆周内就是治理前剩下的西湖水面,禁止在此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浅,再次湮塞西湖。后来位置移动,成为今天“三潭印月”的前身。

    最南面的映波桥位居现在外湖、小南湖和西里湖交汇处,只是当时还没有花港观鱼这景点,有一条从花家山而来叫花港的小溪在此流入西里湖。雷峰塔倒是已经建成,夕照里塔影在微波中荡漾,映波之名或来自于此?

    锁澜桥东面的外湖,当时是全湖最深处。此桥附近东西两面都是湖面最阔处,应该是当时西湖风浪最大的地方,故置此桥以锁澜。

    从望山桥看郁郁叠翠的山色,意境深远,西湖十景之一的“双峰插云”,只有在此处才能真正领略它的风姿。因为在整个西湖,只有这里同时看南高峰和北高峰的角度最佳,因此而得名。它的西面隔西里湖就是以前毛泽东到杭州的住地刘庄一号楼,现在作为西湖国宾馆的刘庄虽然对外营业,唯独一号楼不出租。

    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这里是眺望全湖的最佳处之一,故名叫“压堤”。康熙南巡时给西湖十景题写碑额时,“苏堤春晓”就立在压堤桥旁,文革中碑被砸断成数块,现在重新补整树立,并建碑亭。现代沙孟海先生所写的“苏堤春晓”碑则在苏堤北端入口的跨虹桥堍,这样苏堤上就有两处“苏堤春晓”碑。从前它通茅家埠港,据说桥下之水特别深,坐船去灵隐天竺必取道于此,桥旁还有石台灯笼以照夜船行走,桥边湖中还产西湖莼菜,现在没有了。

    东浦桥,我总怀疑苏轼当初命名这座桥应该是“束浦桥”,“束”字和“東”字只差一横,后世讹传为“東浦桥”,现在又简化为“东浦桥”,离“束浦”二字更远。浦是水边或河流入海口的陆地,比如钱塘江出海口的浙江嘉兴乍浦和“珠还合浦”的广西北海合浦。包括后来被称为岳湖那片水面的西湖西北岸也可叫“浦”,它至此向南收束为苏堤一线,猜想这应该是这座桥被命名为“束浦”的理由。苏堤其余五桥的名字都是由一动词和一名词组成的动宾结构,唯独“东浦”是偏正结构,大文豪苏轼不至于会如此疏忽,而“束浦”二字正也是动宾结构。明夏时正撰《钱塘湖山胜概》:“苏堤六桥五曰束浦。《杭州志》写本作东浦。”又钦定《四库全书》本《梦梁录》卷十二“第二桥名束浦”。事实上至今仍然有人称它为“束浦桥”。        

    跨虹桥不知是否因为它是跨步似长虹苏堤的起点而命名,也有夏日雨后,伫立桥上,常可见一道彩虹从湛蓝天空垂挂到桥面,天空水面,相映成趣,故名跨虹的说法。该桥的桥址在明代曾略移动过,是苏堤六桥中唯一动过桥址的一座,它长21.1米,净宽4.3米,单孔净跨8.1米,现今苏堤六桥中,长度最长,单孔跨度最大。

    苏轼离任后,接任杭州知州是他在馆阁任翰林学士时的老同事林希。欣赏了堤上美景后,对苏轼的政绩深为感佩,就为此堤题写了“苏公堤”三字。从此,人们为了纪念苏轼治理西湖的功绩,就把他建造的长堤叫做苏堤。苏堤四季景色各异,特别是阳春三月的早晨,朝阳初升,水波荡漾,百花争艳,柳树成烟,青山古塔,掩映湖面,景色秀丽妙趣横生,被称之为苏堤春晓。它早在南宋就被列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以“六桥烟柳”之名列入钱唐十景,足见它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

    苏轼对自己这一大手笔是十分满意的。元祐七年(1092)春,在知颍州任上和助手判官赵德麟一起疏浚颍州西湖,旋被命移知扬州。赵德麟(1061-1134)名令畤,初字景贶,后苏轼替他改字德麟。宋宗室,苏轼的好友兼门生,为人豪爽,博学多才,也是一个词人,以写西厢记本事的十二首商调蝶恋花知名于世,颇受苏轼赏识。后来工程结束,赵写诗告知,于是苏轼写了一首题为《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韵》的诗,其中有“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的句子,可以看出苏轼对于自己治理杭州西湖建成苏堤的成果是十分得意的。“昌丰”一词形容人姿态优美,《诗•郑风•丰》:“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为其出典。他还说过“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这样的话。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