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26:十三、苏轼浚河(下)

来源: 龙剑 2020-04-20 07:44:22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9852 bytes)

    茆山河每天接受潮水,自然不会涸竭。疏浚之前盐桥河底就比茆山河底低四尺,梅家桥下量得水深四尺,而碧波亭前水深八尺,因此,盐桥河也没有涸竭的道理。这样做会使茆山河仍然经常受淤填,不过茆山河流经的地方,土地盐碱较重,人户稀少,村落荒野各半。虽然不可避免每隔三五年需要疏浚一次,但泥土有空地可堆积,疏浚时也不妨碍人们正常生活。

    苏坚想得很周到,万一盐桥河水位还是不够,影响航运,还可借西湖水补充。早在吴越国后期,除涌金池外,还在清波门安置涵洞,开凿暗沟,引西湖水进城,北宋时建造了清波门,老百姓按习惯,称它为暗门。从暗门和涌金池引来的西湖水量很大,现在直接由清湖河而下,经余杭水门出城,不和盐桥河相通。这优质的西湖水没有充分利用就白白流走了,实在太可惜。建议在涌金门内引西湖水的小河上筑一道小堰,让暗门所引水和涌金门来水相通,二股引来的西湖水都纳入法慧寺东面的沟渠中,向南行九十一丈,开凿一条向东二十六丈长的新沟,达到承天寺东面沟渠,继续南行九十丈,再凿一条一百零七丈长向东的新沟,到市河的猫儿桥河口。从这里到盐桥河已经很近了,而且猫儿桥河口已有新水门,可以由此流入盐桥河的荐桥。

    这条将要开凿的清湖河支流,下游是接纳已澄清的江水的盐桥河,上游流入西湖活水,两头都不存在缺水的困难。接着苏坚说明了把将要开凿的河道弄得弯弯曲曲的理由。引西湖水所过之处,可以像六井那样,用砖石砌成蓄水池,就近引入西湖水,让周围的居民得以汲用浣濯,又可以防备火灾,好处多多。这是一个参照以前办法和适合今天河道形势的折中方案。

    苏轼说因为工程所在地在仁和县境内,自己马上拿苏坚的建议,与仁和黄知县商量可行否?并且率领幕僚和有关吏员亲自到现场视察验证,一一都确如苏坚所言,大家一致认为这个方案无疑是可行的。于是在四月二十日,兴功开凿这条清湖河的支流,筑小堰。并且抽出力量修整六井,把阴窦中引水的竹筒改作瓦筒,再用石函保护。杭州城中多卤地,没有可饮用的水井,自从唐代李泌开始作六井,六井对杭州民生意义重大。当年协助知州陈襄修整过六井,只是不够坚固,这次改进后,阴窦就不容易坍陷,堵塞管道,能够坚久。预计用不了几个月,工程就

可以完成,从此盐桥河,永无堙塞之虞,百姓再不会有因疏浚门前河道遭致搔扰之患。

    苏轼在任杭州通判时就亲眼见到当时知州陈襄整修六井后,在第二年杭州大旱所起的作用,所以这次他不仅如前所述主持修复六井,还如苏坚所建议的,在新开的清湖河旁凿了两口新井,这个地方在当时杭城东部城区的中间地段,南、北、东三面居民来取水路程都不太远,就使得“西湖井水,殆遍全城”。因为西湖水的水量大,还在盐桥运河的荐桥附近设置供水站,可以为盐桥河上千艘船,每艘装载上百担的优质西湖水,供其航行中饮用。

    为了隔截挟带泥沙的江潮,钤辖司前的闸门每遇涨潮时要关闭,只到潮平后一两时辰水清,才可再开。若有一定要在从涨潮到潮平水清这段时间内通过盐桥河的公私舟船,可改从茆山河通行,再由茆山河向西转入白洋池出天宗水门,不会产生航运受阻滞的问题,这就是为什麽让茆山河在北面再次和盐桥河接通。苏轼说就怕将来有人不知事情的来龙去脉,会以阻滞船只航行为理由,像从前王钦若拆掉吴越国所筑的堰门那样,轻易做出变动,日积月累,旧患复作。所以特写在《申三省状》中向中央政府备案,以后有轻易变动者就可以用违反中央政府的规定论罪了。   

    因为从隋代起粮食的主要供应地在南方,杭州附近及以南大量的粮食都要经水路运往北方,盐桥河(以及茆山河)就成了南粮北运的必经之水道。运送粮食的漕船载货量很大,都可装几百石,宋代一石米重量接近一百二十斤,算来漕船载重可达几十吨左右,过盐桥河需要人牵牛拉才能较快通过,避免河道拥堵。盐桥运河两边原来有专供人牵牛拉的牵路,岸上有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浙江西路提刑按察使元积中所立的石刻,说明当时曾拆除侵占牵路的人户屋舍,并载明牵路应该保持的阔狭丈尺。苏轼到任时距此仅二十余年,而两岸人户重新侵占牵路,盖屋几千间,却在屋外借河道另开牵路,以致河道变窄。按理说这些违章建筑都要拆除,苏轼再三权衡利弊,提出了一个较少扰民的解决方案。让侵占牵路的人户到州里登记备案,逐户丈量侵占牵路路面的面积和新开牵路的河岸长度。然后根据各自的河岸长度筑木岸以护河堤,而所侵占的牵路本是官地,必须依面积向官府支付租金。租金由通判厅收管,准备木岸损坏时修补之用,不得在其它场合支用,如有违反,依违反诏令论处。这一方案也写在《申三省状》中呈请中央政府批准。

    人们往往只从文学艺术方面评价苏轼,特别是现代人,尽管评价极高:唐宋八大家、杰出的诗人、宋词豪放派开创者和成就最高者、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等等,几乎所有可以想得到的桂冠和光环都可以加在他身上。但这只是苏轼一生成就的一个方面,在某种意义下还不是最重要的一面。还是《宋史》《苏轼传》最后对苏轼的评论部分讲得比较全面。他的才能器识弘大,议论卓识杰出,文章雄浑俊朗,政事精明能干,四方面都以独到的志向为主,而以过人的气势为辅。所以凡他想做的事情,言语足以表达他的智谋,行为足以使他有所作为。至于灾祸到来时,他的节义足以坚守他的品德,这都是志向和气势所起的作用。

    前面不厌其详地介绍苏轼浚河经过和他的《申三省状》(限于篇幅,没有转载原文),是因为从这可以较全面看到苏轼的才能。作为杭州的通判、知州,为了治理好杭州,深入民众调查研究,发扬民主征求意见,浚河采纳临安主簿苏坚的方案,下面会讲到治湖接受钱塘县尉许敦仁的建言,器识弘大,心胸开阔,从善如流。关于王钦若乱作为、胥吏和差役扰民行为的议论,反衬了他的远见卓识。

在浚河过程中的作为,充分体现他处理政事的精明强干。从苏轼及他的下属苏坚、许敦仁等人的作为可看到,封建社会的官员并不是我们读书时历史教科书上说的那样不堪,也有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浚河只不过是他在杭州政绩的一部分,而且还不是广为人知,最为人称道的一部分。

    苏轼完全有宰相的才能,假如苏轼做了宰相,他的政绩应该在王安石和司马光之上。《宋史》这一篇评论中还写到仁宗读了苏轼、苏辙的制策,退朝后高兴地说:“朕今天给子孙寻到两个宰相了。”当时苏轼刚入仕,要做策论,被评为三等(最高等级,北宋只有他和吴育两人得到)。这话是乌台诗案时,神宗的祖母,仁宗曹后临终对神宗转达的,苏轼因此获赦。神宗尤其喜爱他的文章,在宫中阅读,御膳送来竟忘了吃,称他为天下奇才。神宗死后,他的母亲英宗高后接见苏轼说起这件事时,哲宗祖孙和苏轼都痛哭流涕。

    两个皇帝都能够了解苏轼,而为什麽苏轼终究不能被重用呢?还是苏轼晚年的女人王朝云看得最清楚:“学士一肚子装的都是不合时宜!”苏轼才识实在太高了,一眼就能看穿时政中的弊病:发表切中时弊的议论,并提出很有效的改进办法,这使得代表时宜的多数人很不舒服。他所遇到的两位宰相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名相,而且私人品德都相当好,作为长辈也十分看重苏轼,但都有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听不得不同意见的毛病。王安石是固执出名,以致得了一个“拗相公”的外号。司马光执政后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他的同辈好友兼副手,当时著名政治家范纯仁劝他不要这样,司马光始终不听,范纯仁不禁发出“又遇到一位拗相公”的感慨。作为晚辈和官职较低的苏轼,自然更说不上话。和他们两位相比,苏轼明显表现出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宰臣器宇。这两位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那些结党营私、妒嫉贤能的庸官俗吏们。有人认为若苏轼稍有隐晦,命运就大不一样了,假使苏轼因此变得合时宜了,他还能成为苏轼吗?杜甫《天末怀李白》诗云:“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呜呼!苏轼一生遭遇真是命也!

所有跟帖: 

赞!-:) -有言- 给 有言 发送悄悄话 有言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20/2020 postreply 20:28:1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