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民(658)

来源: FormatRun58 2023-05-12 20:05:35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3044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FormatRun58 ] 在 2023-05-12 20:08:13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拍者|十五年了,这些画面依旧让人泪流满面 |  

 

汶川2008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8.0级地震撼动四川汶川,近7万人丧生、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

十五年了,时间可以抚慰伤痛,却抚不去思念与记忆。如今,我们缅怀逝者,致敬重生,祝福汶川。

image2008年5月17日,四川阿坝理县高家庄,人们在升腾四起的山崩引发的尘霾中逃命。16日下午理县发生里氏5.9级余震。四川汶川于5月12日发生里氏8.0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摄影 / 王申

“人性的光芒在2008年5月12日后的那段时间得到了再次升华,那时的每一张图片和每一段文字都让我们心潮澎湃、泪流满面。”几年前一位网友的留言,令拍者君印象深刻。

汶川地震发生后,多位《新京报》记者分批次奔赴现场,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那段让无数国人悲痛的日子。

汶川地震十五周年

(本期图片均为《新京报》记者发自十五年前的现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
山崩地裂,烟尘四起,大地满目疮痍。

image2008年5月17日,北川县政府大楼于5月12日地震当天倒塌。图片来源 / 新京报摄影部

image2008年5月15日,四川省北川县,26岁的男子陈坚在废墟下等待援救。5月15日晚上8时,经过7个小时的营救,他被救出,但由于伤势严重没能活下来。图片来源 / 新京报摄影部

image2008年5月19日下午2时28分,北川,一名参加救援的战士在孤零零的危楼前默哀。图片来源 / 新京报摄影部

image2008年5月22日,几位群众在被地震摧毁的北川县城边的山坡上,遥望自己曾经的家园。摄影 / 何龙盛

image2008年5月19日,汶川县映秀镇中心小学的搜救工作已全部结束,全校唯一完好的建筑设施旗杆上,国旗半悬。190名小学生长眠于旗下的废墟里。摄影 / 何龙盛

image2008年5月15日,北川县城,一名妇女在废墟中呼喊亲人的名字,已经两天两夜没有亲人消息了。图片来源 / 新京报摄影部

image2008年6月19日,阿坝州汶川县牟托村地震灾区,整个村子被地震摧毁,村子边的山上也出现严重的山体滑坡与泥石流。图片来源 / 新京报摄影部

那一刻,
生命显得如此脆弱,如此无助。
那一刻,
时间仿佛停止了流动,只剩下恐惧和绝望。

image2008年5月16日,四川省德阳市永泉镇,一名悲痛的女子,解放军战士在废墟中找到她的亲人,但已经去世。摄影 / 陈杰

image2008年5月16日,四川青川山边的一户人家,孩子在妈妈身边抬着双手哭了起来。摄影 / 韩萌

image2008年5月18日,11岁的李月静静地躺在绵阳市四零四医院的重症监护室的病床上。李月是北川县曲山中学4年级学生,地震后70个小时被救援的官兵救出。营救时,她的左腿被卡在废墟中,救援人员不得不决定现场为她截肢,尽管李月叫着说“我不想失去腿”!图片来源 / 新京报摄影部

image2008年5月19日,汶川县映秀镇中心小学,81岁的朱琴学仍在废墟边守候,她已经在这里等了8天,废墟里埋着10岁的孙子吴明明。摄影 / 何龙盛

image2008年5月19日,一名参加救援的军人在倒塌的建筑前。摄影 / 韩萌

image2008年5月15日,北川县城,一名妇女在废墟上呼喊亲人。当日下午4点,她丈夫的遗体被发现。图片来源 / 新京报摄影部

image2008年5月16日下午,映秀镇小学10岁女孩尚婷在经历了88个小时的废墟生活后,于当日19时被营救出来。她的母亲当即激动地对着营救官兵跪地双手合十感谢。摄影 / 赵亢

那一群人,他们不畏艰险,
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一个个孤岛中,
不眠不休地寻找生还者。

image2008年5月18日11时,直升机降落在四川绵竹市金花镇三江村,开始营救被困山里的97名村民,这里是灾区最后一个孤岛。在被困人员全部离开两小时后,一架直升机再度飞回向周边辐射搜寻幸存者,发现三江村被泥石流掩埋。摄影 / 陈杰

image2008年5月15日下午,由人民解放军从汶川映秀镇解救下来的地震幸存者乘坐冲锋舟被安全转移到了都江堰市紫坪铺水库临时码头。摄影 / 赵亢

image2008年5月27日,绵阳市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战士在搬运各种物资。摄影 / 浦峰

image2008年5月31日到6月7日,由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组成的紧急救援队,来到汶川地震重灾区的绵阳市遵道镇,开展紧急救援活动。在一周多的时间里他们为遵道镇500多只狗注射狂犬疫苗,指导当地如何防范动物疫情以及人畜共生病的发生,为受灾农户提供物资帮助他们恢复生产,培训当地兽医,教他们如何人道捕捉流浪动物,如何为无法再次进入家庭的流浪动物进行安乐死。一只小狗不老实被提到半空打疫苗。图片来源 / 新京报摄影部

image2008年5月28日,唐家山堰塞湖上,抢险的战士睡在露天地面。摄影 / 浦峰

image2008年5月18日,什邡市,空降兵运送重伤员上飞机。摄影 / 陈杰

“走吧,去远方吧”
“即使是废墟,也是自己的家”

image2008年,地震后蒋先云没有离开自己的家。他说,“即使是废墟,也是自己的家”。摄影 / 韩萌

image2008年5月29日,北川擂鼓镇一栋倒塌的楼房顶上,一群鸽子仍然守候着曾经的家。摄影 / 李木易

image2008年5月23日,老何的嫂子拿着何全寿一家三口的照片走出北川县曲山镇任家坪村。摄影 / 赵亢

image2008年5月23日,四川绵竹,一辆在地震中被砸烂的川F·A8512轿车行驶在路上。该轿车被博物馆永久性收藏。摄影 / 浦峰

image2008年5月19日,北川县城,一名灾民回家收拾好贵重物件背出县城。图片来源 / 新京报摄影部

image2008年5月21日,57岁的李明生离开绵竹市灾民安置点,背起地震后找回的全部家产,衣物锅盘与一只兔子,走向10里外的家。他决心回家寻找失散的女儿,同时收拾自己倒塌的屋子。摄影 / 何龙盛

image2008年6月22日,四川地震重灾区北川县,一位背着物资的灾民在泥地上摔了一跤,坐在地上苦笑。当日近万名灾民在雨中从北川往外搬运从家里废虚中清理出的物资。为了防止疫情暴发,北川县城5月20日封城,6月19日起陆续有灾民前往北川搬运地震中留存下来的物资。 摄影 / 薛珺

“十五年了,我的亲人啊,
你们还好吗?”

image2008年5月22日,绵阳九洲体育馆,两岁的小雨在洗自己的衣服。地震后,小雨跟着家人一起住进了九洲体育馆,每次洗衣服她都跟着妈妈,用小盆认真地洗自己的衣物,小雨的妈妈说:“不让她洗,她还不高兴”。摄影 / 浦峰

image2008年5月22日,来自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部分心理专家对绵阳八一帐篷小学的部分小学生进行了心理辅导。来自北川年仅12岁的唐静紧紧依偎在心理学专家聂含笑的怀里哭泣。唐静是地震当日北川一所小学内得以逃生的孩子之一,在震后,从姨妈的嘴里得知父母去世的消息。摄影 / 赵亢

image2008年5月21日,绵阳九洲体育馆,通过心理辅导后,小刘钺画了一张画———《寻找爸爸》。地震时她的爸爸正在二楼,再也没有出来。摄影 / 浦峰

image2008年5月19日,九洲体育馆灾民安置点内的墙壁上张贴着儿子寻母的海报。摄影 / 赵亢

image2008年5月27日,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学校物理老师张辉兵的妻子宣丽谈到为救学生而牺牲的丈夫时悲痛欲绝,3岁多的小女儿玉鑫还不能理解爸爸永远不会回来了。在什邡市受灾最严重的红白镇,红白镇中心学校物理老师张辉兵为救学生而献出生命的故事广为流传。摄影 / 李木易

image2008年5月17日下午,北川县城。当地银行废墟上,梁先生带着鲜花前来祭奠妻子王锡明。梁先生将6束鲜花分放在废墟的周边,他说不知道妻子具体埋在什么位置,经过救援人员的反复搜救,已经确定没有生命迹象。梁先生红着双眼,低声向废墟下方诉说自己将会照顾好老人和家庭,让妻子放心地走。图片来源 / 新京报摄影部

image2008年8月19日,从深圳赶来的兰女士,在北川县城的废墟上呼唤着遇难朋友的名字。为了百日纪念朋友,兰女士特意提前几天到达北川,祭奠遇难的朋友。摄影 / 韩萌

image2008年7月9日,成都双流柑梓乡,一大早,一只被戴上轮椅假肢的小狗在院子里拖着轮椅兴奋地奔跑,不时回头寻找同样戴假肢的同伴。摄影 / 秦斌

那三天,
全国人民为汶川地震的遇难者默哀。

在北京,
一声声“汶川挺住,中国加油”
响彻天安门广场。

在成都天府广场,
鲜花和花圈叠了一层又一层,
白花与白布上写满了过往人们的哀思。
三分钟的时间,仿佛永恒。

image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当防空警报鸣响时,地震中的死难者家属终于忍不住哭泣起来。他们紧握对方的手,互相鼓励着。当日,全国各地汽车、火车、舰船笛声长鸣,防空警报在各城市上空响起。摄影 / 赵亢

image2008年5月19日,北川中学复课,两位学生依偎在草地上为遇难者祈福。摄影 / 韩萌

image2008年5月19日,举国哀悼第一天,成都天府广场,市民们在自发悼念汶川地震遇难者。摄影 / 王申

image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北京天安门广场,悼念现场,不少市民忍不住掩面哭泣。摄影 / 王嘉宁

image2008年5月20日,成都天府广场,人群中,无数双手紧握在一起,高高举起。摄影 / 何龙盛

image2008年5月19日,数万名群众自发聚集到天安门广场为汶川地震受难者哀悼。一名哀悼者默哀后高呼口号为灾区受难人民加油。摄影 / 郭延冰

愿逝者安息

-The End-

新京报摄影部 资料图片

编辑 刘晶 郑新洽 张湘涓

校对 翟永军

 

========================================================

 

十驾|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最丑陋的一幕

前些天,陆续有几位朋友问我,5·12汶川大地震爆发15周年了,我是在地震爆发当天,就到了现场,并在随后的一年里,留在四川工作的记者。我是否会写些什么东西,以作为纪念?

我回答,肯定会的。因为2008年的那场大地震,在很大意义上,也改变了我的“人生”:从我的工作选择,到我的人生观、价值观。

2018年5月,汶川地震十周年时,我写过两篇文章《汶川地震和我的这十年》(上、下)。现在上篇还看得到,汶川地震和我的这十年,下篇则“不见了”。

这些年,聚焦于传媒行业的垂直媒体,大学新闻系的学生媒体,或者新闻系学生们的作业,偶尔也会问到我关于汶川地震的经历。近期的,比如山东大学新闻系学生们在2022年12月写的这一篇媒体人访谈录2022④|李微敖:叛逆着,勇敢着,前进着

但是今天,这一次,我想写的是: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发生的最丑陋的一幕。

这就是绵阳紫荆民族中学新教学楼被拆毁事件。

香港同胞捐款400万港币 建绵阳民族中学新教学楼

 

四川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绵阳市涪城区兴建了一所绵阳民族中学,主要接收来自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藏族、羌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就读。

2008年5月12日的地震中,绵阳民族中学的教学楼受到较大的损伤,后被专业鉴定机构鉴定为危房。

在地震后的灾后重建里,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向香港教育界募集善款200万元港币,香港特区政府从“支援四川地震灾区重建工作信托基金”里,另外拨款200万港币,再加上绵阳市政府再投入256万元人民币,三部分加起来,当时折合人民币超过580万元,在原址新建了一栋教学楼。

——顺便提一句,汶川地震发生后,香港同胞为汶川地震救灾工作和灾后重建工作,捐款超过200亿港币。此番大义,我一直感铭在心。

绵阳民族中学新的教学楼在2009年6月开工,2010年3月竣工并投入使用。

为感谢香港同胞的援助,绵阳民族中学更名为“绵阳紫荆民族中学”。

2010年7月,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香港高龄教育工作者联谊会以及中国高等院校香港校友会联合会派出代表,一起到四川绵阳,为绵阳紫荆民族中学正式揭幕。

image

(图片来自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其中“经文忠”应为“经大忠”)

竣工2年2个月 新教学楼就被拆毁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绵阳紫荆民族中学”所在的地块——涪城区南河片区,在2009年就已经被王健林的万达给看上了。王健林要在那里建万达广场。

万达与绵阳有特殊的渊源。1954年,王健林即出生于绵阳。

2009年10月16日,也就是在“绵阳紫荆民族中学”新教学楼开工4个来月后,绵阳市与万达集团就绵阳万达项目进行签约。

签约仪式上,王健林说,“绵阳是我出生的地方,我愿为家乡的繁荣发展尽绵薄之力”。

万达广场(项目名称:绵阳涪城万达广场)建设逐步推进,毗邻绵阳紫荆民族中学的绵阳师范学院西校区,在2011年年初进行了搬迁。

在这之前,绵阳紫荆民族中学与绵阳师范学院西校区,“共用水、电、气、运动场、实验室、图书室、浴室等设施”。

绵阳师范学院西校区搬迁之后,原来的这些设施也被拆除。绵阳紫荆民族中学“失去了原来所依托的办学辅助设施,造成学校教学及学生生活不便,而且在邻近旧城改造拆建环境下学校教学受到较大干扰。”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得知情况后,多次与绵阳以及四川省沟通交涉,要求改善绵阳紫荆民族中学的办学环境。

结果,绵阳市政府拿出的办法是:

将这才用了1年多的新的绵阳紫荆民族中学,也进行搬迁;然后另择他址,“斥资7000万元人民币,设计建设全新的绵阳紫荆民族中学”。

7000万元人民币,是此前港人捐款建设的十几倍!何其“豪气”!

2011年10月,绵阳紫荆民族中学从原址搬走。

此时,距离2010年3月绵阳紫荆民族中学新教学楼竣工并投入使用,才过了1年零7个月。

学生虽然搬走了,那栋由香港同胞捐赠建设的新教学楼怎么办?

我翻看了自己当时的采访记录:

2012年5月19日,那天晚上下着雨,新教学楼被悄悄开始拆除了;到5月22日,拆除工作“大功告成”——这栋由几百万善款捐建的,竣工才2年2个月的新教学楼,此时“只剩一堆残砖碎瓦”了。

万达广场还曾逼停绵阳机场夜航半年

捐赠而建的新教学楼被拆,一时间海内外舆论哗然!万达被推上风口浪尖。

万达和王健林坐不住了。

2012年5月24日,王健林对《新京报》说:

这事和万达有什么关系?我们确实纯粹以挂牌招标摘得土地,拆迁未完成时,我们根本不想摘牌,当地主动引进万达广场,一直承诺没有问题,等我们摘了牌,拆迁出了问题。一个基本的常理,现在哪个企业会做拆迁?国土部门规定,必须是净地挂牌,没有达到相关标准就进行土地出让已属违规。”

2012年5月24日,同一天,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林瑞麟表示,香港特区政府要收回那200万港元的捐赠款,将该笔资金拨回“支援四川地震灾区重建工作信托基金”中去。

同年5月27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发言人以接受新华社采访的方式表态:

(四川)省政府不同意拆除迁建绵阳民族中学,态度是明确的。省政府一直坚持尊重捐助和援建者意愿的原则,强调任何捐助和援建项目重大变更都必须尊重捐助和援建方意见。绵阳民族中学在未得到香港特区政府有关方面明确同意之前就拆除,是十分错误的。目前,省政府正在对该事件进行调查处理。”

我当时在《财经》杂志工作,曾就此事采访了比较长的时间,也联系了万达采访。

受访的万达工作人员说,责任在绵阳当地政府,招拍挂的土地,应该是“净地”才能挂牌——所谓“净地”,就是已经完成了拆迁工作,甚至已经实现“三通一平”(水通、电通、路通,土地已平整)的土地。

不过没有想到,万达一边对我解释;一边又找了不知哪路“神仙”来进行“公关”。于是,我那个稿子,当时没有能够发出来。

但别以为绵阳万达广场(绵阳涪城万达广场)惹的祸端,就这一桩。

image

(图片来自网络)

同样还是在2012年4月,这个建设中的绵阳涪城万达广场,因为超高,竟然把当时的绵阳机场,逼得关闭了夜航——也就是,绵阳机场只能白天起降飞机,而晚上则要“歇菜”。

根据绵阳市核准的规划,绵阳涪城万达广场的限高为100米,而当时绵阳机场周边那个距离内,建筑控制高度最高就是47.2米。

一时之间,解决的办法只有万达拆除那建筑的超高部分了。

2012年10月,在夜航被迫关闭6个月后,绵阳机场才恢复了夜航。

当年绵阳的那些官员们

2012年左右,在我的认知里,万达要为这些坏事负主要责任。

随着年龄增长,阅历、见识更多了一些,我越来越认为,无论是拆除捐赠善款新建才2年的教学楼,还是逼停机场夜航,负主要责任的,应该是当地政府部门。

2009年10月,与万达签约时,绵阳的书记叫吴靖平、市长是曾万明;时任绵阳市委常委易杰、副市长廖明,也参加了签约。

2010年7月,与香港捐赠者代表一起,参加绵阳紫荆民族中学揭幕的是时任绵阳市副市长经大忠。

2012年5月,拆除绵阳紫荆民族中学新教学楼时,绵阳的书记还是吴靖平,市长叫林书成。

后来这些人的命运如何了?

吴靖平在2012年5月底,也就是拆学校之事闹得最沸沸扬扬之时,却官升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后来又当了四川省委常委、秘书长;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吉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如今,他是吉林省政协副主席。

曾万明在2011年12月离开绵阳,当了四川内江市委书记。2013年11月,官升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后又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广西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2021年9月,“意外去世”。

曾万明的去世,我大概知道一些细节,这里暂时不展开。

绵阳紫荆民族中学新教学楼被拆除时,林书成接任绵阳市长也就一个月左右,后来他当了四川省凉山州委书记,现在是四川省政协副主席。

经大忠在5·12地震发生时,是绵阳市北川县县长。北川是地震中受损最严重、遇难人数最多的县域之一。2009年2月,央视评选《感动中国2008年度人物》,“带领群众抗震救灾的北川县长经大忠”入选其中。

2010年,经大忠升任绵阳市副市长;后又任绵阳市委常委,副市长;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现在,他是绵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易杰在2012年10月,转任四川省德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后又任德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四川省达州市委常委、副书记。2016年6月,易杰被纪委抓了。

2018年7月,易杰一审被自贡中院判犯受贿罪,处有期徒刑12年,他没有上诉。易杰被控受贿金额是1473.8368万元人民币,其受贿之事,都发生在他的绵阳任职期间。

廖明被抓的时间更早,2011年5月,也就是说在绵阳紫荆民族中学新教学楼还没有被拆时,他就被抓了。

被抓之前,廖明在绵阳市政府,负责城乡建设、规划、房管、村镇建设、环保,分管招商引资、灾后重建等工作。

2012年9月,也就是绵阳紫荆民族中学被拆除后的4个月,廖明被眉山中院一审判犯受贿罪,处无期徒刑。他被认定受贿人民币1191万元、港币20万元、欧元3万元、美元3万元。

简单比较:

廖明加起来受贿的钱,还没有易杰的多。但为什么廖明被判无期徒刑,而易杰只判了12年呢?

…………………………………………

后记:

今年4月下旬,在浙江嘉兴,传出金庸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捐建的“金庸图书馆”要被拆毁的消息。

一时间,舆论沸腾。

后来嘉兴官方表态:

“金庸图书馆作为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载体,有其不可替代性。市、区两级一直以高度审慎负责的态度推进保护利用工作。目前,具体保护利用方案正在优化论证之中”。

恕我驽钝,我认为,嘉兴官方这番言辞,仍然是语焉不详。并且,金庸图书馆的馆名几个字,也确实已经被拆除了。

也是那个时候,我再一次想起了,2012年发生在绵阳紫荆民族中学的这段旧事。

在我看来,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那些单纯的贪腐事件相比,绵阳紫荆民族中学新教学楼被拆毁之事,更为恶劣,也更值得我们反思:

最起码,我们是否该对捐赠的善款,保持最基本的尊重?

不管这善款是400万元,还是400块钱;不管捐赠者,是境外同胞,还是内地的民众;不管捐赠者,是名人先达,还是普通的百姓?

……

谨以此纪念汶川地震的遇难者和受害者们,也真诚感谢参加汶川地震抢险救灾工作,以及为灾后重建捐资、出力的每一个人。

 

============================================================

 

新新默存|汶川地震十五周年,重返现场

2008年,对512地震的采访报道为我的记者生涯划上了句号。

十五年,人们对这场灾难记忆深刻,但似乎又在刻意模糊。记者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2018年,在地震发生的10年后,我去了当年未曾到达的映秀镇,去了水磨镇,也去了当年短暂停留的崇州、彭州。2019年,又前去了仍是当年未能前往的北川。

file

2018年,映秀的遇难同胞墓旁边开满了鲜花。

 

灾难后的遗址和新建新建的家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人去楼空的新家、或冷或热的街边农家乐,以及热闹的广场舞和颇具时尚元素的商业广告,都在传递着人们对地震的遗忘,是啊,怎么能不遗忘呢?这符合大多数个体的心理,难以接受的事,就用遗忘来接受。

灾区以外的人似乎遗忘得更快。当我希望把当年的采访经历和重访感受与身边的年轻人分享和探讨时,他们不是显示出厌烦,就是敷衍。当年,他们大多数人和在地震中遇难的学生年龄相仿,却没有经历过生死,他们更愿意去关注明星的婚姻和新开的美食。他们津津乐道的当年地震的话题也只有“猪坚强”一类的八卦。

我不愿把灾难当做谈资。灾难带来了短暂的凝聚和坚强,但失去了思考和珍惜也就丢掉了对生命的敬畏。

今年5月11日,我再次前往了四川什邡的红白镇。

“别去找了,都变了,连我们都不回去了,里面没人了,去了没啥意义。”这是当地老乡对我的劝告。

现在,这个小镇已经并入了邻近的蓥华镇。所有的房屋都已重建。

当年,镇上的金河村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地处一峡谷之中。地震让大山“脱了一层皮”,山上的滚石在埋没几乎整个村庄的同时,也埋没了许多已经跑出房屋的人。一支空降兵部队在当地抢险。

现在那里连废墟都算不上,只是一片荒野。不远的场镇进行了重建,房屋不错,有楼上,有楼下,有院落和停车位,在城里人看来算别墅级别了。但整个场镇非常冷清和萧条。薄雾弥漫在山间。一位大哥在镇上用私家车偶尔拉客,用以贴补刚结婚的儿子的日用。大哥今年58岁,地震发生时和我现在年龄相仿,今年他儿子已经36了,做着一份收入并不丰裕的工作。

据他说,场镇复建时大家住了接近两年的帐篷和铁皮房,复建后镇上有3000多人。开始几年,当地招商搞漂流和熊猫公园,吸引过一些游客,但后来也逐渐淡了下来。

“上游的矿企垮了,旅游也不做了,每个人都需要生存,现在镇上能出去的年轻人或有底子、能力和关系的都出去了,留下的都是老年人。小学里只有一百多名学生,一个年级连10个学生都没有,能接走的都走了。”大哥说这话的时候平静而无奈。

大哥的话从镇上的冷清和萧条中得到了印证。一个只有几百平米的文化广场地面已经起了青苔,广场灯柱上全是关于防震救灾的提示和宣传;镇畜牧兽医站门口更是长出来了杂草;不少人家挂着旅馆、民宿的招牌,但大门紧锁,而门上也起了厚厚的灰尘,门锁已经生锈。几家打着“特色菜”的餐厅,老板和员工自己兼职着食客。房屋出租的告示随处可见,但打印告示的A4纸大多开始破烂。

“夏天这里比外面凉快,来避暑的人还是比较多的。”大哥说,旅馆、民宿和私家房在那几个月可以有些收益,平时基本无人问津。“不操心工作的话,倒是可以租一两间房间住一段时间,当是疗养,这里空气挺好,也不吵,就是看病不行,连个感冒都拿不下。”

在离场镇两公里不到的地方,是一个叫“穿心店地震遗址”的废弃村落。“这里就是当年胡大爷说过那句——‘再大的困难都压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地方”。汽车路过时,他顺手指了一下一个小土坡,土坡已经长出绿植,只是没有任何标识。一个安装多年,记录当年情景照片和语录的巨型广告牌,最近被换成了什邡的旅游广告。而所谓的遗址,根本没人来。

“你可以回去看看,但路不好走,最好有越野车,就是去了意义也不大。”镇上一位开特产店的大姐在看过我当年拍摄的照片和得知我欲继续向上游探寻金河村的意图后,有些不置可否地说。

“脱皮的山都长绿了,上面一个人也没有,你找不到当年的地方。”大姐说,08年地震发生时,他们一家都在成都,除了年近七旬的老公爹遭遇意外以外,其他家人都得以幸免。当年村子里被掩埋于落石之下的人,不管是政府还是家人都放弃了找寻。“埋了几十米,找不到的。”现在,村里的人回去祭祀,只能寻个大概的位置。

十五年了,生活有了新的开始,社会有了新的变化。但灾难似乎并没有带来太多的反思和对生命的敬畏。

新家不是单单的居所和复建的建筑,在经历苦难之后应该去思考、去珍惜、去努力改变,对生命内涵的更新才是最重要的。

四一跋:

契诃夫在形容一块土壤的肥沃时说:你把一根车辕种下去,来年春天就会长出一架马车来。马尔克斯借书中人之口夸耀一只做工精巧的鸟笼时说:甚至根本不必在里面放上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可是,在中国,即使这土壤并不肥沃,来年春天也会被宣告长出了一架马车;即使这鸟笼并不精巧,一旦挂在树上,它同样也会叫起来。

如果我们从汶川地震中得到的经验,只是“多难兴邦”;如果我们从汶川地震中得到的教训,只是更加得心应手地对付“公民社会”;如果慈善救济的社会动员,仅是依靠意识形态的豪情煽动;如果灾后重建的社会组织,仅是诉诸全面控制的行政手段;那么十五年过去,灾区只是陌生人。

汶川地震十五周年,我们对过去的一切知道得太少,却又忘记了太多。“没有反思的眼泪只是水”,而人们在泪迹风干之后,只能继续奔忙在各自的路上,深刻的反思与执着的问责,纵非天方夜谈,至少是奢谈。充斥我们躯内的,只是不无内疚的陌生感、苟延残喘的正义感,还有难以抑制的无力感。

 

 

===========================================================

 

后代聊斋|天灾有来去,地震无古今

file
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一周年,我在绵竹拍到的震后废墟|摄影 余少镭

今天是汶川地震15周年,这个时间于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那一场地震,特别是震后的非自然余震,包括那年的风云雷电,像一把利剑,把我的人生一劈为二,指引我踏上了一条荆棘丛生但无怨无悔的道路……千言万语,且藏于肚腹深处。今天本不准备发东西,但想了想,还是把我读过的写地震最好的古代笔记跟大家分享一下,让没经历过地震的朋友,在文本上感受一下地震的可怕。

file
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一周年,我在绵竹采访|摄影 赵健

 

文章来自清代吴炽昌的《客窗闲话》,但这一篇不是什么灵异志怪,而是对清代发生在河北磁县的一场大地震的如实记录。原文如下:

客窗闲话

磁州地震记

维道光岁在庚寅,闰四月二十有二日戌刻,磁之人或甫晚餐,或已宴息,忽大声雷吼,从东南来,莫测其自天自地,如人在鼓中,逢逢四击。方骇愕间,有若千军涌溃,万马奔腾,而地皆震荡矣。人咸争先恐后,扶老携幼,走避空旷之区。亦如驾轻舟、涉江海而遇飓风,上下簸扬浮沉。倏忽俄顷间,屋宇倾颓,砖瓦雨下,木石飘舞,飞灰蔽空。惟闻男嚎女啼,呼父母唤妻孥之声,与夫牛马惊嘶,鸡犬叫号,喧哗嘈杂,莫辨谁何。夜半稍息,复哀声四起,相传覆屋之内、颓垣之下,裂首破腹、折骨残支者比比皆是。以是内外抢呼,遐迩悲恸也。黎明,睹城郭庙宇及官私房舍,无一存者。地多坼裂,方圆长阔寻丈不等,均涌黑水、挟细砂,泛滥于道,而井泉反涸。于是山陵分崩,河渠翻凸,桥梁尽折,茔墓皆平,村庄道路不复可辨。二十三日戌刻,复大动,人皆野处,依树为栖。树拔则人物佥滚,男妇互撞,衣裳颠倒,疏戚圂淆。惟有架席作庐,掘地为灶,聊以食息,然而骨肉莫能顾,朝夕不相保,凄凄戚戚,惛惛蒙蒙,无复人寰气象矣。旬月间,犹或时动时止,其地蹈之皆作空声,甚有软如绵浮如沙者,其人则心胆俱碎,面目尽黑,稍一动摇,无不相抱恸泣,俯伏待毙。所谓民不聊生者,莫此为甚。钦惟圣天子视民如伤,恩纶迭沛,恤死赈生,葺城建宅,而群黎于是乎大定。惟坤土坚刚之气未复,间或震动,于今三年云。

黄湘筠云:笔如环转,备极形容,披读一过,宛如目睹情形,使我心胆俱碎,所谓绘风有色,绘水有声者。

file
四川成都建川博物馆中复原的倒塌民居内部|摄影 余少镭

为方便一些朋友阅读,我试着翻译一下:

西元1830年6月12日,清道光十年闰四月二十二,戌时(19:00-21:00),磁县百姓或刚吃完晚饭,或已上床休息。忽然,东南方传来一声雷吼,声音不知发自天上,还是发自地下,听起来,就像人处在一面大鼓之中,四面八方都有擂鼓的。百姓正惊愕之间,又像有千军万马奔腾而至,地面也开始震荡起来,这才知道,是发生了地震。所有人反应过来,争先恐后,扶老携幼,逃到空旷的地方。逃难的人,就像驾一叶小舟,在大江大中遭遇飓风,上下颠簸,载浮载沉,完全无法由自己控制。顷刻之间,大厦小屋开始崩塌,砖瓦如雨般落下,木石在空中飞舞,灰尘遮天蔽日,道路全看不清。只听到男哭女啼,呼父母、唤妻儿之声,跟牛嘶马吼、鸡犬悲鸣之声,喧哗混杂,人畜不辨。

半夜,大地稍定,又是惨叫声四起。断垣残壁之下,头裂腹破、骨断肢残者比比皆是。还没死的,惨叫连连,跟寻亲者的呼号内外呼应。夜色苍茫,天悲地恸。

等到天亮,幸存者触目之处,城墙、庙宇、官民房舍无一完好。大地多分裂,裂开处有长有短,都冒着黑水和细沙,充塞道路。城外,山无棱,天地合,河床隆起,桥梁断折,陵墓坍塌。地上本来有路,震过之后,也就没有了路。

十二时辰后,四月二十三日戌时,又发生大型余震,人都跑到野外,靠着树来保持稳定,树一倒,人也随地翻滚,男女对撞,衣不蔽体,抱团抗震的,已不分亲疏内外,只是合力搭建帐篷,掘地为灶,勉强维持衣食作息。只是骨肉分离,生死不知,贱命朝不保夕,凄凄惨惨戚戚,如人间地狱,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余震持续十天半月,大地想动就动,毫无规律,脚踩大地,感觉地即是空,空既是地,地不异空,空不异地,人人心胆俱裂,时刻处在惶恐之中,稍有风吹草动,即抱头痛哭,俯伏待毙。所谓民不聊生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

震后,幸亏皇帝体恤民情,多次拨款赈灾,重建家园,民心始定。只是大地经此一动,不复坚固踏实,至今三年过去,仍偶有余震发生。

file
四川成都建川博物馆中收集的遇难者书包|摄影 余少镭

以上,就是《客窗闲话》中《磁州地震记》一文的翻译。文中所写的地震,史有记载,发生于河北、河南之间的磁县,震级达到里氏7.5级,仅磁县一地,有记录的死亡人数就过万,并对周围州县造成严重破坏,也有大量人员伤亡记录。

《磁州地震记》是我读过的古代笔记中写地震最好的一篇,用简练有力的笔调,记录了地震发生时人命如蝼蚁的惨状,镜头感十足。文后附有一位叫黄湘筠的文人的点评:“笔如环转,备极形容,披读一过,宛如目睹情形,使我心胆俱碎,所谓绘风有色,绘水有声者。”

力有不逮,译文不及原文皮毛,建议有一定阅读能力者,读原文更有切肤之痛。

file
四川成都建川博物馆中复原的震中民居内部|摄影 余少镭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也有一篇《地震》,比《磁州地震记》略为逊色,原文附下,有兴趣的朋友可比读一下:

聊斋志异

地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

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

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最后,愿死者安息,纵做鬼,也铭记。

filev

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一周年,我在汉旺广场拍到的雕塑,头部还在地上|摄影 余少镭

所有跟帖: 

三只眼的犯人 -FormatRun58- 给 FormatRun58 发送悄悄话 (194 bytes) () 05/12/2023 postreply 22:59:5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