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世界小姐”,不只是选美了?

来源: YMCK1025 2022-09-13 18:25:18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4220 bytes)

所谓的“世界小姐”,不只是选美了?

向衡 国家人文历史 2022-09-05 06:46 Posted on 北京
 
本 文 约 4800 字
阅 读 需 要 13 min
 
有道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选美”大概可以算是一种量化美丽的比赛。所谓“选美经济”在西方世界已有很长的历史。1921年,美国人在新泽西州举办了世界上第一次选美活动,目的就是吸引游客。选美大赛利用美女来吸引眼球,可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注意力经济”,也给赛事的主办者和参与者带来了可观的财富。
 
一般来说,如今世界上有三大选美赛事,分别是——“环球小姐”“世界小姐”“国际小姐”,在前不久闹出参赛者疑云的“世界小姐”正是历史最悠久的一个。
 

 

2021年第70届“世界小姐”颁奖现场。来源/2021“世界小姐”颁奖礼直播截图
 

一场超前的“比基尼”秀

 
二战之后,欧洲几成废墟,物资紧缺、甚至衣服的供应,也实施了配给制度,这让英国民众的心情很压抑。这种经济情况,反倒是娱乐业的春天。当时,英国的娱乐业大亨埃里克·莫利(Eric Douglas Morley)希望搞个选美节目,以此让英国人重拾希望,改变生活态度,去追求美好生活。
 
这就是1951年的所谓“节日比基尼竞赛”(the Festival Bikini Contest),也就是第一届世界小姐大赛。这一比赛还成为当年英国新年庆典的一部分。当时的英国媒体向来热衷各种花边新闻(比如大名鼎鼎的《太阳报》),对这个罕见的“节日比基尼竞赛”自然大肆推波助澜,于是这个比赛的冠军,就被起了个抓人眼球的称号——“世界小姐”。正好,莫利也希望利用选美盛事,让英国社会走出战后的沉闷。“节日比基尼竞赛”被炒热了,事情变得越来越有趣起来,为了通过这项活动找出世界上最美丽的佳丽,莫利主动承担了这次选美比赛的组织工作,还提供了1000英镑作为冠军的奖金。
 
虽然名义上叫“世界小姐”选美大赛,但第一届比赛的英国味儿却过于浓烈——只有5位外国选手参加了比赛。为了支撑门面,莫利特意增选了21位曾被授予各种不同头衔的英国佳丽来增加参赛人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埃里克·莫利坚持让选手们在比赛里穿上“比基尼”。众所周知,“比基尼”是一种1946年进入大众视野的新式泳衣。这个名字源自太平洋的比基尼环礁,此前不久美国刚在那里进行了核试验。这种泳衣的发明人是法国机械工程师路易斯·雷德希望他的新式泳衣设计能创造出类似于比基尼环礁核爆的“爆炸性的商业及文化反应”。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许多国家并不愿意让他们的佳丽身着“比基尼”在“世界小姐”比赛里上场。
 
谁知,虽然英国选手占据了绝对多数,但首届“世界小姐”的桂冠还是被瑞典姑娘奇奇·汉亚科恩森夺走,并获得了1000英镑的支票和一串珍珠项链。埃里克·莫利赞扬她“是我过去和现在所见过的,身着比基尼最完美的人,在所有的世界小姐中,她始终都是最受人喜爱的小姐”。虽然话是这么说,但莫利最后还是做出妥协,因此,在折桂时拍摄的照片里,汉亚科恩森将比基尼的上衣换成了一件略为保守的套头泳衣。
 
1951年“世界小姐”颁奖现场。来源/2021“世界小姐”颁奖礼直播截图
 
按照埃里克·莫利的本意,“世界小姐”只不过是个一次性的活动。但是,这次选美活动的效果奇好,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生活》杂志认为非常值得在一周新闻栏中刊登这次盛典的照片。受其影响,另一个选美活动,“环球小姐”大赛也在次年(1952)开始举办。这样一来,莫利就改了主意,把“世界小姐”也改成了一项在每年11月举行的年度活动。
 
“环球小姐”的冠军彩带。来源/维基百科
 
既然要认认真真搞,变通还是必须的。因为“比基尼”引起的争议进入白热化阶段,一些受到天主教影响的欧洲国家,比如爱尔兰与西班牙,扬言如果必须进行泳装参赛,他们将禁止国民参加“世界小姐”大赛。压力之下,泳装展示从世界小姐选美比赛中取消,因此首届冠军,瑞典小姐奇奇·汉亚科恩森则成了第一位,也是唯一穿着两段式泳衣领奖的“世界小姐”。
 

电视让“世界小姐”家喻户晓

 
从此开始,每年,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会举行盛大的选美会,要选出一位美丽的女子作为国家代表参加“世界小姐”竞选。“世界小姐”的桂冠不仅是获胜者的殊荣,也是佳丽所属国家的骄傲。因此,不少国家都对此项赛事极为重视,赛前先在国内层层选拔,之后再将本国的超级佳丽推举到堪称全球选美界的奥林匹克大赛场上一试高低。
 
莫利对此还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在他看来,选美与奥运会不同,奥林匹克的金牌主要由像美国和苏联(俄罗斯)这样的几个大国瓜分,小国很难有夺金牌的机会,选美比赛则不一样,可以说每一个国家的人都有拿冠军的希望。某个地图上都找不到的不知名小岛出身的佳丽照样可以当选“世界小姐”。
 
这番话倒也有一定道理。譬如,在1962年的“世界小姐”比赛里,年仅20岁的牙买加模特卡若·琼·克罗弗成为最后的赢家。当上“世界小姐”后她说:“我已经不再害羞而且也自信多了。”牙买加为了庆贺她的成功竟然专门以其名义发行了300多万张邮票。
 
牙买加“世界小姐”卡若·琼·克罗弗。来源/中国新闻网
 
“世界小姐”选美比赛的出现,正赶上电视在西方社会的普及。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说过:“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选美比赛正完美契合了电视节目的娱乐化趋势。
 
“世界小姐”的评选活动与电视媒体的炒作是分不开的。比如,从1959年开始到1979年,“世界小姐”受到英国BBC电视台追捧,它连续20年间都对该项赛事进行电视转播。仅在1968年,全英国就有多达2780万观众观看了这项比赛的盛况。
 
在英国,1970年的“世界小姐”大赛是全年唯一一个“观众非常喜欢”的节目。可以说,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世界小姐”大赛牢牢吸引着电视观众。到1979年,“世界小姐”大赛的观众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冠军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小姐。
 
1975-1978年的“世界小姐”们。来源/中国新闻网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比赛是英国人举办的,但“主场作战”的英国选手直到1961年才赢得第一个“世界小姐”桂冠,她就是罗斯玛丽·弗兰克兰(Rosemarie Frankland)。这位十八岁的姑娘在此之前已经夺下了威尔士小姐和英国小姐,并在姊妹选美比赛“环球小姐”中获得了第二名,差一点就成了“双料”冠军。无怪乎美国著名喜剧演员鲍勃·霍普给她颁奖时,脱口而出:“她是我所见过的最美丽的女孩!”
 
1961年“世界小姐”罗斯玛丽·弗兰克兰封冠现场。来源/新浪新闻
 
可惜红颜薄命,获奖后的弗兰克兰结婚,前往美国的洛杉矶生活。她的日子逐渐开始不如意,离婚,又再婚,并育有一女。随着时光的迅速流逝,她很快被人遗忘,并从社交界销声匿迹。2000年12月,这位英国第一位获得“世界小姐”头衔的女性被警察发现死在自己残旧的家中。据说,她是因服食过量药物而死,终年57岁。
 

世界小姐的意义叠加

 
1970年的“世界小姐”大赛也创出了一个第一:冠军得主是一位黑人佳丽——珍妮弗·霍斯顿。她可能也是最富争议的一位“世界小姐”。据说,在2000年评出的20世纪最美丽的“世界小姐”排名里,珍妮弗·霍斯顿排在末位。实际上,1970年的这次选美比赛本身就很有争议。主办方默许了南非白人政权的种族隔离行径:南非同时推出了“南非小姐”(白人)与“非南小姐”(黑人)参赛。至于代表格林纳达参赛的珍妮弗·霍斯顿则被认为只有1%的夺冠机会。在那次比赛中,呼声最高的是“瑞典小姐”玛乔丽·克里斯特尔·约翰逊(Marjorie Christel Johansson),在第一次得票最多(4票对格林纳达小姐的2票),却由于“世界小姐”复杂的“多数投票制度”,最后位列第四名。人们有理由怀疑,作为裁判之一的格林纳达的总理埃瑞克·盖瑞在其中进行了某些“操作”。结果,珍妮弗·霍斯顿意外夺冠,亚军也是一位黑人女性,就是“非南小姐”。
 
珍妮弗封冠现场。来源/网络
 
这在重大的国际选美比赛中还未发生过。当然,要是从半个世纪之后的眼光看,这样的结果则是种族歧视与“政治正确”的鹬蚌相争。
 
另一方面,即便“世界小姐”比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却仍旧伴随着争议。女权主义者的反对声一直伴随着“世界小姐”的比赛进程。一些人认为,让芳龄美女穿着泳衣在大庭广众之下走来走去,是对女性的侮辱和贬损。尤其是在堪称“多事之秋”的1970年的“世界小姐”比赛里,女权激进分子冲上舞台大闹赛场,向主持人鲍勃·侯普投掷面粉弹。好在喜剧演员的专业素养发挥了作用。鲍勃·侯普摇着头不以为然地说:“任何试图破坏这样一场精彩活动的人都是呆子。”
 
但这充其量只能救场,却平息不了舆论对选美比赛的争论。不少人认为,这些参赛者不过“花瓶”而已,某种意义上,1986年的“世界小姐”比赛就是一个佐证。在当年参赛的“美国小姐”哈利·贝瑞在民族服装展示上,穿着一件饰有非常显眼的星星和珠串的泳装登上舞台,她对这身打扮的措辞便是,想“在一开始就抓住众人的目光”。有些参赛者对她选择的这套衣服非常不满,简妮·特维德(荷兰小姐)抱怨道:“我们觉得这是很不公平的!我的身材全被这件传统的荷兰服给挡住了,她穿得那么少就是为了可以显得如此性感。”须知,日后的哈利·贝瑞贵为奥斯卡影后,演艺才能无可置疑。可是在这届“世界小姐”选举里,她最终还是落后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小姐吉赛尔·拉瑞德。从后来的哈利贝瑞的事业发展看,只能说是当年的评委又看走眼了。
 
哈利·贝瑞。来源/维基百科
 

从外表美艳到心灵美丽

 
当世界小姐的荣誉与巨大的商业利益绑定后,为了争取“世界小姐”的桂冠,佳丽们明争暗斗。许多佳丽空有美艳的外表,内心却唯利是图。虽然说“世界小姐”的赛场本身就是个名利场,但体面人总是要有所“不为”。
 
有鉴于此,朱莉娅·莫利(埃里克·莫利的妻子)提出了“有意义的美”的说法。这就是说,参加选美的现代佳丽不仅要美丽健康,还要能言善辩,特别是,她们还应具有关爱芸芸众生的爱心,她们要优美、友善,在许多方面都做到出类拔萃。总之,这个众望所归的美女一定要有一颗慈善的心和一双乐于助人的手,这就是所谓的“有意义的美”。
 
朱莉娅·莫利。来源/2021“世界小姐”颁奖礼直播截图
 
秉承这一理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尤其是在2000年埃里克·莫利去世后,朱莉娅·莫利成为“世界小姐”的最终决策者,比赛方式有了巨大变革:评委们将从个性和智力等方面对参赛选手做出评判,而不仅仅是根据选手的相貌。
 
如今,“世界小姐”选美比赛已变得与最初创办时差异甚多,比赛共设有五个环节:沙滩决赛(Beach Beauty Final),超模决赛(Top Model Final)才艺决赛(Talent Final),体育竞技决赛(Sports Final)和美丽心智决赛(Beauty with a purpose Final)。可以说,这倒帮助了这项比赛跟上时代变革的步伐——八十年代末,世界小姐选美比赛在英国已开始不大受欢迎,甚至主要电视台都不予转播。21世纪初期,世界各国的报纸杂志都争相跟踪报道长达一个月的总决赛花絮和赛事活动,并以显著的版面报道评选结果。
 
 
作为“世界小姐”大国,印度曾连续两年斩获“世界小姐桂冠”,图为1999年“世界小姐”俞科塔·莫克菲(左)和2000年世界小姐普瑞延科·科普拉(右)。来源/新浪新闻
 
2007年12月1日,在海南三亚,张梓琳在来自106个国家的佳丽里脱颖而出,赢得第57届“世界小姐”桂冠。她也是首次荣膺“世界小姐”的中国女性。只不过,尽管如今的“世界小姐”选美大赛或以“环保”为宣言,或打着“和平”口号,有一点却是永恒不变的:参赛者首先必须具备“天使的面容”与“魔鬼的身材”,才有可能在比赛中胜出。也正因此,本质上说,这仍是资本盛行的当下,选手自我物化的名利场。
 
2007“世界小姐”王冠交接现场。来源/2007“世界小姐”颁奖直播截图

 

END
作者 | 向衡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彦文

所有跟帖: 

非洲选美比赛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212 bytes) () 09/13/2022 postreply 18:28:5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