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火药革命会发生在欧洲而不是大明呢?

来源: YMCK1025 2021-10-04 18:16:15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99345 bytes)

为什么火药革命会发生在欧洲而不是大明呢?

罗马主义 灼识新维度 7/11

Image 戳蓝字“灼识新维度”关注我们哦!

 

 

 
 归因论(二十)
 

作者 | 罗马主义

 

公元1745年5月11日,萨克斯元帅率领的5万法国军队,外加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以及一大群涂脂抹粉,打扮得如花似玉,前来观战的法国上流贵族们,正准备在比利时的丰特努瓦村,迎战英国国王乔治二世的小儿子,坎伯兰公爵率领的由英国,荷兰,汉诺威和奥地利组成的5万多联军。

 

Image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讲这场战争呢?当然不是为了给大家讲奥地利的王位争夺战,讨论一个女人该不该继承皇位,估计没有几位读者对这件事感兴趣。

 

不过万一将来,大家有机会去维也纳旅游,参观美泉宫的话,可以先了解一下这场战争的焦点人物,玛丽亚.特雷莎,这个传奇的女子挽救了哈布斯堡王朝,奠定了奥匈帝国的根基。

 

Image
玛丽亚.特雷莎

 

当你了解了这段历史之后,再去看那些美轮美奂的古典建筑,心中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不过这依然不是重点,重点是当你牛逼轰轰,一惊一乍的讲出,连导游都不知道的历史的时候,很可能让周围的几位漂亮美眉,对你的仰慕,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说实话,这才是我当初读历史的真正动力,凭借着这一招,我这个油腻的中年大叔,才有机会拉着美女的小手,心怀鬼胎的给她们灌点迷魂汤。

 

哈哈,当然这也只是玩笑而已。不过多读点历史,再研究点算命,对于缺乏颜值,略显猥琐,又不想当凯子的大老爷们来说,有时候真还是泡妞的独门秘技。

 

因此听我讲讲,这些和现实生活,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历史,说不定哪天也会派得上用场。

 

扯远了,我们讲这段历史,自然也不是为了乳(辱)法,尽管这场战役再次证明了,在法国的近代史上,只有女人和外国人才能让他们雄起,而法国男人自己,唯一擅长的就是给别人跪了。

 

赫尔曼·莫里斯·萨克斯元帅和拿破仑·波拿巴一样,都不是地道的法国人,他是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和情妇奥罗拉·柯尼希斯马克的私生子,是一个德国人,当然到了今天,他也变成了法国的民族英雄,这又是一个著名的乳法梗,只要是英雄,他们都会变成“法国”人。

 

Image
赫尔曼·莫里斯·萨克斯元帅

 

我们要讲的是这场战争中,一个在此之前,在此之后,都能让人匪夷所思,目瞪口呆的场景,那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天上午11点,英国主将坎伯兰公爵,命令约翰·利戈尼尔中将,率领这支多达18个营,约16000人的大部队,向法军中路发起决定性的一击。

 

这支部队的先锋,由久负盛名的,英国陆军中精锐的精锐,第1近卫团和冷溪近卫步兵团等近卫步兵组成,在军乐队奏出的《英国掷弹兵进行曲》的美妙节拍声中,排成多条纵列战线,举着军旗开始向前推进。

 

当他们来到距离法军战线80码的地方,全军立定,一个诡异的画风出现了,真正的前方高能。

 

英国指挥官查尔斯.海男爵,走出了队列,朝着对面的法军近卫兵行脱帽礼,然后命令士兵欢呼三次,向法军致意,接下来,他说了一番,足以让今天我们这些后来人,听起来当场口吐白沫,晕倒在地的几句话。

 

Image

 

他是这样说的:“尊敬的法国的绅士们,请你们先开枪。”

 

疯了,这完全是疯子的举动。

 

但是如果你觉得他够疯,接下来法军指挥官安特霍什伯爵的回答,直接让我们怀疑人生。

 

他断然否决了查尔斯.海男爵的请求,斩钉截铁地回答道:“不,请尊敬的英国绅士们先开枪吧!”

 

但是查尔斯.海男爵还不死心,继续劝说法国人道:“不,我们英国人从来不先开枪,还是你们先请。”

 

然后法军指挥官安特霍什伯爵,再次拒绝了他的“好意”,反而“盛情”的邀请英国人先开枪。

 

这场发生在乾隆十年的战争,不要说我们,就算是当年大清国的人,也一定会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满脸的懵逼,难道这帮欧洲的蛮夷,脑袋都被驴踢了,有毛病?!

 

他们其实正常的一塌糊涂,那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让我们看接下来发生的情况,英军和法军指挥官互相邀请对方先开枪,但双方都不接受对方的“美意”,最后眼看谈判不成,英军指挥官归列,重新奏起了军乐,然后英国近卫军迎着法国人的枪口,全军继续向前。

 

终于,法军中的一个士兵承受不住这样巨大的心理压力,手上的步枪走火了,其他的法军士兵跟着也纷纷开火,有上百名英国人被当场打倒。

 

Image

 

但是英国人没有还击,而是稳稳当当的走到了距离法军阵线30米的地方,然后全军立定,向法军开枪,十九名法军军官和六百名士兵当场丧命,法军立刻陷入一片混乱。

 

然后英军沉着的开始再次装弹,进行了第2次齐射,随后由5000多名法军士兵组成的纵列线里,有1266人被击毙,法军的步兵阵线瞬间崩溃。

 

说到这里,很多熟悉军事的读者们,可能已经都想到了,这不就是大名鼎鼎的“排队枪毙”战术吗?我们在电影里见的太多了,为什么他们要这么做呢?

 

熟悉军事的读者们都知道,这是因为当时的前装燧发枪,射速巨慢,准头极差,超过了80米,要想打中目标,完全是听天由命。所以谁的心理承受能力好,谁敢在离敌人最近的地方开枪,谁就能获得巨大的火力优势,这就是在欧洲风行了近200年的线列战术。

 

靠着这个既呆萌,又蠢逼的战术,欧洲人从此所向披靡,成为了世界的霸主,为什么是他们发明了这个战术,而不是同样重视火器的中国的大明王朝呢?

 

事实上要论火器技术,明朝一直是领先于欧洲的,最早把火器玩出了境界的,是明朝将领沐英,早在一三八几年,他就发明了火铳三段射击法,比1607年才想出这个招式的荷兰亲王莫里斯,领先了200多年。

 

而明成祖朱棣,更是早在公元1410年,率领50万明军远征蒙古的作战中,就大规模成建制的使用了火器,重创了蒙古骑兵,开了历史的先河。

 

到了公元1449年,明朝兵部尚书于谦,又在北京城下,再次用火器重创了凶悍的蒙古瓦剌骑兵。这些战役无论是在使用火器的规模还是数量上,都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西方人。

 

不仅仅如此,根据《大明会典》的记载,早在1451年,明军就发明了在火铳上加装刺刀的战术,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发明,欧洲人到了17世纪后期才想到了这个办法,1690年才由法国元帅沃帮在法军中推广使用。

 

根据1621年成书的,茅元仪的《武备志》记载,在著名的阉人魏忠贤专权的天启年间,明朝就已经拥有了190种不同的火器,而且还大规模的仿制了欧洲最先进的弗朗机大炮和红夷大炮,后者在宁锦大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所以如果你有机会穿越到崇祯年间,又能够在欧洲和东亚之间瞬移,你会发现,明朝和欧洲在火器技术上半斤八两,各有千秋,甚至就连隔壁小岛上的日本人,“铁炮”(火绳枪)也玩的溜溜的,其中有几个款式,甚至还被大明山寨了。

 

其实这很正常,由于大航海的原因,东西方之间的交流,这时已经非常的频繁。

 

说一件大部分人可能都不知道的事情,就在崇祯年间,在中国最早的科普作家,基督徒,内阁次辅,大学士徐光启的极力倡导之下,明朝先后三次雇佣葡萄牙人协助抗清,前两次分别有十几人到几十人,最后一次,甚至多达了400余人。

 

徐光启受传教士利玛窦的影响,知道欧洲的军事技术有很多独特之处,所以他想让在澳门的葡萄牙人,把当时欧洲最先进的火器战术,传授给明军,对付越来越让人头痛的后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满族人。

 

在公元一六三二年,他这个想法终于得到了实现,由公沙·的西劳率领的36名葡萄牙人,帮助登莱巡抚孙元化,在山东训练出了第一支纯欧式的军队,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孔有德部。

 

不过让人遗憾的是,这是军队还没有上战场,就因为欠饷问题,发生了兵变,然后集体从海上叛逃到了辽东,让皇太极白白的捡了一个大便宜。

 

葡萄牙人不仅仅帮助培训明军,甚至还直接参战,崇祯四年(1631年)三月,后金遣一万两千人进攻皮岛,赞画副总兵张焘率大小战船百余艘迎战。张焘非常信任葡兵,其尝称“西洋一士可当胜兵千人”,他“向恃为常胜不败者”。葡兵亦未辜负张焘信任,张焘呈报称,“于十七日职令西人统领公沙的西劳等,用辽船架西洋神炮,冲其正面;令各官兵尽以三眼鸟枪,骑驾三板唬船,四面攻打,而西人以西炮打???筑墙。计用神器十九次,约打死贼六七百……神炮诸发,虏阵披靡,死伤甚众。”

(董少新、黄一农《崇祯年间招募葡兵新考》,《历史研究》2009 年第 5 期)

 

后来大部分明军,也都吸收了葡萄牙人传来的欧洲的作战方法,极端重视火器的作用,孙传庭,卢象升等人,甚至还发明了类似于欧洲胡斯起义时的车战法,把火器安装在战车上,进可攻,退可守;明军的关宁铁骑,也是人手一把三眼火铳,既可远射,也可近战;明军守城,几乎全靠大炮。

 

明朝军队,基本上就是一支以火器为主的军队。可是为什么明军最终还是打不过皇太极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没有发明排队枪毙的这个战法。而这个战法,是在公元1631年才被发明出来的,而葡萄牙人在1632年传授过来的,显然还是西班牙大方阵的那套打法,最多揉和了一点荷兰的莫里斯阵型,靠这种战术,火器还逆不了天。

 

Image

西班牙大方阵

 

战争艺术,说起来有时候真的就很奇妙,就像坦克一样,虽然第1次世界大战就发明了,但是由于大家都不知道正确的使用方法,所以在战场上的作用,最多也不过就是一个活动炮台,移动掩体而已,直到第2次世界大战,希特勒把他们集中起来使用,就凭这么简简单单的一点改变,让坦克一下子就变成了战争中,直接开挂的神器。

 

因此在一六三零年之前,火器虽然变得越来越重要,但也只不过是一个加强版的弩,更高效的投石机而已,在欧洲和亚洲,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骑兵和长矛,这才是战场上决胜的王道。

 

所以在一六二九年,德意志的新教诸侯打不过神圣罗马帝国,因为后者把西班牙大方阵玩的出神入化,而明朝也打不过皇太极,因为后金有亚洲最好的轻骑兵。

 

李自成后期为什么那么能打?按照《明史》里的记载:“临阵,列马三万,名三堵墙。前者返顾,后者杀之。战久不胜,马兵佯则诱官兵,步卒长枪三万,击刺如飞,马兵回击,无不大胜。”

 

和西班牙人如出一辙,只不过规模要大的多而已。

 

那么是谁改变了这一切呢?

 

一切都要从公元1629年说起,也就是大明朝的崇祯二年,地球正在经历着几百年来最严酷的小冰河时期,无论是东亚的辽东半岛还是欧洲的斯堪迪纳维亚半岛,人们的日子都变的越来越难过。

 

瑞典的古斯塔夫二世国王和后金的大汗皇太极,面对着鸟不生蛋的北方荒原,也就是瑞典皇后玛利亚·埃莱奥诺拉口中的:“除了岩石、群山和冰冷的空气之外,一无所有”的冻土地带,都把目光投向了富饶温暖的南方。

 

当然,至于他们南下的原因,肯定不会说是因为吃不饱饭,一定都是高大上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军迷们一般叫他古二爷,他南下是为了挽救新教事业,而至于皇太极,那是因为努尔哈赤和大明之间有七大恨,所以他要报仇。

 

大家看起来都很高尚,没人是为了扩张和掠夺,不然逼格明显不够。

 

这一年皇太极直接打到了北京城下,大掠而去,然后又耍了一个反间计,导致袁崇焕被杀。所以有一种说法,说明虽亡于1644年,但是实亡于1630年。

 

因此看起来,1630年这一年很重要,不仅仅是因为袁崇焕的被杀,现在大部分历史学家都认为,其实他死不死都改变不了明朝的命运。

 

这一年在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古二爷率领着13,000人的瑞典军队,在德国的奥德河口登陆了,他才是改变世界历史最关键的那个人,那么他是怎么改变世界历史的呢?

 

说起来古二爷的军队,和大明朝的军队是很相似的,最大的问题也是骑兵太弱。瑞典是高寒地带,以山地和森林为主,天生就不是一个养马的好地方,瑞典骑兵的战马,比有着深厚骑士传统的欧洲战马,矮了一个头,力量不行,跑的也不快,自然就玩不好重甲骑兵。

 

所以瑞典人自从他们的老祖宗维京人开始,一直是划着小船去到处抢劫的,虽然一直挺能打,但从来靠的不是骑兵,因此在欧洲人的眼里,瑞典人的骑兵就是跑龙套的。

 

欧洲的一个外交官曾这样评价瑞典的骑兵:“和腰粗力大的德意志人和他们的鞍饰鲜明的骏骑相形之下,瑞典人和他们的马匹显得褴褛、肮脏、不值得一顾。”

 

这个评价一点也不夸张,公元1605年,在拉脱维亚的柯克霍尔姆战役里,瑞典骑兵对阵波兰和拉脱维亚联军,虽然人数是对方的三倍,但当大名鼎鼎的波兰翼骑兵发动冲锋的时候,瑞典人直接就跪了,被打了个全军覆没,和10多年后,明军在萨尔浒战役的遭遇一样一样。

 

Image

 

甚至直到一六二九年,在瑞典军大获全胜的施图姆战役里,瑞典的骑兵还是被波兰的翼骑兵打得落花流水,全靠步兵挽回了战局。

 

因此当古二爷在欧洲登陆的时候,他手里的军队,活脱脱的就是一个迷你版的明军,那他该怎么办呢?

 

明朝是一直没有想出解决办法,戚继光改革阵法,发明的鸳鸯阵,在南方的稻田里威力无比,但在北方的大平原上,面对蒙古规模庞大的骑兵冲锋,立刻就一筹莫展了,只好猛建堡垒,狂修长城,他还是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

 

那么古二爷是怎么做的呢?很简单,他放弃了纵深多达几十层的方阵战术,把部队改成了六层纵列排布,减少了中军长矛的数量,增加了两翼的火枪兵,同时为了方便机动,减小了火炮的口径,给每个团都配备了四门三磅火炮。至于骑兵,他把他们和火枪兵混编,用火力而不是刀剑,对付比他们攻击力更强的欧洲重甲骑兵。

 

说白了,他就是发明了排队枪毙战术的雏形。然后呢?然后他就天下无敌了。

 

1631年9月17日,神圣罗马帝国老将,约翰·采克拉斯·冯·蒂利伯爵,欧洲30年战争中,前半场的无敌战神,被士兵们尊称为蒂利老爹,率领36,000名精锐的帝国军队,北上迎战瑞典军,仅仅是因为蒂利的名声,就导致瑞典军队15%的士兵逃跑了,由此可见,这个人有多恐怖。

 

而古二爷就在这样一个不利的情况下,率领26,000人的瑞典军队,外加非常不靠谱的16,000名萨克森盟军,在今天德国莱比锡附近的布赖滕费尔德,和对方相遇了。

 

瑞典人摆出了古二爷最新发明的纵列阵型,而他的盟友萨克森人,则还是用的传统的西班牙大方阵。

 

至于蒂利老爹,当然也是用的西班牙大方阵,他的步兵组成了12个大方阵,一字排开,两翼是欧洲最强悍的板甲骑兵,外加克罗地亚人的轻骑兵作为支援。

 

Image

 

在双方互相炮击之后,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两翼的骑兵,率先发动了进攻。

 

不过这个时候欧洲重骑兵的战术,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夹枪冲击,而是冲到对方附近,先用手枪轰击,然后掉马回头重新装弹,再折回射击,等到把对方的阵型射乱以后,然后再手持长矛,给对方决定性的一击。

 

Image

 

这个战术其实和清军的战术是非常相似的,只不过清军的重甲骑兵用的是弓箭,弓箭的好处是射速快,缺点是破甲能力不如轮簧手枪。

 

清军骑兵也是反复的来回射击明军的队列,等到明军出现混乱的时候,再发动冲锋,给明军致命的一击,这个打法让明军在野战中毫无还手之力。

 

对付这个战术,在当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发动骑兵对冲,但问题是,古二爷的骑兵和当时明军的骑兵一样,和对方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离开了大阵就是送死,因此只能被对方完虐。

 

果不其然,帝国军队右翼用这个打法,瞬间就打垮了萨克森人,导致对方全军溃退,让瑞典人的侧翼一下子就暴露了出来。

 

但是在帝国军队的左翼,这个打法第一次遇到了克星,瑞典人在自己右翼的骑兵面前,配备了几队火枪兵,每次当帝国的骑兵冲近射击的时候,前排的步兵和后排的骑兵,同时用火枪向对方开火,反而把帝国的重甲骑兵打得灰头土脸,乱成一团,然后瑞典骑兵趁机发动冲锋,居然把帝国军队里,最精锐的重甲骑兵逐出了战场。

 

由于战场上硝烟弥漫,蒂利老爹没有看见自己左翼发生的情况,只看见右翼的萨克森军队被打垮,然后他决定抓住时机,立刻调动全军向自己的右翼迂回,计划从侧面进攻瑞典军队。

 

这是一个完美的作战计划,本来万无一失的,但是问题是,瑞典军队现在已经改成了纵列阵型,移动速度远远快于帝国军队的西班牙大方阵,所以他们能迅速的堵住漏洞。

 

随后双方在交战中,瑞典军队第1次发挥出了排队枪毙战法,他们坚持逼近到帝国军队的50步之内,才开枪放炮,虽然当时火绳枪的准头极差,但到了这个距离之内,也几乎可以是百发百中了,结果把帝国军队中央的大方阵打的损失惨重,毫无还手之力。

 

再加上瑞典军右翼的骑兵,在打败了帝国军队左翼的骑兵之后,及时的赶回了战场,实现了侧翼包抄,瑞典人小而轻的火炮,可以跟上步兵的前进,持续提供掩护火力,最终的结果,是瑞典军大获全胜。

 

就靠着这样一个简单的战术改革,原来打不准也打不远,射速慢的惊人的火枪,竟然变成了战争之神,凭借着纵列队形,排队枪毙的战术,欧洲人从此所向无敌,完成了火药革命。

 

说到这里,大家也许唏嘘不已,明军怎么就没有发明这个战术呢?要知道在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期间,东亚也是战乱频繁,为了对付满人的骑兵,各路的农民起义军,明朝政府也是挖空了心思,研究各种战法,而且方向完全没有选错,重点都放在了火器之上,但他们怎么就没有突破这一点,最后被改朝换代了呢?

 

关于明朝为什么会失败,我们的认知经历过几次飞跃:

 

最早的时候,大家都是怪人有问题,崇祯皇帝优柔寡断,宦官胡作非为,东林党又全是一帮键盘侠,他们不死,谁又该死?!

 

但这个说法实在是经不起推敲,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明朝北击蒙古,南伐土司,而且还跨过鸭绿江,胖揍了小日本,打的丰臣秀吉屁滚尿流,维护了朝鲜的统一。

 

要论政治腐朽黑暗,万历朝简直就是登峰造极,但怎么一样活得风生水起?

 

于是现代的历史学家,又琢磨出一套答案,说这全是白银惹的祸。

 

据说是因为欧洲人开创的大航海,把世界连为了一体,所以大明朝靠着西班牙人征服美洲带来的大量的白银,顺利的进入了银本位时代,然后张居正借助这个有利时机,搞了一条鞭改革,把实物地租变成了货币地租,一下子让大明帝国的实力大增。

 

Image

 

因此万历皇帝虽然作为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昏君,几十年不上朝,可是大明王朝却依然能连打了三场大胜仗,归根到底,靠的全是西班牙人源源不断运来的白银,有底气。

 

那后来为什么崇祯朝就不行了呢?据说是因为人算不如天算,接下来欧洲人为了一个和上帝沟通,到底需不需要通过教士,教皇卖的赎罪券到底合不合法的问题,打了起来,一下子让远在天边的大明王朝,挨了误伤。

 

由于西班牙人作为当时的超级大国,世界警察,不可能不淌这趟浑水,一下子变成了宗教战争的主力,花钱如流水,不仅仅把自己打的债台高筑,也让流入东亚的白银锐减,然后居然把大明朝廷的腰包给打瘪了,这让倒霉的崇祯皇帝找谁去说理?

 

然后张居正那个,曾经让大明王朝财源滚滚,收银子不收实物的一条鞭法,这时候就变成了催命符,加剧了大明王朝所有的社会矛盾。

 

银价飞涨,再加上小冰河时期的到来,让大明朝的老百姓和北方边疆的少数民族都活不下去了,活不下去就要闹事,闹事朝廷就要收拾,收拾就要花钱,花钱就要加税,然后老百姓就更活不下去了,就要闹更大的事,接着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当时间来到了1630年,古斯塔夫二世麾兵南下时,就变成了压倒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坐拥金山银山的欧洲人,为了应付30年战争的下半场,此时也囊中羞涩,地主家也没了余粮,流入东亚的白银基本枯竭。

 

所以崇祯杀不杀袁崇焕,都是死路一条,这中间的阴差阳错,过去中国的历史学家一直就没搞明白,天天揪着奸臣说事,殊不知这完全是南辕北辙。

 

然后现在的历史学家们告诉我们,明清两代的王朝兴衰,所有的社会危机,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中国阴差阳错的,选了一个自己最稀缺的白银作为货币惹的祸。

 

作为一个政治上很早熟的文明,其实中国的传统的政治制度,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只要它存在的逻辑没有变,它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最后他们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们,真正的历史教训在于,一个货币不能自主的国家,一定是一个受制于人的国家,这才是血淋淋的前车之鉴,其他的都是浮云。

 

因此人民币如果不是一个国际货币,世界的贸易体系还是依赖美元为基础的国际结算体系的话,中国是斗不过美国的,如果美国豁出去了,不计代价,是可以把中国的经济搞崩溃的,中国要想真正的崛起,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

 

不仅仅把这段历史解释的透透彻彻,而且还给今天中国的崛起开出了药方,看起来是无懈可击的。

 

但问题是这个解释也有漏洞,在中国人没有拿白银作为货币的时候,中国历代王朝的寿命,也很少超过200年,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因此有人提出了第三种解释,那就是人口说,他们说中国是小农经济,土地是一个衡量,但人口会不断的增长,到了王朝末期,土地兼并日益加重,人民的生活水平必然逐步下降,就陷入了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所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一定会倒在这个门槛之下的。

 

这个说法解释中国以前的王朝似乎很有力,但是拿来说明朝却有点站不住脚,因为明朝从嘉靖年间开始,美洲的高产农作物,比如玉米土豆之类,被大量引入了中国,这些农作物在清代支撑了4亿人口的生存,但是明末的人口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数量,所以明朝很可能并没有进入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

 

既然这些解释都很难自圆其说,那我就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给大家讲一讲,明朝失败的根源在哪里?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请大家考虑一下,为什么从秦汉以来,中国的历朝历代,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呢?

 

所有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们,其实都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对比整个欧亚大陆来看,中国实在是太特殊了,考虑到中国南北差距之大,地形之复杂,天险之多,中国应该和欧洲一样,是统一的时候少,分裂的时候多,这才合情合理。

 

但情况恰恰相反,中国总有一种统一的倾向,而且总能够实现统一,这在人类历史上,绝对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中国虽然各地方言不同,但很早就统一了文字,因此在基因里,就有统一的倾向。

 

但这其实也是站不住脚的,欧洲在整个中世纪,事实上文字也是统一的,那就是拉丁语,思想上也是统一的,那就是天主教,但欧洲怎么就从来也不能变成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呢?

 

要讨论这个问题,就回到了本书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政治制度是怎么形成的?

 

这其实就是本书要讲的最重要的问题,有什么样的军事技术,就会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这也恰恰是很多读者,对本书吐槽最多的地方,他们觉得我前面讲的所有的一切,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暴力为王。

 

至于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人心的背向,似乎都无足轻重,那么他们对我这本书的这个评价,是否准确呢?

 

非常准确,我这本《归因论》想告诉你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切政治制度形成的本质,都取决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军事实力博弈的结果。

 

如果我分分钟的都可以把你打的满地找牙,你却无力还手,我也不会承担任何后果,那你怎么想,其实对我毫无意义,你就只能做我的奴隶。

 

这就像蒙古人走到哪里杀到哪里,抢走被征服者的一切;古罗马人把战败的人全都卖成奴隶,让他们当牛做马;西班牙人在美洲,随意的屠杀印第安人,把剩下的人全都变成奴隶,他们曾几何时,考虑过这些人的感受呢?

 

Image

 

即使在同一个民族里,在欧洲的中世纪,手持利剑,全身披甲,骑着高头大马的骑士,一个人的战斗力就相当于60个农民,他们需要在乎农民的感受吗?农民只能老老实实的被他们剥削压榨,甚至还要献出老婆的初夜权。

 

踩死一只蚂蚁,我们需要顾及它的想法吗?当然不需要!

 

只有当我举着西瓜刀砍你,有可能被你反斩的时候,或者我砍了你,会被其他人报复的时候,你怎么想,才是对我有意义的,政治制度在本质上,就是各种力量互相博弈的最后结果。

 

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民心的背向到底重不重要?关键看老百姓手里的刀,够不够锋利。

 

所以就像我前面所说的,为什么早期埃及、波斯还有中国全都是贵族社会?因为这些国家最强有力的作战武器,都是战车,而制造和使用战车,就需要极复杂的社会分工合作,就需要一个能协调一切的领导。

 

Image

 

而这个能协调一切的领导,凭借着战车带来的压倒性力量,让他可以征服和奴役更多的人群,进而拥有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反过来就可以制造更多的战车,最后形成完全不对称的力量对比,其他人只能俯首称臣,然后他就会变成“超人”,也就是所谓的贵族。

 

所以贵族政治一定是来源于压倒性的军事优势,中世纪的欧洲也是如此。

 

那么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什么最初会走向民主制度呢?因为这两个文明都诞生于多山的半岛,所以他们的战争方式,只能是以步兵方阵为主。

 

在这种作战方式之下,没有人能对其他人形成压倒性的优势,所以这种文明要想成功,就必须要尽可能的把所有的人都团结起来,而民主制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选择。

 

那么中国为什么从秦汉开始,总会倾向于发展成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呢?

 

因为中国人在人类的历史上,第一次升华了战争艺术,很早就高出了其他民族一个维度,把决定战争胜负的手段,从战场上搬到了战场之外,利用超凡脱俗的组织能力,形成在数量上的绝对性的压倒优势,从而碾压一切对手。

 

说白了,中国历代王朝的最核心的战争手段,就是“大人打小孩”。

 

那么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当然首先要归功于秦始皇,他统一了中国,让华夏相对于周边国家,成为了一个巨无霸般的存在,让这种军事技术有了物质基础。

 

接下来通过建立郡县制度,第一次让中国的中央政府,有能力调动全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对付每一个局部的危机,这在人类的军事史上,是一个创举。

 

虽然秦王朝埋下了这个基因,但它并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组织方式,能让这个机构有效的运转起来,所以秦王朝的统治是短暂的。

 

那么要想让这种能力,持续的运转起来的关键在哪里呢?就是要有一个高效的文官政府,而要有一个高效的文官政府,就必须获得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拥护,这就需要一个统一的价值观。

 

而汉武帝找到了这个办法,那就是独尊儒术,废除百家,让中国的皇权和知识分子们,结成了命运共同体。

 

那么如何让知识分子能够顺畅的进入中央政府呢?汉朝发明了举孝廉的制度,到了隋唐,又发明出了科举制度,打通了文官政治的所有脉络。

 

理解了这一点,你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中国的历朝历代,总要走向统一,总是有一种重文轻武,不重视军事技术革新的倾向,因为对于“大人打小孩”这种战法来说,关键是要形成绝对的力量落差,而不是具体怎么去打,这才是它整个军事能力的核心。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这种依靠文官政府,调动全国资源形成的“大人打小孩”式的作战方法,对皇权来说,也是最安全的一种选择。

 

所以统一的国家是这种军事手段的物质基础,高效的文官政府是它最强大的战斗力,因此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军事技术创新,即不是发明了弩和火药,也不是发明了马蹬和马蹄铁,而是发明了科举制度,是考场而不是战场,决定了中原王朝的强大。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发展出了最适合火器时代的战术。

 

因为大明朝解决问题的核心,关键是它的组织能力,调动资源的能力,它打的是不同量级的对手;而欧洲人解决胜负的关键,是他们的在战场上的实际杀敌能力,是具体的战术和军事技术,因为他们打的是相同量级的对手。

 

所以中国的封建王朝,在军事技术上,基本上是狗熊掰苞米,即便是曾经发明出了一大堆牛逼的战法,到了王朝后期要用的时候,全都忘得一干二净,这其实并不是因为承平日久,而是因为它们生存的核心,并不靠这些。

 

而欧洲人则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总会孜孜不倦的琢磨着,把已有的军事技术,怎么样发扬光大,因为它们的生存,没有其他的资源可以依赖,全都要靠自己的拳头够硬。

 

所以中国人的历史书,很少会去具体记载,每一场战争,用的是什么样的武器,怎么样去布兵排阵的,而欧洲人恨不得把每一个士兵的表现,全都记录在案,这是因为双方点了不同的科技树。

 

文明的基因是很难改变的,即便是欧洲人最早建立了日不落的大帝国,但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所以他们建立的帝国,即便一度能拥有四海,但总是很容易分崩离析,无论西班牙还是英国都是如此;而中国人虽然历经苦难,却总会走向统一,这可以说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又一明证了。

 

大明王朝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它同时遇上了政治腐败,朝政混乱,天灾和白银问题,几重夹击之下,引起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破坏了它的这种组织和调动全国的资源,在局部形成压倒优势,不在乎一两次输赢的军事能力,失去了这个“大人打小孩”式的军事手段,这才是它失败的关键。

 

中国历代王朝的这种战争方式,最大的短板在于,就是不能改变我们是大人,对手是小孩这种力量对比,如果双方一旦实力相近,那么这种战争方式,就会失去效力,国家就会直接土崩瓦解,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

 

因此大明朝最需要的不是排队枪毙战术,而是要设法维持大人和小孩的力量对比,也就是调动全国资源的能力和效率。所以对于明王朝来说,它的政治生态,管理水平,人心的背向,就变得极为重要,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非常独特的,和欧洲的中世纪,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因此中国的古人,非常在乎一个王朝的政治得失,这其实一点儿也没有错。“在德不在险”,这话虽然听起来充满了书呆子气,我以前对此也是嗤之以鼻的,但是当我想明白了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军事能力的本质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

 

接下来我们要再提一个问题,既然军事技术会决定政治制度,那么排队枪毙的战术,是怎么让欧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如果觉得本文可读,请点赞分享,谢谢大家。

 

- End -

 

所有跟帖: 

瘋狂房奴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212 bytes) () 10/04/2021 postreply 19:21:1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