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老人那么“作”

来源: YMCK1025 2020-12-22 09:53:00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5320 bytes)
回答: 新照旧影(741)YMCK10252020-12-22 09:44:31

[转帖]茅卫东:为什么有的老人那么“作”

 

  很多时候,学生的“作”是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孩子的“作”是为了让家长满足自己。
老人呢?


大众面前,很多老人各种组团显摆,跳广场舞不惧扰民,占用机动车道健身,公交车上还有老人强行霸占年轻人的座位……
在家里,有的老人对孩子提出各种荒诞的要求。孩子越孝顺,他们反而越生气。儿女不能只是儿女,简直还得*****。


茅卫东:在爸妈面前*****


原因何在?
很多老人只是经历了生理上的逐渐成熟,然后再由强变弱,心理上一直“年轻”着呢。
根据我的判断,大多数老人的心理状态基本停留在了青春期。


当然,这不是老人的“专利”。老人都是经由年轻变老的,今天的青年、中年日后也会变老。
换句话说,在此地,很多人一辈子走不出青春期,虽然他们曾经努力过,也曾有过叛逆。


一、因为成长,所以叛逆


人一般有两次叛逆期。


第一次在3到5岁期间,表现为特别爱探索、爱尝试。


比如,抢着洗碗,把碗摔碎了还很开心;家里能拆不能拆的都想拆,能撕不能撕的都要撕……大人越是拦着,他们越想试试。


这是孩子认识世界、自我发展的一种方式。虽然经常会让父母为难,但孩子的本意不是要与父母对着干。


人的第二次叛逆一般是12岁至13岁开始,即所谓的青春期。


这个时候,孩子要向父母、向成人世界宣告自己是一个有主见的独立个体。因此,有时候孩子会故意与父母、老师唱反调。


有些事情,未必是孩子们特别想做、非要去做,但因为父母和老师不允许,看得严,他们就故意去挑战一下“看守们”的底线。


看着“看守”气急败坏,甚至暴跳如雷的样子,他们表现得很害怕,内心其实充满了成就感。


这两次叛逆期,都是人成长过程中自发产生的,是人成长所必须的。

 


二、接纳孩子的叛逆,青春期冲突就是一个伪概念


孩子叛逆给父母、老师造成的困扰,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孩子的叛逆程度,而是看父母和老师对孩子叛逆的理解与接受程度。


我甚至认为,“叛逆”“青春期”其实都是伪概念。


如果父母和老师不以自己为标准,何有“叛逆”?


如果父母和老师不当“看守”,孩子何至于“叛逆”?


肯定有人要质疑了:难道我们就不应该管孩子吗?


但是,但是,你们为什么非要在“管”孩子与当“看守”之间划个等号呢?

 

 


直说吧,在我看来,这个事应该这样解释:


许多父母和老师,虽然无法理解孩子却又企图操纵孩子。在遇到孩子的强烈抵制后,就捧出一颗“我是为你好”的爱心,来掩饰自己这份根深蒂固的愚蠢和自私。


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大概是忘了,还有一句话叫做“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如果知道一些青春期常识,自然不必对孩子爱照镜子、注意穿着、喜欢关注异性或者喜欢引起异性关注、偷偷摸摸看些人体图片、小电影等诸如此类的行为表现得大惊小怪甚至羞愤难当。


哪怕偷吃了禁果,又算得了什么。人的生理成熟期本来就在提前,贾宝玉初试云雨时有多大?王昭君14岁就入了宫,如果不是画师使坏,王也不会在19岁时主动申请嫁于前来和亲的匈奴单于。


即使不知道这些也没关系。为人父母为人师,都是过来人,都曾年轻过,如果不是刻意抹去了某些记忆,孩子们的这点小心思,成人会不知道、不理解?
青春期冲突,也有习惯称之为“两期(青春期遇到更年期)战争”成为一个话题,我以为,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三、”两期战争“其实是“孩子”打孩子


两期战争,就是更年期遭遇青春期。
都在情绪不稳定状态,冲突就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大小的问题。
非要说责任,首先不在于孩子,而在于父母和老师,在于成年人。
为什么成年人很容易与青春期的孩子发生冲突?


为什么成年人很容易被叛逆所激怒?
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他们自己当年没有成功地叛逆过。
他们只是有着成年人的身体,内心深处却藏着一个没长大的自己,一个渴望得到安慰和鼓励、渴望被接纳被引领的孩子。


要知道,人如何跟别人相处,靠的主要不是成年人的言传,也不是那些白纸黑字讲的道理,而是父母和老师们的身教。
遗憾的是,很多人在青春期时候,没有被父母和老师充分接纳,他们的这段心理成长其实被自己的父母和老师硬生生地拦截下来了。


再说得粗暴一点,许多人的精神发育在青春期这个关键时期被彻底结扎了,无奈成为了精神侏儒,也就是现在流行的“巨婴症”。
历史上有一个情况能够很形象地说明这个过程,那就是中国古代女子的“小脚”。


“小脚”,是过去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女人的专利;精神侏儒,则是绝大多数国人无法逃脱的命运。
多数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被充分接纳,当他们受到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的挑战时,几乎立马会条件反射般产生当年被拒绝、被否定,甚至是被笑话、被无视的情绪反应。


当年自己是如何被父母和老师否定的,这时候他们会变本加厉“报复”给孩子们。
“两期战争”说穿了,其实是一拨生理和心理都处于生机勃勃状态的年轻人,和一拨生理上已是中年但内心还停滞于青春晚期的一拨人,他们之间的较量。


这场较量,表面上看,往往是年轻人失利为多,其实成年人内心受到的冲击可能更大。
他们当年的成长没有被自己的父母和老师充分接纳,没有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作出选择。在有了孩子或面对孩子的时候,他们本来享受着掌控一切的快感,突然孩子就叛逆了,不听话了。


年轻时作不了主,为人父母为人师了,还作不了主。仔细体会一下,他们的内心确实是崩溃的。
但他们是成年人,拥有各种资源,于是可以对孩子施加各种威胁,迫使孩子就范。


这样的战争如潮汐般非常有规律,标准的“代代相传”,因为很少有人能够理性地、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
绝大多数人的叛逆行为最终被父母和老师“镇压”了。为了自我解脱,他们接受了父母和老师的那个谎言,“他们也是为了我好”。


等自己也做了父母,有的还当了老师,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就会无师自通地、甚至创造性地——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变本加厉地——用当年他们曾经非常反感、憎恶的那一套对付自己的孩子和学生。
为了安慰自己,他们说:“养儿方知父母恩!”

 

 

 


四、在这里,青春期不只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我的意思是,父母、老师和孩子的关系,在中国,不只是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这么简单。
有句古话: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在“家国”同构这个前提下,“孝”就不只是家中之事,更是“忠”的基础和预演。
而学校教育,从来就不可能“以儿童为中心”。恰恰相反,历来的教育都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统治者所需要的人。至于叫“炮灰”,叫“工具”,叫“人才”,或者干脆叫“……人”,那并不重要。


“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这句话虽然很难找到出处,却广为人知。更普及的一个版本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自秦始皇以郡县制取代封建制后,并没有哪个姓氏能够“千秋万代”成为国姓,但“一统江湖”却基本不假。个性、尊严、自由那都是君主才配享有的;平等、尊重、自主,“小的们”想一想都是罪恶。


最为极端的,洪秀全当“天王”那些年,南京的百姓被编为男营、女营分开居住,连夫妻生活、生儿育女都不得自行其事,但天王自己以及王爷们自然是不受这些条文约束的。


历代统治者都相当重视的“三纲五常”。元代以后,更是大力宣传“百善孝为先”,推广“二十四孝图”,到清末又添了《弟子规》。


放在历史的视野中看,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不可能得到合理解释的,更不可能有合乎人道的解决之策。成人世界不在乎孩子成长的需要,他们自己就是这么过来。从上到下,大家关注的是等级秩序的维护,是“大人”的权威和自己的面子。
只为生存,目中无人,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有人惊叹中国人生存能力之强超乎想像,可这又如何呢?老鼠、蟑螂的生命力绝不比其他种类低。


所以,打压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既是“一家之主”的重要工作,也是老师的重要任务。甚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以举国之力打压着孩子。套用一句名言,那就是:驯服,当从娃娃抓起!


在中国,有个性有智慧还善良的孩子,都是漏网之鱼,内心相当强大。


在成功地将孩子们的个人意志打压包裹成“三寸金莲”的同时,父母和老师能够给孩子的,也只能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能说“货”这个词,还是相当不错的。后来有的人似乎境界越来越高,绝口不提“买卖”,全程提倡奉献,“不要问国家给了你什么,先想想你为国家做了什么”。


而那些把自己奉献给国家的那些个楷模、标兵,不定哪天,被曝贪污,贪污数额这些年从几万、到几十几百万、再到几千上甚至上亿直线上升。


但他们依然在对孩子们说“奉献”,尽管自己早就不信了,这就是TMD中国教育。


在中国,青春期从来不只是一个生理或心理概念,而许多人其实一辈子没走出过青春期。他们的心理成长、精神发育最多在青春晚期就停滞了,就像过去女孩子们那双可怜的小脚。
 

 

 


五、投入“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必须说,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太顽强了。


它已经不需要借助几座破坟烂庙就可以轻易地将整天看美剧、吃炸鸡、玩英雄联盟的年轻人收入囊中。
看看那些狂热的“小红粉”们,看看那些公众号上的留言,简直不能想像,这些人曾有过青春期,曾经叛逆过。
家庭和学校,功不可没。


而我们所谓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如果扯下那些大词,无非就是当了一辈子孙子的人教育不想当孙子的安心当个孙子:


“咱家里没人,你就别想那么多了,当个孙子,不愁吃不愁穿,多好的事!”
“有几个生下来就是爷的,只有先努力当孙子,日后你才能当上爷啊!”
“做孙子有什么不好的?我当了一辈子孙子,我就觉得挺好,我当孙子我光荣!我当孙子我骄傲!”
“你以为你是谁啊,还不想当孙子了?你知道有多少人争着想当孙子吗?”


威逼利诱,加上各种欺瞒,就是为了让孩子心甘情愿、死心塌地做孙子!
这样说不中听,唱出来就感人了:“投入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不过,婴儿在妈妈怀中吃奶让人觉得温馨,孩子扑入妈妈怀中让人觉得可爱,年轻人偶尔和妈妈撒个娇外人看了也可以接受,

如果自己都已经为人夫为人妻甚至为人父母,还要时不时“投入妈妈的怀抱”,这就有点太尴尬了。


哪怕不是真有动作,只是在脑子里重温过去美好的回忆,除非某些特殊时刻,不然的话,

这个人要么是生活中没有多少幸福可言,要么就是根本没成长起来。


至于乱认“干爹”乱叫“干妈”,那就更是另一回事了。

期待、羡慕那样的“幸福”,容易让人想起古时候那些青楼女子,她们都有一个“妈妈”,职业身份叫“老鸨”。


我以为,如此这般投入“妈妈”的怀抱,幸福真的“享不了”。
不要乱认干爹,不要乱叫“妈妈”,站起来吧,说你想说的,做你所说的,走你自己的路!
现在明白,也不晚。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