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往事(9)

来源: YMCK1025 2020-09-18 21:11:44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9608 bytes)

松竹散人

 

没经历过饥饿者不足以谈人生

 

柴静有篇文章《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读之很震撼。我想说没挨过饿的人也不足以谈人生。

    靠心灵鸡汤类文章去了解人生是可以,但只是了解,只是知道。没有感受过绝望,没有经历过饥饿、频临死亡的体验,对人生的理解只能限于表面,毕竟肤浅。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有一个年轻女性带着两个衣衫褴褛,蓬首垢面的男孩子,讨饭到我家。当时我家在苏北农村,和全国一样同样经历着饥饿的折磨。当时奶奶、爷爷看他们三个可怜,尤其是两个面黄肌瘦的孩子,动了恻隐之心,收留了他们。这就是我记事后经常往来的亲戚,我称他为姑姑,她称呼我奶奶为妈。按照当地风俗她是奶奶的干女儿。

    这段历史时段,官方媒体习惯称为“三年困难时期”。

    这个后来被我称为姑姑的人,当时来自于安徽宿县褚北公社,现在是褚兰乡,该地毗邻江苏苏北,两家相距20公里。当时全国都在闹饥荒,安徽更甚,姑姑的丈夫就死于这次饥荒。她当时二十多岁还带着两个几岁的孩子,直接每天面对就是饥饿和死亡,只好出门讨饭,当时苏北的情况略好于安徽。

    我家的情况有点特殊,爸爸和叔叔在城里上班,对家里略有资助,勉强吃饱不至于挨饿。

    姑姑带着两个孩子,在我家呆了半年左右,这半年时间,姑姑每天到地里挖野菜,采树叶,一起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最终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此后情况慢慢好转了,她们三个就回了老家。

    这几年安徽的省委书记是曾希圣。当时有些资料记载,安徽饿死的人五百万左右,全国多少至今没有一个权威准确的数字。

    我儿时经常见到姑姑到我家里来,基本每月来一次。帮我家里干农活。后来她两个儿子大了,家里有什么需要劳力的事,他们都会常来帮忙。我一直认为是我的亲姑姑,后来奶奶告诉我,我才知道这其中的原委。几十年来从没中断过往来,感觉比有血缘的亲戚还要亲。

    九十年代奶奶去世我从兰州回老家,姑姑的两个儿子和孙子都来了,姑姑没有来,她儿子说,听说奶奶去世她哭了很久,她一直身体不好,路都不能走,没有办法来。

    三年困难时期农村最困难的时候,地里的野菜、树上的树叶都被采光了。那时我已经有有记忆,吃的窝窝头都是很少的面粉裹上野菜做的。其次一年到头吃的最多就是红薯和南瓜。

    有些家庭连上面说的这些都没有吃的,很多人饿的浮肿,经常听说有人死去。

    我和姐姐经常叫饿,但不到吃饭的时间没有任何可以吃的东西,家里的馍馍被大人挂在房梁上,怕我们偷吃,只有到吃饭的时间大家一起吃。

    那时爷爷经常去到集体的地里偷来红薯、毛豆、玉米煮上吃,晚上煮,吃时不敢开灯,那时是六十年代了。

    我妻子是单亲家庭,婚后她告诉我父亲死于六零年,饿死的。岳父解放前是乡绅,家中有作坊,家道小康。解放后被管制,死于贫病交加之中。岳父死后岳母也不久死去,妻子说,岳母当时只是气管不好,没有吃的,每天睡在床上,在昏睡中死去。

    也许是童年时饥饿深入灵魂,多年来一直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剩饭剩菜只要不变质,绝不倒掉。吃剩的菜汤不倒,用于煮面拌面吃。子女就是看不惯这些,讥笑我们太寒酸,他们哪里懂我们的心思。

    我业余时间喜欢读史书,知道历史上很多正史都是胜利者写的,修史的基本原则就是隐恶扬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者居多。很多历史真实面目从正史上是看不到的,了解历史真相,野史往往更真实可信。

    普通人一生都会经历过很多事件,但不会写或不想写,如果每个人能把自己的经历真实原貌记录下来,这就是历史。

    盛世修史,使善、恶不至被时间长河湮灭。

    故,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

 

 

 针对我前日发的一篇《没经历过饥饿者不足以谈人生》一文,很多朋友看了之后反应很激烈。有些不相信,说我夸大其词,或者编造一些子虚乌有的东西忽悠人。其中一个朋友说,本人在深圳曾经挨饿两三天。

    生活在现代的人相信都体验过挨饿的滋味,如出差,比如加班来不及吃饭,这种挨饿是可以有饭吃,但受时间或空间的限制不被允许,是一种暂时现象。而不是那种常年挨饿没有可吃的东西,人一直处在一种极度的恐慌和绝望之中。

    比如深圳那位朋友说暂时没找到工作几天吃不饱饭,我相信这种情况肯定存在,如果你能放下身段,找到餐馆老板说,我帮你洗碗、打扫卫生,你给我解决吃住,老板会不答应?起码不会饿肚子吧。

    三年困难时期,家里没有吃的,树叶、野菜都被挖光,都没有吃的,去讨饭都讨不到,有些就饿死在讨饭的路上。

    我在题目中强调经历,没有经历过很难想象出当时的情景。

    知青作家杨显惠写过两本最著名的小说《夹边沟纪事》和《定西孤儿院纪事》,那里面的事情,没经历过肯定很难想象出来。单说定西孤儿院中的孤儿,他们是怎么成为孤儿的?没经历过的能想象得出吗?

    没经历过长征的人会相信长征中饿的吃皮带吗?这件事我看到后真不相信,我曾经做过实验,把家中的旧皮带放锅里煮,怎么煮都是硬的,不能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这是出于宣传的需要,人为编造的。                  

    去年我到附近一个博物馆咨询一位亲历者,他说现在的皮带不能吃,经过脱硝处理了,以前的皮带没经过这道工序处理,可以煮软吃。我才明白,我其实当了一回孔夫子所说的“三季人”。

    读史书中可知,东汉末年军阀混战,饿殍遍地,贫穷到人相食,曹操《蒿里行》诗中说:“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人食人只是听说,没有见过,古文献多有记载,如:

    秦中吟十首

    之七.轻肥(唐·白居易)

    题注:一作江南旱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尊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本人虽没经历过人相食,我还是选择相信史实,明白极度饥饿可使人变态到动物的境界。

    六十年代初,我去兰州爸爸处,那时我大约四五岁,本家族五爷爷送我去。在徐州火车站候车时五爷爷给我买了个白馒头,我坐在台阶上吃,过来一个讨饭的男孩,看起来十岁左右,从我手里夺过去就拼命往嘴里塞,五爷爷过去抢,他趴在地上双手抓住馒头往上吐唾沫,看到这种情形只好作罢。

    大人看到未成年的孩子饿的哭,没有办法就到集体地里面去偷。

    当时本村一个曹姓村民到集体地里偷了几个玉米,被大队民兵五花大绑吊在大队部房梁上打,吊了一天一夜,绳子捆得太紧,半夜都在嚎叫。

    三年最困难时期过去了,但农村还是穷,所有的农民就靠土地上的产出养活,没有商业,没有工业实体。地里的产出大部分交了公粮,剩余部分留下种子,按照人口和工分分配。绝大部分家庭分配的粮食吃不到一年,每年春季青黄不接的时候,国家有个救济政策,过不下去的家庭会得到一部分救济粮。

    还有一点可以弥补生活不足的就是每个家庭自留地的产出。自留地多以种菜为主。

    那时农村青壮年唯一的出路就是去参军,起码参军可以吃饱肚子,家里面是军属,还可以受到地方政府的照顾。

    还有一条非公开的、不被官方认可的出路就是去新疆兵团,那时新疆兵团招收青壮年务农,千里戈壁滩,茫茫边境线需要大量的青壮年。那时没有身份证,生产队、大队也不会给提供证明。只要有人介绍就行,一个人在兵团,可以陆续带去很多人。

    兵团虽是务农,但属于国家农工编制,发工资,每月供应粮食四十斤,足够吃。

    五十年代国家的政策失误,是造成农民贫困饥饿的主要原因。三年困难时期过后,中央调整了政策,才没出现饿死人的现象。

    五十年代彭德怀曾就当时的农村政策,向中央提出建议整改,调整,但他本人付出了被罢官的代价。

    几十年来农村一直交公粮,剩下的自己吃,不准经商,不准办企业,极少有外出务工的机会,一纸户口把农民捆绑在在土地上,贫穷就一直伴随着农民和他们的子孙后代。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七八年才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胡、温时代免除了农业税,农民可以不交公粮了,几千年来农民必交的皇粮国税被终结了。

    现在部分边远的农村仍然贫困,这个贫困是个综合指标,只能说挨饿的人基本不存在了。用官方的话说,基本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但并没有解决人们的贫困问题。

    解放几十年了,解决贫困问题仍在努力探索之中。

    其路漫漫也。

 

六十年代的粮票和布票

 

粮票和布票这两样东西打我记事的时候就有了。除这两样票之外,还有很多种牵涉到衣食住行诸多方面的票证,难以一一尽述,这两样是主要的,和人们的衣食密切相关。

    记事的时候在农村只知道有布票,布票的作用就是规定人们对棉质类产品的购买数量,比如家庭中不分长幼,一个人头一年只有三尺布票,那么就只能买三尺布,想多买买不到,有钱也不能买。

    布票不光买布用,买袜子、帽子所有的棉织品都要票。

    特殊的情况也有不要票的时候,一匹布卖剩到最后的布头可以不要票。买货商铺当时叫合作社,后来叫供销社。合作社在大队部附近,奶奶爷爷总会设法和合作社工作人员搞好关系,套近乎的目的在于剩下的布头给我们留着。

    还有一种情况换季的时候,有些布需要处理,购买也需要布票,但额度减少很多,这时村民就抢着购买,买回家,用于做过冬的棉被或褥子。

    那时候织物全是纯棉的,没有化纤织物。化纤织物的出现于七十年代。

    化纤织物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人们以能穿上化纤为荣,记的七十年代最早的化纤织物叫“的确良”,只有城里人才穿得起。

    当时那种消费凭票的现象,遍布衣食住行诸多领域,典型的计划经济模式,现在单说计划经济太空泛,了解那时的衣食住行,有助于深化对计划经济的理解。

    那时农村种地、交公粮都是按上级下达的计划执行。城市工厂每年的产供销都按国家下达的计划执行。原料、资金、销售都按国家计划执行,生产出产品不用自己销售,国家安排调拨,让你发哪里就发哪里,那时的厂长基本不用管事,很少操心。工人有上级统一招工安排,厂长没有权利开除职工。

    城市工人或居民粮油定量凭粮本购买,除此之外还有副食本,鱼肉类、糖烟酒类凭副食本购买。

    如果出差需要粮票,可以在自己定量的粮食指标内领取粮票。粮票的作用就是代替粮本,可以流动。在饭馆就餐购买主食必须有粮票才能购买。否则在外地出差就要饿肚子。

    我在老家农村跟爷爷进城,都是从家里带馍馍和咸菜,然后花2分钱买上一碗茶。如果爷爷开心或带我去买一碗胡辣汤或者羊肉汤代替大碗茶。饭馆里卖的白馒头和烧饼虽诱人,但没有粮票无法购买。

    那时粮票作用几乎等同于人民币,城市很多家庭定量太少也不够吃,如果有粮票就可以买粮补贴不足。

    七十年代我在兵团的时候,定量是每月四十斤,吃不完就换成粮票。我去报名参加高考,去晚了且没有照片,去照相馆照要一周才能取,如果这样我就错过了高考机会。于是我给照相馆师傅送了十斤粮票,他说你明天来取照片。那时如果有粮票到粮站买粮。每斤面粉只要.015元左右。问题是没有粮票就没有资格购买。

    农村买卖粮食不要粮票,就到农村传统的集市直接购买,我那时记得很清楚,每斤麦子(不是面粉)0.33元左右。很多人卖粮食不是多的吃不完,而是换钱买油、盐酱、醋、布、衣服还有交学费。

    我那时经常和爷爷一起去集市买粮食,爷爷拉着平板车,一次买几十斤。我家只有爷爷一个劳动力,他年龄大日工分分值仅6分,壮劳动力日值10分,分值低,年终分粮就少,靠父亲定期寄点钱回来,到集市购买粮食,生产队分的粮食根本吃不满一年。

    布票每人一年三尺,用现在的标准看怎么能够用,最多做一套衣服,一个人不可能一年只穿一套衣服吧,有冬夏之分,再不要算春秋季了。但有些家庭的布票每年还用不完,送给有需要的亲戚用,如结婚或办丧事都要超额用布。

    那时以我本家族堂叔为例,他六个儿子,老大不能穿的衣服给老二穿,老二的给老三穿,以此类推。冬天的棉衣很少有穿新的,棉衣大都挂满补丁,面子破了改作里子。实在不能缝补,农村的说法叫挂不住针线了,还不会丢,当作婴儿的尿布用。

    那时我在农村跟奶奶爷爷生活,单衣和棉衣包括鞋子,都是奶奶缝制的。单衣棉衣都是一个样式,现在电视上经常看到的中式,上衣是褡袢扣子,裤子是大腰直筒,就像武术爱好者穿的衣服。裤子前后都能穿,裤带就是布条,冬天穿上厚棉裤,肚子像孕妇。家庭条件稍好的有内衣,大部分都是没有内衣穿,棉衣棉裤贴肉穿。

    这种衣服样式所有人都是一样,一直到我离开老家都没有任何改变。

    样式看起来单一,但奶奶亲手一针一线缝制的衣服,穿起来还是异常温暖。

    现在还记得奶奶在煤油灯下,一针一针为我补袜子的情景,回想起来又感动又心酸。

    那时的农村人,包括城里人。很少有人没穿过补丁衣服,很多城市工厂上班的工人穿的工作服,都是补了又补,还在穿。

    贫穷物质短缺的年代,商业系统的职工、还有汽车司机最受人们的崇拜。他们靠山吃山,有一定的特权。家里遇到红白喜事,买烟酒食品都要求助他们。当时流传的顺口溜:听诊器,方向盘、民政干部、营业员。

    那时没有劳动局,招工调动由民政局办理,找工作、调动工作不容易,会求他们帮忙。

    当一个国家日常运行的方方面面都靠计划指导的时候,这种体制注定是僵化的,束缚人性的,贫穷和落后就是必然的。

    其实计划是个工具,或者叫手段,不是不可用,如果把它用到极致,所有生产和生活方式都用它,把其作为唯一管理国家、管理经济的手段,无疑会事与愿违。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才慢慢改变。

    逐步改变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所有和人们生活相关的票证也陆续退出了历史舞台。

    至今,计划和市场共存的经济模式仍在探讨和摸索之中,该话题较大,此属庙堂之事,庶人慎议。

所有跟帖: 

晨耀大地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11799 bytes) () 09/18/2020 postreply 21:52:1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