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 怎么理解和治糖尿病 zt

来源: yzout 2020-08-19 17:43:31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1240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yzout ] 在 2020-08-19 17:43:57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灵枢·五变篇》)中说:五脏柔弱,善病消瘅 中医是从整体、人体的大系统来认识糖尿病的。中医的整体观念和全息理论,真可谓见微知著”“系一发而牵动全身

就糖尿病而言,在五脏六腑功能偏虚的情况下,人体气血津精疏布失常,因虚致气滞、湿毒、淤血、痰浊内扰,留而不去发为该病。也就是说,五脏虚弱是发生糖尿病的前提,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后天失养所致。糖尿病一般以阴虚为主,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情志不调和痰湿体质(肥胖)这些病因会导致体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五脏六腑功能紊乱,气血津精疏布失常,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理产物,如痰、瘀、毒等等。

高糖的原罪

我很胖了,但是我血糖正常,他很胖,但是他高血糖。为什么同样的体质,却有如此差异?这就是中医所说的禀赋素亏,即先天因素。现在对这些人们有了清楚的认识。中医认为,个体体质差异在糖尿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方面和西医所说的遗传因素相同。比如早产儿成年后容易患糖尿病,出生时的低体重儿,成年后也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这是很明显的先天因素。当然了,这两类人后天调养得比较好,也能终身不患糖尿病。中医药养生理念和方法的早期介入,在这方面能起很大的作用。

除了上述的内因,还有外因。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了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精神刺激,情感失调;形体肥胖,痰湿内生等,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技术竞争和快节奏工作,情志致病也越来越常见。中医有关情志致病因素,与西医糖尿病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系统功能紊乱学说一致。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心理压力,常可引起胰岛素对抗激素如生长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糖素等的分泌增加,导致血糖升高,诱发或加重糖尿病。

肥胖与糖尿病

魏晋和唐宋时代,经济条件好,达官贵人追求悠闲的生活,好逸恶劳,常常沉溺于酒色和歌舞,追求奇珍异馐、肥甘厚味和药石膏丹(所谓的长寿和养生药)。连当年的审美标准都发生了变化。如唐玄宗喜欢的使得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就是以胖为美的典型。

《旧唐书》对杨贵妃的记载就有“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的表达。伴随肥胖而来的就是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所以唐宋时代的富贵人,尤其是帝王的寿命普遍不长,也许很多人就是死于糖尿病。

从现代中西医结合的角度看,胖人多“,痰是指那些在人体生理过程或病理变化过程中,应当排出体外而未排出,从而在体内堆积起来的代谢产物或病理产物以及过量蓄积的物质,如高血糖、高血脂、血小板聚集等。

痰浊留滞血脉之中,是引起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饮食不节与糖尿病

中医很早就知道糖尿病发病与营养过剩关系最密切。如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篇就记载着,(消渴病)肥美之所发也,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倒退30年,我们国家的糖尿病患者很少,1980年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仅为0.67%。现在我国成为世界上糖尿病人最多的国家了,2010年公布的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9.7%。生活水平的提高,即高热量食物的大量摄入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增多的主要原因。1980年以前我们吃什么?一个月限量供应粮票、油票、肉票,饮食不节制也得节制。现在我们谁还为吃发愁呢?30年前一个家庭一个月吃一斤食用油(500毫升),现在稍夸张一点讲,一个菜就能用一斤食用油。30年前,我们一周可能才吃一次肉食,如今每顿饭无肉可能就没法吃了。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高脂高蛋白食物),导致脾胃损伤,肥胖、痰湿内热。肥胖和饮食不节是糖尿病发病的环境因素,这一点中西医的认识是一致的。

运动与糖尿病

中医很重视运动与血糖的关系。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指出,消渴病(糖尿病)人应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

现在地铁、公交车很普及,甚至自己开小汽车上班,很多人一周都不走几步路,更不用说运动锻炼了。大众普遍的热量摄入过多而运动过少,是导致糖尿病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过多的欲望与糖尿病

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里说,“心境忧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一部分糖尿病人情志长期失调,严重者伴随着抑郁症。精神因素主要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神经网络,所以中医认为,长期精神刺激可导致气机郁结。

情志失调引起的不良情绪,可使脏腑功能紊乱,作用于神经系统可影响内脏和体内激素的变化,使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低下,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以致血糖升高。

糖尿病过去叫内分泌病,现在叫代谢病。内分泌-免疫-神经网络系统发生了变化,会导致胰腺功能损害,损坏了我们的神经、内分泌、免疫,从而引起代谢问题。总结起来无外乎这几句耳熟能详的话:管住嘴,迈开腿,好心情。

阶段疗法

糖尿病贵在预防,就是通常说的“治未病,用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糖尿病发生、发展。糖尿病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转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糖尿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糖尿病的并发症。中医在糖尿病治疗上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在治疗的过程中,中医能审时度势地度量到当前的病情三年以后大概会发展到什么程度,4年以后又发展到什么程度,从而更加有目标地提前干预。根据糖尿病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采用辨证治疗。

早期“阴虚热盛

血糖很高,诊断较晚者,通常以“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主要症状。口渴、多食、易饥饿,不一定消瘦,再加上大便秘结就是阴虚热盛

治疗的方子常用的是消渴方甲加减,主要以清肺胃之热为主。常用药是生地、葛根、石斛、苦瓜、玉竹之类。养胃阴,通便。

中期“气阴两虚

气虚加阴虚,中期在糖尿病病程中最多见。气虚是人感觉没有力气,乏力,气短,再加上潮热盗汗、腰酸耳鸣等阴虚症状。市场上规范的中成药多以此为主治证。治疗的方子常用参芪地黄汤加减,主要以补气生津为主。常用药是太子参、生黄芪、生地、麦冬、山药、山萸肉、玄参之类。老习惯单用六味地黄丸对“气阴两虚,可能也有一定的效果。

晚期“阴阳两虚

主要是形寒肢冷、颜面浮肿、腰膝酸冷,或者手足发凉,夜尿多,排除前列腺以外就是肾阴虚。面色苍白、脘腹胀满、五更泄泻、舌淡脉沉迟。

当然了,具体到个人,还会有所不同。比如糖尿病老人缺血性中风以后,用针灸来康复是非常好的,另外,针灸的镇痛止疼作用也是非常强的;糖尿病人总是感觉饥饿,则可以采用耳针埋豆法;失眠、便秘也可以这样治疗。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