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化问题

来源: YMCK1025 2018-12-20 19:35:41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8353 bytes)

一个文化问题

 

 

陈全林

有博友问:陈老师好,我问一个文化问题。

在当代中国,复兴中国文化,在世俗主流文化上,到底是以孔孟儒学为主,还是以黄老道学为主?

你觉得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学人,是否应该生发像宋人(以张载为例)消化佛道内涵建立理学的精神,

去重建以中学消化西学的志向?

如果可能,怎么样继承梁漱溟、熊十力、牟宗三、南怀瑾等人努力的方向,

去做今日之世的张载、朱子、阳明,最根本的难题在哪

(比如:嫁接科学精神,还是人体生命之学的突破)?

这个问题很大,您可以简要回答一下思路。谢谢。

 

我说:

世俗意义上,还是以儒家文化为主。

特别是当代,佛道文化的很多观念与官方哲学相矛盾,这就造成佛道文化的发扬其实很艰难。

一个学者的影响力,对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极其有限,甚至微乎其微,但对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

即便梁漱溟、熊十力、牟宗三、南怀瑾,除了影响文化界,对世俗社会影响极小,

甚至小到可以忽略其存在。老百姓不知道牟宗三、不读其著作,照样过日子。

现代社会,除了官方借助政治力量推行某种学说能成为主流之外,

已经不可能有某种学说能成为较长时间里的社会主流。

多元的社会需要多元的文化,瞬息万变的社会,也很难使某个新文化成为主流,网络时代,

新文化还没建立,时代的因缘就已经变了。

新文化也不可能短期建立、没有积淀地建立,新文化新思想,不被社会认可与推广,

就谈不上体系与主体,更难说发挥经世致用的作用了,除非借助政治力量的推广。

即便政治力量,也还是有时空限制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往往如此。

当代社会,单靠学术,已经不可能有张载与王阳明这样的人物出现了。

即便有这样的人物,也很难成就那样的学术与历史事功,立德、立言、立功而三不朽。

因为,这是个让很多事物“速朽”的时代,发展速度太快了,人们都来不及思考问题就老了,

就已经落在时代的脚步之后了。虽然看起来悲观了点,但这就是真相。

修行者,治学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尽矣。

就像我,我知道我讲学、著述,本质上意义不大,对这个时代也没有多少价值

(文章很快会被海量的天文数据一般网络信息湮没)。

 

对个别人有意义,对大时代和大社会没意义。

对某些文化圈有意义,对整体的文化,其实没意义,作用微乎其微,可忽略不计。

即便这样,还不得不去做这件事情。即便不被时代所用,所认可,也要做,

因为,文化和道脉还需要绵绵不绝的传承。

国外做过统计,网络发展的这二十年,西方青年已经没耐心读《荷马史诗》、《战争与和平》、

《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些鸿篇巨制了。这会导致人类整体在思想上的深度难以提升。

当代中国,还有多少人安心去读那些文言文写成的伟大经典?

科技高度发展了,人文本质上在衰落。

这个问题的解决,除了靠学者学术、文化教育,还要靠政府转化观念并大力支持。

可这最艰难。历朝历代,对思想的发扬或打压,起最大作用的是政治力量。

文化的建设和摧毁,都有强大的政治力量在其中。

我们看清形势,就能更好地努力地去做事。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