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你让我得艾滋″

来源: 都是国货 2018-11-30 21:12:02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8089 bytes)
″求求你让我得艾滋″
作者: bong油 发布于 2018-11-30 16:39:05 投诉
阅读数:7317

??

 

“艾滋病”,不仅是病,更是一种社会化的污名。

 

让人震撼的是,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身体健康,却费劲一切心思想要获得HIV病毒。

图片来源:gaywarfare.blogspot.com图片来源:gaywarfare.blogspot.com

 

当尼克第一次被诊断出艾滋病阳性时,他在Facebook上写道:


“9月21日通过HIV病毒测试,我已经爱上这种身份,并愿意和任何人分享它。我的CD4是971个,VL值100000,绝对新鲜且毒性十足。”

 

CD4是指白细胞浓度,而VL是他的“HIV病毒载量”,尼克显然是传播艾滋病毒的高危人群。

“为了得艾滋,尼克前后尝试了不下1000个男人”,图片来源:Mirror.co.uk(英国镜报)“为了得艾滋,尼克前后尝试了不下1000个男人”,图片来源:Mirror.co.uk(英国镜报)

 

这位来自英国中部的30岁男人声称,自从确诊后,他已经和超过20名男性进行了无保护性行为。

“虽然在脸书上面临着无数讽刺和谴责,但我认为,这是两个心甘情愿的成年人之间的事。他们都接受过有关HIV的风险教育,对我的病情心知肚明,跟你们没有任何关系。”

图片来源:culturalmarxism.net图片来源:culturalmarxism.net

 

和人类为防范艾滋病付出的巨大努力背道而驰,这群人正在利用性需求秘密传播着21世纪最骇人听闻的梦魇。

 

想要主动感染艾滋病的人在圈子里自称Bug Chaser(追毒者),传播病源的叫Gift Giver(馈赠人),而实现这一过程的行为被赋予了一个充满仪式感的名词——“Conversion(皈依)”。

图片来源:NossoMundo.LGBT图片来源:NossoMundo.LGBT

 

“生活在刀锋边缘”的口号被追毒者挂在嘴边,他们大部分都向往患病之后能过上肆无忌惮的性生活。

 

把“得艾滋”视为一种时尚的荒诞潮流,在欧美男同地下圈子里携同HIV病毒一起蔓延,生化武器的icon纹身是这个群体中的一种身份辨识标签。

图片来源:wikicommons(维基共享资源)图片来源:wikicommons(维基共享资源)

 

即便是在加利福尼亚这块同性文化极度繁荣的乐土上,16年10月30号刊登的这则新闻摘选段落也足够让读者感到不安。

 

“昏暗的酒店房间里,一个英俊的男人在论坛上发了一则交友贴,然后把自己脱个精光,头朝下埋进枕头,趴在大床上。
整个晚上房门都没有上锁,无名的陌生男性进进出出,有的人连招呼也不打,他们只是解开裤档拉链,完事之后便悄然离开。
直到日出,年轻的男子已经忘了有多少伴侣来去匆匆。如果完成目标,他将会顺利实现期待已久的‘转变’。”

 

这段文字的作者是旧金山周报的主编查宁·约瑟夫,同时也是一名生活在加州的同性恋。当查宁有幸闯入当地一家名为“442”的男同性爱俱乐部时,他决定要让发生在这些年轻人身上的故事公诸与众。

“442 Natoma”,圣弗朗西斯科著名的男同地下性爱俱乐部,图片来源:SFweekly.com“442 Natoma”,圣弗朗西斯科著名的男同地下性爱俱乐部,图片来源:SFweekly.com

?

旧金山作为全球同性恋的麦加,汇聚了成千上万家俱乐部。在彩虹旗的庇护下,“442”则酝酿着男同圈子里最极端的想法。

 

他们每月定期举办的“Bug Chaser派对”,视携带HIV病毒的精液为液体黄金,“这让人想起玄幻故事里,为了追求某种层面的永生,把脖子献祭给吸血鬼的迷失者。”

 

男人们赤身裸体地跪在阴暗的角落里,除了一阵阵肌肉和汗水的交融,还会交流一类你闻所未闻的约炮网站。

图片来源:纪录片《The Gift》图片来源:纪录片《The Gift》

“barebackboysneg4poz留言,这是一个为年轻小伙们提供交流‘皈依’的好地方”

 

“bug chaser,寻找10到15名‘转变’我的男人。”

图片来源:纪录片《The Gift》图片来源:纪录片《The Gift》

?

一对一的私密勾兑并不能满足饥渴的追毒者。有人斥重金四处刊登广告,信息里标注主持人,地点,接头暗号,以及通宵达旦的狂欢时间,有的“派对”参与人数多达120多个。

图片来源:纪录片《The Gift》图片来源:纪录片《The Gift》

?

越来越多的医学专栏记者和艾滋病社会学专家发出了警告:直至今日,bug chasing已经从往日的地下活动,演变成了毫无遮掩的大规模公开行为。


数以百计的“约病”交友平台和APP正在疯狂涌现。

图片来源:healthline.com(美国健康在线网)图片来源:healthline.com(美国健康在线网)

?

Hzone是HIV单身人士的第一个约会APP。使用基于GPS的定位技术来寻找艾滋病友的生活区域。通过左右滑动,用户可以匿名“点赞”随机对象,直接发送消息进行速配。

 

Volttage.com也作为第一批专门针对艾滋病病毒阳性同性恋和双性恋的成年网站,由艾滋病社会活动家,Jack Mackenroth创建了这个呼吁“消灭耻辱”的网站。
而Positive Dating(“积极约会”)这款社交平台,更是在“企业家”,“迈阿密先驱报”,“今日美国”和“芝加哥太阳报”这一类大型主流报刊上买了广告位。

 

早在5年前,地下团体建立的“Bugchasing”Facebook兴趣组就被2000多人“喜欢”。

 

由于性内容管制方面的服务条款相对宽松,Twitter和Tumblr上诸如#bugchaser和#neg4poz的话题也正在为追毒者提供新兴的避风港。

 

美国一些推广这种想法的“领头羊”网站,有的超过5000名活跃会员,注册页面需要注明年龄身高,兴趣爱好,性器官尺寸,以及是否介意性感染病。

图片来源:南华早报图片来源:南华早报

 

“bug chaser们重塑了我的生活”,用户Arab Poz Guy在推特上扮演‘馈赠人’的角色,“我从未想过能以这样的身份被人拥戴,原因是他们渴望我拥有的东西。”

 

他所拥有的东西,从昔日的死亡丧钟华丽转变成了一种赋权工具。

图片来源:Youtube频道Pod Awful TV图片来源:Youtube频道Pod Awful TV

 

“Arab Poz Guy”网名里的“Poz”是英语单词“positive”的缩写,当你用来描述生活态度的时候,它代表“积极”;用来鉴定艾滋病病毒的时候,它的意思则是“阳性”。

 

“染上艾滋病病毒的那一刻,你会迅速和他们建立一种积极的社区联系。”

 

另一位55岁的“馈赠人”,使用笔名Larry Hewes,每天在Tumblr上分享色情内容,解答追毒者的系列疑问。他帮助安排皈依场合,甚至会分享一些如何诱导出血加速感染的“点子”:

 

比如行事前,先用硬牙刷戳破肛门。

“HIV是无尽的馈赠,那是我能想象到最色情的东西”,图片来源:Adsoftheworld.com“HIV是无尽的馈赠,那是我能想象到最色情的东西”,图片来源:Adsoftheworld.com

 

男同性恋者应对耻辱和被社会边缘化的抵抗激化了这些疯狂的想法。另一方面,现实中艾滋病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在这个圈子里被极度夸张和神化。

 

风险评估的选择性认知里,HIV病毒已经不再是死刑。

 

面对镜报记者的采访,尼克甚至显得有些得意,“我每三个月就进行一次肝功能和常规健康检查,这样一旦有什么潜在的危险我就很快会知道。更妙的是,医保(NHS)会替我承担全部费用。”

 

“就像得了糖尿病一样,你吃了几粒药,然后继续你的生活。”

图片来源:pozitiveattitudes.com图片来源:pozitiveattitudes.com

 

艾滋病毒的阳性和阴性,对追毒者来说,是一种“我们”区别于“他们”的自我认同感,一些尚未感染的男同甚至会对不幸患病的伴侣抱有一种“幸存者内疚”心理。

 

“没有人会想被别人指责有病,所以我们默认所有人都得病了。”

 

“作为同性恋,没有艾滋病,我就永远是不完整的。”

图片来源:SoyHomosensual.com图片来源:SoyHomosensual.com

“每日每夜,都有人死于车祸,死于斗殴,死于肿瘤,死于病毒,可是,从来没有人会死于悲伤”

 

不管出于社会福利的关照,还是仅仅为了“独特”,人性和病毒的角逐在记录片《The Gift》拍摄后的十年里给出了答案。导演采访过的大多数艾滋病患者,要不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要不都去了另一个极乐的世界。

 

无论是追毒者还是馈赠人,最终都没有逃过这个结局。

图片来源:纪录片《The Gift》图片来源:纪录片《The Gift》

 

滚石杂志做过的调查显示,美国有1/4的新增艾滋病例都由追毒者社群所贡献,这个比例曾被欧美大部分主流媒体所质疑。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能认为bugchasing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会阻碍人类消灭HIV的终极景愿,假装对这种边缘文化视而不见,同样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两年前的今天,旧金山周报主编在报道的引言中说:

 

“我无权判断bugchasing的行为是否有罪。否认现实是没有用的,看到任何曙光之前,我们必须公开坦诚地讨论这个严肃的问题。”

80年代抗击艾滋公益广告,图片来源:惠康图像奖80年代抗击艾滋公益广告,图片来源:惠康图像奖

 

——————————参考资料——————————

 

[1] 作者Gregory Freeman,In Search of DeathRolling Stones(《滚石》杂志),2003年2月6日

[2]作者Gemma Aldridge,Bug chasing: Men deliberately trying to catch HIV for sexual thrill in astonishing crazeThe Mirror(英国《镜报》),2013年7月7日
[3] 作者Emily Tsang,Men search for HIV-positive sex partners on web《南华早报》,2013年8月6日

[4] 作者Kimberly Holland,Looking For Love:Top HIV Dating SitesHealthline.com(《美国健康在线》)2015年11月4日
[5] 作者
Brian Patrick Byrne, Bug Chasing Online: Where Men Still Seek Out HIV, Vocativ.com2016年8月24日

[6] 作者Channing Joseph,An Undercover Look Inside the world of HIV Bug Chaser and Gift GiversSFweekly.com,(《旧金山周报》)2016年11月30日

所有跟帖: 

是一种变态,一种潜意识的自虐心理。 -七彩奶油- 给 七彩奶油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2/01/2018 postreply 07:45:3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