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心理书:人人都有偏执心理?

来源: 都是国货 2018-09-22 21:57:34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2132 bytes)

有意思的心理书:人人都有偏执心理?

利维坦按:前几天偶然看到若干年前许戈辉采访窦唯的视频资料。当被问及红?|那场演出的时候,窦唯在采访中对于唱片公司现场粗制滥造的录音感到气愤,并认为唱片公司的这种行为“居心叵测”,“……我觉得他们(唱片公司)在赚钱的同时,诋毁你的形象”。许戈辉摇头道,“我觉得这从逻辑上说不通,不合理……哪有一个唱片公司希望毁自己艺人的形象的?”窦唯回答说:“但我觉得有。我觉得他们是不是真正的唱片公司,我现在都是个问号,也许真是一个特务机关。”

在这个访谈中,窦唯认为唱片公司这么做,会“满足他人的一种不良心态”,这种不良心态窦唯解释为“看(你的)笑话,然后对你进行贬低”。同时,窦唯也承认,这些都是暗示,并没有明说。不难理解窦唯对商业利益下的浮躁的反感――那张现场录音唱片的确质量不高,如果结合窦唯日后的音乐制作轨迹也不难看出其对于音乐品质的严格要求。在谈及婚变的时候,窦唯也认为这是一场阴谋,“我完全活在别人的设计当中”。

有段时间,我身边一位朋友也觉得有不熟悉的人接近他,必是有所图。很难说是那段时间因为将自己长期封闭在家导致的这种心理,还是因为先产生了这种心理才导致其离群索居的阶段性生活。伴随着成长,我们每个阶段都会经历不同的心理状态,也很难将自己的偏执和妄想简单套用到他人来分析其心理。佛教认为“一切无有真”,自我中心者如果没法做到抽离,就会被外界扰乱,陷在固执己见里无法脱身。因此,有时候提醒自己“你没那么重要”,其实很重要。

文/Sebastian Dieguez

译/antusen

校对/图特

原文/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are-we-all-a-little-paranoid/

本文基于创作共同协议(BY-NC),由antusen在利维坦发布

图源:Verona Contemporanea Festival

肯定有人诽谤了约瑟夫?K。那天早上,他没做错任何事,但却被捕了。”――这是《审判》的开场白,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在1914至1915年间创作出了这部没有结局的小说。1924年,卡夫卡逝世后,其友人马克斯?布洛德(Max Brod)不仅违背了他要求焚烧手稿的遗愿,还重新编排并在1925年出版了《审判》。被卡夫卡遗忘的《审判》由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约瑟夫?K被控何罪?没人知道。卡夫卡在日记中说他“有罪”,但却没说他犯了什么罪。这部小说也没透露任何线索。约瑟夫?K其实是某家银行的襄理,被控告后,他开始问一些与指控无关的问题,其中主要包括:是谁在告我?哪些部门负责诉讼?然而,监察官并没有回答他。

从一开始,约瑟夫?K就因种种不确定因素和被疑有罪而陷入了痛苦,当他试图准备辩护却发现听证会不定期且无固定地点时(等待审判期间,他是自由身),这种痛苦更是如影随形。

当我们关注K的不幸遭遇时,会产生这样的忧虑――这个险恶的世界可能只是偏执心理的外在投射:人们会毫无根据地坚信其他人希望自己惨遭不幸。无论如何,这是对这本古怪小说的解读之一(还有很多别的解读)。除了从心理学角度入手的解读外,还有从存在主义角度(K只是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内疚)、神学角度(K有原罪,因而要接受审判)及政治角度(卡夫卡在预言极权政体的独断专行)入手的解读。这个模棱两可、模糊、抽象且奇异的故事可以有多种解读。

像我这样的心理学家自然倾向于心理学角度:K很可能是个偏执狂。

卡夫卡式的精神世界

和卡夫卡的其他作品一样,《审判》表明,刻板的官僚体系显示出的矛盾与瓶颈会剥夺人们的生活,但这不总是系统固有的特征。在卡夫卡的书中,这些“卡夫卡式”的特征存在于主角的脑海中。是人脑造就了卡夫卡式的情形。

比如,在缺乏明确信息或指引的情况下,《审判》中的K开始自发采取各种行动。事实上,他才是一切的源头,不过他似乎没有意识到这点。值得注意的是,当他试图找到正确的审讯室时,内心想起了那位看守的话:法庭会被罪恶吸引,所以审讯室必然位于你碰巧选的那个。很自然,就是这样。

图源:My Random Sense

《审判》中的世界――无尽的走廊、令人目眩的楼梯、不合逻辑的转折和令人窒息的房间很容易被视为偏执者内心世界的反映。K的行为是典型的偏执行为:他对眼神、笑声、耳语和流言蜚语极其敏感。他怀疑有人在取笑他,在用“秘密信号”谈论他。他总是隐隐感到威胁的气息。

卡夫卡《审判》的原始手稿。图源:John MacDougal/Getty Images

偏执心理的发展过程

令人惊讶的是,《审判》极具吸引力。读者们想知道前因后果、K被控何罪、迫害他的神秘人是谁、结局又有何走向。为何我们极容易被K的逻辑迷惑?如果我们发现自己问的问题与他相同,那是因为他的大脑和我们的类似:我们可以凭直觉理解偏执心理。

图源:DeviantArt

有些人只是略微怀疑别人不喜欢他们。有些人则认为他们被暗中监视了。还有一些人认为恶人的威胁迫在眉睫。最后,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相信,强大的邪恶力量会联合迫害他们【即被迫害妄想(persecutory delusions),1871年,法国精神病学家亨利?勒格朗杜?索勒(Henri Legrand du Saulle)推广了此术语】。有时这些人会被幻觉折磨。

在普通人群中,10%至15%的人会经常产生偏执思维,3%以上的人有被迫害妄想,其严重程度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不相上下。有趣的是,基于调查的研究显示,那些在某种情况下产生偏执心理的人在其他情况下也会如此:如果你认为外星人会绑架你,你也会认为你的同事在用异样的眼光看你,餐厅里的笑声是在笑你。那些偏执的想法好像共同创造了一个完全以你为中心的世界――换句话说,也就是约瑟夫?K的世界。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992453/)

但你是怎么变成这样的呢?关心别人对你的评价和期待是很自然的。知道对方是敌是友也不错;当你怀疑某人时,预设对方是敌人可以避免被背叛。问题是,如果这种对人类认知至关重要的警惕感频频出现,人们就极容易陷入混乱。偏执狂会因此产生社交障碍。他们读不懂别人的想法,所以只能胡乱猜测别人的语言和行为;一直处于偏执状态的人总会以不信任他人的态度收集线索。

健康志愿者,高风险受试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成像显示,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小胶质细胞(microglia)活性逐渐升高(橙色)。图源:MRC临床科学中心

通过针对双胞胎的研究,科学家发现了偏执心理的其中两个诱因:一、遗传特征;二、因被侮辱、排斥、虐待而产生的童年创伤。其他研究则表明,偏执狂解读社会信号的脑回路(特别是杏仁核)异常活跃。就偏执狂而言,可以检测潜在威胁、判定各类刺激强度的大脑区域是极度活跃的。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380542/)

(academic.oup.com/brain/article/136/6/1968/619027)

约瑟夫?K表现出的另一个共同特征是难以摆脱被迫害妄想。这表明,有偏执心理的人产生了某些心理变化,故而喜欢过早下结论,然后再挣扎着放弃自己的信念。他们把所有的推理能力都用于坚持己见当中。三分之二的偏执患者无法客观解释其他人为何会迫害他们,他们只会说别人就是想作恶。

牛津大学的精神病理学家丹尼尔?弗里曼(Daniel Freeman)做了大量的研究后,阐明了诱发偏执心理的各种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他和计算机科学家一起创造了能完全控制实验参数的虚拟现实环境。例如,在某个实验中,虚拟现实环境可以是地铁,在那里,电脑角色(虚拟化身)会看着受试者窃窃私语并大笑。研究人员为这些化身设定了中性的行为方式,如果受试者有被监视或被取笑的忧虑,那么他就有偏执思维。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905189/)

40%以上的受试者至少有一个偏执想法,这进一步证明有偏执思维的人很多,即使他们不常产生偏执行为。借助一系列心理测量方法及受试者的表现,研究人员还发现容易焦虑的人更容易有偏执的想法,他们或对别人的意见很敏感、或认知僵化、或经历了很多痛苦的经历(譬如被虐待)。

研究人员还想深入了解共同诱发偏执的种种因素,如基因、神经生物学、认知、社会及心理因素。与此同时,弗里曼和同事们正在测试虚拟现实方案的治疗效果。通过虚拟现实沉浸法,研究人员教会患者重新解读自己的偏执想法,让他们减轻了被威胁的感觉。这种治疗法会让人们逐渐接触令人不安的刺激:地铁里的人越来越多,谈话的声音也越来越大,甚至还可能扭曲现实,再造病人坚信存在的东西,如耳语和笑声。一个世纪前,卡夫卡用文学镜头复制了偏执心理。今天,研究人员正在利用科技做同样的事。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