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数与因果

来源: YMCK1025 2018-07-17 18:50:32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0122 bytes)

弥勒内院看门人

 

我的一个博友被一辆车把右脚给碾伤了,肿疼青瘀,肇事人驾车逃逸,他内心怨恨之极,可以理解,谁遇到这样的事都很堵心。记得年轻时看《射雕英雄传之东成西就》的时候,王祖贤的师傅被她的镖打中头部时他曾无奈地叹道:“劫数啊,劫数!”,当时只觉得好笑,但现在想想这也是一种因果吧!

 

自己也曾因为骑车时被前方停靠的汽车突然打开车门造成撞击伤害,下巴被撞破缝合了好几针,流了很多血。因为学佛的原因让我透彻,所以当时很坦然,并没有过于责备那位司机,只是教育他不要这样莽撞,要遵守交通规则。肇事司机被吓得半死,他陪我去了医院,治疗后我也没有向他索取一丝赔偿。

 

因为这就是劫数,劫数也是因果!大到宇宙的成住坏空,小到众生的生老病死,皆落因果之中!是因果替我消灾!我们只能顺缘而行,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说到因果,我们想到什么?一般人首先会想到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
其实这是非常粗糙的概念,因果非常深,也非常细腻。
 
    因果的全称是“因缘果报”。
 
    “因”就好像一个种子,“缘”就好像阳光、雨露,“果”就好像种子发芽了,“报”就是结果了。当然,这未必是十分贴切的比喻。
 
    众生是在迷妄界,在迷妄界的众生境界里面,是不是就没有规律可循呢?万事万物在迷妄界里,一切的身口意所为所作,包括有情无情,是不是没有规律呢?其实是有规律的。在所有规律里,最根本的就是因果律,甚至可以用颠扑不灭来形容。
 
 
 
    一  古代文化的因果思想
 
    前几天看到一篇论文——《论中国古代小说的因果报应思想》,写得挺好的。里面有一句话,大概讲的是,并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么简单。《西游记》里讲“一饮一啄,皆落因果”,鸟喝水、吃虫子,这么小的事,头发丝那么小的事,都不出因果,都在因果之中。大到日月星辰,小到吃饭穿衣;大到成佛作祖,小到蚊虫叮咬,都不离因果。为什么这蚊子就叮你呢?为什么这苍蝇此时此地来到你面前呢?都在因果之中。为什么大家今天能来这里?全在因果之中,像网一样。
 
 
    宇宙就像一台超级计算机,比量子计算机还要厉害,把每个人生生世世一切的身口意造作,像一个程序一样,这个程序在佛教里就是“业”,善有善业,恶有恶业,不善不恶有无记业,通通编好程序在未来合适的时间、空间点上,一定要显现出来,分毫不差,一分一毫也不差。世间的计算机可能还有出错的时候,因果一点都不会错。
 
 
 
    这种因果律是普示于十方三世一切世界的。其实,《易经》的道理只适合于太阳系,包括阴阳五行,这只适用于太阳系。出了太阳系到另外一个星系,可能就不是这一套规律。可是因果律还是通用的,在那个世界也是通用的;再换十个、一百个世界,也都是通用的。
 
因为它是一切世界最根本的规律。所以,《易经》的道理也不会突破因果的规律,是“包含于”与“被包含于”的关系,大规律套小规律,小规律一定是在大规律里面的。《易经》的道理只不过是佛教因果律的一些细化,让它再细一点,所以能算得准。
 
    《易经》有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不就是因果吗?非常明白。这个规律是客观的,就像牛顿第二定律、万有引力定律一样,只要这个物质在地球上,都要符合这个规律。后来爱因斯坦可能指出了牛顿的局限性,并且突破了,但是他也不可能突破因果律。
 
 
    其实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人对于因果报应的观念并不陌生。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些话,都对中国古人影响特别大,时间也比较久。《尚书》也是很久很久,差不多是跟《周易》同时期的书。《尚书》说“天道福善祸淫”,“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都是在讲一个意思。
 
 
    所以,佛教传到中国,很快在中国扎根,不是偶然的;中国已经作好了接受佛教思想的准备,就好像土壤已经为种子准备好了,一下种很快就长出来。孔子、老子都已经作了很多铺垫工作。
 
    因果律的影子在历史上到处显现,南怀瑾先生曾经在这方面讲了很多案例,一个王朝的兴衰都离不开因果。
 
 
    有一本书叫《历史感应统纪》,是民国的许止净写的。书里每一段故事,都是人物历史,且都是摘自《二十四史》。他是把《二十四史》里凡是关于因果道理的,能够佐证因果律的,全部抽出来。后来印光大师为之校对、写序,民国时期流通很广。
 
 
    《二十四史》是正史而不是野史,还有《冥报记》这类书,都是在讲历史史实。但是后来很多搞文学的,都喜欢把这些书当成最原始的小说来研究。其实当时这些作者写的时候,并没有当成小说写。因为这些故事情节性特别强,文笔也好,很生动,后世的人看起来就像小说一样,其实不是的。
 
    关于因果,人在直觉上也知道它是对的。举一个例子,如果是一部电视剧、电影,好人下场很悲惨,坏人过得很逍遥,这电视剧、电影能放、敢放吗?凡是有大影响力的,全球性的,还是不敢去拍的,因为这不符合普通民众内心的期望,一般人内心希望好人能够有大团圆的结局。
 
    记得我初中的时候,看那部重拍的《水浒传》,结局是好汉都死了,坏人逍遥,当时社会上反响就很大,就要求重拍。这说明每个人心里都有天平,会很敏锐地感知到。
 
 
    二  因果有巨大的社会价值
 
    因果思想有巨大的社会价值。中国的儒释道文化,一说起来就三家,历史上很多时候都把儒家作为正统,以为儒家影响大。其实对于中国历代底层人来讲,佛教的影响,特别是因果思想的影响,远远超过儒家跟道家。
 
 
    普通人能看得懂《论语》吗?不用说我们现在看不懂,古人绝大多数也看不懂。古代读书识字的人是极少数的,士农工商,读书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绝大多数人是不识字的。中国五十年前都还是这样的,民国的时候,文盲率很高,古代更是。叫这些人去看《论语》,可能吗?看不懂,文字关都过不了,更谈不上从里面去汲取力量。
 
 
    道家更不用说了,它不像佛教积极地去弘法,道教只求作好自己就行了。
 
    真生深入民心的主要还是佛教,主要还是因果思想的提倡,对中国人的底层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比如我爷爷那辈,或者我爷爷再往上那辈,其实都是相信有因果的。或者模糊,或者清晰;或者信得深,或者信得浅,但是基本上都相信。我爷爷相信,到我爸这辈好像就不怎么信了,我爷爷一讲起我们村一百年前的一些因果事例,我爸就不高兴,扭头就走。我爷爷看到我爸走了之后就说:“你看,我说这些他不高兴。”两代人的思想差别非常大。
 
    有一个故事,我爷爷至少给我讲过十次。因为我总给他讲佛法,他就说“这个我信”,然后就开始给我讲他小时候听说的一件事。
 
    故事的大概是,我们村有两家是邻居。有一天,张家的鸡跑到了李家,李家就把这只鸡杀了。那时候可能吃的东西也不多,就拔了毛,煮来吃了。后来张家发现了,就特别生气,气到失去理智了。有一天张家趁着李家人不在,就把李家刚生下来才几个月大的婴儿,拿到他家,也是放在开水里煮死了。这就不合理了,瞋心一来就失去理智了。
 
    后来,还没等李家人发觉这事的时候,当时本来是大晴天,突然乌云不知道从哪儿来了,狂风大作,雷电交加,乌云就在张家的房顶上绕来绕去,不离开他家。后来“咔嚓”一声,一个雷打过去,张家全家人死了好几个,只剩下一个人。
 
    我爷爷就说:“这不能不信。”
 
    如果去收集这方面的事,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在民间,那时候资讯还不发达,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网络,靠口口相传,都这么高的几率,现在就更方便了。但是一般人也容易怀疑,“这是不是PS的?这是不是作假的?”
 
    法律跟道德仅仅能在表面上束缚人心,如果人人都知道因果,懂得因果,这种止恶、行善的力量是自觉的,发自内心的。因为作善会得好的果报,作不善会得到不好的果报,所以就能很自觉地,像在自己头上安了一个监控器一样,就会很自觉地来约束自己,这比道德、比法律都好用。
 
 
 
 
 
    三  因果是佛弟子之根本
 
    从社会整体角度而言,因果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从个人角度来说,因果也特别有价值,尤其对于信佛的人或者佛弟子而言。一个人算不算佛弟子,或者像不像佛弟子,就看他信不信因果,这是一个根本。如果仅仅信供佛、烧香,但是对因果不接受,那还差得很远,算不上是佛弟子。
 
    民间的很多大爷大妈,也都供观音,但是谈到因果,就不太接受,还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这算不算信佛呢?
 
    佛对众生说要“深信因果”。为什么用“深信”这两个字?不用“了达因果”呢?
 
    所有的佛经都没有说“众生,你要了达因果”,都是在讲“深信因果”,因为因果非常复杂,复杂到一件很微小的事情。可能连阿罗汉、菩萨以神通——天眼通、宿命通、三明六通等,也了达不了,只有佛能够彻知一切的因果。
 
 
 
    有一则公案。在佛陀时代,有一次佛不在僧团里,去别的地方了。一个老汉来到僧团,请求出家。出家要看有没有善根,如果没有善根,剃度之后就成为害群之马了。佛的弟子有很多都已经是阿罗汉了,就观察到他在八万大劫的时间里,居然没有种过一点善根,众人就不给他剃度。老汉还是特别想出家,就在那里不走了。还好佛回来了,佛说他可以出家,并对阿罗汉说:“你们只是看到八万大劫以内的这些事。在八万大劫以前,这个老汉曾经种过善根。”
 
    什么善根呢?有一世,这位老汉是一个樵夫,在砍柴的时候,砍着砍着,一只老虎出来了,他吓得不行,赶紧跑,老虎就在后面追。情急之下他爬上了一棵树,老虎在底下够不着了,他就暂时脱离了危险。这时他在树上松了口气,随口念了一句“南无佛!”
 
 
    佛说:“因为‘南无佛’这三个字,一称佛号的善根,他可以出家;不仅可以出家,他还能很快证得阿罗汉果。”
 
 
    剃度之后,这个老汉果真很快就证得了阿罗汉果。
 
    这个案例说明,只有佛才能了达因果;对于众生,佛只有让众生深信因果,众生深信就可以了。
 
    现在有一些书,比如某某人讲因果之类的,也不能说完全错,但是都有不究竟的地方。因为这些书中都是讲故事,似乎带有一点神通的色彩。其实,一般不在事相上谈这些,毕竟神通是有限度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依道理去劝就可以了,因为道理比事相准确。证明一个人有没有往生,我们去看这样的相、那样的相,有时候还不准;从道理去分析,看他有没有一向专念,有没有专复专地称名,如果有,就必定往生,这是从义理来论。
 
    我在学校的时候,有一位很好的朋友,她说:“我保证不结婚。”
    我就说:“你肯定会结婚的。”
    她说:“你有神通?”
    我说:“没有。”
    “你懂《周易》吗?”
    “不懂。”
 
 
    我是依照道理来论定的,因为按照她的性格,她父母的情况,她一定受不了舆论的压力。果不其然,真结婚了。结婚之后,她还说不要小孩,我就断定她肯定会要小孩。果真,过不了几年就生小孩了,现在听说还生了几个。
 
    这不是用《易经》去算,也不是去问神通,而是从道理上就能判断,而且有时候比《易经》算得还准。
 
 
    黄念祖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果真能够深信因果,他就已经跟一般人不一样了。”说得很有道理,确实是这样。一个人深信因果的时候,做任何事情内心都会有一个准绳;遭遇任何事情,心中也是平衡的,起码道理上不会有什么不平。
 
    遭遇到什么事情了,就想:“我曾经也是这样对待别人的,对别人不够好。”如果遇到好的事情,也会从因果的道理来看,这也是过去修来的,不会有过度的兴奋。
 
    这样是不是让人逆来顺受啊?也不是的。因为人在承受果报的时候,当下也在造新的因。造新的因,是有选择权的,“是这样还是那样?”所以,在因果面前,人是可以积极的。
 
 
 
    四  因果的分类
 
    (一)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
 
    因果有很多种类,这是因为角度不同。如果从修持佛法的角度来分,分为世间因果和出世间因果。世间因果,无非就是日常生活等;出世间因果,就是一个人要了生脱死,要出六道或者要成佛,要去修行,就专一讲修行。
 
    成佛是果报,什么是成佛的因?菩提心为因,成佛为果,即便是念佛,也离不开菩提心,只是因为念佛本身具足了菩提心,才成佛的。
 
 
    三学六度都是因果的内容,布施为因,什么为果?布施分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财布施是施舍人家钱财,果就是获得财富。
 
    法布施,就是他不知道法,我有法,我布施给他。有这个因,就会得法,但也可以说是智慧,得法也靠智慧,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因缘,让他得到佛法。他布施给人家佛法,那反过来,就会有果报,法就会来找到他。
 
    无畏布施,比如有一只小老鼠,突然跑到我脚底下,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我就用衣服一裹,别人问我:“老鼠在不在?”我就说:“不在。”还很温和地安慰老鼠:“别抖了,别害怕。”再比如,在一个人很痛苦、很需要安慰的时候,去保护他、安慰他。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只鸽子,猎人正准备射击它,这只鸽子一下就跑到佛的衣服里,它就能感觉到特别安稳。这就是佛的无畏布施。
 
    无畏布施得到的果是什么?就会让一个人过得很安稳,没有惊怖,不惊不怖,不受惊吓。
    忍辱得什么?一个人很能忍,能得端正的果,女人会长得比较漂亮,男的就比较庄严。
 
 
    而且这些不是一定要到来世才能得到的,今世也可以实现。其实一个人四十岁以前的经历、容貌、性格、遭遇等等,多半是来自于前世所修;而一个人四十岁以后的福报,多半是一个人从零岁到四十岁所修的了。比如一个人,本来生下来的时候没那么好看;后来闻到佛法了,想长得好看一点,于是很努力地修,经过不断地修持忍辱,四十岁以后,慢慢就变得好看了。
 
 
    孔子说:“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矣。”“见恶”就是一个人过了四十岁还被人所厌恶,这个人就无药可救了。为什么是四十岁?因为四十岁代表今世所修。以前看医书时发现,医书里讲到一个病,特别是大病,癌症之类,不治之症,发病率90%以上是在四十岁之后高发。当时很不理解,后来看到孔子这句话,联想起来,再结合佛教,就觉得很有道理。
 
    如果一个人今世杀生很多,四十岁以后果报就会慢慢现前。像我爷爷80多岁还可以骑自行车,身体很好,几乎没怎么得过病。临终前就得了一次病,很快就走了,也没什么痛苦,大概是与他一辈子不杀生、护生有关。虽然他对护生完全是没概念的,但是不管大的动物、小的动物,他从来不杀,最多就是把它赶跑。不知道他是从哪学来的,也不知道是谁教他的,得到的果报就是身体非常好。
 
    《无量寿经》就是在讲阿弥陀佛因缘果报的过程,讲他在因地的时候作为法藏菩萨是怎么一步一步修行的,然后在果地上成佛之后,他的极乐世界是怎么样的,他自己有什么样的神通道力。这就是在讲因果的,这些都是出世间的因果。
 
 
    这是一种分类方法。
 
    (二)五种因果
 
    还有一种分类方法比较复杂,分成五种因果:现法果、等流果、异熟果、增上果、与他增上果。
 
    现法果
    什么是现法果?比如这本书,推它是因,它移动是果;骂你是因,你生气是果;学习是因,学以致用是果。
 
 
我们当下身口意去做,马上就能见到,这叫“现法果”,现世就得到受用了,现世眼睛看得到的。这是从时间序列上分的。
 
 
    等流果
 
    等流果就是看不到的。比如一个人,他为什么喜欢抽烟呢?而且烟一到手再也放不下了;而有的人,让他怎么抽都不上瘾。现在经常说,经过检测之后发现这个人有烟瘾基因。这个基因从哪来?也是从前世来的。就像计算机的程序,按照过去世的业编好了,这就是等流果的习气。
 
    就像一个紫砂壶,如果泡过一种茶,即便把茶倒了,还会有茶叶的味道。
 
 
    一个人前世的习气会一直留存到下一世,我们的眼睛不可见、不知道,这是从前一世流过来的,叫等流。
 
    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就喜欢画画,一拿起笔就很喜欢,一画就画得很好。比如张铎曦老师,六七岁的时候,一看到“雄风”两个字,就看了两个小时,一动不动,觉得写得太好了,当时就发愿:“我以后也这样写。”为什么我们从小也看到好多好字,就没这感觉呢?这是他过去的习气,他过去世就是写字的。
 
 
    如果知道这样,就能解释很多现在解释不了事。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也是如此,为什么看这个人很顺眼,看那个人就不顺眼?这也是等流果。过去世跟这个人结了善缘,跟另一个人结的是恶缘,一直存到现在。
 
 
    如果上一世是一只猫,这一世就会带着猫的习气。比如佛黄(编辑部的一只小猫)看到老鼠就很兴奋,看到鸟也兴奋。
 
    这是以果来验因,以果可以验证他前世的因。一个人既然这一世在某一方面特别强,一定是在离得最近一世的某种习气在影响着他。
 
    贾宝玉为什么第一次见到林黛玉会说:“这个妹妹,我们见过。”他怎么不对别的妹妹说呢?这也是等流果。因为前世林黛玉是一棵绛珠草,贾宝玉是神瑛侍者,是浇花的,他俩有这种因缘。
 
    通过等流果的现象,能解释好多事情,包括“抓周”为什么会灵,这也是等流果的现象,他是无意识依照过去的习性去抓他喜欢的。
 
    众生在迷妄界轮回的过程中,神识永远都是一个,没有分散开。神识住在人的身体里,他就是一个人;神识住在一只猫的身体里,那一世就是猫;住在天人身上,就是天人;住在鬼身上,就是鬼。
 
    人的身体是和合而成的,但是人这个身体只是一个房子;房子里住的这个主人——神识,永远都是一个。其实说一个也不精确,是非一非异的,也不是一,也不是多,不能用数量去衡量。
 
    那神识和佛性又是什么关系呢?众生由觉界颠倒成迷妄界的时候,佛性就变成了不断变换、不断流转的神识。佛性是不流转的、不变化的。
 
 
    “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因为颠倒了,颠倒之后就产生了时间和空间,然后在时间、空间里不断地流转。在佛的世界是没有空间、时间的分别的,空间和时间是属于众生的。
 
    神识跟佛性是一体不离的,就像波与水的关系。波也是水,只是水的一种表现形式,在那样时空,显现波的样子;但水可以成为水蒸气,也可以成为河里的水。
 
    佛性是最本质的,不管是众生颠倒还是不颠倒,佛性都没有变。
 
    异熟果
 
    异熟果,就是这一世造的因,果不在这一世展现,而是在后世展现;这一世遭受的事情,不一定就是今世造的因,也不一定是前一世,可能是前两世、三世造的因。不是在同一世,也不一定就是连着的一世,总之是多生之后,佛经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有点这个意思。
 
    增上果
 
    增上果,不只是这个人的神识,包括所感召的共业环境。一个人如果有强的因,改变的不只是身体,也会改变他处的环境。增上,也就是超出了他本来的情况。
 
    举两个例子:
 
    古人判定山里有没有修持好的人,就看山上的草长得怎么样,看山上的牛羊长得怎么样。有一句话叫“入定山中之草木,牛羊食之毛光泽”,山上如果有一个人入定,修持得很好,山上所有的草都会长得很好,牛羊吃了之后也会变肥,它身上的毛充满了光泽,这就是增上果。也可以说是好气场,改变的不只是这个人本身,也改变了周围的气场。
 
    基督教也说“如果一个城中有一个义人,我将不毁灭此城”,就是这一个人影响到整个城市,他的气场布满整个城市。人某种程度上都会这样的,不只是好的,不好的也会如此,一个穷凶极恶的人到一个地方也有很大的气场。
 
    与他增上果
 
    前面是讲环境,与他增上果是讲旁人的,最典型的就是“一人成道,鸡犬升天”。
 
 
 
    (三)净土宗因果分类
 
    净土宗特有的一种分类方法:一个是“自因自果”,还有一个是“他因自果”。
 
    “自因自果”,就是自己做的,产生了果报,自己承受,自作自受。
 
    “他因自果”,就是另外一个人做的,果报应该产生在他身上,但是一种特别的因缘,这种果报在另外一个人身上展现出来了。按说这有点不符合常理,但是世间就有这样的事。
 
    “自因自果”,就好比一个人创业赚钱,自己付出多少辛苦,决策很准确,最后就赚了多少钱,这都是自己赚来的。
 
    还有一种是“富二代”,这个孩子并没有经过他父亲的过程,没有千辛万苦地去赚钱。但是,他父亲一切努力的财富,都到了他手上,这就是“他因”。这是就现象来分析的,本质来说还是“自因自果”。因为这个小孩,他本身有这样的福德,才会投胎到富贵之家。
 
    所以,“自因自果”和“他因自果”,是就现象来说的。
 
    净土宗的修行跟这种情况很像,我们只是念念佛,并没有经过六度万行,也没有经过这样的修行、那样的修行,也没积累任何的功德,只是念念佛就得到了。
 
    所以,净土宗是“他因自果”,圣道门是“自因自果”。
 
    就像《无量寿经》讲的,念佛人不是在一佛、两佛、三佛、四佛种诸善根,是无量劫以来,在恒河沙数诸佛已经种够了善根。这种善根积累到什么程度呢?积累到差一丁点就成佛了的程度,再往前一小步就成佛了,“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
 
    产生“他因自果”这样的现象,也是因为众生念了佛,满足了这样特殊的一个因;然后阿弥陀佛又发了这样的愿——“众生只要称念我的名号,我的功德就全部给他”。有一个施者,有一个受者。就像一个特别的密码、程序设定,念佛的人满足了这样的程序设定,当下就得到阿弥陀佛的功德。
 
    所以,诸佛跟我们的关系有点像师生,他教会了我们,但还是需要我们去做。阿弥陀佛跟我们的关系更像是父子,他所积累的一切功德都成为我们自己的。最究竟来讲,自他本来是不二的。从佛法了义的角度来说,自也是他,他也是自,只不过入手不同。
 
    净土法门就是从他来入,他力法门。佛性是泯灭一切的,对立、你我分别都泯灭了,泯灭一切的分别、平等。蕅益大师说,净土法门全部说起来其实就四个字——“了他为自”,就是明了他就是我,阿弥陀佛就是我,阿弥陀佛的就是我的。
 
    这其实跟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是不完全相契的。中国文化的背景,这方面是不多的。基督教经常说:“不要为明天忧虑,天上的飞鸟不耕种也不收获,上天尚且要养育它。”这是一种完全他力的表达。所以,若西方人接受净土法门,或许比较顺理成章。但中国人讲“自强不息”,讲“自求多福”,我们被灌输的观念就是,“我自己要如何如何,才能得到什么什么”。如果得到一个他人白给的东西,好像就是很不正常的事,甚至要想想会不会被骗了。
 
    圣道门还有这种传统的思想,是自力为主;现在的佛教好像都还是这样讲,讲实修,好像念佛就不算实修,只念佛不算是修行。这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不明白天下还有这样一种因果。
 
 
 
 
    五  因果通三世
 
    通过这五种分类,我们就可以看出因果是通三世的,一个是现报,一个是生报,一个是后报。“生”是来生的意思,不是指生下来的意思;“现报”就是这一世的果报;“后报”就是多生之后,不是下一世,是下下世、下下下世。如果有这样的概念,就比较容易理解。
 
    提到因果,一般人最容易反驳我们说:“说有因果,那某某人坏得很,可是他过得好着呢。某某人那么好的一个人,二十岁就死了。颜回三十岁就死了,能说颜回修行不好吗?”其实,不光是我们有这样的疑问,当时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他都不理解这件事:为什么颜回这么贤德的人,这么早就死了?
 
 
    我们看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的银行账单上存了多少钱,也要看他有没有欠债。现世做坏事的人,不能只看他现世是这样的,人家前世有存款啊,现在所享受的福报,是前世存下来的。一个好人,现世没得好报,是前世他欠了人家的,要来偿还。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就是这个道理。
 
 
    佛陀所揭示的因果,不是用来吓唬人的,而是用来提醒人的。这个真理,不管你是否相信,它都在那里,不增不减。
 
    每个人的苦乐,都有近缘和远因。我们的肉眼只能看到眼前的近缘,看不到隐藏在背后的远因。就像一个人发财了,我们看到的是他通过努力,抓住机遇发了财,却无法看到他前世积累的福德。
 
    其实一个人就算再努力,或者再有智慧、再有能力,假如福报不够,也很难会有称心如意的结果。即使偶尔得到少许财物,也无法拥有很长时间,过不了多久就会耗损殆尽。
 
    与之相反,有些人根本不需要付出太多,许多东西就可以到手,没钱不需要寻求,有财不容易耗尽,无论到哪里,财富都会自然现前,这就是他们往昔福德的果报。
 
    现在,许多人不懂因果,赚不到钱,达不到自己的标就怨天尤人,或是抱怨父母,或是抱怨领导,或是抱怨政策,或是抱怨老天爷……
 
 
    不少人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肆无忌惮地造业而不自知。如此不怕因果的行为,实在令人不寒而栗。《法句经》中说过:“行恶得恶,如种苦种……习善得善,亦如种甜。”意思是说,造恶业必定会得恶果,就像播下苦种出现苦果一样,行持善法必定会得到善果,就像播下甜种出现甜果一样。所以,我们没必要为了追求过分的财富,令此身成为恶趣的坠石。
 
    因果正见对当今来讲,确实十分重要。倘若人人都自觉地按因果行事,不做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的事,这个世界就会变成人间的净土。
 
    阿罗汉在涅槃之前都会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阿罗汉是心解脱者,他们彻悟这无明颠倒的一生已到尽头,清净离欲的修行已经完成,应当觉悟、解脱、断尽烦恼的事业都已圆满完成,自己清楚的如实地知道此生是最后身,将来不会再流转于痛苦的生死相续当中了。这其实就是了因果的过程,我们众生的一生也是了因果的一生,只不过我们不仅了因果,同时也在造因果罢了!而阿罗汉则了了因果,解脱自在!
 
    昨天在公园里一只黄蜂落到我的手上,狠狠蛰了我一下,像被火烧的感觉,它竟不飞走,旁边的路人劝我把它拍死,我一笑置之,将它放生,看着它展翅飞走,我对它默念:“南无阿弥陀佛!”转身而去。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