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道学(丹道)之同修共悟

来源: yanlan 2010-06-07 16:36:2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97342 bytes)
[评论]道学(丹道)之同修共悟~

作者:学者翰文 提交日期:2009-5-21 18:33:16
楼主
  道家思想的介绍
    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
    佛教传入我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道家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功有他独特的地方,是妙法中的妙法;丹道让这颗金丹沿着督脉、任脉来运转,叫丹道周天金丹循着督脉上升过程。丹道称为“肘后飞金晶”。到了夹脊聚气越足冲过大牛关的可能越大,在走丹道周天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现象修练者要闹清楚;十月怀胎,三年温养神和气不离不辑,在走丹道周天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现象修练者要闹清楚;十月怀胎,三年温养神和气不离不辑,婴儿凝结成最后练婴有阴神”、“阳神”之分,阴神入不了圣,只有阳神参真入圣。但是阴神能到三界游荡[阳神],可以聚则成形,散则成风,生命就可以超越一般物质规律的限制,成为一种永恒地存在了,与天地同寿。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十年面壁,打破虚空超脱生死,就是大道的修炼最终。真正是一门生命修炼的至高至上。
   听身边朋友说天涯高手多多,今天特意注册一个号码——很想结交,结识一些道学爱好者,来探讨交流道学的学识和精髓。本人也在QQ建立一个道学交流群诚恳希望大家加入【群号77250951】。
  东 方 睡 功 金 丹 大 道 总 述
  -------刘南云
   道家气功是中国最古老最传统的一种修炼方法。道家功中有许多精深微妙的法门。运用在红
  
    尘当世中,可以改运祛灾趋吉避凶,安邦定国;运用在出世修道上,可以超脱生死,与虚空同
  
    体,现无限神通妙用。只可惜千百年来,由于保守秘密的门规,这许许多多的奇妙方法,不能
  
    广传于世。一直到今天,当代气功虽百花齐放,但以佛家功为主流,纵使有一些道家功法传世
  
    ,往往也只是一些皮毛而已。甚至左门旁道的小术小法。真正高层次的修法,可以与藏密大圆
  
    满、大手印、拙火定相媲美的密门法要,却没有人知晓,更难得在世间一现。其实,道家功中
  
    最根本,最上乘的修炼方法就是金丹大道。然而自古以来金丹大道一直密不外传,只在宗门师
  
    徒之间秘密传授。到了当代气功,则大多借用金丹大道的一些名词术语,传授的却是道家中一
  
    些小法术,与真正的金丹大道相差甚远。这些小法都打着快速成就的旗号,什么二百天修成法
  
    身,三百天出阴阳神等。以致于真正的“金丹大道”被人误解,更不要说得到真正的口诀依法
  
    修正了。
  
    千古瑰宝,如此蒙尘,实在令人痛心疾首。为了正本清源,我今在此概述丹道修习的真正次
  
    第,所写内容皆源于本人心承口授。其法源自北宋华山(睡仙)派陈抟祖师,由于陈抟祖师与
  
    吕洞祖师是友好关系,这一心法可能与后世的道家北、南、东、西丹法流派都有渊源;尽管如
  
    此,因为各自师承与体悟的不同,我所写丹道修炼次第,在小关节上难免与其派别的丹法会有
  
    些不同。
  
    金丹大道的修持,离不开周天的运转与修持,然而,周天的运转方法,丹道与非丹道各有不
  
    同,绝不能等同为一体。
  
    以周天而论,大概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意念周天。它是按照中医针灸学中任脉与督脉的路线来运行的。它是怎样来练习的
  
    呢?一般是先采气,采气的方法可能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大自然的气,采花草树木的气,
  
    或是水里的气等等,然后加个意念收入肚脐里去。等到肚脐下面这个地方的气聚得差不多了再
  
    用一定的方法养一直气,然后加个意念,让这个气顺着督脉下来,从任脉下去,这样反复不断
  
    地转。这套方法就叫意念周天,它对一部分练功的同志是有帮助的,可以起到初步疏通经脉这
  
    样一些效果。但是它存在一些偏差,象那些阴虚火旺或有神经衰弱一类体质的人就不适合练,
  
    练多了就会出现头晕头眩,气箍头顶等不良现象。并且意念周天的层次很肤浅,对于治疗浅层
  
    的病变有些效果,对于治疗深层疾病是不行的。
  
    第二种,气通周天,它最开始也是聚气,但与意念周天方法不太一样,它是通过调整呼吸,
  
    意守下丹田,调动内气和外界聚来的气,在下丹田里聚得非常足,等到下丹田里生热了,气很
  
    足了以后,这个气自动从下丹田沿督脉上行,上行过程中会出现“气冲三关”的现象,即气到
  
    了“尾闾”、“夹脊”、“玉枕”这三个关窍时,每过一关都会受到阻碍,气过不去,必须等
  
    到这个地方的气越来越来足,足到一定程度,把这个地方打通了就向上冲,一直到头顶。自动
  
    的沿着任督二脉运行。气通周天对于入世法来说已很不错了,他可以帮助你达到身体基本健康
  
    ,过去武术气功中的桩功,如马步桩、三体式、太极桩等都可以收到此种效果,但想要达到延
  
    长寿命的目的,还要靠丹道周天的修炼。
  
    第三种丹道周天。丹道周天才是,金丹大道所要修持的周天功夫,它训练的方法与前两种周
  
    天不同,所达到的境界比前两种要高得多。
  
    丹道周天的修炼方法,各门派入手各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中,不外乎是收心止念(后世也
  
    称炼己)。即通过把意念集中在身体的一定部位上,在此基础上,慢慢地训练到入静的状态,
  
    地入静的状态下,返观内照下丹田。如此,则在下丹田慢慢聚集起精微的先天气来。
  
    所误先天之气,是在无念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内气,它无须外来。因为外来之气,由于掺杂
  
    了过多的后天意念,所以大多是后天之气,气质不纯,不能用来结丹。
  
    随着静定功夫的增长,气在丹田之中越聚越足,这时也可能会产生自发的气通周天现象,对
  
    此任其自然。还是要专注一念在下丹田上,久而久之,生殖器官以及下丹田会出现一种兴奋的
  
    状态,表现在男同志是生殖器勃起,女同志则是子宫与阴道的阵阵收缩。这种现象过去叫“活
  
    子时”。“活子时”的出现,表明人体内部先天元气发动起来了。若以现代医学而论,是性腺
  
    功能增强,性激素分泌增强。而性激素与人体抗衰老和恢复青春有密切关系。尤其对老年人来
  
    讲,此时有人还会出现头发由白变黑落齿重生的奇迹。  那么“活子时”出现了,是不是可以进入下一步采药了呢?不是!
  
    这是个关窍的地方。一般的丹经里讲,要分清“活子时”的清浊,有念是浊,无念是清;有
  
    念不能采,无念可以采。其实即使“无念”,也不一定能采,因为这时的气还弱,而且不纯,
  
    里面还有“火气”,若这时就采,轻者炼成幻丹,水中捞月一场空;重者头晕目眩,甚至引发
  
    “喷顶”现象。(即引发高血压现象甚至脑溢血)。所以对活子时一定要搞清楚,不可盲自学
  
    ,必须要经师承口授。
  
    按华山派心法,必须到“正子时”方可采药(注意“正子时”这个术语各门派的含义是不一
  
    样的,不要混用)。在华山派里,所谓“正子时”是指出现下述现象酥麻胀满的兴奋状态(而
  
    不仅仅是生殖器勃起)。呼吸也出现变化,有类似闭气的现象。当此之时才进行下一步采药。
  
    所谓采药,是把下丹田里先天之气采回来凝聚成丹。如何采药?包括有采有还,有一套心法
  
    ,这里不细述……。如此练下去,不断出现正子时,不断的采药,反复出现正子时,不断的采
  
    药,反复地采,反复地练,最后在下丹田慢慢地结成了一颗真正的“金丹”了。
  
    待金丹采足了一定的程度,才能运转丹道周天。何时算金丹采足了?必须采到马阴藏相,阳
  
    光三现。所谓马阴藏相,是指男同志生殖器收缩变小,尤如孩童一样——这是精气内敛,精已
  
    炼化为气的现象。到此阶段,不会再出现后天欲念了,已断绝生育本能了(但还能用一定的方
  
    法返还到可以生育的状态)。对女同志而言,修到这一阶段,会出现斩赤龙现象(即断除月经
  
    )。
  
    这里顺便扩展来讲一下,马阴藏相这一关是非常重要的,是入世法和出世法分界的地方。世
  
    界上无论哪一种修炼术,都必须先解决性欲问题,因为只有做到不漏精(经),才可以进入初
  
    禅。而初禅做为根本禅,是一切禅定的基础,也是一切高功夫的基础。如果入不了禅,还在欲
  
    界定里面,那老是在欲界里打转,还是个凡夫。
  
    道家丹通过“采药”达到不漏清的法门,在诸多修炼术中可以说是最大殊胜,最为方便的。
  
    这里大概要做一下比较:
  
    佛家功:佛家的显宗,修不“漏”入禅定的方法是先斩“淫心”。即通过修习不净观(白骨
  
    观)的方法,把人体想成是污秽、肮脏、脓血与粪便的集合体,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厌弃,不起
  
    淫欲。淫心一断,淫根自然断除,可以不漏。但是“食、色”是人生大欲,人本由淫欲而生,
  
    所以想真正断除淫欲,实在是很难的事情。所以显宗到了现代社会,已经很少有人能进入根本
  
    禅了,更不要说究竟圆满的灭尽定了。
  
    密宗(藏密)好一些,它不反对淫欲,而主张以毒攻毒,借淫欲来修炼,进而达到不漏。这
  
    主要表现在拙火定的秘密修持上。
  
    拙火定的修法,目前流传于世面上的法本,实际上只是入手修炼的基本功。以白教、花教各
  
    派的实际传承来讲,在基本功有了一些证量之后,还要修“双定”。即通过男女双修的方法
  
    ,借淫欲使红白明点融合,贯通中脉,固精不漏,永断淫根的目的。
  
    然而双定的法门,成道亦快,坠落也快,藏密历史上,因双修出了许多大成就者,如莲花生
  
    |玛尔巴等大师,但也出了不少佛门贴类,借双定奸污不少妇女,堕落淫欲,弄得人们因此对
  
    密教失去信心。所以在宗喀巴大师整顿藏密创立黄教以后,黄教一派基本上就不搞实体上的男
  
    女双修了,代之以观想或者用显宗的不净观来替代。可见藏密双修断淫的方法虽然殊胜与快捷
  
    ,但蔽病很多,说易实难。
  
    瑜珈的修炼,与藏密有着很深的渊源,方法上总也脱不出佛家显密的基本路数。(由于本人
  
    对瑜伽未曾深入研究和修学,是否瑜伽另有法门,不敢妄言)。
  
    道家气功,早已认识到断淫对修持的重要意义,一直把这一点放在修练的首位。道家功中断
  
    淫根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双修;一是清修。
  
    双修的法门,大体上与藏密的双修接近。当然,道家功有他独特的地方,但不是借男女双修
  
    来炼的,效果和蔽病与藏密相同,这里就不细说了。
  
    而清修的法门,就是我前面所阐述的借采药修到马阴藏相,断除淫心淫根。这个法门,由于
  
    不须男女双修,没有偏差与蔽病,而从气脉修持入手,一步一步走下来,比单修“不净观”容
  
    易入手与掌握。因此我说,仅就断淫的方法而言,道家功中采药一法,可以说是非常殊胜和方
  
    便的,是妙法中的妙法,法要中的法要!
  
    还是回到丹道中来讲,采药采到马阴藏相,阳光三观(眉间三次特殊的闪光)时,下丹田中
  
    的丹已经凝结成一颗金丹。然而让这颗金丹再沿着督脉、任脉来运转,才叫丹道周天,也就是
  
    说——先结丹后再转周天——如果不结丹就转周天,那还是“气丹”。还不是真正的丹道周天
  
    中的“金丹”。气丹在人死亡之后就散掉了,不管用了。气丹虽能消除一些疾病,但不能超脱
  
    生死,而真正的金丹可发帮你超脱生死,金丹循着督脉上升过程。丹道称为“肘后飞金晶”。
  
  
  丹气上来了,到了夹脊先不让它过去,气堵在这里越来越足,聚到差不多的时候,突然一下把
  
    它打开冲到头顶,也就是说这个丹要从丹田经过督脉,搬到头顶上去。这个搬的过程,也就是
  
    练的过程。因为这个丹虽然已是金丹,但还不是很纯的大丹,还有些杂质,需要进一步炼,按
  
    照道家功来讲是还有些阴气。怎样练呢?循着督脉上来,在上升的过程中金丹就被五脏六腑吸
  
    收掉了。变成纯阳之气上到头顶,然后还要下到任脉。下的时候为再以气的形式下来,而是变
  
    了,变得象液体状态,过去称“玉液”(金液是更高层次的),是感觉有一种唾液似的东西下
  
    来,这就是金丹。也不用刻意去吞,它自己就咕咚咕咚地下来了,小的像水滴似的,一滴一滴
  
    地滴下来,大的就象鹌鹑蛋那么大。感觉是非常舒服的,过去丹经里称“甜如蜜”即象蜜那样
  
    甜,但比蜜还好吃,还有叫人参果或长生酒的,反映的就是这个东西。它从颚掉下来,还伴有
  
    一种凉爽舒服的感觉,落到中丹田,再入下丹田,这才是整个丹道周天的过程,在道家功中叫
  
    大药服食。这个大药实际是丹田气凝结出来的精华,经过这样的炼化又回到下丹田中,这就是
  
    玉液还丹的过程(后面还有金液还丹过程)。
  
    在走丹道周天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现象,如“两肾汤煎”、“丹田火炽”、“身涌鼻抽”、
  
    “脑后生风”、“两耳鹫鸣”、“眼吐金光”等。也就是说两肾感到温温热热的很舒服,身体
  
    会不由自主的抽动涌动,鼻子会自动抽搐;脑子后面好象有呼呼的风声;两耳有鹫鸟鸣叫之声
  
    等等,许多特殊的感觉,往往还伴有一些内景,如出现天宫、鼎炉、日月、龙虎等现象。
  
    丹道周天一通之后,通过慢慢的意念内守、温养,就会进入闭气胎息,八脉俱无的状态,实
  
    际上就是入定了。事实上道家的闭气胎息阶段,相当于佛家功所讲的“初禅、二禅、三禅”。
  
    过去有句话叫“初禅念住,二禅息住,三禅脉住”。是进入初禅时后天的意念停止了。这时才
  
    能算入定。一般同志讲的修定,只能算是入静。因为只有到念住、息住、脉住的时候才能算是
  
    入定,真正的禅定。就是说通过丹道的修持,同样达到了佛家所讲的禅定状态,在这种禅定状
  
    态下,道家功还有进一步练下丹田中的金丹。十月怀胎,三年温养。不断的往下炼,反复地炼
  
    养,做到神气相抱。神和气能够紧密地团在一起,过去叫“婴儿显形”。现在有些功法中也有
  
    “婴儿显形”的内容,只是借一个名词而已,大家不要混为一谈,炼不到初禅以上,根本不可
  
    能有“婴儿显形”。只可能是幻丹显形,是后天识神的功用,不是金丹大道!只有在丹道周天
  
    修完后才有“婴儿显形”。下丹田会出现一个小人,实际上由金丹凝结成的。慢慢的炼,使它
  
    越来越来成熟。最后要修出神,把婴儿放出去,从顶门放出去,这是道家功里讲的出阴神。出
  
    神有出“身神”、“阴神”、“阳神”之分。所谓出身神是一部分意识体出去了,过去叫灵魂
  
    出壳,是身体某一部分上的气在意识体的带领下出去了。最常见的肝和肺的气,有时也可能是
  
    心气或某个关节、某个经脉上的气出去了,出身神是没有危险的,也比较容易炼到,意识体可
  
    以在外面转一转、看一看(甚至遨游山河大地)。因为出身神丹道周天未通,出去的只是身体
  
    的一部分的气,所以不要紧。而出阴神和出阳神就不能乱跑,再四处去看就出问题了,肉身就
  
    会死掉回不来了。出阴神开始一般出去一步马上回来,因为一出去后,就会有许多幻觉出现,
  
    周围阴气就变化出很多的幻景来。如果不懂得其中诀窍,就容易坐化死掉,投胎到别和地方去
  
    了。所以神出来以之后,就得马上回来。这样反复炼,就象小孩子学走路,先让他一点一点地
  
    走,最后能到处走,没有妨碍时,道家功里的阴神出窍就已经练成了。这时候就到了身外有身
  
    的功境了,除了肉体之外,还有另外一个身体,先天气带着神出来了。继续炼到最后,这个肉
  
    身也要转化掉,转化成气身,它可以聚则成形,散则成风,藏密把这个境界叫“不死虹身”,
  
    指人可以化成光任意变幻(所谓虹化,则是指人临终时化光飞去)。肉身都没有了,实际相当
  
    于道家功中的阳神成就,象彩虹一样可以显现,也可以消失。到这一步就可以自由地主宰自己
  
    的命运了,生命就可以超越一般物质规律的限制,成为一种永恒地存在了(而不象肉体那样要
  
    消亡)。因为元神、先天气这个东西和虚空的物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地散,任意的聚,可以
  
    长久存在,与天地同寿就是指的这一层。
  
    在出神的基础上,还要继续往上炼,前面这几个修炼阶段依次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
  
    神还虚,炼虚合道,这些是华山睡仙派陈抟祖师总结出来的丹道修炼步骤。神炼完之后,进一
  
    步修心性,使之更加纯净和虚空融为一体,即是炼神还虚。最后炼虚合道,只有合道,才能跳
  
    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超脱生死轮回。
  
    这就是道家气功中,金丹大道的修炼次第。在师承口授当中,一步有一步的方法 ,一步有一
  
    步的验证,非常的科学,真正是一门生命修炼的至高法门。
  
  第二章 性命双修
  道家功修炼的总旨是四个字“性命双修”。所谓“命功”是指气脉的修炼,偏重在色身上(物质的身体,包括肉身和气脉的系统)的修持,在道家功里,命功的最高境界是“出阳神”(相当于藏密的“不死虹身”境界);所谓“性功”则是指对心性(心意识)的修炼,其最高境界道家功叫“炼虚合道”,相当于佛家功中修炼成佛的境界,与虚空同体,无形无像却又无所不在,不生不灭,超出三界外,不在五形中,寂静涅槃的境界。
  
  从修炼的最高境界上,当然是以性功为最高法门。
  然而,道家气功中何以不直接修“性功”而一定要先修“命功”呢?
  因为,身、心、(性命)是相关联的,单纯的修心,除了少数有绝高的悟性,绝大的恒心毅力的人可以做到外(如禅宗的六祖慧能),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讲,是很难做到的。
  过去传统的佛家功中显宗这一支,走的就是只修性的路数,过去有些道家中的人,贬低佛家功说,这样修法修到最后是出阴神,是仙;层次低,其实是错误的说法。其实佛家显宗的修炼,上手修的就是最高的法门。然而,佛家显宗的法门有一个问题,就是修持起来,非常非常的困难,因为他一上来,便要求你断绝对世间的一切贪著,不仅对于外在的名、利、物质的享受,不要贪著,甚至连自己的肉身,也要把它当做一个“臭皮囊”看做一堆脓血,寄生虫和粪便聚集的集合体。
  然而到了现代社会,物质的享受非常丰富,不象过去古代那么艰苦。真要断除对一切名、利、物质的贪著,恐怕很难做到。以我这许多年来,接触的许许多多佛教中的僧人来讲,真正能割舍名利的,简直是一万个里面也难挑出一个;做得好的,也不过是割舍了“利”,对于“名”往往怎么也抛不开、丢不下,所以,许多的寺院里面,权位的争夺往往也如世俗社会中那样的激烈。所以,我自已找佛家功的师傅,就找了许多年才找到真正有修持的寥寥几位。
  另外,难以破除的一个大障碍,是关于淫欲的问题;因为人本由淫欲而来,在生死轮回中都是借由淫欲而成形;所以淫欲在第八识当中的习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很难摆脱掉;即使你可以不结婚,不与女性来往,不发生男女关系,但心里上的淫念(包括生理上自发的遗精、梦遗),总归是很难摆脱的。
  这一切的根源,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总是执著于“自我”两字造成的,所以,我们不自觉的会将自己的肉身,自己的利益,看得非常重!这是“种子习气”!第八识做怪!
  那么怎么办呢?道家功做法,不是硬性地让你断除对自我的执著,而是以贪制贪,你不是执着自我吗?好,那就让你从自我修起。人生最大的贪念,是长生不死,过去的帝王,什么都有了,就是这点做不到!
  道家功就从这里炼起,你不是想长生不老吗?好哇,来修道家的“命功”吧;第一可以治病(现在的流行气功,其实大多数的就是治病的这门命功),第二,可以延年益寿,可以减肥健美,可以增长智慧,可以开发特异功能……;第三,要是炼得好,你还可以炼成阴神、阳神,长生不死,寿与天齐。
  那这样入手来修炼,比较符合我们人的“种子习气”,炼起来劲头也比较大;比较容易炼,炼着炼着,突然发现自己对许多世间的执着,自我的执着越来越少了,心念越来越净了,不知不觉就超越了自我,开始与宇宙融合,与生命的本体融合。
  其实,这正是道家气功修炼的大方便法门,用对人身人世的贪著,从气脉入手修炼,最终修成“无我、无法”的出世间法!
  所以道家功修炼的法门,不将人生看成是一个“臭皮囊”,而是把看成一个“宝”。比如过去道家功有句话,“人有三精、气、神”讲的就是人身的“宝贵”。
  其实,气功的修炼,在开始时无论如何也离不开色身,不重视色身的修炼不管是修出世法,还是入世法都是很难成就的。即使佛家的显宗,也并不是完全不重视身体,比如显宗的法门,修不净观,让你观想自己肉身是脓血粪便的集舍体,观想到一定时候,身体便会比较虚弱,这时便会让你换一个炼法,把自己身体看成是如佛一样的金身,同时在日常饮食上,也要求多吃一些有营养的补品来滋补身子;释迦牟尼佛本身在修炼过程中,九年不吃饭,身体搞到很虚弱,但没有悟道,最后接受了别人施舍的牛奶稀饭,吃下去以后,在菩提树下又坐了七日才悟道成佛。
  所以,丹道气功的修炼,是很重视人体自身气脉的修炼的,道家丹道功中,命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有一点需要清楚的是,命功的修炼其实也必须与性功结合起来,或以性功做基础,没有心性的修炼,想炼好命功是不可能的!
  比如道家功命功最基本的功夫,意守丹田,本身就要求你要入静,心无杂念的来意守。如果性功没有基础,意守丹田时杂念纷飞,就会产生很多的蔽病。比如会造成气乱、气滞、气胀等现象,有些同志守下丹田,守得下丹田胀鼓鼓的很不舒服,还自以为是气足现象,有些同志意守下丹田,气机凝滞,结成硬块,还以为是得丹……
  这些毛病的产生,大多数与心志不静有关系。
  而在丹道命功“炼丹”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必须有足够的气功静、定基础,否者是不可能“结丹”的;所以丹道气功在炼神还虚之前,都以命功修炼(气脉修炼)为主,但并不是只修命不修性,而是要性命双修。我们在后面具体功法的修炼和学习中,要注意体会“性命双修”这四个字的总旨。  大家好呀,非常的感谢大家前来捧场,顶贴--
  在此不胜感激---
  
  想修炼什么功的话,必须先把基础打好了,今日看了一篇基础打坐的博客文章写的很好,特此搬上供大家参考----【此文连接处http://hi.baidu.com/%BE%D3%CA%BF%BE%F5%B8%A3/blog/item/fac48b028c844d703912bb0c.html】
  
  初学者如何打坐 作者:王君
  1,选安静的,光线不要太强地方.
  2,硬地板或床,加一个薄的软垫.
  3,坐软垫上后,可以采用自然盘,单盘,双盘,瑜伽中的达人坐等,左右轻微摆动,领会一下,自己的臀部的两个骨头是不是均匀着力在地板上.
  4,入坐后双手可以结定印,瑜伽印等.头部正直,腰不要弯,全身放松,眼轻轻闭上,自然均匀呼吸.
  5,可以专注呼吸,仔细观察一呼一吸间的变化.
  
  开始遇到的是杂念丛生,一个念头接一个,不要人为控制,来杂念就让其来,去就让其去,自己观察这些杂念是如何起的,又如何灭的.仔细观察万物间的生灭变化.
  
  接下来是腿的疼痛和麻木,开始时候非常难以忍受,时间一长就钻心地疼,一刻都不能忍受,恨不能立刻下坐.这时候最叫劲了,不要立刻下坐.自己应该仔细寻找疼痛的来源,仔细观察它的源头,慢慢会发现疼痛不是连续的,是波状的,也就是中间有间断的,我们意识的拖后造成了我们认识它是连续的,要仔细观察,找到疼痛的波的高峰和波的低谷.波的高峰时间非常短,两个高峰之间其实一点疼痛都没有的,每个高峰生起,随即灭去,只有自己的妄心始终停留在高峰上造成自己感到无比的疼痛.要自己树立信心,击退自己的妄心.造成腿疼的不是别的,正是我们的妄心,痛苦也是我们妄心自找的.
  
  打坐一段时间会有快感出现,也不可执着.我们妄心的习性是,每当遇到不爽事情,产生厌恶、瞋恨.出现快感,就产生贪爱、执取。无论是贪,瞋,痴迷,必然都会埋下恶的种子,瞋恨是明显的,比较好提防,贪爱不好警觉,一定要注意。
  
  密宗打坐方法
  
  如何打坐
  
  上座时用金刚持的方法,即嘴唇微动持咒,不出声。因为出声念咒伤气,默
  念伤血。我们修法首先要注意身体,不能把身体弄坏,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体
  保护好。但是坐到种子翻腾、心里烦乱、坐也坐不住的时侯,或是坐到昏然入睡、
  乱梦当前时,就要出声念咒,把那些混乱的妄念和睡魔除掉才能入定。没有遇到
  这种情况的时候,还是用金刚持的方法持咒。
  
  持咒的快慢是每分钟10至12次。念的时侯,要心念耳闻,就是一个字一个字
  的从心里过,不是有口无心地去念,要用耳朵聆听这从心里发出来的咒音,听得
  清清楚楚,这样才能将妄念摄住不动而渐渐入定。
  
   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其中的意根好比猴子一样乱动惯了,你要
  它安静不动不起妄念很难,但不把它摄住不动就不能入定、开智慧成道。因此大
  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念佛时要至诚恳切地以
  “阿弥陀佛”这句圣号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抓住,叫它不要动,才能安然入定。这
  六根当中,以意、耳二根为难摄。眼睛闭上不看东西就能摄住眼根;嘴持咒就能
  摄住舌根(舌头);鼻子不闻异味就能摄住鼻根;身体不接触外境就能摄住身根。
  但是人的耳朵最灵敏,很远很远的声音都能听见,隔着一座大山的声音也听得见,
  外面噪音会吵得你心烦。至于意根,更难摄住,不要它动,意念会不由自主地从
  心里跳出来。为什么呢?这是多生历劫的习气,它动惯了,不动不行。这在佛经
  中叫做“作意”。也是法相宗所说的五个遍行心所,意、触、受、想、思的第一
  个心所,它存在于八识当中,时时刻刻在蠢动,象流水一样不停地流,所以叫“
  流注生灭”,微细得很,只是我们平时看不见。
  
  有人说:“我们不修法不打坐没有念头,一修法打坐倒有念头了。是不是修
  法修坏了,有念头了?”
  
  不是。这是因为平时心乱,看不见念头在乱动,等到你心里稍微静下来后,
  就看见念头在动了。这怎么办呢?怎么将妄念息下来呢?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耳根
  来摄意根。持咒需要一字一字从心里过,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才能如法。所以打坐的要旨就是“心念耳闻”,摄住妄念不动而入定。不然你坐在这里,嘴里念咒
  或佛号,脑子里面却七想八想,那就不能入定。一定要心念耳闻,死心塌地地打
  坐。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心空。修行为的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一 切都要放下,才能入道。在家人比出家人多一重障碍,有家庭,烦恼多,驴事未
  去,马事又来,事情多得不得了。
  
  所以,我们时时要警惕,看破这些事相,都是假的,不可得,心里不恋着它,
  粗妄才可不起。接下来精勤用功打坐持咒,细妄又不免来侵袭,这是多生历劫的
  串习,动惯了,一下子停不下来,但不要怕它。念头跳出来你能看见,不理睬它,
  妄念自然化去。念头来了你看不见,那你就跟着念头跑了,这就不能入定了。打
  坐的时候最要紧的就是一切放下,心里要清清楚楚,念头一来就看到它,不睬它,
  也不要讨厌它、压制它。讨厌的本身就是一种妄心。压制也不行,压是压不死的,
  比如搬石头压草,石头拿掉之后,草又生起来了,这是不行的。纵或压死了,倒
  变成土木金石,不能起用了。所以要用活泼泼的转化法,不能用压制法。念头来
  了,只不睬它,把咒提起来,妄念自然转化掉。
  
  如此精进修法打坐,修到一心不乱的时侯,咒也就自然化脱提不起来了。这
  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我们持咒的心还是妄心,有能有所,即有能念之心与所念之
  咒(念佛也是如此,有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能所相对,都是妄心。相对的都
  是虚假的,不是真实的;真实之心是绝对待而无相的,凡是有相的东西都是虚幻
  的。假如我们真的持到一心不乱的时侯,一切相对的虚幻的东西就都脱落化为乌
  有了。这时身、心和世界就统统空掉了,虚空也粉碎了,而真实不虚的天真本性
  才会全体显露出来。
  
  经过灌顶修法,有一个拉肚子的过程,不要怕,这是法的力量发生作用的缘
  故。这个法有极大的加持力量,叫你把污秽、垢染、习障都从大便排掉,换一换
  肚皮,这是好事,所以不要怕。
  
  修法一段时间后,看禅宗的东西,有点理解了,那是理上的悟道。文字理解
  没有多大用处。因为没有亲证,定力不够,道理虽然明白一些,但是事情来了就
  挡不住了。所以解悟不能了生死,一定要证悟,亲自见到本性才有力量。“见到”
  当然不是眼睛见到,而是心地法眼亲证本性,本性是没有相的,眼睛只能见有相
  的东西,那时候你人也没有了,还有什么眼睛?还有什么看见?法身虽无相可见,
  但不是断灭空,它是真实的大功能,大能量,世界上举凡一切事相、境界都是它
  显现、变幻的。比如电,眼不能见,但离开它,世界就不能运转。又如“海水中
  盐味”,人能看见海水,海水里的盐味却看不见,但它确实存在!
  
  我们用功到缘心息下,世界都化空,便时到神知,心领神会而见道了。所以
  叫做心地法眼可以见道。见道了是不是就成功了呢?很多人以为这样就成功了,
  不是的,没有成功,还差得远哩。刚打开宝藏见到一点影子,仅是法身边事,不
  相干,生死犹不能了,还须努力向前,除尽恶习才是了手时。
  
  刚刚明心见性的时候只是初悟,破本参,才跨过第一道门坎,妄习犹在,生
  死不能了。须勤于保护,历境练心,把多生历劫执着的妄习消灭光,真正做到与
  《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应,处顺境而不喜,遇逆境而不恼,
  丝毫无动于衷,才能了思惑而了分段生死。《金刚经》说:过去、现在、未来心
  皆不可得。心既不可得,还动什么?真见性的人只有这个觉性,其它一切都不可
  得,还须更向上,觉性与不可得也不住才为真了。若见境生心,随念而转,就不
  是见性开悟的人。罗汉之所以有四果之分,也是在是否生心动念上划分的。初果
  罗汉在山林里,清净无染,但是,到城市里就不免眼花缭乱思念纷起了,这就是
  思惑未了之故。思惑者,对境生心,迷于事相之思想也,就是对幻境惑当真实,
  产生占有之妄想也。
  
  在打坐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现象出现,如美好的佛、菩萨光明等善像,或丑
  恶的魔相,都不要理睬它。有相的东西都是假的,一着相,就容易着魔。还有,
  当你从有相过渡到无相的时侯要起一些变化:如身体没有了,或手脚和头没有了等等,都不可管他。更或气要断了、头要爆炸了,也毋须惊怖,这是身心将脱落
  的前奏。一害怕,一惊觉,即前功尽弃而出定了。等到火候到时一下子大爆炸,
  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齐销殒,虚空也粉碎,本性即现前。不过你不能着相求
  这个爆炸,一着相即被妄念所遮,非但不能爆炸,连空也入不了。密宗就有这个
  好处,常常得佛菩萨的加被,以外界的爆炸声引起内心的爆炸,但是千万不能求,
  想它什么时间来,更不能将心等它或迎它来。打坐定境中的一切形象都不能理睬,
  须置之不理。《金刚经》的警句须牢牢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色
  相都是假的,不睬它就没事。一理睬执着它,就有着魔之虞。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道家因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功利主义,而常常走向极端,主张绝对虚无,反对一切作为,甚至进而反对一切人类文化、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否定文明的价值;因反对权威和社会的等级秩序、批判社会弊端而放弃社会责任、淡漠参与意识、不信任甚至完全拒绝任何具体实际的社会改革措施,等等。应该看到,道家思想中的这些历史局限性和消极面,的确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也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蚀性。
  道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
  
  第一个皇帝当然就是那位始皇帝了,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把江湖术士送上来的丹药当饭吃。基本上那些丹药的重金属含量都是超标的,加之随着年岁的增长,秦始皇发育到了老人的行列,是以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据《旧唐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吃了古印度国方士的丹药突然死去的,当时朝中大臣们都坚决要求把这个胡人杀掉,但是刚刚登基的唐高宗却担心,大唐天子吃丹药死去,这不是一件好事,传出去会让天下人笑话。在中国的历史上,李唐王朝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将道教的祖师老子尊为皇室祖先,由此带来的炼制丹药活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与此同时,它也是帝王之家遭受丹药之毒最为严重的朝代.浩浩大唐盛世,竟相继有6位皇帝死于丹药之手,他们分别是初唐的唐太宗、中唐的宪宗、穆宗、敬宗和晚唐的武宗、宣宗. 唐宪宗死于公元八二八年二月,次年,穆宗即位。自穆宗后,唐皇多信服食长生药,在以后的十代皇帝中,仅因服食丹药而死的就有三人,更加速了李唐王朝的灭亡速度。
  据考证明朝皇帝尊崇道教(如武当山就是明代皇家的道教建筑群,其中真武大帝塑像就是按照朱棣本人塑造的),故明朝皇帝有炼丹药的习惯,大都死于过量服用丹药中毒而早逝。1566年3月,嘉靖告诉大臣徐阶他大病了14个月,他想回到他的出生地去增强他的生命力。也是这一年,嘉靖死于丹药中毒,死,对这个绝望的皇帝其实是种解脱。万历四十八年(公元 1620年)七月,明神宗朱翊钧卒,葬于定陵。八月,朱常洛即位,改元泰昌,是为明光宗。但光宗仅仅执政一个月,就因病服用鸿肿寺丞李可灼所进红丸而亡,史称“红丸案”。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八月,光宗病重,太监崔文升进呈泻药,光宗服后病情更为加重,一昼夜大便三四十次,廷臣纷纷指责崔文升不知医,妄进药,亦有人怀疑是神宗的郑贵妃所指使。八月二十九,光宗病情更为加剧,鸿肿寺丞李可灼又进“红丸”,光宗服后于九月初一死去,朝廷内外开始议论纷纷。御史王安舜首先上疏,请求重罚李可灼。南京太常寺少卿曹珍,还上疏请究治崔、李奸党。结果,朝廷将崔文升发遣南京,李可灼发配远方充军。后来,魏忠贤执政翻“红丸案”,李可灼免戍,崔文升被任命为总督漕运。直到魏忠贤失势时,崔文升才被捕下狱。
  雍正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死于丹药的皇帝。在雍正超乎寻常的努力当中,大清帝国逐渐走向鼎盛。然而,过度的操劳耗尽了雍正的体力,孤独和压抑一直是他挥之不去的噩梦。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皇帝不得不求助于传说中的仙药。圆明园给了雍正所有的快乐,也铭刻着这个帝王无法解脱的痛苦。公元1735年,58岁的雍正猝死于圆明园。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死因。两百多年后,这些珍藏于紫禁城的皇家档案公布于世,专家们发现了雍正在圆明园中炼丹的大量细节。人们开始相信,雍正很可能死于丹药中毒。
  雍正是怎么死的在河北省易县的清西陵中,有一座陵墓叫做泰陵,它就是雍正皇帝的墓地。雍正是一位引起后人争议较多的皇帝,他的即位登基令人猜疑百出,他实行的严厉治国政策让人评说不已,而他的突然暴死,更给后人留下一个难解之谜。
   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
    作者魏伯阳,东汉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简称《参同契》,道教早期经典,被视为“丹经之祖”。全书托易象而论炼丹,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而会归於一,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等,从而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为道教最早的系统论述炼丹的经籍。历来注家很多,著名者有後蜀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化名空同道士邹欣),宋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元俞琰周参同契发挥》等,均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
    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列入道家类。该书假借《周易》爻象论述作丹之意,研究养性延年,强己益身。所谓“丹”,据近人研究,是指人身体内部的能量流。作者曾得到古人的《龙虎经》,经过锻炼,掌握了能量流产生和变化规律。书中关于能量流的论述,即是根据作者自己的体验记录下来的。该书表达方式比较奇特,采用符号作为表意手段,如坎离、乾坤、日月、阴阳、五行、铅汞、父母、夫妻、男女,以及中国古代天文学上的名词术语等,都与其本义毫无关系,只是一些表意的符号。书中以烧炼外丹者使用的炉鼎象征人身,以炉鼎中变化的药物象征人体内的能量流。表示药物的符号则有坎、离、水、火、铅、汞、兔、乌、金蛤蟆、玉老鸦等,符号虽异,其义无殊。由于采取象征或借喻的方法,因此文义隐晦难通,易生误解。注释该书的不乏其人,比较有影响的是宋朱熹的《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

  原文:
    大易总叙章第一
    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廓,运毂正轴,牝牡四卦,以为橐龠。覆冒阴阳之道,尤工御者准绳墨,执衔辔,正规距,随轨辙, 处中以制外,数在律历纪。月节有五六,经纬奉日使,兼并为六十,刚柔有表 里。朔旦屯直事,至暮蒙当受,昼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即未至晦爽,终则复 更始,日月为期度,动静有早晚。春夏据内体,从子到辰巳,秋冬当外用,自 午讫戌亥。赏罚应春秋,昏明顺寒暑,爻辞有仁义,随时发喜怒,如是应四时, 五行得其理。
    乾坤设位章第二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设位者,列阴阳配合之位也; 易谓坎离者,乾坤二用。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往来既不定,上下亦无常, 幽潜沦匿,变化于中,包囊万物,为道纪纲,以无制有,器用者空,故推消息, 坎离没亡。言不苟造,论不虚生,引验见效,校度神明,推论结字,原理为证。 坎戊月精,离巳日光,日月为易,刚柔相当,土旺四季,罗络始终,青赤黑白, 各居一方,皆秉中宫,戊巳之功。
    日月悬象章第三
    易者,象也。悬象著明,莫大忽日月,穷神以知化,阳往则阴来,辐辏而轮转, 出入更卷舒。易有三百八十四爻,据爻摘符,符谓六十四卦。晦至朔旦,震来 受符。当斯之际,天地媾其精,日月相担持。雄阳播玄施,雌阴化黄包。混沌 相交接,权舆树根基。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众夫蹈以出,蠕动莫不由。
    圣人上观章第四
    于是仲尼赞鸿蒙,乾坤德洞虚,稽古当元皇,关睢建始初,冠婚炁相纽,元年 乃芽滋。圣人不虚生,上观显天符。天符有进退,屈伸以应时。故易统天心, 复卦建始萌,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消息应中律,升降据斗枢。三日出为 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 与兔魄,日月(炁)双明,蟾蜍视卦节,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讫曲折低下降, 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北丧其 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七八数十五,九六 亦相应,四者合三十,阳(炁)索灭藏。八卦布列曜,运移不失中,元精眇难 睹,推度效符证。居则观其象,准拟其形容,立表以为范,占候定吉凶,发号 顺时令,勿失爻动时。上察河文,下序地形流,中稽于人心,参合考三才。动 则循卦节,静则因彖辞乾坤用施行,天下然后治。(一本云,可得不慎乎,非是)
  

  君臣御政章第五
    御政之首,鼎新革故。管括微密,开舒布宝。要道魁柄,统化纲纽。爻象内动, 吉凶外起,五纬错顺,应时感动。四七乖戾,誃离俯仰。文昌统录, 诘责台辅百官有司,各典所部。日合五行精,月受六律纪。五六三十度,度竟 复更始。原始要终,存亡之绪,或君骄佚,亢满违道;或臣邪佞,行不顺轨。 弦望盈缩,乖变凶咎。执法刺讥,诘过贻主。辰极受正,优游任下。明堂布政, 国无害道。
    炼己立基章第六
    内以养己,安静虚无。原本隐明,内照形躯。闭塞其兑,筑固灵株。三光陆沉, 温养子珠,视之不见,近而易求。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初正则终修,干 立未可持。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
    明两知窍章第七
    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下德为之,其用不休。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无者 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两孔穴法,金炁亦相胥。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白者 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枢,去数名一。阴阳之始,玄含黄芽。五金之主,北 方河车。故铅外黑,内怀金华,被褐怀玉,外为狂夫。金为水母,母隐子胎。 水为金子,子藏母胞。真人至妙,若有若无。仿佛大渊,乍沉乍浮。退尔分布, 各守境隅。采之类白,造之则朱。炼为表卫,白里真居。方圆径寸,混而相拘。 先天地生,巍巍尊高。旁有垣阙,状似蓬壶。环匝关闭,四通踟蹰。守御密固, 阏绝奸邪。曲阖相通,以戒不虞。可以无思,难以愁劳。神(炁)满室,莫之 能留。守之者昌,失之者亡。动静休息,常与人俱。
    明辨邪正章第八
    是非历脏法,内观有所思,履行步斗宿,六甲以日辰。阴道厌九一,浊乱弄元 胞。食炁鸣肠胃,吐正吸外邪。昼夜不卧寐,晦朔未尝休。身体日疲倦,恍惚 状若痴。百脉鼎沸驰,不得清澄居。累土立坛宇,朝暮敬祭祀。鬼神见形象, 梦寐感慨之。心欢意喜悦,自谓必延期,遽以夭命死,腐露其形骸。举措辄有 违,悖逆失枢机。诸术甚众多,千条有万余,前却违黄老,曲折戾九都。明者 省厥旨,旷然知所由。勤而行之,夙夜不休。伏食三载,轻举远游,跨火不焦, 入水不濡,能存能亡,长乐无忧。道成德就,潜伏俟时。太乙乃召,移居中洲, 功满上升,膺籙受图。

  龙虎两弦章第九
    火计不虚作,演易以明之。偃月法炉鼎,白虎为熬枢;汞日为流珠,青龙与之 俱。举东以合西,魂魄自相拘。上弦兑数八,下弦艮亦八,两弦合其精,乾坤 体乃成。二八应一斤,易道正不倾。
    金返归性章第十
    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自开辟以来,日月不亏明。金不失其重,日月形如 常。金本从月生,朔旦日受符。金返归其母,月晦日相包。隐藏其匡廓,沉浮 于洞虚。金复其故性,威光鼎乃熺。
    二土全功章第十一
    子午数合三,戊己号称五。三五既和谐,八石正纲纪。呼吸相含育,伫思为夫 妇。黄土金之父,流珠水之子。水以土为鬼,土镇水不起。朱雀为火精,执平 调胜负。水盛火消灭,俱死归厚土。三性即合会,本性共祖宗。巨胜尚延年, 还丹可入口。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士伏食之,寿命得长久。土游于四 季,守界定规矩。金砂入五内,雾散若风雨。熏蒸达四肢,颜色悦泽好。发白 皆变黑,齿落生旧所。老翁复丁壮,耆妪成吒女。改形免世厄,号之曰真人。
    同类合体章第十二
    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冰雪得温汤,解释成太玄。金以砂为主,秉和于水 银。变化由其真,终始自相因。欲作伏食仙,宜以同类者,植禾当以谷,覆鸡 用其卵。以类补自然,物成易陶冶。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木贾)。类同 者相从,事乖不成宝。燕雀不生凤,狐兔不乳马。水流不炎上,火动不润下。 时间多学士,高妙负良材。邂逅不遭遇,耗火亡资财。据按依文说,妄以言为 之。端绪无因缘,度量失操持。捣治羌石胆,云母及矾磁。硫磺烧豫 章,泥于相炼治。鼓下五石铜,以之为辅枢。杂性不同类,安肯同体居。千举 必万败,欲黠反成痴。稚年至白首,中道生狐疑。背道守迷路,出正入邪蹊。 管窥不广见,难以揆方来。
    三圣前识章第十三
    若夫至圣,不过伏羲,始画八卦,效法天地。文王帝之宗,结体演爻辞。夫子 庶圣雄,十翼以辅之。三君天所挺,迭兴更御时。优劣有步骤,功德不相殊。 制作有所踵,推度审分铢。有形易忖量,无兆难虑谋。作事令可法,为世定诗 书。素无前识资,因师觉悟之。皓若寒帷帐,嗔目登高台。火记六百篇,所趣 等不殊。文字郑重说,世人不孰思。寻度其源流,幽明本共居。窃为贤者谈, 曷敢轻为书?若遂结舌喑,绝道获罪诛。写情著竹帛,又恐泄天符。犹豫增叹息,俯仰缀斯愚。陶冶有法度,未可悉陈敷。略述 其纲纪,枝条见扶疏。
    金丹刀圭章第十四
    以金为堤防,水入乃优游。金计有十五,水数亦如之。临炉定铢两,五分水有 余。二者以为真,金重如本初。其三遂不入,火二与之俱。三物相含受,变化 状有神。下有太阳炁,伏蒸须臾间。先液而后凝,号曰黄□焉。岁月将欲讫, 毁惟伤寿年。形体如灰土,状若明窗尘。□(扌寿)治并合之,持入赤色门。 固塞其际会,务令至完坚。炎火张于下,昼夜声正勤。始文使可修,终意武乃 陈。候视加谨慎,审察调寒温。周旋十二节,节尽更须亲。炁索命将绝,休死 亡魄魂。色转更为紫,赫然成还丹。粉提以一丸,刀圭最为神。

  水火情性章第十五
    推演五行数,较约而不繁。举水以激火,奄然灭光明。日月相薄蚀,常在朔望 间。水盛坎侵阳,火衰离昼昏。阴阳相饮食,交感道自然。名者以定情,字者 以性言。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吾不敢虚说,仿效圣人文。古记题龙虎, 黄帝美金华。淮南炼秋石,玉阳加黄芽。贤者能持行,不肖毋与俱。古今道由 一,对谈吐所谋。学者加勉力,留念深思惟。至要言甚露,昭昭不我欺。
    阴阳精炁章第十六
    乾坤刚柔,配合相包。阳秉阴受,雌雄相须。须以造化,精炁乃舒。坎离冠首, 先映垂敷。玄冥难测,不可画图。圣人揆度,参序元基。四者混沌,径入虚无。 六十卦周,张布为舆。龙马就驾,明君御时。和则随从,路平不邪。邪道险阻, 倾危国家。
    君子居室章第十七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谓万乘之主,处九重之室,发号出令, 顺阴阳节。藏器俟时,勿违卦月。屯以子申,蒙用寅戍。余六十卦,各自有日。 聊陈两象,未能究悉。立意设刑,当仁施德,逆之者凶,顺之者吉。按历法令, 至诚专密。谨候日辰,审查消息。纤芥不正,悔吝为贼。二至改度,乖错委曲。 隆冬大暑,盛夏霜雪。二分纵横,不应漏刻。水旱相伐,风雨不节,蝗虫涌沸, 群异旁出。天见其怪,山崩地裂。孝子用心,感动皇极。近出己口,远流殊域。 或以召祸,或以至福,或造太平,或造兵革。四者之来,由乎胸臆。动静有常, 奉其绳墨。四时顺宜,与(炁)相得。刚柔断矣,不相涉入。五行守界,不妄盈 缩。易行周流,屈伸反覆。
    晦朔合符章第十八
    晦朔之间,合符行中。混沌鸿蒙,牝牡相从。滋液润泽,施化流通。天地神明, 不可度量。利用安身,隐形而藏。始于东北,箕斗之乡。旋而右转,呕轮吐萌。 潜潭见象,发散精光。昂毕之上,震为出徵。阳(炁)造端,初九潜龙。阳以 三立,阴以八通。三日震动,八日兑行。九二见龙,和平有明。三五德就,乾体乃成。九三夕惕,亏折神符。盛衰渐革,终还其初。巽继其统,固际操持。 九四或跃,进退道危。艮主进止,不得逾时。二十三日,典守弦期。九五飞龙, 天位加嘉。六五坤承,结括终始。酝养众子,世为类母。上九亢龙,战德于野, 用九翩翩,为道规矩。阳数已讫,讫则复起。推情合性,转而相与。循环璇玑, 升降上下。周流六爻,难可察睹。故无常位,为易宗祖。
    爻变功用章第十九
    朔旦为复,阳炁始通。出入无疾,立表微刚。黄钟建子,兆乃滋彰。播 施柔暖,黎蒸得常。临炉施条,开路正光。光耀渐进,日以益长。丑之大侣 , 结正低昂。仰以成泰,刚柔并隆。远游交接,小往大来。辐辏于银,运而趋时。 渐历大壮,侠列卯门。榆荚堕落,还归本根。刑德相负,昼夜始分。□(炔无火) 阴以退,阳升而前。洗涤羽翮,振索宿尘。乾健盛明,广被四邻。阳终于己, 中而相干。媾始纪序,履霜最先。井底寒泉,午为蕤宾。宾伏于阴,阴为主人。 遁世去位,收敛其精。怀德俟时,栖迟昧冥。否塞不通,萌芽不生。阴申阳屈, 没阳姓名。观其权量,察众秋情。任畜微稚,老枯复荣。荠麦牙孽,因冒以生。 剥烂肢体,消减其形。化(炁)既竭,亡失至神。道穷则返,归乎坤元。恒顺 地理,承天布宣。玄幽远眇,隔阂相连。应度育种,阴阳之元。廖廓恍惚,莫 知其端。先迷失轨,后为主君。无平不陂,道之自然。变易更盛,消息相因。 终坤复始,如复连环。帝王承御,千载常存。

  养性立命章第二十
    将欲养性,延命却期。审思后末,当虑其先。人所秉躯,体本一无。元精云布, 因(炁)托初。阴阳为度,魂魄所居。阳神日魂,阴神月魄。魂之与魄,互为 室宅。性主处内,立置鄞鄂。情主营外,筑垣城郭。城郭完全,人物乃安。爰 斯之时,情和乾坤。乾动而直,(炁)布精流;坤静而翕,为道舍庐。刚施而 退,柔化以滋。九还七返,八归六居。男白女赤,金火相拘。则水定火,五行 之初。上善若水,清而无瑕。道之形象,真一难图。变而分布,各自独居。类 如鸡子,白黑相符,纵广一寸,以为始初。四肢五脏,筋骨乃俱。弥历十月, 脱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铅。
    二炁感化章第二十一
    阳燧以取火,非日不生光。方诸非星月,安能得水浆?二(炁)玄且远,感化 尚相通,何况近存身?切在于心胸。阴阳配日月,水火为效徵。
    关键三宝章第二十二
    耳目口三宝,闭门无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旋曲以视听,开阖皆合 同,为己之枢辖,动静不竭穷。离(炁)内营卫,坎乃不用聪,兑合不以谈, 希言顺鸿蒙,三者既关键,缓体处空房。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证难以推 移,心专不纵横,寝寐神相抱,觉悟候存亡。颜色浸以润,骨节益坚强。排却 众阴邪,然后立正阳。修之不辍体,庶炁云雨行。淫淫若春泽,液液象解冰,从头流达足,究竟复上升,往来洞无极,怫怫被容中。反者道之验,弱者 德之枘。耕耘宿秽污,细微得调畅。浊者清之路,昏久则昭明。
    傍门无功章第二十三
    世人好小术,不审道深浅。弃正从邪径,裕速阏不通。犹盲不任杖,聋者听宫 商,没水捕雉兔,登山索鱼龙,植麦裕获黍,运规以求方。竭力劳精神,终年 无见功。裕知伏食法,事约而不繁。
    流珠金华章第二十四
    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华,转而相因,化为白液,凝而至坚。金华先唱, 有倾之间,解化为水,马齿□(王阑)□(王干),阳乃往和,情性自然。迫 促时阴,拘蓄禁门,慈母养育,孝子报恩,严父施令,教敕子孙。五行错王, 相据以生,火性销金,金伐木荣。三五与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诀,难以书传。 子当右转,午乃车旋,卯酉界隔,主客二名。龙呼于虎,虎吸于精,两相饮食, 具相贪便,遂相衔咽,咀嚼相吞。荧惑守西,太白经天,杀炁所临,何有不倾。 狸犬守鼠,鸟雀畏鹯,各有其功,何敢有声。不得其理,难以妄 言。竭殚家产,妻子饥贫,自古及今,好者亿人,汽不谐遇,希有能成。广求 名药,与道乖殊。
    如审遭逢章第二十五
    如审遭逢,睹其端绪。以类相况,揆物终始。五行相克,更为父母。母含滋液, 父主秉与,凝精流形,金石不朽。审专不泄,得为成道。立竿见影,呼谷传响。 岂不灵哉!天地至象。若以野葛一寸,巴豆一两,如喉辄僵,不得俯仰。当此 之时,周文揲蓍,孔子占象,扁鹊操针,巫咸扣鼓,安能令苏,复起驰走?
    姹女黄芽章第二十六
    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鬼隐龙匿,莫知所存。将欲制之, 黄芽为根。物为阴阳,违天背元,牝鸡自卵,其雏不全。夫何故乎?配合未连, 三五不交,刚柔离分。施化之精,天地自然,火动炎上,水流润下,非有师导, 使其然也。资使统正,不可复改。观夫雌雄交媾之时,刚柔相结而不可解,得 其节符,非有工巧以制御之。男生而伏,女偃其躯,秉乎胞胎,受炁之初, 非徒生时,著而见之,及其死也,亦复效之,此非父母教令使然。本在交媾, 定置始先。

  男女相须章第二十七
    坎男为月,离女为日,日以施德,月以舒光,月受日化,体不污伤。日失其契, 阴侵其明,晦朔薄蚀,掩冒相倾,日消其形,阴凌灾生。男女相胥,含土以滋, 雌雄错杂,以类相求。金化为水,水性周章,火化为土,水不得行。男动外施, 女静内藏,溢度过节,为女所拘。魄以钤魂,不得淫奢。不寒不暑,进退和时, 各得其和,俱吐政符。
    四者混沌章第二十八
    丹砂木精,得金乃并,金水合处,木火为侣。四者混沌,列为龙虎,龙阳数奇, 虎阴数偶。肝青为父,肺白为母,肾黑为子,离赤为女,脾黄为祖,子午为始。 三物一家,都归戊己。
    卯酉刑德章第二十九
    刚柔迭兴,更历分布。龙西虎东,建纬卯酉,刑德并会,相见欢喜,刑主伏杀, 德主生起。二月榆落,魁临于卯,八月麦生,天罡据酉。子南午北,互为纲纪。 一九之数,终而复始。含元虚危,播精于子。
    君子好逑章第三十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不独处,雌不孤居。玄武龟蛇, 蟠虬相扶,以明牝牡,意当相须。假使二女共室,颜色甚姝,苏秦通言,张仪 合媒,发辩利舌,奋舒美辞,推心调谐,合为夫妻,弊发腐齿,终不相知。若 药物非种,名类不同,分刻参差,失其纲纪,虽黄帝临炉,太公执火,八公□ (扌寿)炼,淮南调合,立宇崇坛,玉为阶陛,麟脯凤脂,把籍长跪,祷祝神 祗,请哀诸鬼,沐浴斋戒,冀有所望,亦犹和胶补釜,以硇涂疮,去冷加冰, 除热用汤,飞龟舞蛇,愈见乖张。
    圣贤伏炼章第三十一
    惟昔圣贤,怀玄抱真,伏炼九鼎,化迹隐沦,含精养神,通德三光,津液腠理, 筋骨致坚,众邪辟除,正炁长存,积累长久,变形而仙。忧悯后生,好道之伦, 随傍风采,指画古文,著为图集,开示后昆,露见枝条,隐藏本根,托号诸名, 覆谬众文,学者得之,韫椟终身。子继父业,孙踵祖先,传世迷惑,竟无见闻, 随使宦者不仕,农夫失耘,商人弃货,志士家贫。吾甚伤之,定录此文,字约 易思,事省不繁,披列其条,核实可观,分两有数,因而相循,故为乱辞,孔 窍其门,智者审思,用意参焉。
    法象成功章第三十二
    法象莫大乎天地兮,玄沟数万里。河鼓临星纪兮,人民皆惊骇。晷影妄前却兮, 九年被凶咎。皇上览视之兮,王者退自改。关键有低昂兮,害(炁)遂奔走。 江淮之枯竭兮,水流注于海。天地之雌雄兮,徘徊子与午。寅申阴阳祖兮,出 入复终始。循斗而招摇兮,执衡定元纪。升熬于甑山兮,炎火张设下。白虎导 唱前兮,苍液和于后。朱雀翱翔戏兮,飞扬色五彩;遭遇罗网施兮,压之不得 举;嗷嗷声甚悲兮,婴儿之慕母;颠倒就汤镬兮摧折伤毛羽。漏刻未过半兮, 鱼鳞狎鬣起。五色象炫耀兮,变化无常主。沸潏鼎沸驰兮,暴涌不休止。接连重叠累兮,犬牙相错距。形似仲冬冰兮,□(王阑)□(王干) 吐钟乳。崔嵬而杂厕兮,交积相支柱。阴阳得其配兮,淡薄而相守。青龙处房 六兮,春花震东卯。白虎在昂七兮,秋芒兑西酉。朱雀在张二兮,正阳杂南午。 三者具来朝兮,家属为亲侣。本之但二物兮,末而为三五。三五并与一兮,都 集归二所。治之如上科兮,日数亦取甫。先白而后黄兮,赤黑达表里。名曰第 一鼎兮,食如大黍米。自然之所为兮,非有邪伪道。山泽(炁)相蒸兮,兴云 而为雨,泥竭遂成尘兮,火灭化为土。若檗染为黄兮,似蓝成绿组。皮革煮成 胶兮,麴□(蘖木换米)化为酒。同类易施工兮,非种难为巧。惟斯之妙术兮, 审谛不诳语。传于亿世后兮,昭然自可考。焕若星经汉兮,昺如水宗海。思之 务令熟兮,反覆视上下。千周粲彬彬兮,万遍将可睹。神明或告人兮,心灵乍 自吾。探端索其绪兮,必得其门户,入道无适莫兮,常传于贤者。
  

  鼎器妙用章第三十三
    圆三五,寸一分,口四八,两寸唇,长尺二,厚薄均。腹齐三,坐垂温。阴在 上,阳下奔。首尾武,中间文。始七十,终三旬,三百六,善调均。阴火白, 黄芽铅。两七聚,辅翼人。赡理脑,定玄升。子处中,得安存?来去游,不出 门。渐成大,性情纯。却归一,还本原。善爱敬,如君臣。至一周,甚辛勤。 密防护,莫迷昏。途路远,复幽玄。若达此,会乾坤。乃圭沾,净魄魂。得长 生,居仙村。乐道者,寻其根。审五行,定铢分。谛思之,不须论。深藏守, 莫传文。御白鹤,驾龙鳞,游太虚,谒仙君,录天图,号真人。
    补塞遗脱章第三十四
    参同契者,敷陈梗概,不能纯一,泛滥而说,纤微未备,阙略仿佛。今更撰录, 补塞遗脱,润色幽深,钩援相逮,旨意等齐,所趋不悖,故复作此,命三相类, 则大易之情性尽矣。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甲 丙 戊 庚 壬
    沉左 武火 药 世金 真汞
    三 二 五 四 一
    木 火 土 金 水
    乙 丁 已 辛 癸
    浮右 文火 物 世银 真铅
    大易性情,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 俱出径路。枝茎华叶,果实垂布,正在根株,不失其素。诚心所言,审而不误。 象彼仲冬节,竹木皆摧伤。佐阳诘贾旅,人君深自藏。象时顺节令,闭口不用 谈。天道其浩广,太玄无形容,虚寂不可睹,匡廓以消亡。谬误失事绪,言还 自败伤。别序斯四象,以晓后生盲。
    自叙启后章第三十五
    会稽鄙夫,幽谷朽生,挟怀朴素,不乐权荣,栖迟僻陋,忽略利名,执守恬淡, 希时安宁,晏然闲居,乃撰斯文。歌叙大易,三圣遗言,察其旨趣,一统共论。 勿在顺理,宣耀精神。神化流通,四海和平。表以为历,万世可循。序以御政, 行之不繁,引内养性,黄老自然,含德之厚,归根返元。近在我心,不离己身, 抱一毋舍,可以长存。配以伏食,雄雌设陈。挺除武都,八石弃捐。审用成物, 世俗所珍。罗列三条,枝茎相连。同出异名,皆由一门。非徒累句,谐偶斯文, 殆有其真,砾硌可观。使予敷伪,却被赘愆。命参同契,微览其端,辞寡意大, 后嗣宜尊。委时去害,依托丘山。循游寥廓,与鬼为邻。化形而仙,沦寂无声。 百世而下,遨游人间。敷陈羽翮,东西南倾。汤遭厄际,水旱隔并。柯叶萎黄, 失其华荣。吉人相乘负,安稳可长生。
    参同契者,辞隐而道大,言微而旨深。列五帝以建业,配三皇而立政。若君臣差殊,上下无准,序以为政,不致太平。服食其法,未能长生。学以养性,又不延年。至于剖析阴阳,合其铢两,日月弦望,八卦成象,男女施化,刚柔动静,米盐分判。以易为证,用意健矣。故立为法,以传后贤。推晓大象,必得长生。强己益身,为此道者,重加意焉。

  刚开始打坐的时候不要太强求自己一步到位的打坐,有几种方式打坐可以慢慢结合着来。调身,就是先把自己的坐姿坐 ,可以散盘,可以单盘,可以双盘 ;左脚在下,右脚在上,或者左脚在上,右脚在下,不拘。两掌也上下相叠,两大拇指轻轻相抵,哪个手在上都可以,以自然为宜。
   打坐有什么要领呢?一上座我们先要调身,然后调息,然后调心。调身,就是先把自己的坐姿坐 ,可以散盘,可以单盘,可以双盘 ;左脚在下,右脚在上,或者左脚在上,右脚在下,不拘。两掌也上下相叠,两大拇指轻轻相抵,哪个手在上都可以,以自然为宜。
   然后肩膀放松,颈部打直放松。用头 的正上方,也就是两耳 端联机的正中间,来做调整姿势的基准点,可以想象那一点有一条线往上拉,用那一条线来调整身体的正中线,然后用头的上方,正上方那一点,也就是两耳上方联机的中点,吊一根线往上拉,这里面的作意要领是:用头来支撑颈部与肩膀,不是用颈部与肩膀来支撑头。头是空的,颈部是空的,肩膀是松的,走路、站着、坐姿,通通是是这样子,用两耳上方的连结线的中点,做为调整身体姿势的基准点。头部中空,颈部中空,颈部放松,肩膀放松,用骨架打坐,不用肌肉打坐。所谓不用肌肉打坐,就是我们尽量不要用到肌肉的力量,尽量的让身体重心形成一个三角点。
   调身,主要的重点就是这两个作意要领,第一个是『用头来支撑颈部与肩膀』,不是用颈部、脊柱来支撑头,我们打坐是头 青天,简称为『 天立地』,不只是坐姿这样子,立姿也是这样子。第二个作意要领『是用骨架平衡身体的姿势,尽量不要用到肌肉』,骨架是用来平衡,不是用来支撑。感觉上,肌肉完全没用到力。坐姿如是,站姿也如是,走路也如是。
  

  接着讲调息,一上座,轻 松地做几个深呼吸,然后再放 ,念头跟着呼吸,呼气的时候知道呼气,吸气的时候知道吸气,整个呼气的过程,念头只有呼,整个吸气的过程,念头只有吸。如果呼吸是一匹马的话,那念头就是骑马的人,当念头跟呼吸一体的时候,就是人马一体,让念头跟着呼吸。如果呼吸是人的形体的话,念头就是灯光下、夜光下的影子,让念头跟着呼吸,如影随形,亦步亦趋。让念头跟着呼吸一步一步, 地跟着,却一点也不离开,如影随形,形影不离,呼气,呼气的整个过程知道呼气;吸气,吸气的整个过程知道吸气。
     接着是调心。这个阶段,呼吸以外的念头我们称之为杂念,我们对杂念没有抗拒,没有不要,任何对杂念的抗拒和不要,我们称之为大杂念。杂念来,不管它,只是回到呼吸,回到出入息。呼气的时候知道呼气,吸气的时候知道吸气。整个呼气过程,念头只有呼气;整个吸气过程,念头只有吸气。杂念来不管它,继续回到『呼气知道呼气,吸气知道吸气』,不管是什么样的杂念,不管是可意的、不可意的,让我们的身心放 ,不要理它,不要排斥它,不要不要它,只是很单纯地回来出入息,这样子叫做调心。
  
  
  还有几点忘说了,就是——如下
  1舌顶上鄂
  2周身要正
  3要放松
  4下鄂回收
  5微微照下田

  道门常用诀目
   道家诀目有7百多个,常见的如下:
  玉清诀:左手大指掐中指中节中文(又叫玉帝诀,天师诀)
  上清诀:左手大指掐中指上节
  太清诀:左手大指掐中指下节
  北帝诀:左手大指掐中指中节左侧(紫微诀)
  紫微印:以小指从第四指背过,用中指勾定,大指掐第四指第三节,中指掐掌心横文,二指,四指直。作用化身为北帝指挥一切鬼神,以及召三十六将。一此印下合三台讳,可指挥强邪恶神,降伏恶鬼。
  天罡印:以前紫微印,改掐中指地二节
  斗印:以前紫微印,改掐中指中节
  真武印:以前紫微印,改掐中指第一节背面
  煞文在中指中节左边,就是玉清诀的旁边
  日君诀:大指掐中指头
  月君诀:大指掐无名指头
  伏魔印:以前紫微印,改掐煞文
  变神诀:小指从四指背过,用中指勾住,大指掐中指中节,直二指。变神用之。变神时在胸上到脸上由左到右画圈
  元帅印:小指从四指背过,中指勾住,大指掐四指中节,二指掐虎口。 召四元帅用。
  都天大法主印:大指掐寅文,其余四指都掐掌心横文。朝礼天帝时变神为法主用。
  火铃印:小指从四指背过,中指勾住,大指掐第四指中节,第四指压住大指,食指掐虎口。多为请雷部火铃大神用。
  天罗地网印:两手的三,四,五指勾住,右手大指掐左手大指指甲下方,左右食指开。 念咒语完了后,就两个食指相合。撒向鬼或跟鬼邪相关的病患者。 去鬼,捉邪用。
  三真印:两手无名指于背过中指,用两手食指勾住。两手的中指相靠直起。大指相交,掐两小指酉文。
  三真印:两手无名指于背过中指,用两手食指勾住。两手的中指相靠直起。大指相交,掐两小指酉文。(迷魂台诀)
  都监印:左手大指掐中指中节。 行符发神兵用
  聋兵哑将印:左手大指掐中指横文,曲食指在大指下。书符用,发兵从中指出
  都统符印:两手中指相勾,两大指各掐两个无名指的上节,二指,五指直。书都统符用。
  
  

  道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但重点都在保身修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之本。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开创者,道家哲学基本上也就是老庄二型而已。庄子的道家学不同于老学之处,在于庄子更详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可开创能力,包括智慧上、认识能力上、身体能量上等等。庄子同样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题基础上,提出了从人的自我修养到面对整个社会国家的处世之道,庄子书内七篇之作,就是他从世界观到知识论到工夫论到社会哲学的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论。
  
  列子,战国时人。现存有的《列子》八篇 是东晋张湛所辑 一般认为该书反映了战国至魏晋间的思想。《列子》从道家思想出发并对道家思想中无为的人生观有所改造 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 并认为人在一种不任强使力的生存状态下,不忧天 不畏天才是最好的生存状态。
  
  王弼,三国时代人。当两汉经学的发展已到尾声,社会政治一直在动乱与不义的情境中,知识份子转向玄学清谈的风气,王弼以其对老子哲学的深切体悟,注解老子《道德经》一书,重体用之分有无之别 不但发展出诠释老学的宗旨:"贵无"的精神,并以此原理注解《易经》,甚至还因此改变了从汉易以来言象数易学的气化宇宙论而将易经的研究方向代之以纯粹玄学思想 使中国易学史走向一个崭新的局面。
  
  郭象,西晋人,以《庄子注》闻名,主张“独化”理论 是一种从高度抽象思维当中所发展出来的的玄学式概念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生于偶然的"玄冥"境界 因此提倡一种物无大小 各顺其适之精神,平等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人生观。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道家因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功利主义,而常常走向极端,主张绝对虚无,反对一切作为,甚至进而反对一切人类文化、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否定文明的价值;因反对权威和社会的等级秩序、批判社会弊端而放弃社会责任、淡漠参与意识、不信任甚至完全拒绝任何具体实际的社会改革措施,等等。应该看到,道家思想中的这些历史局限性和消极面,的确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也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蚀性。
  道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

  弱弱的提一个小问题啊。
  据说,传授丹道功夫的,首先要先介绍自己的师承脉络,以及大概的修行路线吧。
  

  学者揭开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晚年最后踪迹之谜
  
  来源:新华网
  
   “根据有关史料、实物和民间祭祀风俗可以推断出,老子出关后在甘肃等地修身传道,最后在甘肃省临洮县‘飞升’”。
  
   2006年11月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的“首届老子文化国际论坛”小组讨论会上,甘肃省政协张炳玉研究员和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延涛研究员发言时作了上述表示。
  
   张炳玉说,经过大量史料的梳理研究和实地走访,他们探寻出老子在甘肃的大体行程线路是: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过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入甘肃,经游天水、陇西、临洮、兰州、酒泉等地后,又回到陇西邑,落户临洮,最终在临洮东山“飞升(去世)”。
  
   张炳玉认为,老子在散关著下《道德经》后由关令尹喜相伴西行,这是老子事业的开始。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
  
   延涛介绍说,临洮县岳麓山至今还有“超然台”“说经台”“飞升崖”“文锋塔”(又名“笔锋塔”,相传为老子写经插笔的地方)等与老子有关的遗迹。
  
   老子在临洮“飞升”后,其子嗣在此繁衍生息。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称:“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后世天下李氏都称老子为李姓“太上始祖”。
  
   两位学者研究认为,老子西行落户甘肃之后始有“天下李氏出陇西”,由此可断李氏之一脉,其根以老子李氏一脉为宗。如今,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内外李氏后裔到甘肃临洮“陇西堂”寻根问祖。
  
   两位学者的发言在“首届老子文化国际论坛”研讨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李景源说:“这个观点确实是一个大胆的推断,为老子晚年最后的踪迹研究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必将对弘扬老子文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最大成就是开创了道家学派,并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五千余言的《道德经》。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因而人称老聃,曾做过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史官,后来隐居不仕,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莫知其所终”。
    悟性
    就是你的心与无限量相吻合。为什么会有一个悟性呢?因为在你无限量里,也就是你的心有一个相,有一个相就有一个限量,用这个相取代了无限量。好比一个物体在虚空里出现,本原这个物体也是虚空,如果这个物体不是虚空,为什么这个物体会归向虚空?所以,当一个物体停留在虚空里慢慢地就会变灭,这就叫悟。什么时候这个物体与虚空吻合了,这就叫吻合,所以悟性是吻合之意,把一个现象去吻合原本之处。
    为什么有时候没有悟性?是因为在我们的心里,有物相出现,当用一个物相面对另一个物相的时候,就会出现虚空状。出现虚空状,就会出现无记状态。无记状态就是佛法里的无明。就好像一个人发呆发木一样,没有一点灵活性。这是物相作的怪。假若我们心里没有物相,去面对一切物相,就会出现一切物相皆是你的心一个说话的依据、一个语言形成的一个现象,一个逻辑形成的一个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智。因为此时此刻一切物相皆是本心上的一个作用。就好像生命支配身体一样灵活无碍。我们生命比作本心,一切物相比作身体,假若我们的生命要是由物相成立的,就等于手抓手,物相抓物相,一定笨得不得了,悟性就是你心无杂念,认认真真的去想一件事,如果一心二用,聪明人也会便笨的。
    悟性和慧根一词有异曲同工之妙。说的意思都差不多,都是说一个人的智慧非同寻常。
    从方法论角度而言:悟性是将已有的经验嫁给了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常常说某个人悟性好,重在表现理解一件事或物时的速度快,而快的前提是取决于这个人已有的经验知识足够的多,并且必须具备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

  浅说《道德经》
    《道德经》 指《老子》。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县东) 厉乡曲仁里人,有人说又称老聃。具体姓名史料中也颇为不全.“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其非常敬佩“文言文”。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现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甲乙两种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也受到学者的重视。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历史上《道德经》注者如云,甚至有几位皇帝都为其作注。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译《道德经》为梵文,传入东天竺;唐开元二十二年(735),唐玄宗亲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请《老子经》及老子“天尊像”归国,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过影响。
道家基本观点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基本上 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 道家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 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 等等。
    有学者认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 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 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休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安定了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
    代表作为《老子》,又名《道德经》。这是一部简括而有韵的哲学理论著作。就其思想内容看,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提倡清净 无为,无知无欲;对统治阶级的严刑重税不满,幻想倒退到ˇ结绳而治ˇ的ˇ小国寡民ˇ社会。《老子》一书只五千余字,言简意赅,善用比喻和民间谣谚。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ˇ道法自然ˇ的观念,认为ˇ道ˇ是无限的,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ˇ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ˇ之中。他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一样,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别具特色。他在文章中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来作为论证的依据,想象丰富,笔调轻快,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成为历代古文家所喜爱的散文作品
《西游记》是一套完整的修炼过程
  小说《西游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平常之人只知道它是一部神话小说,其实它是一套完整的修炼过程。如果你有慧根,参照〈〈西游记〉〉一样修成大道。
  第一回中说:灵根孕育源流出。海外有一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花果山。此山乃十州之祖脉,三岛之来龙。百川汇处擎天拄,万劫无移大地根。其实说的是丹道中所说的祖窍,医家所说的阴桥,又叫命门,八卦中的生门、艮山,确切的说就是命之根源。当那石猴跳入水濂洞时,又说石猴:有缘居此地,天谴入仙宫。水濂洞洞天,花果山福地。就是说此处就是仙家所说的仙宫、洞天福地。既然是洞中之天,就不是大罗天仙,只能是地仙之地。
  其实,石猴指的是心猿,把你的心放进此山此洞,就是入了仙宫,洞天福地。当群猴拜它为王时,诗曰: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包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成丹。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历代人人皆如此,称王称圣任纵横。
  意思是:将心入于此山此洞此窍就会配成丹,就会三阳交泰,生出群子千百亿化身。但是在身体内部找不到,因为它无形无相。假如心一旦与此处相合,你就会发现它有形有象,历代人人都这样,得了此窍就可称王称圣,纵横四海。但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此窍无形无相,只有在心中空空无我时才能显出。那猴子日日用而不知此窍的妙处,任由生死轮回的捉弄。当看到大家相继死去时,才生出求长生不死之心。
  那猴子由东方祖居来到海外西方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师。灵台方寸山是心地,心若不着欲,西方常有明月生,所以叫斜月三星洞。书中说那祖师是: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祖师给它取名悟空,就是说修心必须悟空。后来祖师问道:“你既识妙音,我且问你,你到洞中多少时了?”悟空道:“弟子本来懵懂,不知多少时节,只记得灶下无火,常去山后打柴,见一山好桃树,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矣。”祖师道:“那山唤名烂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要从我学些什么道?”在这里说的是孙悟空不懂的用火炼丹,说灶下无火。但它所说的后山就是后命门,七年七次吃桃子说的是后天的气在肺,后天八卦的兑卦,都是七数。而先天八卦的艮、先天窍门也是七数。意思是先后天结合后,还需要火功——丹鼎炉灶。
  第二回是祖师传法,祖师云: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
   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这些都是《悟真》篇中讲的修丹之学,精气神三宝要谨固牢藏休漏泄。常人都是往外用了,要长生就要屏除邪欲、颠倒过来让性命盘结成丹,功完随作佛和仙。自此后孙悟空总是子前午后自己调息。书中接着说:
  却早过了三年,祖师复登宝座,与众说法。谈的是公案比语,论的是外像包皮。忽问:“悟空何在?”悟空近前跪下:“弟子有。”祖师道:“你这一向修些什么道来?”悟空道:“弟子近来法性颇通,根源亦渐坚固矣。”祖师道:“你既通法性,会得根源,已注神体。”
  历来大道都是师传口授,法不传六耳。平常所论不过是公案比喻,外像包皮。
  在这儿孙悟空所说的根源正是一开始说花果山水濂洞——“万劫无移大地根。”但是那时侯它不知道,因为他那时候还没悟空。悟空之后才发现自家故物、祖窍。
  祖师说会得根源,就是神体了,随后传他七十二般变化,但是因为他心情浮躁,所以不得尽传。只得了八九之功,于九九之功还差一步。这就是修身。返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消灭混世魔王。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2 12:43:00
118#
  书中说那魔王住在北方:每见铁牛耕,常有金钱种,诚为三界坎源山,滋养五行水脏洞!有铁牛耕地种钱是人间那,坎源山脏水洞指的是人身泻精小便之处,〈〈易经〉〉中坎为北、为水、为肾。修炼者到此时要降伏此魔自是很简单。当剿灭混世魔王后,收回猴子猴孙(指的是命门之精),每日在家演练群猴,这就是齐家。这就是返本还原。书中说:贯通一姓身归本,只待荣迁仙箓名。
  第三回威服四海上天入地下海,名标天上。就是治国平天下。修行者到此时上天入地下海已经是很平常的事。到后来盗丹偷桃都是因为不明本性,所以才难脱五行山之难。但是却得到了老君的天元丹。
  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讲的是三藏在走出东土边界,一踏入西方修行之路,就收了心猿意马,屏除了六贼。同时也说出了孙悟空在修命之后,踏上了修性之路。
  书中把三藏师徒四众及白龙马当成一个修行者。却又把他们分别当成四个不同的修行者。也就是四果徒。〈〈悟真〉〉直之曰:投胎、夺舍、移居、旧住名为四果徒。
  其实取经的四众加上白龙马一行五位,都是在欲流水中,孙悟空在水濂洞,八戒在天河,沙僧在流沙河,白龙马在鹰愁涧,而唐僧是江流儿。
  第十九回收服八戒时有诗曰:金性刚强能克木,心猿降得木龙归。金从木顺皆为一,木恋金仁总发挥。 一主一宾无间隔,三交三合有玄微。性情并喜贞元聚,同证西方话不违。
  第二十二回收伏沙僧时,有诗曰:五行匹配合天真,认得从前旧主人。炼已立基为妙用,辨明邪正见原因。金来归性还同类,木去求情共复沦。二土全功成寂寞,调和水火没纤尘。
  这五位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当这五行凑齐之后,此时就是五庄观了,也就是丹经中的五气朝元了,那观主就叫镇元子。在这儿的人参果指的就是道家的玉液还丹,五庄观称它是草还丹。五庄观在西方西牛贺洲所谓:万寿山福地,五庄观洞天。与花果山一东一西,但是水濂洞是生人之处叫人元丹。而五庄观是地元丹,同属太乙门下。那行者看不尽仙景,径入蓬莱。正然走处,见白云洞外,松阴之下,有三个老儿围棋,观局者是寿星,对局者是福星、禄星。寿星道:“我闻大圣弃道从释,脱性命保护唐僧往西天取经,遂日奔波山路,那些儿得闲,却来耍子?”悟空虽得天仙却属于散仙,未明本性,未入正流。三星闻言,心中也闷道:“你这猴儿,全不识人。那镇元子乃地仙之祖,我等乃神仙之宗。你虽得了天仙,还是太乙散数,未入真流,你怎么脱得他手?
  接下来是三打白骨精,讲的是道家所说的斩三尸,佛门用白骨观修治。悟空之心自能观见,随后的种种魔难各自代表修行中的一个对治方法。
  第三十六回宝林寺悟空点化三藏:
  行者闻言,近前答曰:“师父啊,你只知月色光华,心怀故里,更不知月中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规绳也。月至三十日,阳魂之金散尽,阴魄之水盈轮,故纯黑而无光,乃曰晦。此时与日相交,在晦朔两日之间,感阳光而有孕。至初三日一阳现,初八日二阳生,魄中魂半,其平如绳,故曰上弦。至今十五日,三阳备足,是以团圆,故曰望。至十六日一阴生,二十二日二阴生,此时魂中魄半,其平如绳,故曰下弦。至三十日三阴备足,亦当晦。此乃先天采炼之意。我等若能温养二八,九九成功,那时节,见佛容易,返故田亦易也。”诗曰:
   前弦之后后弦前,药味平平气象全。采得归来炉里炼,志心功果即西天。
  那长老听说,一时解悟,明彻真言,满心欢喜,称谢了悟空。
  沙僧在旁笑道:师兄此言虽当,只说的是弦前属阳,弦后属阴,阴中阳半,得水之金;更不道: 水火相搀各有缘,全凭土母配如然。三家同会无争竞,水在长江月在天。
  那长老闻得,亦开茅塞。正是理明一窍通千窍,说破无生即是仙。
  在这儿就是说,大家都明白成仙作佛的理,但是还是得修行,悟证不是修证。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2 12:45:00
119#
  第四十四回法身元运逢车力心正妖邪度脊关。讲的是虎、鹿、羊三车搬运功。道士不知,悟空便会粉碎三关,根本不需要搬运。行者渐渐按下云头来看处,呀!那车子装的都是砖瓦木植土坯之类;滩头上坡坂最高,又有一道夹脊小路,两座大关,关下之路都是直立壁陡之崖,那车儿怎么拽得上去?
  那大圣径至沙滩上,使个神通,将车儿拽过两关,穿过夹脊,提起来,摔得粉碎,把那些砖瓦木植,尽抛下坡坂
  第五十三回 三藏八戒误喝子母河的水,涨大肚子,悟空取了解阳山落胎泉的水方才得解。诗曰:
  真铅若炼须真水,真水调和真汞干。真汞真铅无母气,灵砂灵药是仙丹。婴儿枉结成胎象,土母施功不费难。推倒旁门宗正教,心君得意笑容还。
  其实修行中有的人会修炼不当,腹中鼓起一个大痞快,以为是结了仙胎。只有如诗中所言,才能消除。
  第七十八回比丘国讲的是降伏鹿精和狐狸精,救回小孩。
  修行者修到一定的程度如果贪淫好色,精真元阳就会上冲肝胆和心府,心为南,就会出现淫鹿精,要不能叫作心头撞鹿 ?下阴狐臭就会幻化成狐狸精,与鹿精相会在一起,吸尽精阳(精阳指的那些小孩)形成柳林坡清华庄,在右侧肝胆位形成绿色硬化体。其实不用打杀,只要把心一收就是南极老寿星再现,狐狸精不打自灭。孙悟空就是心,所以心病用心治,此妖孙悟空可以降伏。在这儿也介绍了一种对治方法:左传三圈,右转三圈。书中的各个国王都是指的各种修行者,他们在修行中所出现的各种错误,都介绍了相应的对治方法,就不逐一解释了。
  第八十三回讲的是请托塔天王下界捉老鼠精哪吒道:“父王忘了,那女儿原是个妖精,三百年前成怪,在灵山偷食了如来的香花宝烛,如来差我父子天兵,将他拿住。拿住时,只该打死,如来吩咐道,积水养鱼终不钓,深山喂鹿望长生,当时饶了他性命。积此恩念,拜父王为父,拜孩儿为兄,在下方供设牌位,侍奉香火。不期他又成精,陷害唐僧,却被孙行者搜寻到巢穴之间,将牌位拿来,就做名告了御状。此是结拜之恩女,非我同胞之亲妹也。”古
   天王闻言,悚然惊讶道:“孩儿,我实忘了,他叫做什么名字?”太子道:“他有三个名字:他的本身出处,唤做金鼻白毛老鼠精;因偷香花宝烛,改名唤做半截观音;如今饶他下界,又改了,唤做地涌夫人是也。”这一段故事的意思是佛门修性者自身下体会有一股阳气(鼠精:子,子时一阳生)冲动,幻化为老鼠精,动摇你心中的真性,使你丧失元气。对治的方法是定神上丹田,天庭部位。因为地下的阳气都是天上照射而下来的。神定上丹田,自然收回阳精,比丘国王之祸是自心生淫欲作怪,现在淫身扰心作怪。对治方法不同。这种魔在丹道是不出现的,丹道的第一步功,就是从此处下手。
  当最后行至灵山脚下遇到金顶大仙接引。三藏拜别就行,大仙道:“且住,等我送你。”行者道:“不必你送,老孙认得路。”大仙道:“你认得的是云路。圣僧还未登云路,当从本路而行。”行者道:“这个讲得是,老孙虽走了几遭,只是云来云去,实不曾踏着此地。既有本路,还烦你送送,我师父拜佛心重,幸勿迟疑。那大仙笑吟吟,携着唐僧手,接引旃坛上法门。原来这条路不出山门,就自观宇中堂穿出后门便是。
  在这儿说的是孙悟空修的是太乙玄门的功夫,属于道门,是从后山道上去的。而三藏走的是佛门之路,从前山路走的。这个观宇的后面正是以前我修到弃壳飞升时到达的队(兑:口)部屋后。也就是口的后面——后脑。所以悟空不认识路。其实前者孙悟空如果在菩提祖师那儿继续修的话,就会看到这条路了。但是他得少为足,缺了这段修行这就是殊途同归。佛道终归还是走道一条道上。接引旃坛上法门就是说三藏才进如来法门。
  再往前走是一道活水、一座独木桥,这就是上鹊桥,而那道活水就是天一之水,直通下界欲流,过了之后,就超脱凡间欲流。就会看到自己的尸壳,身外有身。。这条路处处炼心,凡人很难自己走到底,所以老是有佛、菩萨引渡。不然,观音菩萨在去东土大唐寻找取经人时,如来道:“这一去,要踏看路道,不许在霄汉中行,须是要半云半雾:目过山水,谨记程途远近之数,叮咛那取经人。但恐善信难行,我与你五件宝贝。”即命阿傩、迦叶,取出锦蝠袈裟一领,九环锡杖一根。
  到最后为什么又出现了无字经文呢?你想那唐僧师徒已经成了正果,那佛法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还要什么经文。唐僧师徒此时虽然功成,但是还是没开悟,此时都成佛了,要传经自己回去传就是了。成功只是对凡人而言,作为智慧门来说,他们还是才入如来法门。才上一年级。不然佛身边就不会有那么多超脱生死的大圣听法了。

  有字的佛经传给人,还是要人去修才行。经文为什么到了通天河会被打湿不全了呢?因为三藏的缘故,三藏是凡人,虽然成佛,只是性空。他还缺一步功,就是孙悟空那步命功修行。通天河就是凡间欲流,三藏在此处坠下又遇到了凡人之物(乌龟)。此物三藏还没有驯服。那几位都是降伏欲精、修成丹才上的天。上一次在通天河差一点被鱼(欲)精吃掉,是观音帮的忙。这是因为性理虽然元明,而命基不固,所以说三藏取的经不全。等驯服此物,命功修完,三藏的法修的才算完全。
  书中悟空、八戒、沙僧都是先修命,却难逃劫难。直到修性结束时才姓名具了。
  总观全书,全部都是按照南宗紫阳真人张伯端的〈〈悟真篇〉〉为骨架来完成的。
  我在修行中遇到的困难,有不少是从〈〈西游记〉〉中找到的解决方法。看书中的故事就知道作者的修行程度已经达到真如境地。是的的确确的性命双修。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代表修行中的一种魔难和对治方法。每一位菩萨或天王、老君所用的法宝,都是下界的一些具体地方和身体上的部位。比如说花果山水濂洞吧,寻常人看不见,炼气功者觉得它是一个产气的窍。炼神的进入身内时看到它是一个洞府(水濂洞)。当炼到老君之道位时,再看它只是一个锟钢煅成的圈子,叫金刚琢。
  菩萨道:“你有什么兵器?”老君道:“有,有,有。”捋起衣袖,左膊上取下一个圈子,说道:“这件兵器,乃锟钢抟炼的,被我将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能变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诸物;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早晚最可防身。等我丢下去打他一下。” 老君初期修行时也是在此圈内,过函关,化胡为佛。什么意思呢?佛道两家修炼都要过三关,仙佛修性是神过三关,炼气功是气过三关,这儿的函关是借用,所指并非河南函关。
  这个圈子在下腹正中,再往下就是生人生物之处,《易经》曰:坎,坎为北为肾为水。书中称为:坎源山脏水洞,混世魔王的家。而胡(狐)就是此处。《格力佛游记》称为野胡。《楞严经》曰: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意思是身体连接着山河大地和宇宙虚空。那么把它放之全国,胡人应该在哪儿呢?举此一例,就知全身,全身是多大?宇宙这么大。这也就是《易经》所谓:远取诸物,近取诸身。
  其实《西游记》中的第五十八回讲的是一心不能二用,它讲是申猴,在八卦图属于“申。”
  第五十九、六十、六十一回讲的是火焰山,指的是心脏部位,说的是“午未”之地。
  第六十二、六十三回讲的是祭赛国、九头虫、万圣老龙王,祭赛国指的是清明祭祀辰月,九头虫指的是巳、万圣老龙王指的是辰,而那个塔顶就有佛宝,但是修行者到了这个部位往往错过,佛在灵山勿远求 灵山只在你心头 人人有座灵山塔 好向灵山塔下修 ,这个故事主要是说修到第十二就当回转,但是有的人却过了头修到第十三层,十三已经是太极,太极必亏,佛宝又失去了。而巳位九头虫也是指的炼九阳之功的人会出现的魔幻,他们不知到为什么会失去佛宝成不了佛,这个国的国主就是指的修行者。八卦的巳和佛经中的塔顶是指的头部,整个故事所指:“辰巳”之地。
  第六十四回、荆棘岭、木仙庵。全是木精,说的是肝脏部位,指的是“寅卯”之地。
  第六十五、六十六回讲的是黄眉怪、弥勒佛的金钹、后天袋。弥勒佛祖道:“他是我面前司磬的一个黄眉童儿。三月三日,我因赴元始会去,留他在宫看守,他把我这几件宝贝拐来,假佛成精。那搭包儿是我的后天袋子,俗名唤做人种袋。那条狼牙棒是个敲磬的槌儿。”后天袋和狼牙棒不就是男人的生殖器嘛,俗名唤做人种袋,八卦中此处指的是“子丑”之地。
  第六十七回七绝山、稀柿洞一条大莽蛇,人身上指的是肛肠部位,此处猪八戒起作用最大,它是猪吃屎,说的是亥猪,巳蛇亥猪相冲,讲的是“巳亥”之地。
  第六十八回朱紫国金圣娘娘和金毛狲,说的是阴金和阳金相配,庚辛金相合,指的是“申酉”之地。
  这刚好是一周十二部位循环,接下来第七十二回说的是话表三藏别了朱紫国王,整顿鞍马西进。行彀多少山原,历尽无穷水道,不觉的秋去冬残,又值春光明媚。讲的是春,盘丝洞七个蜘蛛精,在人身上它指的是肚脐,在八卦中指的是震位春天。
  下面的故事开始均是按八卦循环了,就不一一讲述了,它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修行中必定要过的关,最大的好处是都讲述了一种解决的方法,在修行中可以按照这些方法对治修炼中出现的魔幻,我都做过实验,很好用。
  《西游记》中,唐三藏西天取经,经历了春秋一十四载。这不是一个虚拟的数字,当初我在修行圆满的时候出来几个字:十四腊。起初我还不明白,后来查书才知道是十四年的意思,我仔细算了一算,从修丹开始三年,当中间隔六年,后又断断续续修了五年,加起来刚好是十四年。原来当中间隔的六年也是在修行当中,那六年我自己觉得没有修行,其实在那段时间我曾经历过《西游记》中,菩提祖师在传授孙悟空七十二变时说过的三灾:雷、火、风。当时我不知道怎么会事,只是看见我的祖宅、洞俯、仙山到处是一片片灰烬,无论走道哪儿,哪儿都是。肉体也是全身烧的到出都象疥癣一样,《西游记》中菩提祖师对孙悟空说的只要明本性就能躲过,可是那时我就是不知道什么是本性。我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解决,整整三年方才了结。那大风回想起来还是心有余悸,当时只把修行的一切都吹的狼籍不堪。雷灾与我没有多大影响,因为我不怕死,所以轻易渡过。现在想一想这就是无师传授的缘故啊。
道家基本观点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基本上 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 道家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 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 等等。
    有学者认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 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 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休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安定了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
    代表作为《老子》,又名《道德经》。这是一部简括而有韵的哲学理论著作。就其思想内容看,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提倡清净 无为,无知无欲;对统治阶级的严刑重税不满,幻想倒退到ˇ结绳而治ˇ的ˇ小国寡民ˇ社会。《老子》一书只五千余字,言简意赅,善用比喻和民间谣谚。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ˇ道法自然ˇ的观念,认为ˇ道ˇ是无限的,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ˇ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ˇ之中。他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一样,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别具特色。他在文章中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来作为论证的依据,想象丰富,笔调轻快,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成为历代古文家所喜爱的散文作品。老子像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2 20:04:00
127#
  道家发展时期
    有学者认为,道家起源应为远古的隐士传统,当然也有学者说老子是清庙之守,总之,道家的起源绝不是社会政治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从旁观察世局,认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型态的执着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属于原理性研究的层次是他们的专长。当先秦的老庄二子总摄整理了道家思想的纲领之后,道家形上思想的深度立刻影响了儒家与法家的形上思想,儒家《易传》之作与韩非子《解老》之作都是在其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说。但是在社会政治的实际影响力上,老子之学要到汉初黄老之治的实施后才正式被试验着,因为在迭经春秋、战国、灭秦、楚汉之争之社会战乱终告停止之时,人们终于发现争强斗争的害处以及休养生息的重要,于是老学原理的政治哲学观点遂被重视。等到西汉强盛,君王开始好大喜功,争战的岁月再度启幕,时代的风气再度转变,然后也再度败坏,等到魏晋清谈之风起,道家哲学又开始了它的生命力,何晏、王弼首开其风,王弼更以简洁有力的注经之作,从理论上深入道家之学并予以阐发,而向秀、郭象则发展庄学的注释工作。魏晋之后,道家思想并未有鲜明的创造传统之再现,但是道家思想的理路却转为道教、易学与儒学理论的开创所藉用的重要启示,尤其是源自庄子的气化宇宙观,更被广泛且深度地再开发着。而同一时期的佛学传播,亦曾有一断相当长的时间是以道家“无”的智慧原理来表达的,此即世称“格义佛学”时期。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2 20:07:00
128#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当然,道家哲学对中国政治活动也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得中国知识份子不会因着有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2 20:09:00
129#
  对道家的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是《道德经》的开篇,结合一下该书的成因,我们就能知道,原来老子心底还是希望给碌碌无为或者忙碌妄为的人一点点东西的。
    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自然是说道是什么。
    什么是道?(这句文章中隐藏了)道就是驱动万事万物运行的力量;它可不是你们通常所理解的“道”。
    这样的启头方式才显得头张力,立即能让迷茫彷徨的人集中注意力,听(看)下去。老子是非常懂《周易》的,这是基本的易学语言应用手法。好了,老子注意到你是为求“利”来的,所以,马上来了句隐语:
    “什么才叫功名?”
    关于后一句,要做点补充:
    人和动物野兽有什么区别?就在于人有情感,而动物只有欲望。人有情感,又有欲望,它们交错融合,驱动人的行为。(注意:老子是继承了《周易》与《洪范》的思想的)但是,如果你不知道事物运行的规律,更不懂人道的根本动力是什么?那么,情感与欲望胡乱交错的结果会是多么的混乱可怕啊!
    要使情与欲融合有章法,就需要立志,需要立名。这是常理,是必然,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黄帝内经》与《本阴符经》先后有解,《白虎通义》中的解读更明了)。
    “功名”自然是可以成就的,但不是你们所理解的“功名”。
    (后面的意思文章中隐藏了)那么什么才叫功名?当然不是世俗的功名利禄!要立名,就要建功。建功,要建百世功德;立名,要立万代不朽之名!
    随后,“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就是在说名了:
    你看,天和地是多么伟大无比啊,可是在天地初开的时候,它也没有“名”可言。天地交合,阴阳合德,创造了世间万物,它有了“功名”(而且是万世万代的功名。然而,你却根本不知道这功名的所在,不以为是)。
    再后,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前面说了,动物也有欲望,但欲望不是人的根本。欲望与情感阴阳合德才是(《周易》思想)。
    单纯的欲望能干什么?单纯以欲望驱动行为,那和动物有什么区别?人还能为人吗?
    所以,要经常忘记欲望(这种动物性的驱使)(进入虚空淳朴的状态——后续道家用这一点,发展成为精深独到的养生术,堪为国学精华之圣),才能体察到世界万物的玄妙之处(体悟人生真谛);这样,才能常有(阴阳合德的)欲望,看清事物的本相。
    哈哈!既然事物本相看清,就能避免被迷惑,被引诱,不为妖道,也不为厉道了。那么,自然而然的,剩下就是纯粹干净的“人道”啦!
    老子以自然规律为本,所以才有这样高级智慧的见解。老子也知道,在自然界中,有些东西是不在控制之内的。这个规律决定,真正的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也只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些掌握真正真理的人,老子也异常推崇,呼曰:圣人。
    圣人立志,就应该是立万世功名,法天地,法道,法自然。
    无为:就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就是,遁去妄杂的欲望,进入恍惚状态,感受、体悟事物之根本,擭取真知,而独到卓见,知“真欲”,修心养性,内健以致外阳,立大志,济度苍生,成就万代功名(法天地,法道,法自然)。
    老子主张出世,是为了让人们明白,学会出世才懂得入世;同样,入世才能懂得出世。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功成而弗居,才算万代功名,如同天地恩德一般。
    道家创始人介绍
    .老子,根据《史记》的记载,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太清)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降生
    公元前576年夏六月,宋国国君共公去世,右师华元执掌国政。以左师鱼石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谋政之心,无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见共公去世,欲乘机起事。由于谋事不密,走漏风声,被以华元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国。此后,即任向戎为左师、老佐为司马、乐裔为司寇;立新君,这就是宋平公。
    鱼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余人逃往楚国,客居楚国三年。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国起兵伐宋,攻克宋国的彭城(今江苏徐州),封鱼石、鱼府守城,并留下三百乘战车协助镇守。
    宋平王为此召朝臣议事,问道:“敌强我弱,楚兵侵占彭城,是我心腹!如坐视不理,后患无穷!谁愿为我拔此要塞?”话音刚落,班中走出一人道:“愚臣愿往!”平王一看,只见此人身高丈二,浓眉大眼,阔腮宽肩,威武雄健,原来是司马老佐。华元表示忧虑,对平王说:“鱼石狡诈,鱼府凶残,彭城盘踞着楚国战车三百、守卒三千,力量很强。司马虽艺高胆大、刚健勇猛,恐难必胜。”老佐据理说道:“鱼石,蛀书之虫也;鱼府,缚鸡之犬也。有何惧哉!老佐愿携家小以围彭城,城不克臣不归!”平王允诺。遣老佐为上将军,率二万人马去收复彭城。
    话说宋国围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军士气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军便危在旦夕。一日,鱼石、鱼府在城上督战,见宋军人多如蚁,个个奋勇,架梯登城,人人争先;又见一员大将银盔银甲、金戈白马,驰骋于疆场之上,调兵遣将。一楚将问道:“这位宋将是谁?”鱼石答道:“是新任司马、围兵主将老佐。”楚将纷纷议论说:“攻城主将,不在军后观敌了阵,却突于军前左驰右骋,怎能不鼓舞士气!如此看来,彭城太危险了!”但鱼石是个有心计的人,他又对部下说:“事将成而败,事将败而成,历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军必败?老佐英勇雄武,身先士卒,这是他成功之本;刚愎自用,目中无人,这又是他失败之根。又怎知他的军队必胜?”楚将问:“左师好像成竹在胸,有什么好计策?”鱼石回答说:“两军相对,帅在前还是在后,要见机行事。现在宋兵攻城,主将突出在前,冒着箭矢而驰骋,这是兵家的大忌呀!我有一条小计,如果照计行事,宋军成败,还很难说。”
    原来鱼石是让部下放暗箭,射杀老佐,老佐正在军前督战,忽然飞来一箭,入胸五寸。不幸坠马身亡。宋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散逃窜。
    老佐眷属正处宋营军帐中,有侍女、十数家将、数十侍卫。忽闻老佐阵亡,又见溃军如潮涌来,众家将急忙驾车,保老夫人奔逃。且战且逃,至傍晚,追兵虽已不见,但老夫人身旁仅剩下两名侍女、一位驾车家将了。家将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择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时分,来到一个偏僻村庄,向村民问去宋都之路,均摇头说不知。家将只知应向西行,岂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绕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见宋都,却来到了陈国相邑(今河南鹿邑东)。正行之时,老夫人突觉腹中疼痛。原来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为践君前诺言,以必胜之心携眷出征。此时兵败,老夫人又有丧夫之悲,亡命他国,心中焦虑,身体疲劳,以至腹中胎动,疼痛难忍。侍女惊慌无措,家将忙停车于路旁,奔至村中寻一老妇前来。不过几刻时光,只听篷车之内响起“哇哇”哭声,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公元前571年),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间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接生老妇见母子可怜,让一行五口住进自己家中。老丈以开药店为生,陈姓,人称陈老爹,所以都称老妇为陈妈妈。陈妈妈膝下无儿无女,为人厚道热情,让出三间西厢房,留老夫人一家居住。老夫人在危难之际,遇此善良之人,心中感激不尽;虽说战乱中颠沛流离,毕竟出于大户人家,随身携带细软尚够度日。加之家将常帮陈老爹营生,二位侍女料理家务,老幼五口,日子过得也还滋润。从此,宋国战将老佐的妻儿便在陈国住了下来。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2 21:26:00
135#
  聪颖少年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聃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聃问道。“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老聃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己。”老聃问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争,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则得小祸,然而君可以治也。国争,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治?”老聃问:“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遍访相邑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2 21:27:00
136#
  入周求学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道:“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学授??
    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
    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老夫人闻听此言,心中犯难:一乃聃儿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难返,去周都岂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独行?正犹豫不知怎么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为难处,忙说:“以实相告,老夫师兄为周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神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亲生子女。
    博士闻老夫言,知聃儿好学善思,聪慧超常,久愿一见。近日有家仆数人路经此地,特致书老夫,意欲带聃儿去周。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务望珍惜!”老夫人听后,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荐,使聃儿有缘入周,登龙门有路;悲母子分别,何日能见?思至此,好似聃儿已在千里之外,不觉心酸难抑,潸然泪下。老聃扑人母亲怀中,泣言道:“母亲勿须伤心,聃儿决不负老师厚望,待我业成功就,定然早日来接母亲!”说罢,母子二人相抱而泣。
    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转而为喜,拜谢先生举荐之恩。三天后,全家与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马随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遥望聃儿身影远去,方才郁郁入车,闷闷返回。”
    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2 21:28:00
137#
  教授孔丘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高论生死
    话说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数次归家省亲,欲劝母亲随之去周;其母在陈国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愿远迁。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已过三十余年。一日,老聃忽得家讯,言家母病危,于是报请天子,归家省视。待回到家时,母已辞世。面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思想九泉之下母亲之灵,回忆母亲慈祥容貌、养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绝,寝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发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愁苦消解,顿觉腹饥体倦。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家将、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来,问其缘故。老聃答道:“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母亲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辞聃而去,聃之情难断。情难断,人之常情也。难断而不以智统,则乱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
    家将问道:“智何以统情?”
    “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聃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也。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于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则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则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众人闻之,心皆豁然旷达。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2 21:30:00
138#

所有跟帖: 

回复:[评论]道学(丹道)之同修共悟 -yanlan- 给 yanlan 发送悄悄话 yanlan 的博客首页 (163306 bytes) () 06/07/2010 postreply 16:39:36

回复:回复:[评论]道学(丹道)之同修共悟 -yanlan- 给 yanlan 发送悄悄话 yanlan 的博客首页 (200876 bytes) () 06/07/2010 postreply 16:43:31

回复:回复:回复:[评论]道学(丹道)之同修共悟 -yanlan- 给 yanlan 发送悄悄话 yanlan 的博客首页 (197650 bytes) () 06/07/2010 postreply 17:00:23

回复:回复:回复:回复:[评论]道学(丹道)之同修共悟 -yanlan- 给 yanlan 发送悄悄话 yanlan 的博客首页 (137976 bytes) () 06/07/2010 postreply 17:02:55

太长了,道教小白看不懂,有没有简缩版? -虎妞娃娃- 给 虎妞娃娃 发送悄悄话 虎妞娃娃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7/2010 postreply 17:52:41

回复:太长了,道教小白看不懂,有没有简缩版? -yanlan- 给 yanlan 发送悄悄话 yanlan 的博客首页 (90 bytes) () 06/07/2010 postreply 23:56:1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