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本好书《做个喜悦的人》

来源: wangle 2012-02-29 06:40:37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182 bytes)

前言

人类的存在,往往是有着许多苦痛的。这并不是一个宗教传播者为了传教而作的灰色悲观论调,而是一个事实。
  讲到人生中的苦,当然就会提到佛所说的生、老、病、死。
  许多人一听到佛教讲的生、老、病、死,就以为佛教是悲观消极的,专注意人生中的负面。实际上人生里这些痛苦的存在,只是一个事实。佛教人以平常心去面对这些人生中的事实,并透过修行去超越因这些事实而造成的痛苦。而人类如果不能超越并克服这些痛苦,就往往会做出一些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
  另外就是人类的好斗与好战,为了扩张自我而不顾一切的残暴面。曾有历史学者说综观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没有一天没有站争。尤有甚者是有些头脑不清的"思想家"鼓吹斗争的哲学,以为争战是人类"进步"过程中的必然阶段。本世纪的两次世界打战,皆肇因于一个或两个民族觉得自己是优秀的强者,而想要征服其他的民族。于是几十万人就侵入他国的领土,杀烧掳掠,无所不为。甚至有一个民族彻底认为另一个民族是邪恶的,而想大规模有计划地把该民族完全铲除掉。
  我希望大家不要以为这些事都已"过去"了,以为目前的人类并不存在这些问题。我们人类有一个特点,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事实上这些事距今都不及百年,许多当年受过苦的人至今犹在。我们人类如果不能好好地反省过去并改善自己,很有可能过去的苦痛仍会不断地再来,只是大家都不知道会在何时何地而已。
  撇开历史上的陈迹不谈,如果仅就人类目前的现况而言,情况实在也好不到那里去。现代文明带给人类的东西,除了隐形眼镜、试管婴儿等"方便"外,同时也带给了现代人更多的近视眼与不孕症。讲求竞争与效率的资本主义社会,除了使人类的"生产力"提高外,同时也使人类时时觉得自己只是市场上一件待价而沽的商品,且随时皆有被另一件更好的商品取而代之的危险。于是发生了许多的并发症,焦虑、紧张只是其中的一面,最糟的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文明及道德价值意识逐渐破产。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人生就是一场输赢的游戏,其中没有对与错,善与恶。你只要赢了,你就是对的。因为道德或信仰而输了的人,只是一群傻子,不合适生活在这20世纪的文明里。
  事实上,人的不安及空虚感在急剧地升高。美国人想尽一切方法区阻止贩毒,却没有办法阻止人们吸毒。世界各地的自杀率及伤害案皆显著地在升高。许多人籍着虐待他人来得到"满足",其中不少受害者竟是儿童。人们试着用一切方法来宣泄胸中的苦闷,用一切刺激来派遣不安,却只能暂时缓和以下苦闷的程度,而无法有效地使自己体会到生命中本来有的喜悦安和。就象市场上的头痛药一样,每一种都可使人暂时不头痛了,却没有任何一种可以使人今后永不头痛。聪明的人类在尝试使自己比较愉快时,往往变的无力而笨拙,不知如何才是快乐之道。
  这就是这本书的目的——希望人们能通过先哲的智慧及由其中而生的修行方法,使我们加深对我们自己的了解与锻炼,找出人性中之病根而加以根治。提高人性,解决人类的问题。
  提升人性的方法有许多,当今世界上的各大宗教皆以在发挥其影响力而做了许多贡献。我并不觉得佛教是人类"唯一"的希望,但我觉得佛教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人类问题的解决必须要透过人类自身的智慧。而本书所要讨论的主题,就是人类的先哲之一——佛陀所提出的提升人类智慧的方法。
  念处,就是释迦牟尼佛所教的修行方法——四念处。
  在2500多年前的印度,有一个小国的太子,名叫悉达多。因为目睹人类及生物界中种种互相迫害的行为,及生命本身具有的生、老、病、死等苦痛,决定出家学道,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来解除众生的苦恼。经过6年的学习、探索及自我实验,他终于悟出了宇宙人生的真谛,并因此而知道人类到底当如何认知及自我训练,方能彻底的由一切牢笼中解放出来,在当时及后来由许多人实验后,证明为非常有效、真实不虚,故佛教徒尊称他为"觉者"(觉悟出人生真谛的人),也就是梵语的"佛陀"(BUDDHA ,简称佛)。佛弟子把他的言教开示,作整理及集结,就有了"佛经"。在佛经中记载了许多佛所说过的话及佛所经过的事。在佛说过的话语中,包含了许多他所体悟到的道理,其中最主要的基础就是"缘起法则"。而他所提出的修行方法,最主要的就是八正道。四念处是八正道中的修行方法之一。
  所谓"四念处",其实就是四个修行中观察觉照的对象,分别是身体、感受、心的一般状态及心中的思想观念。佛要修行人在这四个地方(身、受、心、法),均能对现象的起落观照清楚而不染着,就是四念处的修行。
  我们往往有高远的理想及复杂的思想,却没有能力让一些简单的事情付诸实现。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有人类能登陆月球及造原子弹,却不能免于贫穷及战争的威胁的现象。四念处修行方法最大的特色,就是它要修行人时时直视自己的生命,看清自己真的是在做什么。使人类真的"见到"自己在做什么,我觉得这是解决人类问题所迫切需要的。以这一点而言,佛所提出的四念处修行方法,是尤其弥足珍贵的。
  有理想而不能实现,最主要是因为能力不够。以佛法的观点而言,人类有两项基本潜在的能力,是应该被锻炼而发挥出来的。一项是认清真相的智慧;另一项就是关怀他人,愿为他人服务的爱心——也就是慈悲。在佛法中,智慧及爱心均是一种"能力",是可被修行人经过自我的反省及训练而具备的东西,是人人皆可达到的。人不需要相信一个宇宙中至高无上的存在,也不需要和另一个身外的存在或境界相结合,就可以达到具有智慧及爱心两种能力的人格。也唯有当人类的智慧及爱心皆成熟到了一个程度后,人类的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故当佛陀用其智慧在深入观人类的苦难时,他所采取的态度是非常合理而科学的。他认为除了人类自身能努力去反省并锻炼自己,而提升自己的智慧及慈悲外,并没有第二条真正实际可行的路。这就是佛在两千多年前给世人的教诲。
  佛法真正的可贵,在于其实际。实际的话不一定那么美丽动听,但却可行。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我阅读佛说过的话,仍会如此深刻地被佛的智慧及慈悲感动,深深地觉得他才是真正的革命家。因为他所面对的,是人类的人格及心灵。
  故以我看来,佛法是济世之学,佛教则是能发挥人类潜在能力的宗教。而八正道及贯穿其全体的四念处修行法门,就是一个非常实际可行,且可提升人性的自我锻炼法。
  鉴于此一法门为佛所开示修行的主要方法之一,但由于佛法流传久远,又和许多不同的文化相融合,于今此一主要法门已逐渐为人忽略及淡忘,故近年来我专门从事此一法门之研究与探讨。
  研究与实验的结果,发现此一法门不但是原始佛教中修行的主要方法体系,其修行的理论更是佛所开示的"缘起"、"空"、"中道"等教理密不可分。由于对"四念处"的探讨,我发现了佛所开示的理(即理论,如缘起、空、如幻等)与事(即修行)的一体性。我发现修行如果忽略了四念处,本来一体的"理"与"事"就容易分开,令修行人走上歧路。偏重理者走上"空"的理论研究但在修行上不知如何应用;结果形成佛法的"玄学化"。而偏重事者容易走上"定"的修行,但不知"定"了以后要如何,在生活中又如何;结果往往形成佛学中的"神秘主义",以种种定境为解脱。至于"理"上高谈"空"及"缘起",而"事"上只重修定却不修四念处,就成为理论是一套而实际又是另一套,两个连不上。勉强连上了却不得力,总觉得有些障碍。
  说四念处是佛教中主要修行方法之一,不但不过分,反而仍嫌不足。凡读过《念处经》的人都知道。四念处不只是一个方法,而且是一个包含极广的体系。就连不净观及修定的数息观等,皆包含在四念处的体系中。他详细的说明了佛法修行人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的方法、态度、层次等一切细节。我可以肯定的说,佛在世时,佛及佛的诸大弟子(如大迦叶、舍利佛、目楗连等),在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修行内容就是四念处。在当时"修行"和"四念处"几乎可以说是同义词。
  象这样一个重要的修行体系如果被佛法修行人所忽略,无疑地佛法的原始精神就逐渐凋敝了。佛法流传了两千多年,方便善巧地引进了许多其他文化中的东西,使更多人能有机会接触真正的佛法,这固然是佛教慈悲的表现;但在慈悲与方便之间,更重要的是不是忠实地保留存佛法原始的精神与内容呢?如果佛教根本已不再保留有原始的精神与内容,所谓的"慈悲"与"方便"是否仍能成立呢?
  我无意批判任何佛教中的宗派或法门,因为一切的法都是"缘起"的,任何宗派的形成一定有其历史上的原因与其"时代意义"。文化皆因能兼容并蓄而成其大,佛法当然也不例外。但我以为兼容并蓄的同时,必须要能保留这一文化的精髓方能名其为"方便",否则就不是方便而是"变质"了。佛法的"玄学化"与"神秘主义"色彩的介入,逐渐地使一个本来非常平实且能在日常生活中被应用的东西变了质,结果使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对佛法有了不正确的印象。"玄学化"的结果是使许多人觉得佛理是一种高不可测,又不着边际的东西。"空"、"不二"的理论虽然"也有道理",但总令大多数的人觉得无法用于生活,且和生活没有直接关系。而"神秘主义"的加入,则形成了佛法世俗话的另一面,其影响是使"知识分子"觉得是一种迷信或"多神崇拜";而置身于神秘主义中的修行人,因缺乏佛法中的基本正见(正确的见解),大都不知如何用功。结果修行虽然努力,但皆徒劳无功。
  "玄学化"与"神秘主义",是今日佛法中的"二边"(即两个极端)。生于今世的佛法修行人,想要完全不落此二边,真是难之又难。因为人是"环境"的动物,而"玄学化"与"神秘主义",已在佛灭度两千年后的今天成形且成熟了。人在传统之中,必然会受到传统的影响。
  难虽然难,却不代表完全不可能。佛法中没有"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一百年累积的枯柴,一把火就能烧掉了。两千年形成的谬见,明眼人一语就能道破。难只难在修行人有没有一个"直心",能不能虚心,耐心地学习及自我实验。
  一般来说传统的中国佛教徒所了解的四念处,均是以"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为主的。而事实上这种观法是四念处经过流变以后,被重新包装与定位后的产物,根本不能代表原来的四念处。这种流变使得本来一个非常活泼且在理论上十分深刻的修行方法,变的呆板而有教条主义色彩,自然也就使此法门变的肤浅而极具遁世倾向。故重新扭转这一个看法,使读者能直接了解佛教中的四念处,是本书的目的之一。本书将以南传佛教巴利藏的《念处经》为主要依据,作为介绍及讨论的基础。
  虽然以南传的经典作为主要依据,但本书所欲介绍的四念处修行方法,仍会有一些地方和今日南传佛教所教授的有所不同。一方面是因为我本身是中国佛教徒,故大乘佛教的精神自然会影响到我对原始佛教的认识。但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当我越深入四念处的修行,就越觉得今天大家透过《阿含经》及巴利藏所了解到的"原始佛教",实在是颇有浓厚的"厌离"及出世的色彩的,而四念处本身却并非必然如此。我觉得大家如因为历史上文化环境造成的原因而忽略了四念处,实在非常可惜。而且因为"方便"而忽略了"究竟",根本就是本末倒置的不正常的现象,是值得为有志于研究佛教现代化的修行者深刻思索的。故我写此书的另一个目的,是提出一个以当今人类的现况为着眼点,而适合现代人修行的四念处。它的理论和精神仍是依据《念处经》,但在整体的修行心态上而言,的确是很和今天的南传佛教有一些不同的。
  总而言之,我以为对四念处的忽略及讨论之不够精到、完整,是佛法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佛法对全人类来说,却是有着许多无可替代的珍贵价值的。佛法提出几个简单而直接但又非常深刻的智慧理念,直指人类之病,又提出了解决的实际方法。故我以为一个更光明的人类未来,实在是颇需要这一个古老的人类智慧之学的复兴。我不敢以佛法的复兴者自居,但佛法的复兴却是我及许多佛法修行者深切的期望。我谨希望能以自己的有限的所知,引起大家对四念处的重视及研究的兴趣。故写此一专论,以《念处今论》名之,希望能对佛所开示之"念处"修行方法,作一系列现代化的由潜入深之介绍。
 

所有跟帖: 

回复:分享一本好书《做个喜悦的人》 -fruitpig- 给 fruitpig 发送悄悄话 (17 bytes) () 02/29/2012 postreply 19:39:17

回复:分享一本好书《做个喜悦的人》 -翎珑- 给 翎珑 发送悄悄话 (10 bytes) () 03/01/2012 postreply 03:26:3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