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刘姥姥说法——《金刚经》新释 1 by 西门杏庵

来源: FruitPig 2009-01-03 12:05:46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9091 bytes)
?? 刘姥姥说法——《金刚经》新释

   序之一: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句诗人出自宋·辛弃疾的《鹧鸪天》。意思是说,城中娇艳的桃花李花,一遇到风雨就愁眉苦脸,仿佛世界的末日要到了一般;而农村田野溪头的荠菜花,却星星点点地迎着风雨开放,真正美好的春天不在城市,不属于那些娇媚的城里姑娘,而属于村里那些不怕风吹雨打的村姑、村妇。城市所谓的上层社会不过是“城中桃李”罢了,哪比得上“溪头荠菜花”呢?平凡的事物往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天是属于她们的。
  
   在《红楼梦》的大观园里,刘姥姥作为一个乡下来的庄稼人,就是一朵“溪头荠菜花”。别看她土得掉渣,穷得叮当响,可是,大观园最后的春色却属于这位农村的老太婆。
  
  刘姥姥左右逢源,三进荣国府。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老太太,何以在贾府里畅游大观园、醉卧怡红院?农村的那种恬淡安宁的田园生活赋予了她淳朴憨厚的性格。这也是一般劳动人民的共同性格特征,这种淳朴憨厚完全是出自人的本性,也就是她的本色。她讲话有趣,像相声、段子,一开口就能逗人发笑,她的语言最是粗俗却又最是有味,我口言我心。虽是乡下人,可是因为年纪在那儿,有阅历和见识。贾母爱听她唠叨,哥儿姐儿们喜欢听她说故事。比如,姥姥讲个庙里头抽柴草的故事,还带点悬疑劲儿,不知怎的弄出个红衣女孩来。故事虽被贾母打断,没说完,后来宝玉发痴,还真打发小厮寻庙去了。
  
   刘姥姥人老心不老,对时尚不排斥,能接受新生事物,尤其她有股子“无知者无畏”的劲头,胆大,不怕说错话,不怕出丑。还特别能自嘲,特别本色。说话不飘,农村人嘛,能飘得起来吗?她知道自己是谁。
  
   请她来讲佛法,大观园中的众姐妹用不着绷紧面孔,一脸庄严地受累了,大家乐个满堂彩儿。她可以让我们在轻松愉快中接受《金刚经》的真谛。
  
  刘姥姥身上有着很多城里人没有的美德,想当年,因为家里穷,实在过不冬,只好厚着脸皮,来到贾府,由周瑞家的引荐,投奔凤姐,得了二十两银子外加一吊钱,她和家人得以度过了难关。到地里秋收了,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特意送点新鲜瓜果蔬菜来,这是她本能的善良而质朴的情感表达。
  
   这一点是跟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文化的本质相融合的。当时王熙凤的女儿抱着一个大釉子玩,见板儿手里拿着一个佛手,然后她就要。丫鬟就哄着板儿把这个佛手给大姐换了柚子,板儿呢已经对佛手玩腻了,看见那个柚子又圆又香,就换了。
  
  大家看,后来板儿和王熙凤的女儿巧儿,冥冥之中的缘分,就是佛手指引的结果,佛手就是暗示嘛。所以,让刘姥姥起名,她取个“巧”字,说将来必定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全从这“巧”字上来。巧姐的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休,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这里的“刘氏”自然是指的刘姥姥。
  
  后来贾府被抄,刘姥姥挺身而出,侠肝义胆,毅然把以前小姐丫鬟们送她的衣裳仍带到牢里,给她们换上,拉着板儿说:“这些年蒙府里头照应,还读了书,认了几个字”。刘姥姥还竭尽全力救巧姐的命。刘姥姥是一个“知恩图报”之人。刘姥姥实践了儒家的“点滴之恩、以涌泉相报”,是一个有情有义有味的姥姥。
  
   还记得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中刘姥姥的酒令吗? “大火烧了毛毛虫”,“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多少人为这两句简单人浅显的话,作了无数篇长篇大论的考证。有人说,红楼梦以花喻人,而且是美人,是好女儿家。这里的花儿应该也不例外,所谓“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也是暗指整个贾府的女儿的悲惨命运,也就是花落的命运,后面的“大倭瓜”也说明了这里的花落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会死,而是说有些人可能就像花落结瓜一样、落得普通平常。也就是说,贾府最后应该是和普通人家没有什么两样,人丁散落,是一场“飞鸟各投林”的结局。
  
  其实,刘姥姥终究一个不识字的老婆婆,满口村话,哪有那么多微言大义呢?她夸大观园的气派美丽时,怎么说的?她说,“我们乡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来买画儿贴。闲了的时候儿,大家都说:怎么得到画儿上逛逛!想着画儿也不过是假的,哪里有这个真地方儿?谁知今儿进这园里一瞧,竟比画儿还强十倍。”
  
   这就是刘姥姥的聪明,也是她的智慧,同时更是她的实诚。
   到底是个实诚人。刘姥姥堪称一个乡村哲学家。请她来说法,肯定更加通俗易懂,尤其是,刘姥姥本来就是贾府败落后残局的一个收拾者,她不需要说得太多,只讲讲她所见证的那些事,就够我们享用的了。
  
  顺便说一下,我们看的《金刚经》,是由鸠摩罗什翻译、梁武帝的儿子昭明太子编辑的。《金刚经》分成32(品)章。六祖慧能说:“谁要想掌握中极真理,就应该直接修习般若波罗蜜法,只要把《金刚经》的精神领会好了,就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佛性,进入般若三昧的境界,功德无可限量。”
  
  慧能还说:“这是最高的佛法,是专为资质极佳的人准备的,如果是资质差的人听了是生不出什么信仰的。这就好像龙王降雨,大雨降到城镇村庄里,一切都像草叶一般飘飘摇摇,但大雨若是落到大海里,海水却不增不减,依然故我。如果是真有大智慧的人,一听《金刚经》就会顿领悟解脱。”
  

   序之二: 天妒红颜——红颜未衰身先死
    
    
   这个年末,我们被很多爱心故事感动着。在爱心的感召下,人们力所能及地给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送去关爱。我们希望冬天充满温情。
   有一个人,同样需要我们去关爱,至少她现在还活着。她就是11年前离奇中毒的清华女生朱令。《清华女生11年前离奇中毒嫌疑人不再沉默》,这是2006年1月11日《新闻晨报》的标题。当初到底是不是有人“蓄意投毒”,警方至今都没有明确的说法。但外界的争论却从未停止,至今发展到网络热议,这其中,朱令同宿舍的一个女生一直被朱令父母认为是“最大嫌疑人”。
   朱令的美是一种古希腊文化崇尚的美———健康美丽自信高贵。她不仅会演奏古琴,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学习也很好,还是游泳健将。朱令的班长张利这样回忆朱令:“她的优秀是自外及内的,是全方位的,迄今为止,我还未曾见过如此完美的人。”“而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她优秀的压力,则是在有机实验课上。每次她都是来得最晚,而又走得最早。在匆匆瞟过实验步骤后,她便一气呵成地开始操作。其动作熟练、麻利。在她身边,我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我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怀疑是否选错了专业。”
   莫非真应了那句古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生于1973年11月的朱令1995年因铊中毒后,这位美丽的清华女生变成了一个瘫在床、五官扭曲、神情痴呆的废人。难道真的是天妒红颜?母亲朱明新这样描述女儿现在的情况:大脑开始萎缩,智力下降到幼童水平;视力很糟,只可辨别不到一米远的手指数。大小便不能自理。
   我想任何人看了这样的消息都无法平静。太痛心了,太遗憾了,太不可思议了,太令人费解了。更让人痛心的还有:她的姐姐吴今在考入北京大学后第二年与同学春游时失踪,3天后在一个悬崖下找到了她的尸体!生养两个天才女儿的朱令父母经历了怎样的苦难?常人实在难以想象。
   我想,不同的人对朱令事件会有不同的解读。有人会追问真相,有人会联想到个人的经历。甚至还有人善意地设想:如果朱令某一方面不太优秀,如果朱令的出现不给身边人压力,如果朱令能学学老子的哲学、大智若愚一点,如果朱令学学佛学,学学禅宗,不表现得太出色,不给周围人压力,那么,她的结局是不是可以避免?也有人说,人在社会上生存,不能太穷,否则受歧视;不能太有钱,否则像那些大款到银行取钱都要带着若干保镖,累;也不能太有名,太有名了,走到哪儿都可能被认出来,隐私和自由都被牺牲掉了。同样,太优秀了易遭来嫉妒。
    
   妙玉、林妹妹,哪一个美女的下场不令人感叹?看看宝黛钗三人的纠葛: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是对红楼梦中身在官宦之家的薄命女子的描述。各首判词中用隐晦的诗境提前暗示了她们的命运——在封建礼教的束缚和摧残下必然“红颜未衰身先死”,照应了红楼梦“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主题。也反应了中国千年以来女性的悲哀。
    
     一曲红楼好了终
     几回春秋几回愁
     欢歌宴饮乐已尽
     惟有春水向东流
    

   序之三: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朋友,很好的朋友,在1997年10月份准备离婚,两人商量好,八岁的儿子归男人抚养,女人不负抚养费。房子是男人单位的里分配的,离婚后归方方。女人不同意,拖着。
  
   两个人又开始一如既往的争吵。10月20号左右,女人突然决定离开这个家,搬到单位去住了,从此不再回来。男人有点庆幸,这下好了,分居了,女人应该同意离婚了吧?
  当男人将写好的离婚协议书准备拿给女人的时候,女人带着铺盖,又搬回来住了。女人对男人说,给你三天时候,你从这个家搬出去!要走也是你走,凭什么我走啊?有本事你到外面买个房子,永远不要回来啊。现在股市行情这么好,我放在股市里的30万还想多赚点钱呢。要我现在拿出来到外面买房,我舍不得。
   男人股市里也有十多万。男人说,好吧,给我7天时间,我从股市里拿出钱来,到外面买好房子后,马上搬出去。女人很绝情地说,不行,就3天,你必须离开这个家。说好的,离婚后房子归我,孩子归你。
   男人离开了家,马上到股市,将钱拿出来三分之二,然后按照在网上联系的二手房交易信息,在一个小区看了房。两室一厅,70多平方,开价12万。男人甚至都没有还价,就签定了合同,交钱,从看房到交易成功,总共不到10分钟。
   3天时间到了,男人搬家,到新买来的房子。儿子也带来了。女人如愿以偿,独占那所曾经属于但个人的房子。11月之后,股市跌破6000点,之后,一路下跌。不久,女人放在股市里的30万缩水缩到不足10万,男人却因为被女人逼着搬家,狠心取出股市中大部分的钱,少损失了10万。
   两个人离婚一年后,女人突然给男人打来电话说,我现在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也想开了,只是我一个人现在住的房子太差了,想带个姐妹来都觉得没面子,你现在能挣钱了,你能否出点钱,让我再换一个大点的房子?
   男人一口答应,你随便看,看中了买下来,首付我来,我给你10万,以后月供你慢慢来。
   男人给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说,你看,她当初如果大度一点,卖20万的股票在外面买套房子,现在也用不着来求我了。我当时如果不是被逼,也不会急着从股市拿出10万来买房。如果不是买了那套房,我现在的股票早被套牢了。
   女人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算计到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人为什么不能豁达一点、大度一点、多替他人考虑一点呢?
  女人算计了男人一套房子,股市里却让损失了一套更好的房子。所有的算计,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吃亏是福。这就是一种大禅了。人生要学会做减法,不要老想着做加法,占小便宜反而吃大亏。要学会舍得,有舍才有得;要学会放弃,放下。年底要到了,整理一下房间不太有用的东西,该丢的丢,该卖的卖,清理一下,会清静很多。心灵的房间也是一样,定期清理一下,轻装行走,人活得轻松。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平常心是什么?平常心就是不妄觉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是《金刚经》的开篇。按照梁武帝的儿子——昭明太子的分法,这就是《金刚经》的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释迦牟尼19岁那年,放弃王位,下决心出家学道。在2月初八的夜里,他到寝宫里看望了妻子和儿子,然后和仆人一道骑上马出城门,依然出家修行。他发愿说:“我若不能求得正觉,度脱众生于生死海中,誓不再回迦毗罗卫城。”
    
    在《红楼梦》里,贾宝玉出家的时候也是19岁,如此巧合,显然曹雪芹先生不是随便这么写的,他肯定有他的机缘吧。
    释迦牟尼35岁开始说法,一说就是45年,直到80岁圆寂。
    在《金刚经》的开篇,我们看到,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内说法,有一千二百五十个佛弟子,也就是常随众,佛走到哪里他们跟到哪里。
    
    吃饭的时间到了。释迦牟尼佛穿上他的法衣,也就是那件袈裟——这是他唯一的衣服,他断上碗,到舍卫大城挨门挨户地化缘,就是讨饭吃,化好之后,回来,在规定的地方吃饭。饭吃完了,再把袈裟脱下来,把碗收起来,然后去打水来洗脚。洗完了脚之后,把自己打座的位置收拾一下,打扫干净,打坐休息。
    
    这就是我们的释迦牟尼佛。他的日常生活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坐在莲花宝座上,走路可以腾云驾雾,一开口大家都要跪拜,不是这样的;也不是我们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看到的那个样子,如来佛祖坐在那里,孙猴子见了也不敢放肆。事实上,释迦牟尼佛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有一颗非常平常的心。就是这样。
    
    虽然他身边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常随弟子,但是,他没有叫任何人服侍他,也没有雇小工来打扫卫生,更没有生活秘书,文字秘书,什么秘书、助理,都没有。他只是一个到了吃饭时间自己去化缘的平凡人,光着脚去化缘,回来后洗脚,生活一丝不苟,严谨而又平淡,但又不是没有条理。
    
    什么叫平常心?或者说,平常心是什么?平常心就是不妄觉,就是知道自己是几斤几两、怎么回事,就是不搞得自己很重要或者很不重要、很另类或者很不另类,就是心止于至善,而不是忐忑不安,就是不计较输赢,就是从容不迫,就是干净而温和,宽容而镇定,从不抱怨。一般来说,人生有两件事情最难捱,一个是飞来横祸,一旦遭遇马上六神无主,吓出精神病来;另一个是飞来横福。忽然中了大奖,马上兴奋得忘乎所以,莫名其妙地发疯,疯狂赌博或者疯狂消费,失去理性。这都不是平常心,真的平常心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突然发财了,突然出名了,突然家中最宝贝的东西被偷了,和往常一样镇静,一样生活,跟平常一样,吃饭、穿衣,睡觉。见了高官也不奴颜婢膝,见了乞丐也没有一点歧视之心。
    
     这就是平常心。
     大词人苏轼竟像孩子一样天真地用箱子装山中的白云,心何等干净?婴儿一般。苏东坡有一篇散文《夜寻张怀民》,84个字,把一颗干干净净的心,捧出来,放在纤尘不染的月色里,让人体味落拓不羁的人生大境界。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
    
    有人问布袋和尚,如何成佛?布袋和尚并不说一句话,只是放下布袋。放下,放下。可是说得容易,有几个人能够放下?有一本讲的书,书名就叫《指月录》,你问月亮在哪里?大师用手指天上,就在那里。可是,我们看的却是大师的手指,而非月亮。要看月亮,别看手指头。做得到吗?
    
    我们常说,小心,留意。你把心缩小,小心,小心,再小心,还没有小?那算了,你小不了心,怎么能悟道?留意,把意留下来,留在那里,还留不住?那算了。这样怎么能悟道?
    
    自古红颜多薄命,自古才子多情种。爱情在古代几乎是衣食无忧的才子佳人们生活的全部,虽然他们的爱情不过是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一粒沙。以佛的眼光来看,红颜命薄自有命薄的因由,“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不过是一声讨巧的叹息。才情万种难抵命运的捉弄,毕竟,造化弄人,那些浮华世界里的成败得失、恩怨爱恨,才子佳人们的命数各有不同,如今读来依旧难以释怀。还是放不下。放不下,也得放,毕竟还得往前赶路。本来很简单的事,何必往复杂处说呢?
    
    佛教故事中有个著名的公案——“拈花微笑”,这个公案出自《大梵天王问佛请佛决疑经》。在这部经里,大梵天王把自己的身体舍为床座,请佛坐在他身上,供养鲜花,请佛说法,佛就拿了一枝他所供养的花。“拈花”给大众看,大家都不明白什么意思,这时迦叶笑了,佛说“吾有涅槃妙心,正法眼藏,嘱咐摩诃迦叶”,迦叶成为了禅宗第一代祖师。
    
    吴小潭居士说,有一次,一班朋友也谈起这事,大家也不解,我说这很简单,你们回去把《唐诗三百首》拿来看,不要从第一页开始看,从最后一页开始看,你翻开看到的那首诗就是答案。《唐诗三百首》的最后一首诗为《金缕衣》。诗曰:“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首诗就是对如来佛祖一生的写照。前三句我不说了,关健在最后一句,“莫待无花空折枝”,花开你就折呀,众人不解,见佛祖折花,他也折花,其实应该是佛祖已折花,众人要用空去折枝,犹如,佛已在树上了,你们就不要上树了,下水摸鱼吧!迦叶知道,但夫复何言?只能报以微笑。
    
   妙玉这姑娘啥都好,就是缺乏平常心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这是《红楼梦》中妙玉的判词。那么,妙玉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呢?
    
    妙玉在十二钗中排第六,是十二钗中谜一样的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问题估计妙玉本人也不好回答。“自来处来,往去处去。来去无踪,却吹皱一池春水。”这个谒语简直就是为妙玉而写。书中说,妙玉是苏州官宦人家的女儿,却无名姓无居所。到哪里去?不知道,曹雪芹没说。她志向高洁,超凡脱俗。她本想在京传名,却被贾府强邀来,最终只得在其家庙——铁槛寺修行。也就是说,铁槛寺是她自家的固定资产。可见,她家的来头不小。
    
     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妙玉“文墨也极通。”[第17回] 妙玉“他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第63回] 妙玉喜欢的是宋人范成大的诗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范成大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也是苏州人,宋代田园诗人。妙玉很喜欢这个老乡的诗,很难说没有恋乡情结。
    
     妙玉的才情不下黛钗,诗文水平不在大观园诗社众社员之下。妙玉续联黛玉和湘云诗句时,“提笔微吟,一挥而就。”“黛玉湘云二人称赞不已,说:‘可见咱们天天是舍近求远,现有这样的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就是这样一个才女、美女,其结局却是“妙玉最终被一群强盗掠去”,言外之意,惨遭轮奸,甚至被卖入妓院。令人不忍卒读。
  
  十二支《红楼梦》曲中写妙玉的是第六曲《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清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世难容”,“天生怪僻,不好多话”的妙玉将来的命运可想而知。妙玉有洁癖,洁到什么程度呢?到惜春处下棋还带了自己的茶具。最典型是拢翠庵品茶那一幕,妙玉对刘姥姥吃过茶钟是这样说的:“若是我吃过的,我就砸了也不能给他。”妙玉怎么对待宝玉的呢?居然将“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看了这段描写,你还能喜欢妙玉吗?这个人的人太不可爱了,简直令人讨厌!在她眼里,人明显地被分为三六九等。她根本就看不起刘姥姥这样的乡下人。地球人都脏,就你自己干净??做人不能太过分,干净也不能太过分,否则就是病了。
  
   可笑的是,这样的女人竟然是佛门弟子!佛家是讲“世法平等”的,但妙玉却将吃茶之人分为四等。《般若经》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妙玉的性格,是一个“欲洁”“欲空”的尼姑,是不应该“由色生情,传情入色”的,但是终究拗不过自己生来就是一个情痴情种的宿命,身为尼姑,她却暗恋宝玉,而且欲罢不能。这是妙玉姑娘的命,任凭她用多大的力气,也无法挣脱命运这张网。她的悲剧从她用情那一刻,就埋下了伏笔。她不甘心止于暗恋,她想主动出击,追求尘世的幸福。在品茶栊翠庵的时候,妙玉用茶杯暗示、表白心迹,谁知宝玉“春风不解风情”。既入佛门,就得学会放弃,舍弃,四大皆空,可是她能够做到吗?既然“未必空”,却又“何曾洁”,这就是她的结果了。
    
    如果深入一点发挥,“妙玉”谐音“庙宇”,这个名字决定她与佛、与和尚有缘。她和后来出家为僧的宝玉扯不清的关系,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天意了,是天注定了的缘分。只是隔了一道世俗的门槛,在第63回,妙玉送给宝玉的贺柬上自称槛外人,而宝玉回帖时则说了一个槛内人。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哪个妙龄女子不怀春?不渴望圣洁的爱情?妙玉何尝例外?妙玉和宝玉,一个情痴,一个情种,两个人如果同在一家寺庙里修行,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也不没有可能的吧?
    
    第八十七回“感秋深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中,一个月白风清的静谧的秋夜里,妙玉和宝玉在惜春处相见。妙玉见了宝玉“突然把脸一红”而且 “微微把眼一抬,看了宝玉一眼,复又低下头去,那脸上的颜色渐渐红晕起来。”后来她痴痴的问宝玉“你从何来?”宝玉答不出,红了脸,惜春从旁打趣,妙玉立刻敏感地意识到自己也脸红,马上表示要回家,她和宝玉一起在潇湘馆附近听了林黛玉弹琴后,回到禅堂“想起日间宝玉之言”,“不觉一阵心跳耳热,”后来竟至于“魂不守舍,一时如万马奔腾”,弄得精神错乱,完全丧失理智,几乎发疯,生了一场大病……
   
    还有一次,妙玉竟然对黛玉和湘云说,“不能失了咱们闺阁面目”。言为心声,在她的潜意识里,栊翠庵不是古庙,她把自己当成闺阁小姐,所以,她精奕道,谙音律,举凡花卉盆景,古玩茶饮,无一不是高水平,佛家讲“六根清净”摒绝世俗的一切欲望,她显然没做到。原来,妙玉人在庵中,心却在红尘。她也与贾惜春不同,惜春是身在凡尘,心向佛门;而妙玉是身在佛门,心向凡尘。既入空门,却不能忘情。
  
    妙玉这姑娘啥都好,就是没有平常心。一个没有平常心的女人算不上一个好女人。什么是好女人?不好说。但什么样的女人不是好女人却可以说清楚的。一个没有健康心态的女人,一个远离平和心的女人。妙玉的心太高,孤僻又清高,清高到什么程度呢?就连林黛玉这样清高出尘、出类拔萃、聪慧过人的女子都被她称为“大俗人”,你说她还能看得上谁呀?“傲”得已经明显不合时宜,万人不入她目。她还真当自己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啊?
  
   她不宽容世人,世人又岂能容她呢?红尘中人怎么看她呢?“似这般花容月貌怎就守着青灯古佛?冰清玉洁莫非假清高?青春年华没有红粉朱楼春梦?”
  
   一个弱女子,才华出众,心高气傲,又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自己再自重,恐怕也避免不了悲剧的命运。
  
   (未完待续)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28943.shtml)

加跟帖:

当前帖子已经过期归档,不能加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