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外储下降 偷袭中国的两条巨鳄(图)

来源: 海之骄 2016-09-08 11:24:11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415 bytes)
9月7日,中国央行公布数据显示,8月末,中国外储余额为31851.67美元,较上月余额下降158.9亿美元,这也是继7月之后,连续第二个月下滑,总额降至2011年12月来新低。

市场乐观方认为,对外投资、增持黄金、藏汇于民,是中国外储减少的重要原因。据商务部统计,今年1—5月,中国对全球151个国家或地区进行投资,直接投资累计达4,792亿美元,同比增长61%。

与此同时,黄金正取代美债,成为中国外储投资新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中国2016年6月增持黄金储备14.9吨至1,823.3吨,7月增持5.3吨至1828.6吨。截至8月末,中国黄金储备增至1,833.6吨,巩固了全球第五大黄金储备国地位。

另外,央行调整强制结汇政策,从藏汇于国转变为藏汇于民。通过放宽出口收汇企业的留汇额度,增加企业和个人外储,起到优化社会资产负债结构,降低总体投资风险提高收益目的。

也有分析认为,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人民币贬值压力发酵,也是中国外储下降重要因素。倘若美联储再次加息,将增加企业外债偿还负担,提高国际套利资金成本,并且,中美扩大利差和美元资产高收益率,也将吸引更多跨国资本外流,从而对中国外储进一步形成损耗。

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跨国企业投资和国际资本流动成常态特征。出于套利职能,当一国经济处于繁荣周期时,两者往往会追加资本,以期获取更高收益。倘若经济环境逆转,则会本能缩减投资,甚至撤资逃离该国。在中国庞大外储构成中,除贸易顺差之外,跨国企业投资和短期套利资本,占据相当比重。尤其后者,长期来更是让政府当局颇为头疼的问题。



中国8月外储下降158.9亿美元(图源:VCG)

国际短期套利资本,俗称热钱,追求短期回报高速流动是其特征。从经验来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无法阻止热钱流入流出现象,或者说,热钱构成金融投资的组成部分,这考验着一国宏观经济管理水平,以及实体企业和金融市场健康程度。越是资产泡沫高企,货币超发泛滥,且不享有世界铸币权的国家,热钱对经济侵蚀和破坏能力越强。而对于货币政策稳健,经济核心竞争力强劲、金融市场发达完善的国家,所起到的负面效果有限。

中国热钱规模多大?目前为止没有确切统计,据中国社科院专家张明估算,高达1.75万亿美元,仅2007年通过外贸进行中国的热钱就有1,835亿美元,而FDI(国外直接投资)未汇出利润及这就则高达706亿美元。另据苏格兰皇家银行分析,在截至去年3月的六个月内,就有3,000亿美元左右资金离开中国,热钱占据绝大部分,市场套利预期逆转是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人民币升值和资产泡沫,是吸引热钱套利的重要因素,而这建立在庞大贸易顺差和美联储货币宽松基础上,如果这两大前提条件遭到削弱,热钱投机套利预期就会动摇,转化为源源不断流出,并对资产泡沫和货币汇率形成冲击。因此,虚高的资产泡沫,虽在短期内能助推经济繁荣,但长期则严重损害经济造血职能,并成为影响金融稳定的无情杀手。

热钱之外,中国企业外债偿还,也直接影响到外储规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中国外债总规模为1.4万亿美元。其中,2015年末中国企业海外发债和借款外债为6,713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境内企业可能以设立境外子公司方式获得海外融资,并以直接投资形式返回境内,并产生后续的‘直接投资:公司间贷款’,因此在SAFE口径的企业外债中包括这一项。

然而,这种直接投资:公司间贷款模式充满投机特征。据业内人士分析,企业或银行以极低成本借入美元,然后换成人民币买入理财产品,或者投机房地产,通过汇差、利差以及投机三方面收取巨额收益。倘若套利空间逆转,以及美联储加息,很可能发生的结果是,企业纷纷套现结汇,用于偿还短期外债,这样一来,将加剧人民币汇率波动,放大市场悲观情绪。

由此可见,虽然中国目前拥有3万亿外储,短期风险可控,但绝不可掉以轻心。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型经济体,必须长期维持贸易盈余,才能支撑进口、对外投资和跨境资本结汇形成的损耗,这只能依托实体企业强大竞争力,以及无可比拟的国际品牌优势。

从这一点来说,中国必须压低通胀,通过减税各种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恢复实体经济造血功能。庞大外储对于中国的确重要,但更重要的,则在于实体企业创造财富获取外储的能力。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