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不行了,茅台还能抄底吗?

很多人的后悔大抵可以归因为两点:过于轻易的放弃和过于顽固的坚持。

这句话既适合人生,也适合账户里的白酒股,尤其是茅台。

白酒因为持续的业绩不振,已被很多投资人放弃。二季度,主动基金白酒持仓环比剧降1.96个百分点至3.98%,配置系数亦滑落至历史均值下方。

但茅台作为白酒股核心资产,依然是市场多头与空头博弈、争论的焦点。

被视为“白酒旗手”的四大顶流基金经理操作分化,二季度,萧楠、刘彦春减持茅台,张坤、焦巍则逆势加仓。

以前,基金经理质疑茅台是性价比不高的事,从历史上发生过的三次白酒危机看,抄底茅台的胜率是百分之百,且回报有时达到数十倍。

本次基金经理在投资茅台中出现分歧,是因为茅台本次危机与历史不同。

之前三次危机,白酒只是周期问题,行业低谷后总有基建、地产救场。但这次白酒没有救世主,消费遇冷叠加基建、地产告别大扩张后,白酒行业确定会下滑、萎缩。

在白酒确定萎缩的情况下,茅台还能抄底吗?

分析两者的需求变化会发现,白酒面临的是持续下行问题,茅台遇到的更像是周期问题。

/ 01 /

茅台的第四次危机与前几次有何不同?

历史经验表明,抄底茅台可能是A股胜率最高、回报最高的投资范式。这次会不会是例外?

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回顾茅台发展,大概每10年都会经历一次危机。

第一次危机是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叠加山西毒酒事件,行业一片惨淡,茅台趁机完成了市场化改制,建立了经销商体系,给后来的高速发展埋下伏笔。

第二次则是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重创茅台股价,但随后迎来了四万亿刺激计划,茅台消费直接起飞,超越五粮液登顶中国白酒第一的宝座。

第三次是在2012年,塑化剂和八项规定双杀茅台,但在底部徘徊了三年后,飞天茅台越卖越贵,零售价连续突破2000和3000的大关,开启了酱香科技时代。

上面三次危机中,茅台股价跌幅在30%-60%,但每次渡劫成功后,茅台都会迎来一波业绩与股价的飞升,且回报惊人。

尤其是第三次危机,投资人如果在2012年低点买入茅台,持有到2021年,最高回报能有25倍。

三落三起后,茅台来到了第四次低谷。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地产、消费陆续退潮叠加政策给白酒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茅台估值一跌再跌,近四年已从高点下跌近4成。

回顾茅台本轮下跌,与之前三轮明显不同,之前茅台大多调整一年,但这次已下跌四年。

下跌时间更长,是因为茅台本轮危机与之前历次危机有本质不同。之前茅台下跌更多因为白酒周期,而这次遇到的是白酒持续性的行业萎缩。

之前每次白酒危机,行业都能找到增长接力棒。

例如,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国内经济迅速重回高增长,08年金融危机,4万亿基建带来白酒消费场景,12年八项规定后,地产接力白酒消费。

但这次白酒消费没有接力棒,当消费遇冷,基建、地产告别大扩张后,已经很难有新场景刺激白酒行业重回增长。

行业业绩也正大幅下滑。目前6家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的酒企,两家由盈转亏,三家净利润下滑在50%以上。

当行业从周期性问题变成持续性萎缩,跌下来的茅台还是机会吗?

/ 02 /

真实需求或许并未减少

投资茅台有一个公开的秘密:茅台股价与飞天茅台的批发价高度相关。所以在陆家嘴,大家都是照着飞茅的零售价来炒茅台的股票。

股价与飞茅批发价高度相关也不难理解。

飞茅的批发价(指经销商给零售商/终端渠道的价格)与经销商成本价之间的差额就是茅台的护城河。

这个护城河能持续吸引经销商给茅台业绩抬架子,所以茅台每年的业绩也非常稳,增长只需管理层按计算器。这也是投资茅台不能像其他企业一样看业绩的原因。

批发价就成了观察茅台业绩的前瞻性指标。批发价一旦低于拿货成本,经销商无利可图,暂停接货,茅台就会业绩不稳。

明账上看,飞茅1169元/瓶的出厂价是经销商的拿货成本。但实际操作中,飞茅类似爱马仕需要配货,采购飞茅需要搭配不好卖的茅台系列酒做添头。

在极端假设下,系列酒全当添头配给经销商,且系列酒一瓶也卖不动。这时候,经销商采购飞茅的实际成本是1851.5元/瓶。

当然这种极端假设很难发生,经销商实际成本肯定远低于1851元,对比现在飞茅批发价,茅台的批价护城河还很深。

关键是,飞茅批发价后续的走势。

影响价格的无非供需两个因素。供给方面,飞茅每年放量相对固定,影响价格的主要是需求。

考虑到茅台产量只占行业的2.5%,且在一个6亿人月收入低于1000块钱的国度,两三千块钱一瓶酒注定是极少数人才能喝得起的。

国内高净值人群并未受到影响。根据胡润数据,2024年中国600万以上净资产家庭数量要多于2018年。

这也与招行的数据相吻合。在招行体系里,存款超过50万就能成为金葵花用户。从2018年到2024年,招行金葵花客户从236万翻倍到523.6万。

更关键的是,金葵花在招行客户的比例不到3%,但资产占到了招行所有零售客户的82%,比2018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说直接点就是,有钱人变得越来越有钱。

而这部分越来越有钱的高净值人群不会因为“飞天茅台”价格是“汾20”的四倍就购买“汾20”。换句话说,只要高净值人群的数量和财富还在增长,茅台的真实需求就能有保障。

既然真实需求没有大幅度减少,供给也相对稳定,那飞天茅台的批发价为什么在去年淡季以及今年5月出现两次快速下跌呢?

这要从茅台销售体系变化所延伸出的新利益群体说起。

/ 03 /

茅台遇到的只是周期问题

飞天茅台的价格涨跌和社会财富相关,批发价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有强绑定关系。

大多数情况下,飞茅批价始终围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波动。酒价远高于人均收入水平时,就会下降;酒价远低于人均收入水平时,就会上升。

通过飞茅批发价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关系,可以区分出一段时间内,茅台消费是投机需求还是真实的消费需求。

正常情况下,茅台批发价应该和人均收入保持同步温和上涨。例如在上一轮白酒上行周期中,飞天茅台价格在2015年的900元左右触底反弹,批价约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月收入/2”的67%。

但2018年-2021年,飞天茅台批发价划出了45度至60度的加速上行走势,一度超过“人均可支配收入/2”的两倍。在飞天茅台投放量没有减少的情况下,说明贵州茅台的总需求量大幅增加。

但这一时期GDP增速放缓,人均收入缓慢增长,并没有茅台需求大幅增加的宏观条件。在正常消费需求未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总需求量的大幅增加说明投机性需求发生了大幅的增加。即,2018年至2021年的飞茅牛市主要是由投机需求大幅增加引起。

为什么这段时间茅台投机需求大幅增加?和茅台渠道改革中出现的新利益群体有关。

2018年之后,茅台一直在很温和的发力直营,去分经销商蛋糕。茅台在线下渠道上不和经销商抢生意,其线下总共只有42家自营店,给到的飞天茅台配额只有经销商的0.1%。

但在传统渠道之外,茅台就凶猛多了。

一方面茅台直接和电商平台、大型商超(山姆、开市客等)合作卖酒,茅台给他们出厂价1399元/瓶,它们一般卖给消费者1499元/瓶,目前能占到茅台销售量的15%。

另一方面,茅台通过自营电商i茅台以及大企业团购卖酒,销量占比也到了15%。如果再算上,茅台为扶持贵州文旅,向贵州当地文旅放出的平价茅台份额,那茅台直营销量已接近45%。

直营改革中,茅台产生了新利益群体:黄牛。2018年之前,网上、商超抢茅台的机会很少,但随着茅台直营改革,能抢平价茅台的机会越来越多,之前每抢一瓶,就意味千元以上的差价利润。

和很多人的预期相反,直营不仅没有扼制黄牛,反而养大了黄牛。

黄牛不仅已经形成了专业化的利益组织链条,甚至已经能影响到茅台批价。去年茅台批发价的快速下跌正源于“黄茅起义”,今年禁酒令威慑下,扛不住的也是拿货成本高的黄牛。

不过,黄牛的投机需求虽然会影响批价,但可以靠经营手段解决。

例如,茅台可以通过控渠道、市场出清等方式解决投机需求。从近两次批价下滑后又快速稳住看,茅台也有能力处理这部分投机需求。

尽管茅台何时能走出投机需求影响还很难确定,但正如张坤所言,‘判断什么发生’比‘判断什么时候发生’要重要得多。

说白了,只要茅台的奢侈品地位没有改变,真实需求也并未受到大冲击,那茅台遇到的只是周期问题,而不是趋势问题。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