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一则处罚信息显示,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消金”),因公司治理不完善、风控独立性不足、贷后管理不到位、委外催收管理不到位等违规事实被处以罚款140万元。这是蚂蚁消金开业以来首次收到的罚单。
罚单信息公布当日,蚂蚁消金发布公告称本次处罚源于2022年现场检查问题,针对监管检查发现的问题,公司诚恳接受处罚,后续将严格落实监管要求,持续提升合规管理水平,确保依法合规、稳健经营。
公开信息显示,蚂蚁消金于2021年6月4日成立并开业,注册资本230亿元,是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批准设立、持有消费金融牌照的金融机构,蚂蚁消金承接了蚂蚁集团的花呗和借呗业务,是消金行业中资产规模最大的企业。
蚂蚁消金股东传化智联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蚂蚁消金资产总额为2715.95亿元,较2024年初增长13.3%,负债总额为2477.23亿元,较2024年初增长14.3%。2024年上半年,蚂蚁消金实现营业收入59.85亿元,净利润9.25亿元。
据了解,蚂蚁消金被罚主要是因为开业初期的公司治理不完善、贷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如未及时在官网披露2021年财报,贷后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则表现在2021年个别用户将从蚂蚁消金获得的消费贷款违规用于购买基金和股票。
但是截至发稿,蚂蚁消金官网仍然没有披露2021年财报。另根据黑猫投诉平台,蚂蚁消金接管的花呗和还呗两款产品依然存在大量投诉,多涉及暴力催收等问题。
3月31日,一名消费者投诉称,其本人近期遭遇家庭变故,家人住院需要巨额医院费,因此支付宝花呗导致逾期,与支付宝客服协商还款遭拒绝。而后外包催收公司每天用不同电话骚扰,并且威胁恐吓去该消费者户籍地村委会等措施。该消费者要求停止骚扰并协商还款。
同日,另一名消费者投诉称,2022年因经济困难多次使用支付宝借呗借款,后无力偿还,多次与平台以及第三方沟通无果。平台于2025年3月25日在未与其本人联系的情况下直接联系本人未填写的第三方,透露其欠款信息,导致该消费者名誉严重受损。
蚂蚁消金在2023年ESG报告中称,公司在贷后领域严格把控催收公司准入条件,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充分保障消费者权益。但是现实却是,截至3月31日花呗和还呗所在的支付宝已经在黑猫投诉上累积投诉量超17万条,近30天累计投诉量超7000条。
有分析指出,蚂蚁消金主要面向的是抗风险能力低的长尾用户,这类消费群体容易因为各种意外事故出现资金链断裂,引发逾期。消费贷逾期不仅会引起暴力催收等合规问题,也会使蚂蚁消金资产质量恶化。
2月5日,蚂蚁消金在银登中心挂出今年首批个人不良消费贷款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达5.81亿元,涉及3.94万名消费者、5.54万笔消费贷,借款人平均年龄约38岁,最高单笔未偿金额达24.86万元。借款人平均未偿本息余额仅1.47万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为383.87天,起始价5000万元,约为0.86折。
据梳理,这是蚂蚁消金自2024年以来蚂蚁消金第三次进行不良资产处置,前两次处置的不良资产规模为5.9亿元和5.88亿元。
频繁处置不良资产的背后是消金行业资产不良率普遍上升。银登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消费金融公司挂牌转让的不良贷款规模达477.97亿元,同比增长超120%,其中个人消费贷占比为66%。蚂蚁消金作为消金行业的头部公司之一,同样也要面临不良率上涨的烦恼。
与此同时,蚂蚁消金的抗风险能力也面临考验。2024年一季度至三季度资本信息披露报告,蚂蚁消金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从期初的12.14%、12.14%和13.31%下降至期末的10.71%、10.71%和11.89%。
2023年蚂蚁消金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82%至1.52亿元,被外界推测是因为资产扩张带来的拨备计提上升侵蚀了当期利润,但是2024年的蚂蚁消金依然在面临资金紧张的问题。
另一方面,蚂蚁消金虽然资产规模排在业内首位,但是营收规模落后于招联消金和马上消金,这表明蚂蚁消金的资产利用率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