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群体4亿人,你们为什么不消费?

来源: 罗sir职话 2024-01-18 22:33:18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788 bytes)

最近白岩松在节目里,和某位专家非常认真的探讨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从统计局的数据来看,我国中等收入人群已经有四个亿,但这些人又拒绝进入,说我不是中等收入人群,然后白岩松问那位专家:您怎么看待体感上,他们没有中等收入的感受?

白岩松过去一度被视作某种声音,一个有良知或者贴近群众的主持人,尤其是在以前主持东方时空的时候,给人一种严肃却又深知底层不易的感觉。

首先,我们需要清楚的是,统计局说我们有四亿人中等收入,到底是哪四亿,以及什么样的标准才算是中等收入群体。

我想,统计局的数据依据采用的是2019年的统计报告。

这份数据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和中金公司在2019年合著的报告,这份数据应该算是比较权威的,其中我们耳熟能详的9亿人口月入不足两千元,也是出自这个数据。

而统计局说我们有4亿人是中等收入群体,按照上图的标准来看,其实也就是家庭平均月收入达到3000以上,那么你就算是妥妥的中等收入群体。

白岩松问专家,您怎么看待体感上,他们没有中等收入的感受?

这个专家怎么回答的呢?

他几乎是照着上面那张图表来回答的,这位专家说,由于大部分人刚刚迈过中等收入群体,所以相对脆弱,加上一系列养老教育储蓄的开支,因此接下来的重点还是要增加的他们的收入。

既然统计局用的数据都是那张图,可想而知该数据的权威性,这是难得真实的东西,因为数据不会说谎,而这张图几乎可以说是揭开了遮羞布,让一些问题直面出来,逼得我们不得不去正视它,而不是回避它。

例如,按照上面这张图来看,我国有9亿人月收入不足两千元,这其中当然包括老人小孩,另外月入三千元以上的仅仅只有4亿人。

更进一步,月收入在五千元以上的所谓的“中产”,其实也仅仅只有7000万人,连一个亿都不到。

而月入上万的人有多少呢?连一千万都不到,仅仅只有可怜的八百多万。

所以,他们为什么不消费?

不过那位专家也算是说了一句真话,那就是接下来的重点是如何提高这部分人的收入,增加他们的“体感”。

一个人的收入水平要想跟上来,首先得改变自己的认知、改变自己的观念,接受一些被主流所接受的共识,但今天我们的很多人,离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准和定义,其实还是很有一段距离的。

看起来这和收入没什么关系,但现代文明其实就是建立在一个收入自洽的逻辑之上的,我们从未见过一个不开化落后的观念里,会迈入发达经济体的收入区间。

一个成熟的社会不仅仅是收入上的收入,一定先是观念和思想上的成熟。

这一点,和日本启蒙教育家福泽谕吉的思想观念是一致的。

要先思想开化,才能够进一步达到收入上的“开化”。

就拿日本地震来说,那位主持人说日本地震震得好,是活该是值得庆幸的,这么一句话下来,这位主持人的社交账号粉丝从几十万上涨到了几百万,翻了十倍不止。

当我们在说那些专家何不食肉糜缺乏对底层老百姓的同理心的时候,我们自己却对隔壁日本的灾难嘲笑拍手叫好,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和这些专家有何区别?

正是这样一种观念和思维,我们离一个现代的成熟社会还是那样之遥远,离理性、智识、善良、对人性的追求还是那样遥远,要想提高收入步入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成熟社会,我扪心自问,我们还差得远。

提高收入,就必然要面临转型的问题,不管怎么转,最终一定是转向一个成熟的社会,这意味着我们的大众需要具备成熟社会的一切必要品质。

在亚洲,和我们相似文化背景的日本和韩国,如今都转型成功,大致上步入了现代成熟社会,在人均收入上也已经是发达经济体的标准,现代成熟社会一定是各项社会因素的制约,互相掣肘。

我们看专家,专家何不食肉糜;对他国灾难战争拍手称快,别人看我们,又何尝不是何不食肉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想提高收入,但我们应该先问问自己,如果思想观念不改变,我们能够转型成功吗?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月薪5000以上的人只有7000万,月薪3000以上的也仅仅只有4亿人,一个14亿人口的经济体,要想在未来提高人们的收入分配,这必然会涉及到转型。

经济模式的转型,或依赖消费、或依赖投资或依赖出口,当然更重要的是,还是内在的转变,我们能否适应西方主导下的贸易体系,这是一个今天乃至未来依然重要的问题。

为什么要去适应他们,那是因为他们的收入更高,消费能力更强。

我们有着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为什么不消费呢?

原因当然是因为月收入在5000以上的只有7000万人,作为对比,二线省会城市的房价几乎都在百万上下,如果以这14亿人的中位数收入来计算,仅仅是买一套房,也需要不吃不喝几十年。

除此之外,老龄化的养老压力、养育子女的教育压力等等,这些都客观导致了消费的困难。

从这个意义上看,眼下我们转型的形势变得更为迫切,转型无非就是做大市场的蛋糕,要想把蛋糕做大,要么是提高市场总量,要么是提高人均收入,而市场的总量则又取决于人们的消费,按照这个逻辑来看,最终我们可能还是离不开全球化的裨益,只有深度参与全球化,才能够帮助我们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仅靠自身,14亿人的收入分配机制,不是一句提高收入就可以解决的,这里面一定涉及到深水区的革新。

而这,才是掣肘我们的关键。

宏观经济结构的变化,这就必然要求我们也跟上变化,可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有时候不论我们如何努力,都难以搬动。

更多的,这需要一个自上而下的改变,一个自上而下的转型,去拉动我们人心的改变。

end.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