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最低占比!中国对美进口发生逆转

来源: 罗sir职话 2024-01-13 21:37:57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771 bytes)

贸易,直白来说就是做生意;而外贸,其实就是和他国做生意,不管是进口还是出口,亦是如此。

过去多年来,国际贸易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比较优势,即一个经济体的劳动力成本的变化,决定了全球贸易的基本变化。

过去是美国,然后是日本,最后是亚洲四小龙,贸易的变化就体现在劳动力成本之上,如今是变成了我们,而随着一系列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贸易所遵循的市场原则,也在发生着变化。

2023年1-11月,美国从我国进口额比去年同期减少20%以上,按年度数据计算,很有可能被墨西哥超越,美国将采购地由我国改为其他友好国家的动向明显。

这是去年美财长耶伦提及对华策略中的一个重要转变:友岸外包。

简单来说就是,过去美国全球买买买,遵循的原则是市场,哪里的劳动力成本更便宜,哪里的商品更廉价,就购买哪里的商品。

而耶伦提出的友岸外包,其实指的就是优先把订单交给美国的友好国家,相同价值观的国家,例如美国的邻居墨西哥,而不再是遵循市场原则。

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贸易数据来看,我国自2006年首次在美国年度贸易占比中跌至第2位以下;2023年1-11月,我国在美国进口总体占比为13.9%,也降至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美国从我国进口在2017年前后达到峰值,这一比例超过21%,与其他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随后特朗普无端发动的贸易摩擦,则让中美贸易大减,而这个趋势也一直延续到拜登上台。

反过来,美国的消费能力可能并没有很大的变化,中美的贸易订单衰减,反而是让墨西哥占了大便宜。

2023年美国从墨西哥的进口额有望刷新历史新高,墨西哥对美国出口的占比自2000年以来将首次成为第一。

这意味着,墨西哥成为替代我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不仅如此,美国从欧洲和东南亚的进口也在增加。2023年1-11月美国从欧盟的进口额刷新了新高,自东盟的进口额虽然同比减少,但仍是历史第二,份额也比十年前翻了一倍。

在电子产品方面,此前美国高度依赖从我国进口,但现在也正朝着其他国家转移。

以智能手机为例,去年1-11月美国从我国进口同比减少1成,从印度进口扩大至5倍;笔记本电脑方面,美国从我国进口则减少3成,越南则增至4倍。

这一系列外贸数据的变化背后,都是美财长耶伦所主导的友岸外包的结果,同时也是耶伦所说的供应链去风险化的部分实践结果。

而这,可能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不是结束。

目前,拜登正在讨论调整新一轮制裁关税,预计今年上半年将拿出结论。围绕纯电动汽车、光伏发电相关产品及尖端产品以外的一般半导体,正在讨论进一步提高关税。

随着两国关系的紧张以及地缘风险加剧,美国对我国的进口量在2023年出现大幅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美国对欧洲、东南亚和墨西哥等国家的进口量显著增加,在各类商品中,又以电子产品进口最为明显。

更重要的问题可能还在于,这到底是一个开始,还是是结束。

作为全球最大两个经济体,美国的人均GDP七万多美元,意味着美国的消费能力很高,未来大概率也还是全球买买买,在全球供应链中牢牢占据着消费主导地位,而我国过去是世界工厂,提供着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基地,必然未来也离不开美国这个最大的买家。

一个是卖家,一个是买家,同时又是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关系自然有理由弄好。

美国容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对我们来说,我们自己也会受到一定的伤害,这是一个没有赢家的局面,或者说有赢家,例如墨西哥和东南亚印度,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我们在美国贸易供应链的地位,他们毫无疑问是赢家。

回顾过去,我们很容易发现,历史上中美两国关系最好的时候,都是我国经济高速腾飞发展的时候。

2023年4月21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发表了对中演讲,其中耶伦说了一句话,她说1980年到2010年这段中美邦交的“蜜月期”,中国经济每年增长高达10%。

耶伦不同于美国的鹰派强势,耶伦作为一个学者型财长,自然也是有着理性在其中的,在那篇上万字的对话演讲中,有软有硬,其中也有着劝说的意味。

例如,耶伦谈到中美恢复邦交后,国内进行了市场化的经济建设,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些都离不开世界银行和其他经济结构所提供的援助支持,以及美国在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支持中国融入全球市场所发挥的作用。

实事求是的说,耶伦这番话哪怕是在一年后的今天,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今天我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多国人貌似就开始飘了,可满打满算下来,我们普通人吃饱饭吃上肉,还不到三十年的时间,而在具体的收入上,我们只有4亿人的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

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如何成为我们的?今天我们的一切经济成就,到底是来自于哪里,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共识,我们就很有可能在一些问题上,犯原则性错误。

经济学家张维迎说,人们对于一些重要问题的争论,经常不是因为对事实的认定有分歧,而是因为不同人对相同的事实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解。

中国经济过去40年高速增长,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可以与之相提并论,这是事实,大家没有分歧,但问题在于,我们为什么取得如此大的进步?

不同的人解释不通,甚至相反。这两种解释就会导致不同主张。

例如,今天很多人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我们自己的努力,这当然没有错,但自身的努力是唯一因素吗?当然不是。

更重要的是,客观来说我们还离不开这样一个全球化下的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否则外资为什么会来?他们又凭什么提供技术给我们?

一切相辅相成,耶伦所说的有一定的道理,在过去40年的高速增长中,我们当然有自己做对的地方,同时也有外部环境的帮扶,两者共同作用下,让我们今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现在,贸易生意似乎越来越不同了,贸易上的数据变化,大体上也反映了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的变化。

美国不同,作为消费大国,是更容易寻找一个可替代的供应链的,而我们的点则在于,由于是世界工厂,预期中的订单消费大头一定是欧美,也就只有欧美能够有如此大的消费潜力,能够承载我们的生产能力。

尽管过去我们经常说,美国内部有很大的问题,美国乃至整个欧洲都在陷入衰退,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人均GDP就是比我们高,而且还是我们的好几倍,且唱衰美国的论调也存在了好几十年,但没有一次不是被证伪。

而美国目前的经济可以说是出乎意料的好,这不是我自己这么说,而是一些国际的大机构也在这么说。

世界银行1月9日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就表示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23年的2.6%降低到2024年的2.4%,连续三年放缓,大多数主要经济体都会面临增长放缓,而美国则经济强劲,联合国在1月4日发表的《202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也是类似的预测。

美国如今的经济表现的确超出了许多经济学家的预料,失业率在历史地位、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历史高位,企业新增数量为有记录以来最强劲等等。

看衰美国,乃至看衰欧洲,最终受伤的一定会是我们自己,答案很简单,我国制造业上下游产业链的相关就业工人数以千万计,如果欧美市场面临巨大的经济危机,我国的就业乃至经济一定会受到牵连。

这一点,2008年的教训已经足够深刻。

这就是全球化的优势和缺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从贸易的角度来看,就是如此。

眼下更现实的问题,就在于寻求共识,尤其是贸易上的共识,对我们来说,失去了美国的贸易份额,要从别的地方取代并不容易,且欧盟的份额也在丢失,这背后具体体现在工厂外贸订单下降,许多工人没有工作。

以东莞为例,在今年放开之后,企业订单就出现断崖式下滑,经济增速在整个广东也垫底,最大的原因就是供给还在,但需求不足了。

数据显示,东莞去年上半年GDP为5262亿元,同比增长只有1.5%,远低于全国5.5%的平均水平,而早在去年年初,东莞还曾提出争取达到6%的增长率。

贸易疲软的背后是工厂订单的锐减,工厂订单的锐减,就意味着就业难、大量的工人可能被迫面临失业。

去年,我国对美贸易出现了下滑,对欧盟大概率也是如此,但这是不是一个开始呢?亦或是结束?

未来真正的关键,可能依然取决于我们如何做,以及美国如何做,求同存异并不难,真正难的是原则和底线乃至价值观问题能否被改善。

否则,我国目前大量的制造产业和与之相关的工厂工人,依然会面临一个较为艰辛的阵痛。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