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改革巨匠厉以宁的四件小事

来源: 中新经纬 2023-02-27 21:13:3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1862 bytes)

2 月 28 日电 ( 薛宇飞 马静 常涛 ) 27 日晚,中国经济学界失去了一位泰斗级的经济学家。

在听闻厉以宁去世的消息后,中新经纬拨通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姝威的电话,这位在外界看来个性飞扬的学者声音低沉,充满了疲惫,似乎是刚刚哭过,当提起悼念厉老的话题时,她不愿多言。刘姝威在微信朋友圈写道:" 没有两位恩师 ( 注:另一位是陈岱孙 ) 的指导,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厉老师改变了我的人生!"

" 九十二岁的老人已在与病魔搏斗的三年中耗尽了精力,严重的心肺衰竭已使他命悬一线……但当恩师离世真的成为事实,仍然让我感到心头一颤,泪水夺眶而出。" 汇力基金董事长、中房集团原董事长孟晓苏说。

像刘姝威、孟晓苏一样深受厉以宁影响,从而走上与经济相关领域的人不在少数。中新经纬联系了多位与厉以宁有过交集的经济界人士,其中不乏他的学生,通过他们讲述的四件小事,来一起领略这位经济学大家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

" 厉以宁是这样看的…… "

中银国际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朱启兵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成立后的第一届本科毕业生。据朱启兵回忆,他 1990 年入读北大本科时,厉以宁已经是誉满天下的经济学家了,但还会坚持每年给本科生开一门课," 印象中尽管已经是北大最大的教室,但每次上厉老师的课都要占座。"

赛富亚洲创始人阎焱在朋友圈的悼念文章中也提到了厉以宁授课的受欢迎程度," 阶梯教室里走道上都站着学生 "。阎焱提到,有次上课,厉以宁谈到托马斯曼的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讲到他们家怎样在竞争中逐步衰落。学生都跟听说书一样,聚精会神。

最让朱启兵记忆深刻的是,当时经济学界有争论的内容很多,但厉以宁讲课从不讳言与之相左的观点,经常是先列举一些其他人的观点,再讲一句 " 厉以宁是这样看的…… ",台下的同学们通常都会在这时候会心一笑。朱启兵还提到,跟着厉以宁上课,学生们最享受的一段时光就是刚开课时没有教材,厉以宁讲起课来会博征旁引。

著名经济学家、北大原副校长海闻在 27 日的悼文中也提到了厉以宁上课时的风采。海闻称," 当年他的课是最受欢迎的课之一,他与我们学生的坦率交流,至今记忆犹新。1981 年我申请赴美留学,厉老师还亲自帮我修改成绩单的英文翻译。"

孟晓苏也向中新经纬回忆说,在厉以宁指导下读研的日子让其终身难忘。" 那时我们都正处在求学进取的青葱岁月,恰逢我国改革理论混沌初开时期。厉以宁教授和一批经济学理论巨匠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学养,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国家发展大计,并推动我们勇于提出改革与发展的思想理论。这些思想创新与理论创新都已融入到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之中。"

用比喻巧解经济现象

全国政协常委张连起对厉以宁善用比喻解释经济学现象的特点赞不绝口。" 厉老有非常深厚的诗词功底,对中国传统文化也特别有研究。所以他在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时,往往有独特的视角,比如他提出过‘搅拌机’模式,用比喻对经济学现象进行透彻地阐释,非常有穿透力。"张连起对中新经纬说。

厉以宁认为,市场是个大型搅拌机,各种生产要素投进去以后,就在里面自行搅拌,这就叫 " 资源配置 "。怎么让大型搅拌机转动起来?在改革开放以后,无数民营企业进入市场,机制灵活,市场这个搅拌机就转动起来了。

中新经纬记者也曾近距离感受过厉以宁的学术魅力。2018 年 6 月 19 日,中新经纬受邀参加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的一场活动,厉以宁就以 " 寺庙卖梳子 " 故事诠释市场创新。

厉以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生产梳子的工厂招了四名推销员,要求他们到庙宇去销售木质梳子。第一个推销员去了后,一把也没卖掉,理由是和尚都是光头,没人需要梳子。第二个推销员去了后,卖了十几把,原因在于他开发了梳子的第二功能,不仅能梳头发,还能用它刮头皮,可以活血、止痒。第三个推销员去了后卖掉了几百把。这位推销员是在庙里仔细考察一番,发现香客们磕头礼佛后头发会有点乱,于是去找方丈说,在佛堂前放几把梳子,香客们头发乱了后可以梳一下,体现寺庙对他们的关心。这样,香客们就更虔诚了。第四个推销员去了之后,卖掉几千把梳子。这个推销员找到方丈说,庙里经常有香客捐钱、送东西,可以把梳子当做礼品进行回赠。普通的木质梳子没人要,可以进行适当加工,前面刻上寺庙的历史、背景,背面把庙里最好的对联刻上去,方丈再签上几个字,这就是纪念品了。

他总结道,一个产品成功的关键在于功能的开发," 连木头梳子都能够打开大市场,还有什么不能打开呢?" 他还说:" 中国有一句古话‘失败是成功之母’,但现在看,这个观念也是不准确的。因为如果没有创新,上一次的失败只会导致再一次的失败,只有通过创新、改变思路,才有可能实现成功。"

耄耋之年手写演讲稿,开会提前到

厉以宁严谨、勤奋的治学精神,一直深受外界钦佩,他也是为数不多的在 80 岁乃至 90 岁时,仍活跃在学术舞台的泰斗级学者。

" 厉以宁老师真正的是‘做学问为人师,做事情为世范’的典范。"Co-Found 智库秘书长张新原对中新经纬说。张新原曾邀请过厉以宁参加其智库协办的经济论坛讲座,据他回忆,在沟通演讲内容时,厉以宁会多次主动询问听众的关心点在哪里,如何深入浅出地让大家都能听懂,题目和内容都会几经修正。他既会耐心地回答听众提出的问题,也会平易近人地与大家讨论交流。

最让张新原感动的是,厉以宁在八十多岁高龄时,仍然认真地用手写稿写满几页纸的演讲提纲和内容," 字迹苍劲有力,洒脱飘逸,黑色笔迹清晰易读,红蓝色标注深刻显眼,经济学的各种逻辑跃然纸上。"

对于手写发言稿的细节,张连起也是记忆犹新。他对中新经纬称,厉以宁参加全国政协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以及专家座谈会时,他曾多次在会前与厉以宁有过交谈。" 厉老是一个特别认真、特别严谨的人,发言稿都是手写,细密而清晰。" 张连起说," 当时厉老已经八十多岁了,每次开会都会提前到。"

桃李满天下,给毕业生手写寄语

" 心寂寂,念休休,沉沙无意却成洲。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这首厉以宁 1955 年大学毕业自勉的词也是其一生的侧面写照。他人生中超四分之三的岁月都在北大度过,一手创办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数十载潜心治学,可谓 " 桃李满天下 ",学生遍及政界、学界、企业界,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所在领域的佼佼者。

对治学一生专注的厉以宁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学生。刘姝威说:" 我在北大学习期间,厉老师提出的一些经济学观点,尤其是中国经济改革的观点引起了一些争论。作为学生,我能感受到厉老师当时承受的压力。当时,厉老师用充足的论据和严谨的理论坚持己见,为中国经济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厉老师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我,改变着我。"

朱启兵虽然跟厉以宁接触很少,仅限于作为学生听师长讲课,但职业选择却与他有一定关系。朱启兵称,厉以宁早期著作《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将经济学称为社会启蒙的科学,让其振聋发聩,可以说是支持他一直从事经济相关工作的原因之一。朱启兵毕业那一年,厉以宁和北大光华基金会董事长尹衍樑均在学生们的毕业册扉页上手写了寄语。" 莫道前路多荒草,从来新路新人找 ",这是厉以宁写给朱启兵的。朱启兵还向中新经纬分享了厉以宁给其他同学的寄语:" 心正道宽,笑问人间行路有何难?"

厉以宁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95 届 ( 90 级 ) 本科毕业生纪念册上的题词之一。来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95 届毕业生

在厉以宁的诸多成就中,股份制改革是最被外界津津乐道的,因此,他也有了 " 厉股份 " 的称号。

厉以宁认为,适用于中国工业和企业的改革思路决不是价格改革,而只能是产权改革。产权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产权界定、产权清晰和股份制改造。

然而,股份制作为深化改革的建议远不是那么顺利的。厉以宁曾在一篇回忆文章说,直到 1992 年春季邓小平 " 南方讲话 " 在报刊上公开发表以后才发生变化。之后,厉以宁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起草小组组长。从 1992 年算起,大约用了六年半的时间,才提出送审稿,供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终于在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上以高票通过了证券法。

2018 年,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之际,厉以宁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被授予 " 改革先锋 " 称号。

已故著名经济学家曹凤岐和厉以宁一样,都是中国股份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和重要贡献者。他曾在厉以宁九十华诞的时候写下一首词来简要地总结厉以宁的成就:风雨兼程就是秋,千弯百折不回头。股份多元促企改,城乡一体谋统筹。建学院,盖大楼,振兴管理正时候。教书育人尽心力,喜看英才遍神州。

厉以宁逝世后,多位学者都给出了极高的评价。经济学家张维迎说:" 他代表了中国经济学的一个时代,也带走了一个时代!"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说:" 厉老师在八十年代对西方经济学的介绍启蒙了一代人,他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考和建言展现了深刻的理论洞察和巨大的突破时代的勇气!"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说:" 厉以宁先生是中国改革的推动者、践行者,股份制的倡导者,在理论的引入、创新和实践的总结、突破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没有厉以宁先生,我们在很多领域可能还处于摸索和犹疑当中。"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