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都在谈论的MBTI,只是虚假精神泡沫

来源: 文化产业新闻 2022-04-04 00:40:00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9995 bytes)

近日的微博热搜榜上,经常出现与 MBTI 人格类型相关的词条,热度最高的一个还冲上了热搜第一。不知何时起,全网都在谈论 MBTI。



朋友中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

"INFP 好奇心重,经常沉浸在深思中,喜欢独处,我就是很典型的 INFP 啊。"

" 我觉得 ISFJ 的人很好哎,很会照顾别人。"

"ENFP,我竟然和爱因斯坦是同一种人格类型!"

就连虚构的动漫人物都没能躲过。



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 MBTI,甚至连朋友聊天都是围绕着 MBTI,这个不被学术界认可的 " 伪科学 ",如何成为众人信仰?为何能让人深深陷入、无法自拔?



频上热搜背后的生意经

牛津大学文学系副教授米尔维 · 艾姆蕾在 2018 年提到,《财富》榜 100 强公司有 89 家在不同阶段对员工进行性格评估,性格测试产业已经形成约 20 亿美元的市场。拥有 MBTI 正版版权的 CCP 公司,每年能创造千万美金的收益。而这套商业模式,很快就在国内生根发芽。

在豆瓣搜索关键词 MBTI,点击排在第一的小组,置顶的简介梳理了一份 MBTI 发展史,认为目前正处于第五阶段;前四个阶段,列举的代表人物是荣格、迈尔斯母女等,该小组组长的名字出现在第五阶段。进入他的主页,挂着一个微信支付二维码,花 5 元就给人做性格判定," 若有更多问题,请续费 "。





在网上搜索 MBTI,排在前头的若干测试链接,全部来自各种互联网心理服务机构。随便点开一个链接,都会显示 " 立即测试 "。可当你完成几十上百道题目后,就会发现需要扫码付钱以获取测试结果和详解。这笔费用,从几元到百元不等。短视频平台上,亦是如此。





还有一些店家,直接在电商平台和二手交易平台上出售性格测试题或是解析,9.9 元、19.9 元 …… 免费的当然也有,但首先得关注公众号。

靠着搬运测试题,或是提供解析等增量服务,年轻人热衷的 MBTI,正在成为赚钱、引流的工具。这其中有纯粹的商人,也不乏专业人士、爱好者。

商业还是科学?学术禁忌 " 伪科学 "

事实上,MBTI 这份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人格测试,虽然在全球商业世界都广受追捧,但一落到心理学界,讨论的声音就小了起来。

有着全球新闻界媒体百科之称的美国新媒体 VOX 对此进行了揭底。在 VOX 看来,MBTI 测试其实毫无意义。

一方面,作为发明者的迈尔斯母女,既没有接受过心理学的正规训练,也没有在学术机构工作过,她们只是全职家庭主妇,是业余的小说家和精神分析师,和心理学家毫不沾边。

另一方面,就连荣格也曾跳出来写信指责这对母女,在研究方法不科学的基础上,结论也不可能靠谱。荣格本人也强调过一个事实,他的 " 八维人格 " 理论不具备实践意义,纯粹是自己根据多年当精神医生的粗略临床观察所作的总结。

该理论主张更详细的阐述是:如果你被归类为这一种类型的人,这意味着该类型在你的外显行为表现上占据了上风,而跟它对立的类型则潜藏在潜意识中,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人应该去了解和发展潜藏的类型,让内外达到平衡。

总结起来即是," 人类可以被分成八种类型,但每个人都应该是一个例外 "。荣格认为,机械地确定自己人格类型的心理学测试,本身就是违背心理学原则的。

另外,CPP 的董事长 Carl Thoresen,同时也是斯坦福的心理学教授,在职业生涯中发表了至少 150 篇学术论文,却没有一篇提到 MBTI。

Thoresen 曾对《华盛顿邮报》承认," 自己从未在研究中使用 MBTI,因为很多学术上的伙伴是质疑它的。"

正如《华盛顿邮报》所评论的那样,在学术界公开赞扬 MBTI 测试是一种禁忌,公开贬低它同样是一种禁忌。它虽然不科学,但它是你或你的恩师,从事的利润丰厚的副业。

一则成功的商业营销案例

这样一份在心理学界看起来毫不科学的测试量表,究竟为什么会被广泛推崇?

事实上,MBTI 测试虽然不是专业的心理学量表,但它却是一则成功的商业营销案例。

这要从 MBTI 测试走红之初说起。

1930 年,迈尔斯母女在经济大萧条中难以再靠写小说为生,于是她们便打起了 MBTI 测试的注意。最初,这对母女将 MBTI 测试成功兜售给了刚刚成立不久的战略情报局,随后又称热打铁,说服了四十多所医学院借此招生。

一番操作后,MBTI 测试名声打响,连通用电气、标准石油公司和贝尔实验室都开始采用此测试招聘和构建团队。

这一期间,还离不开威廉 · 怀特的推波助澜,这位著名的社会学家在其 1956 出版的畅销书《组织人》中,曾大肆推荐企业采用 MBTI 测试。

《性格经纪人:MBTI 的奇怪历史和性格训练起源》的作者 Merve Emre 研究 MBTI 测试多年后发现,从诞生之初,MBTI 测试就是塑造组织人的完美工具。"MBTI 测试使人们坚信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是完整的,工作和灵魂是契合的,从而强化雇佣管理特权,消解群体抗争的欲望,最终在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同时,还可以遮蔽工作带来的异化感。

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进行 MBTI 测试时,虽然会有被贴标签的感觉,但并不会感到被冒犯,即便被测出是偏向敏感和内向的人格类型,也会有被取悦的感觉。

现在社交媒体下 " 定义 " 自我

一个人多次测试结果可能不同,并且我们对 MBTI 的科学性抱怀疑态度,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是热衷于谈论 MBTI,为自己贴上人格标签?

" 认识你自己 ",这句早在千年前就被镌刻在阿波罗神庙墙上的箴言,正在当代媒介、尤其是社交媒体的浸润下,焕发出新的时代特征。

从个体角度出发,我们 " 从外向内 " 窥探的需求通过 MBTI 等各类人格测试被放大," 认清自我 " 不仅是合理的,更是必要的。而在这个人人被社交网络串联的时代,人格测试更具有社交属性,MBTI 这一 " 统一标准 " 成为新一轮的社交货币。INTJ 不必非找个 ISTJ 做好朋友,只要你懂 MBTI,大家都是好朋友。

再者,有学者指出,MBTI 提供给人们一种 " 极度舒适的虚构 "。一方面,当 " 我是谁 " 这一命题具有了一系列与生俱来的答案,这意味着你不必为你是谁而道歉。另一方面,MBTI 本质上提供了一种既能彰显个性的、却又温和不冒犯的语言,这种语言把个体圈养在舒适圈,并暗示他们:嘿,你可以遵照自己 " 原本 " 的样子来活,无需改变,也无需承担任何责任。

结语:

MBTI 风靡所映射的,是当代年轻人对于生活迷茫而寻找寄托。星座、九型人格、MBTI…… 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工具去寻找认同感。但是,且莫过于较真这些 " 伪科学 ",好玩为主,有趣至上即可。

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复杂且难以具象框定的,我们唯一真正应该去追求的那个标签,是我们自己。看见自我,也看见身边的人,站到高处去看,也俯下身子去看。在爱 " 具体的人 " 之前,需要先看见 " 具体 " 的人。

存在即合理。MBTI 对于身处圈内的人来说,或许有着无可替代的精神意义。但或许,不理解 MBTI 的人还挺幸运的,因为他们不需要靠这个知道自己在人群中既不孤独也不古怪。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