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广场协议的历史真实根本暴露了【美元霸权运作】的伪命题,伪理论

来源: F0069 2018-12-08 18:26:4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8540 bytes)

日本广场协议的历史真实根本暴露了“美元霸权运作”的伪命题,伪理论

昨天我已经分析,墨西哥危机80年代如何成为,之后未来系列金融危机的导火线,及其【试金石】。我今天在看《经济全球化》第八章【工业国的合作】页234直到页241内容中,我就发现了——对美元霸权运作的理论阐述【致命打击】的“论述”

其中的论述,也同时瓦解了传统观点之中,关于【日本广场协议】背后的美元霸权的“历史意识”

实际情况【完全不一样】。如果您们看了以下我摘录的【整段】大篇内容就直到——历史的篡改,恶毒过“流传着的”货币霸权的传统理论

因为太长了,所以在整段抄录之前我必须先“跳到”最后一个段落中,比较明显的【证据】,当做给与您们一个提前的“历史认知”——

页241之中叙事到

这段叙事之前的背景是基于了——关于1987年10月19日华尔街指数下跌了508点,引起了“交易所的破产,却加剧了美国人对世界经济增长戏剧性减慢的担忧。。。”之际,最后段落就这样开始

——不是德国与美国之间的唇枪舌剑,而是别的政治事件所引起的信任丧失使得交易所行情下跌。“这种破产是由七国集团内部的争吵所引起”这个事实,对于合作的前景与前途是存在影响的,并且同时也使得盈余国家更加敏感了。曾打算提高贴现率以便对付通货膨胀迹象的日本银行,面对美国以及欧洲对德国为此所采取的小小措施所作出的强烈反应,就望而却步了。在美国的外交与“游说术”不能够促使日本进行扩张之处,金融的恐慌与惊慌失措,就取得成功。。。

每次谈到1985年在美日贸易战意义上的【日本广场协议】,往往好像就是关于:美英日德法“五国”在美国压力之下,【五对一】针对日本的不公平局势

不过这里偏偏就看到了几个不同点

第一,从——曾打算提高贴现率以便对付通货膨胀迹象的日本银行——的描述之中,根本【看不到】日本自己觉得被“欧美同盟”所压迫的迹象

第二,真正的问题关键就在——“这种破产是由七国集团内部的争吵所引起”这一个政治事件所引起的信任丧失使得交易所行情下跌

第三,日本的【失去的十年】完全是基于这个“心理恐惧”——曾打算提高贴现率以便对付通货膨胀迹象的日本银行,面对美国以及欧洲对德国为此所采取的小小措施所作出的强烈反应,就望而却步了

从这里看得出了,是G7集团的【内部争吵】导致了87年的华尔街危机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或者什么样的美国舆论,竟然把87年的华尔街危机就【外溢到】这样的“思想意识”——即存在着:加剧美国人对世界经济增长戏剧性减慢的担忧

明明是【七国集团内部争吵】的原因为什么会在美国人那里变成——加剧了美国人对世界经济增长戏剧性减慢的担忧——这种意识呢??这是有趣的思考切入点

那么,【七国集团】又是在什么历史意义之下“产生”的呢??这个是在我摘录《经济全球化》第八章之前,须进行的——历史铺成

七国集团G7,是经过系列的国际规则变化而“需求出来”的。这是从232页直到235页【部分段落】之中,可以综合出的“历史视野”。看看几个段落的【描述】

——。。。。苏联干涉阿富汗的恶果,漫长的两伊战争,这一切要求重要的西方国家团结一致,但是一般来说,这对于经济政策的确定意味着什么,却是暗昧不明的。“七国集团”的领袖会议,虽然也被称为经济会议,但是大都在研究安全问题。拖延了很久以后,才产生了在金融和经济事务上寻求更多协调的愿望与要求

这段叙事更突显了,【欧美关系】并不是什么“固定的模式”,实际上是在苏联时期,以及两伊战争,才慢慢地【需求上的团结】——意味着,若没有苏联及其之后的美苏争霸的话,也许欧美关系“在历史上”就一直分裂之中

——。。。固定汇率不能够应付70年代早期的动荡,也不能约束各个国家的。由高峰会议促成的扩大货币量的实验,随着1978年的“波昂会议”达到了顶点,而堪称通货膨胀加速器,这种实验使得国际协调的凯恩斯主义威信扫地,声名狼藉。但是“让国际金融往来听任市场的摆布”这种思想,却在1982年的债务崩溃中寿终正寝。。。每种答案都有自己的信徒;然而对任何一种答案都没有共同的看法。。。。经过长期的试验阶段以后,一项以货币协调为目标的提议,就在1985年的“普拉扎协议”以及在1987年的“卢夫尔协议”之间促成了独树一帜的国际谈判活动。80年代初期,美国有能力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置之不理。可是后来受到市场的震撼,就产生了这样的担忧:这种市场究竟会造成什么灾害。从此以后,美国便开始考虑回到机构化,国际性纪律上来。

从这里有好几个观点【足以颠覆】了美元霸权理论的“荒谬思维”

第一个观点:

——1978年的“波昂会议”达到了顶点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扩大货币量的实验。。。。”

这里完全【推翻了】美元霸权理论中一个观点:美国靠着“印钞钱”来洗劫国际社会

看来,【货币量化宽松措施】,从来不是美国,甚至美联储的“专利”,更不可能作为——美元霸权的“低廉成本战略”的组成部分

1978之前,【各国】在面对通货膨胀的“格局”之下,就已经把“扩大货币量的”当做了【政策实验】——所以没有必要【首先是】美国施压的历史意义

第二个观点:

——经过长期的试验阶段以后,一项以货币协调为目标的提议,就在1985年的“普拉扎协议”以及在1987年的“卢夫尔协议”之间促成了独树一帜的国际谈判活动。

这个论述更加证明,1978年波昂会议期间的【扩大货币量】实验,更多是【民族经济政策】,不是由于美元流动性造成的“压力结果”

只不过出于——国际谈判活动的技术需要——之前的民族经济政策,必须到了在1985年的“普拉扎协议”以及在1987年的“卢夫尔协议”之间,扩大货币量才促成【共识上的】协调政策

85年到87年,好像也是美苏冷战争霸期间的【关键博弈】,当中就发生了阿富汗战争,以及两伊战争。以至于当时的欧美世界,才觉得必须团结成【G7七国集团】,不过仅仅考虑到了更大意义的【安全问题】,而首先不是因为文中提到的——在金融以及经济事务之上,寻求更多协调的愿望与要求

于是,对G7集团而言,货币量化宽松措施只不过是一种,【以货币协调为目标的提议】这样功能——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诸如:推高资产价格,增加货币供应量,或导致了全球债务率等手段

这些,只不过量化宽松后的——“银行圈子”之内采取普遍做法的——后遗症

并不是相关货币政策【追求的】因素

第三个观点:

——。。。。而堪称通货膨胀加速器,这种实验使得国际协调的凯恩斯主义威信扫地,声名狼藉。但是“让国际金融往来听任市场的摆布”这种思想,却在1982年的债务崩溃中寿终正寝。。。每种答案都有自己的信徒;然而对任何一种答案都没有共同的看法

这里暴露了,从78年前后作,为扩大货币量的【民族经济政策】的各国实验阶段,直到1987年的“卢夫尔协议”,扩大货币量才促成【共识上的】协调政策

在这段【改变】期间,却经历了两个两极化的转变——
通货膨胀加速器使国际协调的凯恩斯主义威信扫地,声名狼藉。

但是,1982年的债务崩溃,也是“让国际金融往来听任着市场的摆布”这种思想寿终正寝

这样说的话,即使是个别欧洲国家的扩大货币量的【政策实验】,也经历针对关于货币供应的从,凯恩斯主义到所谓——“让国际金融往来听任市场的摆布”这种思想——的【理论选择】

看来,当时的扩大货币量的民族经济政策,同时有文中提的——每种答案都有自己的信徒;然对任何一种答案都没有共同的看法

这句话,更加让那些【坚信美元霸权运作】的“意识形态信徒”,完全不能接受的

因为,如果连【美元流动性】都可以是——每种答案都有自己信徒;然而对任何一种答案都没有共同的看法

那么,所谓【美元霸权】岂不是理论自身的“一种理论选择”,而不是实际的,历史上的【国际两极化选择】的实际状况吗??

第四个观点:

——80年代初期,美国有能力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置之不理。可是后来受到市场的震撼,就产生了这样的担忧:这种市场究竟会造成什么灾害。从此以后,美国便开始考虑回到机构化,国际性纪律上来。

以上这段叙事之中的:80年代初期,美国有能力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置之不理,这个简直具有关键杀伤力【推翻】,美元霸权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思想组成部分:

第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背后拥有美国影子的操纵

第二,美元霸权是接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包括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的“霸权机构”,为美元服务

在八十年代初期,美国【往往有能力拒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提议”,只不过到了85年之后的“华尔街危机震荡”后,美国才——便开始考虑回到机构化,国际性纪律上来。

从这一个反面推理,如果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元霸权的开始,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主要关键推手】,那么就不可能存在——墨西哥债务危机的金融导火线

更加不可能【美元期望】墨西哥债务能够透过——间接导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权力重组】——帮助墨西哥甚至拉丁美洲“连锁债务危机”的解决

更加有说服力的理由就是,当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动荡的国际经济管理”中已经成为无法解决国际问题甚至民族政策冲突之中的【象征形式】,这时墨西哥债务危机的“起源”——完全就是在于,国际上已经流行的:靠着贷款更多,来帮助解决“本国内部”失衡的社会矛盾

布雷顿森林体系如果真的在70年代就代表“问题不可解决”的话,国际社会上为什么还有关于【紧急贷款】这个普遍的“债务解决方案”的呢??

70年代也是“石油危机”的时代。石油美元刚刚成立的,国际社会又【各自为政】,各个民族经济政策存在矛盾不可调和——美国还要“去美元贷款”给随时可能债务破产,并威胁美元霸权也破产的债务国吗?

(二)

在进行历史铺成以便说明西方G7集团真实的历史定义,从而直接针对美元霸权理论的【错误历史学】,现在就来“摘录”为什么说,美元霸权理论在论述架构上,是【伪理论】的本质性原因。

摘录以下长篇段落之前,我先来总结一下其中的历史意义的关联

二战过后,全球,尤其是欧美世界就陷入不同严重程度的【通货膨胀】而导致了国际社会在——如何建立新型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国际秩序——就存在了,国家政策与其决策自由之间的矛盾甚至冲突。而当时的通货膨胀往往就是催生出各个国家都在乎自身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

换句话说,当时的债务问题不是因为货币问题,乃是【通货膨胀问题】的历史意义——不要忘记了,二战之后国际社会上就不存在【货币形式】了以至于说明了,通货膨胀的定义,就不是来自于货币的定义,而来自当时的【国际收支崩溃】的历史格局了

就是因为通货膨胀率不是来源于货币政策的后果,所以当时解决通货膨胀的【理论选择】就只能是徘徊在所谓的——国际协调的凯恩斯主义或,“让国际金融往来听任市场摆布”两者之间的【理论选择】

至于为什么国际社会发展成,以美国为中心及其【风险集中地】,起始点就在美苏争霸期间,雷根政府在对抗苏联之际,为要【同时】在经济领域以及“实力政策领域”筹措资金,所以利用了当时——国际资本市场上无限的“货币供应量”

国际资金全部流到美国的【冷战政策的结果】就是,美元汇率大幅度升值而造成了,从美元市场,到当时国际金融——严重的【市场扭曲】

并且,当时美元汇率只【兑】日元与德国马克,以及英镑罢了。美元货币还没有“全球化”

所以,随着【汇率恶化的风险】美国就只能变成——对贸易赤字进行调整唯一步骤罢了

美国这样的“财政金融政策”,结果就在81年,82年,83年三大七国集团峰会期间,引发了【激烈的】纷争与分歧。当时,德国还是区分为东德与西德。西德总理施密特当时在峰会上就说“我们必须减少对外来资本的需求以便各国中央银行能够降低利率”

后来随着80年代中期【全球不平衡的成长率】,经济问题及其连带的深刻政治性问题,开始更加“相互联系着”

当时评论家或者观察家就发现,例如西德与美国不合作,那欧洲就会面临政治威胁;例如,美国在冷战期间在军事开支比例,苏联后期改革政策的开始,甚至之后出现了美苏之间安全对话,这一切都【让欧洲】觉得自身被排除在外的可能性

就是如此这般的——经济和政治之间的紧密联系,有人甚至建议:利用着这样的联系,让欧洲人和日本人至少承担起【由美国负责安全事务】产生的费用

不过1985年2月25日开始,外国人不知道什么原因竟然【决心】存款转移到了美国,以平衡“美国赤字”。从而导致了美元与其日本的汇率已经贬值到1:263.5。而与德国马克的汇率为1:3.47,达到顶峰

从5月27日起,日本银行和联邦银行就设法通过强有力的干预,来进一步压低美元汇率

而在9月20日至21日欧洲人召开了【卢森堡部长会议】,原则上赞成了——在汇率市场之上进行干预这种方式,以“回应”日本和美国降低美元汇率的提议

也许就是因为日本和美国两大中行所采取的【联合】压制美元汇率,所以才有国际社会之上“认同”(不一定是“共识上的”)的——美日同盟这一个历史意义

【美日同盟】在85年那段期间,首先是与“七国集团”形成原因一样,具有了作为【安全问题】而“聚集起来”的含义,之后才有从安全领域进入到了所谓的经贸合作,政治协同的作用

但是,【美元升值】也是促成了七国集团之中的【矛盾冲突】,——正如在美苏争霸期间,西方世界才在安全问题上“聚集”成了七国集团G7一样

正是因为【七国集团内部冲突】,才引发了之后华尔街崩盘危机,可以说是【美元升值加剧】促进了这次危机的。只是G7的内部冲突,是市场震荡的催化剂,是经济之中关键的【政治因素】影响力。尤其当时的西德与其美国之间在“压低美元利率问题”上的分歧,西德总是坚持保持着西德国内的【低汇率走势】

这一点,就不可能在所谓《日本广场协议》中,关于【美元霸权理论】所能够——透露出来的“真实历史”

而西德与美国的【内部冲突】,引发的连锁效应:“曾打算提高贴现率以便对付通货膨胀迹象的日本银行,面对美国以及欧洲对德国为此所采取的小小措施所作出的强烈反应,就望而却步了”——这才是【推动了】日本失去了十年的经济危机的“历史本质”

不是广场协议,针对日本。而是七国集团的【内部冲突】,让日本市场并相关的“日本中行”在打算提高贴现率以对付通货膨胀之上的望而却步,是这样的【事后恐惧】才导致日本自身的“失去十年”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总结,所谓【美元霸权运作】,可能是“仅仅”作为一种帝国主义影响而“被杜撰”的理论产物而绝对不是【历史产物】

那么,是什么【理论前提】,或什么
历史意识形态,把——发达国家等价于【帝国主义形象】,从而认为一切货币政策,金融政策,就“等价”发动美元剪羊毛的【错误思维】的呢?

只有【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在共产主义【政治意识形态】之中,不论在哪一个“国家形态”:美国的,欧洲的或者“亚洲主要大国”,才会把【美元流动性】,等价于美元霸权运作机制

政治上,最在意,也最“禁忌”的恰恰就是【主导权得失心】,所以才产生了国际社会上“流传的”——定价权或者话语权,博弈等诸如此类“大块头”的吓人的理论产物

好了,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以下《经济全球化》之中,关于日本广场协议的原文段落(历史段落)吧

——(页234)

80年代中期情况较和谐,其原因在于主要工业国家政策的区别,比80年代初期的更小。这时出现某些可以称为新的共识的东西:关于价格稳定,或成长,平衡的对外关系,自由贸易和资本的自由往来的重要性共识。批评家甚至已经开始称为“垄断主义”,即对政策一定态度的垄断。这种的共识改善了协调与合作的基础

(我注明:网络上一直“标签的”什么美国霸权,西方霸权,可能就来源于以上的【垄断主义】的历史误读,却成为“西方政策”的共识协调基础)

()可是80年代初期,有一种新的政治思想,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置于一种方针上,这种方针歪曲篡改全球成长的分布以及全球国际秩序:美国吸引了世界其余地区可观的一部分存款。起初事情看上去仿佛是这样的:因为雷根政府既要在经济领域,又要在实力政策领域筹措资金,既要低税收,又要进行“星际大战”,所以美国才准备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上无限量的货币供应所开辟的那些新的可能性

()其结果就是美元不断升值。1981年7月至1985年3月之间美元对日元升值18.1%,对德国马克升值94.5%;对英国英镑升值122.6%。在购买力平价的基础上,这种汇率比价起了日愈严重的扭曲作用。。。。。随着美元的飞升和国际收支的恶化,突发性的崩溃日愈临近了。无论是美国国内,还是美国外部的观察家都十分担心会出现金融危机,说不定某个时刻利息落差就再也不足以弥补汇率恶化的风险,这种恶化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变成对贸易赤字的调整。在这个节点上,外国人将其存款转移以便平衡美国赤字的决心将不胫而走。到这时美国同样将不能调高自己的储蓄率,以便借此来弥补所产生的亏空及漏洞。财政上的结余将向下运动。也不会有资本转移,因而美元就将以极快速度下跌

——页235

美国财政金融政策的影响在“七国集团”的“渥太华会议”(1981年),“凡尔赛会议”(1982年)和“威廉斯堡会议”(1983年),以及“五国集团”财政部长的多次会议上,挑起了激烈纷争和分歧。西德总理施密特说“我们必须减少对外来资本的需求以便各国中央银行能够降低利率”。高昂的利率,给开发中国家带来其债务上的困难;但也在工业国导致了严重的紧缩与衰退

【更大的汇率稳定性】(新标题)

()随后几年的讨论围绕着国际收支平衡问题进行。能否通过谈判将一套规章制度变成在国际上有约束力的,该规章制度能否导致更稳定而更持久的结果?不平衡之所以成为问题的,其部分原因在于:必须为其提供资金。

(我的理解:我看到这里就觉得美国特朗谱一直控诉着的,美国对中国等其他主要大国的【贸易逆差】,是否也反面“要求”美国以外的【贸易顺差国家】,必须为“美国赤字”提供资金以便文中前面提到的——外国人将其存款转移以便平衡美国赤字的决心)

()展示80年代中期政治困境的途径产生于不平衡的成长率,这种成长率要求成长不大的国家进行干预:美国以外更高的扩张率,诣在推动投资并借助投资来提高出口(包括美国的出口),并以这种方式来消除不平衡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机关刊物《展望》,於1985年也向欧洲人建议降低税收。“欧洲委员会”这样认为:“欧洲和日本应该准备,适当的增加本地的需求来支持国际贸易的活力”

()成长率的差别,不仅仅提出了经济问题,而且也提出了深刻的政治性问题。自从60年代晚期的冲突以来,这种联系?比过去更清楚地显示出来:假如西德与其美国不合作,那欧洲就会面临政治威胁。面对美国对军事开支在财政赤字中所占比例的担忧,面对着苏联后期改革政策的开始,却出现了美苏之间的安全对话可能将欧洲排除在外的可能性。有人甚至建议:利用着这样的联系,让欧洲人和日本人至少承担起一部分美国负责安全保护所产生的费用

()1985年2月25日,美元与日本的汇率已经贬值到1:263.5。而与德国马克的汇率为1:3.47,达到顶峰了。从5月27日起,日本银行和美国联邦银行就设法通过强有力的干预来进一步压低美元汇率


()欧洲人一次在9月20日直到21日召开【卢森堡部长会议】,以原则上赞成了——在汇率市场之上进行干预这种方式,以“回应”日本和美国降低美元汇率的提议。第二天就在纽约的普拉扎饭店召开了五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总裁的会议,这次会议是出乎预料的。这种展示性,公开协调的张扬和宣传,其目的在于:在外汇市场上获得心理效果与影响。“协议”规定用180亿美元耗时6个星期,对美元汇率进行集中干预,这笔资金由美国,日本以及欧洲五国集团成员各筹措其中三分之一

()。。。。1987年2月21日至12月5日五国集团在卢夫尔召开了会议,在这次会议之前,法国与美国之间进行了讨论。法国政治家长期以来就具有施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倾向了。。。。1985年底,法国人起早了一份名为“国际金融制度改革”的目标领域计划。。。。德国人和日本人都不喜欢实行固定差额制,德国人就是出于原则而不喜欢,日本人是由于以下原因而不喜欢:法国人的建议使得日元上升超过150点大观,这次会议就【平均汇率】的这条基本原则达成了协议:1美元比1.825德国马克,与比153.50日元。。。。。

()事实上作为国际讨论结果的一定程度的成长出现了。在1987年4月所召开的“七国集团”会议上,日本通报了:它将投入400亿美元来刺激经济的。于此相反,德国依然持不服从的态度。早在1986年,贝克就已经抱怨了“西德的不合作的态度”。。。1987年10月间,德国与其美国在经济政策上的紧张关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年会上,贝克再次谈及国际性扩张的必要性:“德国,日本以及其他盈余国家也务必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具体办法就是它们奉行促进成长又不会引起了新的通货膨胀的政策”。汇率就变成为更高成长的强制手段

()1987年10月19日华尔街指数下跌了508点,交易所的破产,却加剧了美国人对世界经济增长戏剧性减慢的担忧。。。。不是德国与美国之间的唇枪舌剑,而是别的政治事件所引起的信任丧失使得交易所行情下跌。“这种破产是由七国集团内部的争吵所引起”这个事实,对于合作的前景与前途是存在影响的,并且同时也使得盈余国家更加敏感了。曾打算提高贴现率以便对付通货膨胀迹象的日本银行,面对美国以及欧洲对德国为此所采取的小小措施所作出的强烈反应,就望而却步了。在美国的外交与“游说术”不能够促使日本进行扩张之处,金融的恐慌与惊慌失措,就取得成功。。。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