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发现与世界的发现”:人文主义思潮

来源: aa123 2009-02-17 18:16:01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972 bytes)
14至17世纪西欧的文艺复兴,是在人文主义思潮的促激下展开的。因此,要深刻地理解这一思想解放运动,就必须弄清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底蕴。

“人文主义” (humanism)的产生与当时在大学中兴起的修辞学、哲学、民法学、医学、天算学等“人文学科”密切相连。这些学科都与中世纪神学相对立,以讲授希腊、罗马的古典学问为特征,以有益于人的现实生活为职志。传授与研究这些新知识的新兴文化群体,被称之为“人文主义者”,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被后来的历史学家概括为“人文主义”。尽管人文主义者的文化、社会活动不尽一致,但却有着共同的人生与社会理想。他们根据现实社会变动的要求,掀起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启蒙思潮。

人文主义是作为中世纪神学的对立物而出现的。在中世纪的西欧,附庸从属于封君,帮工依赖于行东,农奴受制于领主,整个社会都处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严密网络之中。与此相应,天主教神学鼓吹蒙昧、禁欲主义的“神本”说教,要人按照神意的安排与教会的训导,安贫守份,绝对服从。这样一来,人们毫无独立性与自主性可言,丧失了个体的价值与尊严,也被剥夺了追求世俗生活的权利。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开始进行反神权、反封建的斗争,要求进行思想观念的更新。受新时代的感召,人文主义者在思想文化领域积极地除旧布新,提出了“个体本位”的人本思想,即一切以个人的意志、利益与欲求作为人自身观察、思考与判断万事万物的价值标准或是非尺度。

针对教会蒙昧主义的“神本”的理论,人文主义者大力颂扬人的伟大与尊严,肯定人的个体的价值与权利。他们吸取古典文化传统与基督教神学传统中的某些思想营养,创造性地以“借神颂人”的理论形式来阐发自己的理想。在14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就宣称人是高贵的,因为上帝在造物之初,就赋予了人“意志自由”,使人“为自己而生存,而不是为他人生存”。享有“人文主义之父”之誉称的彼得拉克,对人的个性尊严也作了有力褒扬。他强调,“宇宙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上帝为了人类的世俗生活而造就的东西”。因此,人应当依靠其自主的行动与思考来主宰世界。16世纪的英国著名人文主义戏剧家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一剧中,用抒情诗般的美丽语言如此地讴歌道:“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类似这样的言论,可以说在诸多的人文主义作品中举不胜举。值得注意的是,征诸史籍还可以发现,15世纪的佛罗伦萨,一些人文主义者更是用夸张而华美的古典修辞学风格,同专论的方式将这种“借神颂人”的主张系统化与理论化。曼内蒂的《论人的美德与尊严》就堪称典型。在该著中,曼内蒂以《圣经· 旧约全书》的第一章第二十八节中的内容为依据而宣称,“上帝是把人作为最美丽、最诚实、最富有和最终是最有力量的创造物所塑造出来的”。上帝不仅赋予人以伟大的力量,而且赋予人以“伟大的本性”,并创造了这一世界交给人去统治与管理。 这部专论以其鲜明的人本精神被视为“文艺复兴中关于人的尊严的文体的一种典范”。稍后,皮科的《有关人的尊严的演讲》则是又一典型。在该著中,皮科通过对“借神颂人”的更富有哲理的阐发,来颂扬人的自主权利的合理性与神圣性。他指出,上帝创造了人,让人有自主的权利。上帝还将人“置于世界的中央”,使人“更方便地观察到世界的一切”。这样,人就能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决定最适合自己的人生路向。他断言,“上帝在人出生之时,就赋予人以各种生命的根芽与各种生活样式的源泉”。

针对教会的禁欲说教,人文主义者还大力歌颂人的感情、欲望和生活享乐。在他们看来,既然上帝使具有尊严个性的人成为现实世界的主宰,人的感情和欲望就是神圣的,人就有权利去追求现世幸福。由此,他们敢于蔑视教会的禁欲信条,诋诽经院哲学家对人生的漠视,鞭挞修道院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并大力鼓倡人生的各种世俗追求与享乐。彼得拉克的抒情诗《歌集》,以热情的笔调褒扬了人的纯真的爱情。另一位意大利人文主义者薄伽丘在其《十日谈》一著,充分肯定出人的七情六欲的合理性,同时强调,“谁要是想阻挡人类的天性”,只能是枉费心机,最终必将会碰得“头破血流”。即便是法国人文主义者拉伯雷在《巨人传》中所设计的“德廉美修道院”,也不再是冷酷的宗教苦修场所,而是人追求世俗生活的乐园。该修道院以“随心所欲、各行其是”为院规,男女修士出入完全自由,在其中可自由交往乃至结婚,自由地选择其所喜欢的生活方式,不受任何限制。这样的思想取向,在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瓦拉的《论享乐》、北方人文主义大师伊拉斯谟的《愚人颂》等不少作品中也清晰可见。与此同时,一些人文主义者还大力鼓吹人的金钱欲或财富欲,在15世纪初,著名人文主义者波吉奥在《论贪婪》一著中,猛烈地抨击了安贫守份的传统信条。在他看来,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取财富,而不是为了拯救灵魂,“每个人具有追求金钱的天生欲望”,即便是教士也是如此。他声称,金钱或财富对国家与社会也都是必须的,应当鼓励人们去勤勉劳作,发财致富。

人文主义思潮难免有着时代的局限与阶级的局限。由于普遍怀有社会“过渡时期”所赋予的新旧交织的矛盾心理,人文主义者没有对诸如“原罪”说、“预定”论等“神本”信条予以公开的正面批判。作为早期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们的人生与社会理想必然要包纳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与纵欲主义的因素。尽管如此,人文主义思潮的产生有着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这一思潮以“人本”取代“神本”,以“人性”取代“神性”,以人的现实世界取代了宗教的“彼岸”天国,从而将人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与神学枷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最终导致了“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为文艺复兴这一被称之为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个人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从此,人的价值、人的理性与人的力量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中日益凸现,近代西方的哲学观念、新教信仰、文学艺术、政治理论、学术思考与科学研究,也就逐渐冲破天主教神学的坚固堤坝而蓬勃滋长起来。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