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這段時間所主張的政策和理念,使得全日本感到一種擔憂和警惕,就像發生了大地震似的……假如特朗普當選美國下一任總統,我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方式有可能被迫發生一些根本性的變化。
世界又迎來了有可能左右全球格局的一件事:美國地產大亨特朗普正式獲提名為總統候選人,將代表共和黨跟民主黨的候選人希拉里爭奪下一任美國總統的寶座。
不是希拉里不吸引 而是特朗普太震撼
日本社會和輿論則持續關注着美國總統選舉的動態和走向。我記得,現任總統奥巴馬代表民主黨競選總統期間,日本人也格外關注選舉動態,但最關注的還是奧巴馬的膚色——大家也本着好奇心,「期待」美國迎來第一位黑人總統。不過日本國民亦對奧巴馬反覆強調的「變革」(Change)有點「敏感性反應」,當他成功當選總統後,日本的電視台、學校等,也紛紛地引用這口號呼應新的時代的來臨,甚至暗示日本社會也需要變革。
而這一次,如果希拉里當選為美國下一任總統,也意味着美國將迎來史上第一位女總統。不過,據我這段時間在日本的觀察,輿論對希拉里的關注度並不大,人們——從政界到商界,從媒體到百姓——更多關注的是特朗普的言行。
在我看來,原因並非是希拉里沒有魅力或不吸引眼球,畢竟,「安倍經濟學」引領下的日本社會已對「如何讓女性發揮潛力」,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興趣以至行動。特朗普的動態之所以在日本引起如此之大的關注,其實是因為他這段時間所主張的政策和理念,使得全日本感到一種擔憂和警惕,就像發生了大地震似的。日本人,包括我本人,已經在潛意識裏覺得:
日本人知道,特朗普至今在公開場合說過這些話:
- 日本政府應該承擔駐日美軍的全部經費;
- 美國應該退出 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
- 至於日本應否以建立核武來回應來自中國、朝鮮等的威脅,他也表示「持開放態度」。
「地震式」主張一:退出 TPP
日本政府特別重視 TPP 談判,認為有助鞏固日美同盟及其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以建立更開放、高標準的經貿與價值體系。我也認為,TPP 是一個能促使日本實現屬於自己的「改革開放」的戰略平台,但前提是,它必須由日美攜手推廣,假如雙方或某一方不合作甚至退出,TPP 無疑將陷入瓦解的命運。故此,特朗普為迎合美國國內對自由貿易持反對態度的勞動階級,而公然提出要退出 TPP,日本自然不可能不感到擔憂。
「地震式」主張二:要讓美軍駐日 還要日本負擔全費?
其次,駐日美軍的經費問題也同樣令人擔憂。特朗普認為,美國是在保護着日本,所以日方應該承擔全部的費用。這種主張,對不得不削減軍事開支的美國來說,似乎頗有吸引力,但日本大多數人卻不會同意這主張。畢竟,美國把軍事基地設在日本,有她自身的利益和戰略考慮;在某種意義上,美國也在利用日本,來把自己的國家利益最大化,而日本社會也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甚至代價。

比如,飽受爭議的美軍駐沖繩基地遷移問題,一直是影響日本政權和輿論的大事。假如特朗普當選下一位美國總統,並以總統身分要求日方承擔所有費用,我認為,日美同盟至少會有所動搖,雙方長期培養的信任關係和戰略默契將面臨挑戰——在最壞的情況下,日美安保體系可能會「瓦解」。
「地震」式主張三:核主張超越日人底線
核主張就更不用說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向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令日本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遭受過核轟炸的國家。我們對「核」字的恐懼和警惕,恐怕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還徹底,尤其日本社會還經歷了 311 大地震導致的核洩漏事故。身為日本國民,我也堅定地認為,假如美國真的要求日本發展核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國家安全,那是超越了日本全民的底線,是絕不能接受的。日本將繼續堅定地實施「非核三原則」(不擁有、不引進、不製造)。
曾在日本外務省長期負責日美關係的著名前外交官田中均在其《Diamond Online》的專欄寫道:
日本需要美國 應付崛起的中國
此時此刻,日本社會似乎有一個模糊的共識:其實特朗普不太可能採取如此極端的政策。現在,他代表的是共和黨,但將來代表的,卻是整個國家。7 月 20 日,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便表示:「選擇總統的是美國國民。無論誰當總統,日本跟美國的緊密合作也不會變。」其他日本高官也認為,特朗普屆時應會採取較現實的政策和措施,只是美國將更趨於內向,即優先考慮美國自身的利益。
渴望美國能在世界各地充當「世界警察」的日本,定將保持擔憂和警惕態度,以面對未來國際局勢之轉變,尤其是如何應對中國的崛起。我相信,在日本,沒有人會認為日本能光靠自己的力量,去應付中國那充滿不確定因素的崛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