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370很可能被劫持到印尼的苏门答腊岛,并认为:“是不是在苏门答腊岛,要看今明二天中国和美国等各国的搜寻结果,如果还没有发现任何飞机与人的踪迹,就要考虑苏门答腊岛”。该贴的价值在于在人们还在争论飞机是否被马军方在飞机重返马来西亚岛而误会击落的时候,我否定了该种观点,并且否定了飞机在马六甲海峡坠毁的可能性(因为太浅),把飞机的去向引向了马六甲海峡以西,而最近和可能性较大的是苏门答腊岛,同时我在该文的跟贴的补充说明中指出“如果是在岛上,可能挖一个山洞,或者隐藏在原始树林里,或者飞机转移到其它机场,只留下人员在岛上。”。当时推理的一个局限是限于马政府公布的消息没有进一步把目光往西投向印度洋方向,从而缺乏完整性。
如今,马政府已事实上(口头上也确认过后改口留点余地)确认飞机被劫持,但把卫星收到飞机发送信号的最后时间推迟到3月8 日早上8点11分,从8日马来时间(或北京时间)0时41分起飞算起可能最多飞行了7.5_8 小时。目前,人们普遍把目光投到远离马六甲海峡的地方,而且认为飞机最后的落点就是乘客所在的地方(不管在陆地还是海底)。我一听到该新的时间修正的第一个反应也是我先前的判断飞机被劫持到苏门答腊岛难道是错了吗?但我冷静一想,新的条件并没能否定我先前的判断,只是把飞机最后的落点推向了远方,并没有否定飞机先在苏门答腊岛降落,让乘客下机留在岛上, 然后飞机载着行李向印度洋飞到其它岛上。经过进一步的资料搜寻和分析,
我不仅强化了我的判断, 而且对整个事件有了全新的理解,我感觉我更准确地把握了事件的核心。下面我进一步在3月12日文章基础上阐述乘客和飞机的去向。
1〉MH370 先降落在印尼苏门答腊岛最北端城市班亚达齐(Banda Aceh),让乘客下车,然后飞机只载行李飞往印度洋。
先引入文章〈马军方人士披露MH370航行线路可能去了索马里(图)
“雷达显示,MH370经过槟城来到海面上空之后逐渐降低了飞行高度。
MH370在经过Paulau Perak小岛后,军事雷达上信号一度消失。最后在与Langkawi平行纬度的地方上一个名为Vampi的导航点上,这架飞机再次短暂出现。这是MH370进入安达曼海之后最后一次出现信号的地方。
经过Vampi之后,这架飞机就进入了各国雷达监控不到的海域。”
再引用一条刚才偶然搜索到的2009年8
月26日美国之音消息:http://www.voachinese.com/content/a-21-2009-08-27-voa74-60901442/1015602.html
“美国豁免印尼债务换取保护苏门答腊岛森林
美国跟印度尼西亚签署协议,豁免印尼将近3000万美元的债务,以换取这个东南亚最大的国家同意保护苏门答腊岛的森林。这一协议是美国政府根据美国热带森林保护法所签署的最大规模的豁免债务保护自然的协议,也是跟印尼达成的第一个这类协议。印尼是全世界森林消失最快的国家之一。“美国要保护苏门答腊岛的森林,必然要派至少是保安级别的安全人员去, 亚齐省北部靠印度洋一边大片狭长森林地区,离班亚达齐不远就是。该协议表明美国势力早在2009已经进入苏门答腊岛。
劫持事件有多重目的,或发生后不自觉地指向了多重目的,由于时间关系,我不一一分析,只说出最大的目的。最大的目的就是国际幕后势力要借MH370 劫持事件达到将势力引入马六甲海峡, 从而控制中国的海上咽喉要道。MH370 劫持事件是西方势力借各国包括中国把注意里投放在乌克兰之机,借中国忙于召开二会之机,乘虚而入,打了中国一个措手不及。3月1号的昆明恐杀事件是声东击西,为MH370 劫持事件作掩护。我在昆明恐杀事件发生时,在文学城和多维博客发了个贴子: 北京须防“昆恐”声东击西,http://bbs.wenxuecity.com/mychina/764279.html ,我指出:“在北京二会即将召开前夕,在中国的最南边昆明,火车站发生“3•01”恐怖暴力事件,不同寻常。北京应防“昆恐”声东击西,以防二会期间在北京发生更大的事件。” 没想到真的应验了。MH370 劫持事件与乌克兰危机可以互为利用。
|
|||
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谁就扼制住了中国的能源通道。对这条水道的过度依赖,给中国的能源安全带来重大的潜在威胁
今年4月,一则关于美军即将进驻马六甲海峡的消息顿时扯紧了亚太大国的神经。
这则新闻的大意是,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法戈透露,美军方将制定名为《区域海事安全计划》的反恐新方案。根据计划,美国将向马六甲海峡派驻海军陆战队和特种部队,以防止恐怖分子袭击。
消息传到东南亚,立即引起轩然大波,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表示不会接受美国的提议。中国作为该地区的大国,同样在关注着美国的动向。
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的安全问题学者卢国学,已连续5年执笔起草中国社科院出版的年度报告《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中的“周边安全”部分,他对本报记者表示,如果美军真的实现向马六甲海峡派兵,这将成为今年安全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中国将不得不修改自己的国家安全战略。
马六甲海峡的安全问题不仅成为中国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也引起了中国政府最高层的密切关注。
。。。。。。
他说,中日两国已经为激烈的能源竞争付出了惨重代价。(记者
石洪涛) 《中国青年报》 2004年6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