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天主教皇本笃十六世本若瑟•拉青格于2013年2月11日突然宣布辞职。据报道,教皇本笃十六世已于今天,2月28日,正式辞职,并承诺说,他将“无条件尊敬和服从”他的继任者,然后教宗离开了梵蒂冈。他的辞职震惊世界。我本人对天主教没有研究,但教皇辞职又是个世界瞩目的大事,不得不提。所以,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个主题,以媒体网络上的报道和分析为主。
教皇本笃十六世2月11日宣布退位
现年86岁的教皇本笃十六世2月11日宣布因“身体原因”将于2月28日退位.
教皇透过拉丁文,在梵蒂冈的会议请辞。他说:
亲爱的弟兄:
本人召集你们参与这次枢机会议,不仅是为了3件封圣事宜,也是为了跟你们交代一个对教廷传承有重大意义的决定。我在神面前反覆抚心自省,确定自己年事已高,要妥善履行教皇职务力有不逮。
我深明教皇职位的神圣本质,不仅要以用言行履行,更要祷告和受苦。可是现今世界瞬息万变,信仰面临动摇,要领导圣伯多禄宗徒的三桅帆船,传扬福音,必须有强健身心。但最近数月,本人力量衰退,不足以妥善履行教廷托付本人的职责。
基於上述缘故,并理解到请辞之严重,本人宣布由2013年2月28日晚上8时,放弃於2005年4月19日由枢机主教团托付我的教皇职务。教皇职位将悬空,并由枢机主教团举行会议遴选教皇。
亲爱的弟兄,本人至诚感谢你们,为支持本人履行职务而给予的一切爱护与辛劳。本人恳求你们宽恕本人一切不足。如今让我们将教廷托付於至高牧者,我们的主耶稣基督。
本人期望未来继续侍奉主的教会,献上毕生祷告。
梵蒂冈发言人费代里科•隆巴尔迪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新任教皇可能在复活节之前产生。隆巴尔迪在发布会上确认,辞去职务后的本笃十六世将移驾位于罗马郊区的甘道夫城堡,不再参加秘密会议。他还表示,新任教皇应在3月31日的复活节前产生。
在几个小时之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的屋顶遭闪电击中,正如本笃十六世突然辞职一样,让人有一种“晴天霹雳”的感觉。有人戏称,这是因为教皇辞职引起“老板”不悦,也有人认为这是不祥的预兆。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的屋顶遭闪电击中的照片是法新社摄影师孟特弗特(Filippo Monteforte)拍摄的。孟特弗特拍到这张照片时,天空正在下雨。当雷雨开始时,他认为闪电可能会击中圣彼得大教堂,那是值得一看的景象,他希望在适当的时间点进行拍摄,所以等候了2个多小时,最终拍到两次闪电击中的照片。
《今日美国报》报导说,闪电袭击在罗马有长远而且具有象征意义的历史。一名闪电专家表示,古罗马人藉由观察飞鸟、陨石和闪电来决定宙斯神对国事的看法。就闪电而言,他们会观察闪电发生的地点和方向,作为宙斯神是否同意的象征。
教皇为梵蒂冈国家元首,当选后终身任职,不可罢免。现任教皇本笃十六世本名若瑟•拉青格,是历史上第七位德国籍教皇,于2005年4月19日由秘密会议选举产生,4月24日正式加冕。在天主教历史上,教皇辞职事件此前曾发生过4次,最近一次教皇辞职要追溯到1415年。
媒体的反应
教皇即将退位的消息让世人震惊,马上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法国总统奥朗德表示教皇的决定让人肃然起敬。奥朗德表示,教皇因年老决定辞职一事,值得尊重。他说:教皇这项决定让人肃然起敬,我没有特别的评论。奥朗德表示,法国为教皇这项决定欢呼。
德国政府则表示对这位德裔教皇的举止深受感动。德国政府发言人塞柏特在官方例行新闻记者会上表示,身为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每个人都会为这件事而深受感动。塞柏特说:“对教皇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一生对天主教会的奉献,德国政府谨对教皇致上最高敬意。”塞柏特表示,无论教皇决定辞职的理由为何,都应受到尊重。
英国首相卡梅伦则说,教皇努力不懈强化英国与梵蒂冈的关系,相信这位精神领袖将被数以百万计的民众怀念。2010年教皇本笃16世访问英国,卡梅伦说,教皇深受英国民众尊敬与爱戴,那次成功的访问,永留民众心中。
台湾台北总教区主教洪山川也对教皇的决定感到震惊,称他是一名“很认真的学者”。
英国国教坎特布里大主教威尔比表示,听闻教皇本笃16世请辞的消息,心情很沉重,但完全可以理解。威尔比说,教皇本笃16世是位正直、富有远见及勇气的领导人。
苏格兰枢机主教奥布赖恩说,他和许多人一样,听到教皇请辞的消息,十分震惊,并为教皇的辞职感到难过。奥布赖恩表示,他相信教皇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与祷告才决定请辞。
要想弄清楚教皇辞职的背景,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教皇:
天主教教皇的来源
教皇,又称教宗,为天主教会最高领袖,梵蒂冈元首,已延续265任,首任教皇为耶稣十二门徒之首 圣彼得。教皇领导的天主教会是世界上信众最庞大的宗教教派,从罗马帝国开始以致影响欧洲及世界文明发展至今,又因其驻地在罗马,所以又称罗马教皇。教皇其完整头衔为:“罗马主教、耶稣基督代表、宗徒长之继承人、普世教会最高教长、意大利首席主教、罗马教省总主教及都主教、梵蒂冈城邦元首及天主众仆之仆”[1]教会很少会使用这个完整的头衔。天主教认为教皇为初任罗马主教圣伯多禄的后继,因此一开始称呼他为“伯多禄之代表”,直到西元5世纪时才改称为目前这更具权威的“基督之代表”(2006年《宗座年鉴》删除了“西方宗主教”的称呼,对上一次修订为1969年。当时教皇保禄六世把“天主众仆之仆”加于名号之中,并删除了“光荣在位”的句语)。
除了他的宗教职务之外,教皇也是拥有独立主权的梵蒂冈的国家元首。早在公元 2世纪主教制产生后,所有主教均被称为教皇。罗马主教因驻在罗马帝国都城,政治、经济势力最大。5世纪,由于英诺森一世(401~417在位)和利奥一世(440~461在位)的努力,罗马主教逐渐凌驾于其他主教之上,独占教皇头衔。吉莱西厄斯一世(492~496在位)首先宣布教皇在信仰上的权力既独立于皇帝,又独立于教会会议,声称“教会权力”高于“帝国权力”。教皇格列高利一世(590~604在位)认为教皇是上帝指派的全部教会的首脑,将教皇的影响扩大到自己的辖区以外。756年,法兰克王国国王矮子丕平为酬谢教皇对其夺取权力的支持,将夺自拜占廷的罗马至拉韦纳一带的土地赠给教皇,是为教皇国之始,此后,教皇既为天主教之首,又是拥有世俗权的一国之主,直辖领土达 4万多平方公里。教皇尼古拉斯一世在位时(858~867)出现了不经教皇批准不得罢免和选举主教的理论,教皇成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仲裁者。但其后教廷权力衰落,教皇先后受制于法兰克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九世(1049~1054在位)之后教皇权力开始恢复。10~11世纪天主教改革的克吕尼运动加强了教皇的势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希尔德布兰德在1059年的拉特兰宗教会议后,颁布教皇选举法,确定教皇由枢机主教团选举产生,世俗封建主不得干预。希尔德布兰德于1073年当选教皇,为格列高利七世。克吕尼运动引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1056~1106在位)与教皇争夺主教叙任权的斗争,结果教皇声威大振。此后教皇与皇帝间的斗争长期不息,1122年缔结沃尔姆斯宗教协定之后才告结束。英诺森三世在位期间,教皇权势极盛,教皇有权废黜君主,罗马教廷成为中欧和西欧一切宗教事务和教义问题的最高裁判机构。
此后随着西欧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教皇权力日渐衰落。1303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1294~1303在位)在与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的斗争中失败,屈辱而死。1309~1377年教廷迁至法国边境的阿维尼翁,受制于法王。1378~1417年天主教会大分裂达40年之久。1377年法籍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1370~1378在位)利用法国王权在百年战争中一度削弱的机会,将驻地迁回罗马。1378年意大利枢机主教团在罗马选出格列高利十二世(1406~1415在位)为教皇。法国枢机主教团则选本尼狄克十三世为教皇。1409年 3月在意大利比萨召开的宗教会议上,选举亚历山大五世为新教皇。但在位的两个教皇拒绝退位。1410年亚历山大五世去世,约翰二十三世继位,形成三个教皇鼎立的局面。1417年康斯坦茨宗教会议罢黜了在位的 3个教皇,另选马丁五世(1417~1431在位)为教皇,教会复归统一。16世纪,欧洲爆发宗教改革运动,教皇地位进一步削弱[2]。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26年攻陷罗马以后,以后的历代教皇实际已经不敢公开反对世俗君主的政治活动了。
教皇国被称为“圣伯多禄的遗产”。尽管授予教皇对这些领土的统辖权的文件,也就是所谓的君士坦丁御赐教产谕,在15世纪被证明是伪造的,教皇对教廷国的统治还是延续到了1870年意大利统一的时候,而意大利王国和教皇之间最终的政治协议一直到1929年的拉特兰协定才得以实现。1948年通过的意大利共和国宪法,再次确定该协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在2005年4月2日到2005年4月18日,教皇的职位空缺,这种情况称为宗座出缺(sede vacante)。前任教皇是教皇若望•保禄二世(John Paul Ⅱ),他于1978年58岁时被选为教皇,也是自阿德里安六世(1522年-1523年间在位)以来首位被选为教皇的非意大利人。
若望•保禄二世于 格林威治时间2005年4月2日19:37逝世,享年84岁。在4月18日开始的教皇选举中,用了不足24小时,就选出德国籍枢机主教若瑟•拉青格(Joseph Ratzinger)作为新教皇,是为本笃十六世。
在天主教会的教阶体制中,教皇享有最高的立法权和司法权,能制定或废除教会法规,指定人员组成教廷,创立教区,任命主教,而且“在伦理和信仰上永无谬误”。在11世纪前,教皇须经世俗君主或意大利贵族遴选或认可。尼古拉二世登基后于1059年决定教皇由枢机主教选举产生,但须得到法兰克王亨利一世及其继位者的认可。直到1179年第三次拉特兰会议和1274年第二次里昂会议两次确认后,才正式规定教皇可单由枢机主教选举产生,不过仍须承认法、西、奥三国君主对候选人具有否决权。20世纪初,三国王室相继被废黜后,庇护十世废除了这种世俗君主的否决权。1914年,本笃十五世遂成为单由枢机主教选为教皇的第一人。教皇当选后任职终身,不受罢免,但可自行辞职。
教皇为何也能辞职?
几乎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可能随时撂下担子一走了之,无论身为黑帮骨干、企业高官、政坛新星或者职业情妇,自炒鱿鱼只是代价大小的问题而已。在被多国领导人称为“震惊”的本笃十六世辞职新闻中,人们意外地发现:原来教皇这种工作,也可以像写字楼前台一样随时金盆洗手。事实上,在教廷法332条关于教皇辞职的条文中,规范“圣徒彼得的唯一继位人”只要是自愿提出,就可以随时不干,且无须得到任何人或机构的批准。需要厘清的是,梵蒂冈的官方文献强调这种宗权转交是“辞职”(Resignation),而非“退位”(Abdication)。本笃十六世仍将看守宗权直到下一任新教皇的选出,这一过程与世俗王权的退位转让有很大差别。
本笃十六世的前任约翰保罗二世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模范。作为史上任期第二长的教皇,他多次拒绝步下圣座,最终在2005年以84岁高龄在办公室内去世,留下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典型。通常来说,教皇这个职业如无意外发生皆为终身制,直至一朝归天,才算岗位候缺。但作为12亿人在地上的牧首和精神领袖,本笃十六世拥有和他264个前任一样的辞职权利,即便这种先例在在历史上屈指可数。在他之前,只有四位教皇主动交出了他们的玺印戒指,他们生活在11世纪到15世纪之间——这意味着本笃十六世是六百年来第一个提出辞职愿望的教皇。而根据一些有争议的典籍及证据,另有四位教皇也曾提出过辞职。
回溯至一千年前,教皇本笃九世的辞呈堪称骇人听闻。他是历史上第一位辞职、唯一一位曾多次加冕,也可能是唯一一位曾出售自己宝座的教皇。1045年,这位极度放荡的罗马少年为了与情人结婚,以650公斤黄金的价格将职位卖给了自己的教父格里高利六世(后者在不久后也因为丑闻而辞职)。即便以11世纪的标准来看,本笃九世的所为也是令人发指的,处于同时代的改革派僧侣圣彼得达米安尼称其“性嗜背德”;比亚琴察主教本诺怒斥他是“通奸犯和恶徒”;而之后继任的教皇维克多三世更是指控他“肮脏到每次说起都不由得颤抖”。
而更多被提及的离任教皇,可能是1294年的塞莱斯廷五世。这个曾经的隐修者并不希望自己端坐在象征圣教与世俗最高权力的宝座上,在忍受了繁冗浮华的前五个月任期之后,塞莱斯廷五世颁布了他最著名的圣谕,宣称教皇辞职无需任何凡人的准许,并随即亲身示范。在他的宣谕中,他自称“渴望谦卑、纯粹生命和良心,希望回归之前的生活”。然而,他的继任者卜尼法斯八世拒绝了他重归隐修沉思的愿望,将他软禁在意大利法蒙城堡中,直至他两年后去世。
1415年,格里高利十二世成为了除本笃十六世之外最后一个主动离任的教皇。他的理由相对更崇高一些:弥合教会的分歧。在这一年,罗马教会已经分裂了近四十年,僵持于史称“三教皇时代”的政治角斗中。在格里高利十二世辞职后的1417年,马丁五世成为新教皇,教会分裂局面暂时告一段落。
另两桩有趣的离职未遂案例都发生在最近两个世纪内:1804年,心事重重的教皇庇护七世启程前往法国,为傲慢的欧洲新皇帝拿破仑加冕。在出发前,庇护七世在枢机团的建议下秘密签署了一份文件,以保证他万一在巴黎被羁押,教皇圣座将自动出缺,以便罗马能产生新的继任者。虽然此行巴黎他备受怠慢,但最终这份文件没有生效;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教皇庇护十二世也签署了类似的秘密文件,以保证在他本人被纳粹绑架的情况下,将不再保有教皇圣衔,而整个枢机主教团将疏散至中立的葡萄牙,并选举出继任教皇。
教皇何时真正卸职呢?
本笃十六世指出 ,他将于二月二十八日二十点让出罗马教皇的宝座,并宣布召开选举新教皇的秘密会议。在教皇宝座权利真空期,由枢机主教团负责发落教廷日常事务。
如何选举教皇继位者?
梵蒂冈不会立刻进行教皇选举。在有选举权的枢机主教团召开会议之前,将秘密进行一些预备会议。梵蒂冈希望能在三月底选出一位新教皇,也就是在天主教重要节日复活节的那一周开始之前,将于3月24日投票选举产生新教皇。一旦开始在梵蒂冈西斯廷教堂举行秘密会议后,就开始连续进行秘密投票,但每天最多举行四轮投票。在每一轮投票后,所有的选票都必须在秘密会议场的外面烧出熏烟来,用熏烟颜色来告知选举是否成功推出继位的新教皇。如果熏烟是白色,就表示“选出”新教皇了,黑色熏烟则表示“未能选出”。这项选举结果将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阳台上以天主教传统的“我们有一个教皇”的官方仪式宣布被选为新教皇的拉丁文名字。
哪些人有资格投票?
依照教廷的规定,凡未满八十岁的枢机主教都有被选举权,秘密会议将聚集几乎所有的枢机主教,但名额限定最多不超过120名有资格投票者,到时候所有枢机主教将齐聚教廷圣西斯亭小教堂投票。
退位的教皇本笃十六世届时将不参加秘密投票会议,预估今年约有115名枢机主教参加这项秘密会议,其中欧洲地区枢机主教人数微幅超过半数,内有四名法国人,其他则来自世界各国。
新教皇选举将需多长时间?
根据一个天主教网站站主佩马赫向法国二十分钟免费报解说指出,只要没有任何一位候选人的获票率超过三分之二,秘密会议团就得继续投票,直到有人达标出线为止,也就是说,没有所谓的正式候选人,选举进度端赖是否能产生出一位获票率达三分之二者。他还说,当年本笃十六世的名字在选举投票过程中很快就浮出台面了,当时的选举计票结果很明显;上次新教皇的诞生只经过了些微逾24小时的投票。
好了,我们对天主教教皇本笃十六世辞职的来龙去脉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下面我们在着重分析一下教皇辞职背后的深层原因。让我们先从近几年来横扫许多国家的天主教神父虐童案说起:
教皇退位的原因分析:性侵虐童和反同性恋
天主教神职人员虐童丑闻影响的范围不断扩大,爱尔兰、德国、荷兰和奥地利、美国等多国教会都被卷入其中。丑闻震撼了西方社会,也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形象。梵蒂冈作为全球天主教会的“中央”,在这场危机中,很多指控直指教皇本笃十六世,称其隐瞒神职人员性侵犯儿童的恶行,并且纵容恋童癖神父继续担任神职人员。指控致使教廷领袖的声誉和可信度均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虐童丑闻层出不穷
2009年的一份报告称,爱尔兰天主教机构存在大肆虐童行为长达数10年,从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有超过3.5万名儿童遭到神职人员性侵犯、殴打等,却无人过问。在这个仅有440万人口的国家,3.5万儿童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当这一丑闻披露后,人们还在震惊之时,更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虐童丑闻蔓延到美国、荷兰、奥地利和德国。据统计,美国自1992年爆发此类丑闻以来,已有1万余人针对神父对儿童性虐待提出起诉,教会也为此向受害者支付了近20亿美元。就在2010年3月26日,美国再度爆出一名神父涉嫌性侵200名失聪儿童,教皇被指知情不报。
据BBC统计,截止2010年3月20日,德国出现了300例虐童丑闻、荷兰超过200例,瑞士则发现了60例,奥地利已经起诉了5名涉嫌虐童的牧师。丑闻相继爆出后,社会各界对梵蒂冈及教皇的指责声四起。然而,更令教皇难堪的是,他的兄长拉辛格主教(Georg Ratzinger)曾承认对唱诗班的学生打耳光。媒体随后披露,该唱诗班还曾有性侵犯儿童事件发生,但86岁的拉辛格表示对此毫不知情。
其他各国天主教神父主要虐童案
加拿大:2009年9月,新斯科舍地区的大主教雷蒙德•拉海因为拥有和进口儿童色情材料而被捕。此前,拉海一直监督处理该区神父性骚扰儿童的案件。
墨西哥:本笃教皇已经下令对该地区的一个教派进行调查,据说教派的创始人曾对儿童进行性骚扰。
爱尔兰:自2002年起,爱尔兰天主教会就不断有性虐待丑闻爆出。教皇本笃十六世本月特地为此作出道歉声明。
英国:伦敦红衣主教科马克•墨菲-奥坎纳承认,自己让有恋童癖的神父继续工作。
瑞士: 有10份投诉称库尔教区有神职人员性虐待行为,瑞士天主教会正着手调查。
荷兰:荷蘭最新出爐一份調查報告今日披露令人觸目驚心的醜聞:過去65年來,在荷蘭各地天主教機構中,有近二萬兒童遭受性侵害,比例高達十分之一;而教廷涉嫌隱瞞真相並阻撓調查。這份報告嚴重動搖天主教的威信。
由荷蘭前教育部長迪特曼(Wim Deetman)主持的獨立委員會2011年12月16日公佈調查報告,表示共接獲1,800宗涉及天主教機構(包括神學院、孤兒院或寄宿學校等)性侵兒童的投訴,在對三萬四千人進行調查後發現天主教機構約十分之一的兒童受到性侵害,大多數嚴重性在低度到中度之間,但遭到強暴的重案也有數千起。
該報告還指出約八百位天主各級教神職人員涉案,但還無法對他們所犯的罪行給與確證。報告同時揭露梵蒂岡教廷與當地主教試圖掩盖真相,避免醜聞曝光,卻未對性侵者給與嚴肅處理。
德国:2010年1月,柏林耶稣会中学爆出神父性虐待丑闻。此后,很多天主教寄宿学校和非宗教学校不断有性丑闻被揭露。
奥地利:经常有神职人员性骚扰丑闻被爆出。最近萨尔茨堡地区的圣彼得修道院院长在承认对男童进行性骚扰后辞职。
澳大利亚:2008年,教皇在访问澳大利亚时,对神职人员的性虐待行为进行了道歉。当时已经有107名神职人员因为性虐待而被判刑。
美国:2011年有704人首次以受到性侵害為由把美国天主教會告上法庭,其中有21名受害者迄今仍未成年。目前,警方正對這21名未成年受害者的證詞進行核實,發現只有7人的指控屬實,3人被認定造假,另有3件案件仍在調查當中。雖然這些指控都是2011年才提出的,但這些已經公佈的指控大部分都是過去數十年發生的往事。68%投訴案發生在1960年和1984年間,其中更有大部分是在1975年到1979年之間發生。受到性侵害指控的神職人員超過280人,其中很多人已經去世或已被解職。
2012年,威斯康辛州逾五百位自稱當年受神父性侵害者,將密爾瓦基市(Milwaukee)大主教區告上法庭,要求教區賠償並道歉。據悉,該教區早前已就性侵犯案件賠償逾3,000萬美元,並因此於去年申請破產保護。美國另外亦有多個天主教教區同樣因為牽涉性侵犯索償,而被迫申請破產保護。
天主教会虐童丑闻层出不穷,一些案件曾被掩盖数十年,致使受害者处境艰难。
美国天主教前主教被曝曾试图隐瞒神职人员性丑闻
今年刚刚曝光的一份资料显示,前洛杉矶天主教区枢机主教马洪尼曾和教区一位高级顾问试图隐瞒教区的性丑闻,显示天主教区处理性丑闻失当。法官将在3月份就相关民事诉讼裁决决定,这两位教区高层是否将面临指证。
洛杉矶天主教区公布的这份资料是红衣主教马洪尼和教会首席顾问托马斯•科瑞在1986和1987年间的来往信件。信件显示,科瑞曾要求向外界隐瞒教区神职人员性侵儿童的丑闻。根据洛杉矶时报获得的相关资料显示,当时已有三位神职人员向教区承认性侵男童,而科瑞建议采取防止警方调查的策略,其中包括防止让教会文员看到这些资料,以免他们向警方报案。
此外,资料还显示科瑞曾建议将涉及性侵的神职人员送到其他州分,避免涉事男童找到他们,以进一步逃避法律的追诉。
洛杉矶是美国最大的罗马天主教区。1992年曝光性丑闻。2007年7月,洛杉矶天主教区和500多名曾遭神职人员性侵犯的受害人达成和解,以6.6亿美元赔偿金平息性侵事件。教区14名神职人员涉及性侵民事诉讼的档案1月份公布。本月,法官将就相关诉讼做出裁决,以决定马洪尼和科瑞两位教区高层是否将面临新的指证。
愛爾蘭政府6年來第4次公開天主教會隱瞞性侵兒童案件的調查報告。愛爾蘭是以信奉天主教爲主的國家,幾年來有關天主教高級神職人員性侵兒童的案件層出不窮,引起愛爾蘭舉國關注。這份最新公佈的調查報告披露了梵蒂岡在對愛爾蘭南部Cloyne教區19名天主教神父性侵兒童案件的調查中嚴重失職,並試圖阻礙該案件的調查。
神职人员性侵虐童丑闻震撼了世界,也沉重打击了教会形象和信誉。面对受害者的控诉和舆论的压力,众多主教纷纷道歉并“请求宽恕”,其中不仅包括教皇兄长,也有爱尔兰枢机主教以及意大利波尔察诺主教等。而本笃十六世2005年就任以来,也曾就此事向外界致歉,并会见美国和加拿大的教会虐童事件受害者。2010年3月20日,教皇针对爱尔兰天主教会丑闻发表声明,谴责神职人员性侵犯儿童。对此,有分析认为,该声明将对整个天主教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然而,也有不少受害者对教皇声明反应冷淡。
教皇被指处理虐童案失当
超过三分之二的美国人认为,教皇对此风波的处理失当。教会法专家表示,梵蒂冈教廷应效仿美国教会2002年的行动,让世俗人员和法律专家来参与整治。
教皇本笃十六世曾担任慕尼黑大主教及教廷信理部部长,他被指责在担任这两个职务时,曾包庇狎童教士。
美国《天主教国家纪事报》撰文要求得到教皇“直接回答”。该文章表示:“我们正面临数百年来最大的危机,这甚至可能是教廷历史上最大的危机。”该报认为教廷对此危机的处理失当,它指出“教廷现在采取的策略都已经失败,其中包括寻求法律途径、隐瞒真相、及尽力保护犯罪者和教廷声誉财产。”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公布的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美国人认为教皇处理不佳;美国天主教徒对教皇的支持率,也已经从2006年的40%跌至27%。
美国教会中也有类似的狎童案件,它们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浮出水面。案件受害者常被逼保持沉默,而犯罪教士却未获惩罚,最多不过是转到另一教区。
对此,著有记录教士性侵儿童的书籍“Before Dallas”的教会法教授卡法尔迪认为,美国主教们的危机处理方式值得教廷学习。他说:“事情的转折点在2002年出现了,当时主教们采取了非常激进的行动。”
当时,美国主教会议颁布管理法,列下教会保护儿童的种种措施,其中包括绝不容忍性侵儿童的行动、审查教会人员的背景,以及先给予预防训练。还有,美国教会成立由世俗人员领导的审评机构,监督美国教廷整治进展。
此后他们查出4392名教师和助祭曾侵犯1万677名美国儿童,超过700名教士和助祭因此离开神职。整治取得一定进展。
天主教神職人員为什么会性侵男童?
首先,根据天主教教义,神职人员本来就应该清心寡欲,不得对女性有任何染指,所以要跟女生发生性关系是绝对不会被允许的。也就是因此,这些神职人员,将脑筋动到了小男生的身上,也就是从17世纪以来,教会中的小男生们就成了神职人员的泄欲对象。
天主教对神职人员有很高的道德操守要求,“禁欲”是天主教神职人员对上帝的一种承诺,他们以独身及保持贞节的誓言献身宗教信仰。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个对神职人员道德操守有着严格要求,在宗教领域有着巨大影响的教派,竟然性丑闻层出不穷。不禁有人问,天主教要求神职人员保持独身禁欲的教规,是否应为丑闻的发生承担责任。
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是否在天主教的神职人员中存在大量同性恋者,造成了对男童的性侵问题? 这种想法应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据意大利《全景》周刊引述一名神职人员的话说,罗马的同性恋神父比例高达九成八。
根据意大总理利贝卢斯科尼旗下《全景》(Panorama)周刊报道,该杂志偷拍到3名神父前往同性恋夜店寻欢,更拍下神父与同性恋者发生一夜情的交欢片段,事件震惊罗马天主教会。3名被偷拍的神父白天是正常的神职人员,穿着硬圆领衣服,但一到晚间,他们便脱下长袍,到同性恋者光顾的酒吧寻欢。
这3名被偷拍的神父包括两名意大利人和一名法国人,他们在夜店内随意和陌生人搭讪,然后接吻及交欢。其中一张照片显示一名叫保罗的30余岁法籍神父仍穿着硬圆领上衣,但下身赤裸,在酒吧内趋近一名赤裸上身的男同志。保罗更在和一名同性恋者性交后第二日早上照常主持一场弥撒,然后还把曾和他缠绵的两名男同性恋者送到机场。
报道指另一名叫卡洛的神父更应和他相好的同性恋者的要求,披上教袍和他交欢。卡洛之后和这位同性恋者及卧底记者一同参加由他主持的弥撒。
天主教廷明確公告:禁止同性戀者任神父
有鉴于此,罗马教廷发布了一份教廷文告,明確表示「活躍的同性戀者、有根深蒂固的同性戀傾向、或支持同性戀文化者」都不可成爲天主教神父。
文告以強硬而清晰的言辭表明了羅馬天主教廷杜絕同性戀者成爲神父的決心,並將評估神學生的任務交給主教、神學院導師和牧靈顧問,讓他們在評估神職人員候選人時關注「所有人格特質,確保候選人沒有與神父資格不符的性傾向異常」。
教廷文件的立场
不仅如此,为了明确表达对所有同性恋者的原则立场,罗马教廷信理部发表了题为「有关赋予同性配偶法律地位建议的考虑」文件。该文件指出:
一. 教会要保卫婚姻的本质:
a. 男女相爱结合
b. 夫妇传衍生命。男女藉夫妇性爱及其生育子女而建立家庭,见证天主的爱及基督与教会的盟约。(创1:27-28)
二. 教会接纳及体谅同性恋人士,但不认同其行为,主要因为它相反婚姻本有的价值。
三. 教会反对同性配偶合法化的原因:
1. 同性配偶的结合破坏婚姻的制度:
任何的民法应建基于人的良知及自然道德律,而法律有责任维护婚姻的尊严,维系由家庭组成社会的结构,保障每一个公民在正常的社会制度下,不受错误的性及婚姻思想所影响。
2. 同性配偶的性行为缺乏夫妇爱的本质:
男女的性爱是实现夫妇的契合,指向子女的生育,由此造就由父母培育子女的家庭生活。同性配偶的结合,并收养子女,完全相反婚姻及家庭之目的。
3. 同性配偶的认可有损社会公益:
-不歧视个人性取向之同时,也要以保障社会公德及大众公益作为大前题。
-尊重个人自主及权益之同时,却不能防碍社会的正常发展、以及家庭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功能。
4. 同性配偶的立法违反法律的精神:
地方政府要维护社会公义、整体权益,而非为了保障私人利益而牺牲大众公益。故此公民及从政者有社会责任及道德义务去劝阻社会进行有关立法。
在主流民意普遍认同同性恋不是犯罪,认同同性恋者应该享有与异性恋者同等的权利。美国许多州通过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法律的时候,罗马教廷却逆历史潮流而动,顽固坚持它的保守立场。难怪它的信众越来越少,遭受到空前的危机。正如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评论所说的,教皇本笃十六世正面临着2002年美国教堂性丑闻浪潮后最大的危机。
天主教最严重的制度危机
除了性侵虐童及同性恋问题,罗马教廷面前还横着一系列难以逾越的鸿沟。
反堕胎反同性恋惹不满
2008年12月22日,本笃十六世在教廷发表年终演说时指出,性别理论模糊男女之别,同性恋威胁人类生存,其严重程度不亚于气候变迁。教皇这场谈话立刻引起各国捍卫同志权益者与部分神职人员的强烈不满。
2009年1月3日,梵蒂冈报纸《罗马观察报》刊登研究报告称,避孕药不但污染环境,且是造成男性不孕症的部分原因。数家药理组织随即反驳,指出经过人体代谢,口服避孕药所含的荷尔蒙即不再具有女性荷尔蒙的特性。
意大利药理学协会的佛兰柯尼驳斥《罗马观察报》的报告,指出“到处都有”避孕药所含的雌激素等荷尔蒙,“塑胶有、消毒剂有,我们吃的肉也有”。
2009年3月5日,巴西天主教会把为一名遭继父性侵怀孕的9岁女童堕胎的医师和女童母亲逐出教会,却留下女童继父,指堕胎比性侵严重,舆论哗然,连当时总统卢拉也痛批天主教会死守教条。
堕胎比性侵严重
教廷以女童所怀的双胞胎有生命权,支持巴西天主教会的决定。教廷主教部部长巴提斯塔雷向意大利《新闻报》表示,此事令人难过,但“真正问题在于,女童腹中的双胞胎是两个无辜者,他们有生命权,不容被杀害”。
教廷对避孕,堕胎、同性恋和女性角色的保守立场,已经产生副作用。《星期天泰晤士报》报导,2008年造访梵蒂冈拜谒教皇的人数,从2007年的280万减为220万,更不如他2005年初上任时的400万人,显见本笃十六世的影响力消褪。
本笃十六辞职后的未来打算
梵蒂冈发言人龙巴尔迪神父指出,本笃十六将继续履行其所有职务直到二月二十八日,之后,他将到卡斯特甘多福居住一段时间,接着就退隐到罗马的一间修道院。
天主教网站站主佩马赫还说,在这位本名拉辛格的德国枢机主教成为教皇本笃十六世之前、担任天主教教义部代表大会首长时,就曾向教皇约翰•保罗二世请求:准许退隐到一间修道院去研究、着述。当时被保罗二世拒绝了,因认为这对他是过分大材小用。佩马赫最后强调说,一旦本笃十六世退休后,那人们就别指望他还会指挥评论梵蒂冈的大小事务了。
谁会是下一任教皇?
谁将会最符合人们心目中教会的需要,各种猜测已经满天飞。影响力极大的米兰大主教安杰洛•斯科拉(Angelo Scola)枢机主教被认为是最有竞争力的意大利竞选者。他是一位保守派神学家,对生物伦理学和天主教穆斯林关系有着强烈兴趣,以其学识、和本笃十六世相同的神学传统观点、深谙媒体以及与意大利政治领袖的密切关系而为人所称道。梵蒂冈问题专家称颂他受到民众支持这一点,尽管他的写作经常晦涩难懂。
马克•韦莱(Marc Ouellet)枢机主教是一位加拿大教义神学家,被普遍认为是深受本笃十六世喜爱的一位主教,本笃十六世曾任命他为梵蒂冈有影响力的主教部(Congregation for Bishops )首席主教,遴选全世界的主教。他家乡魁北克的批评者称,他已经跟不上该省那些更加进步的主教,但这在当今的教会未必是劣势。
主持宗座正义暨和平委员会(Pontifical Commission for Justice and Peace)的主教是来自加纳的彼得•阿皮亚•图克逊(Peter Appiah Turkson)枢机主教,他被认为是教皇职位最有竞争力的非洲竞选者。他在罗马和纽约接受教育,以他对使用安全套的半正统观点为人所知,他称,已婚夫妻可以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但同时也维护教皇本笃十六世认为使用安全套增加了艾滋病传播的说法。
东仪天主教会(Congregation for Eastern Churches)的阿根廷裔总主教莱昂纳多•山德里(Leonardo Sandri)枢机主教,将唤起拉丁美洲天主教信徒的热情。梵蒂冈专家称,他还是一位高明的梵蒂冈内部人士,曾在约翰•保罗二世(John Paul II )手下的圣座国务院(Secretariat of State )任职,并知晓怎样驾驭梵蒂冈复杂的官僚体制,这可能会让他的工作更有效率。
在冷战时期这也许机会渺茫,但现在人们第一次开始谈论美国人成为教皇竞争者的可能性,他便是纽约的提摩太•M•多兰(Timothy M. Dolan )枢机主教。在教会关注“新福传运动”之时,他根深蒂固的保守主义以及亲民形象为其赢得了信仰者的喜爱。
結束語
本笃十六世的辞职突如其来毫无征兆,作为保守派,他面对新的世界尴尬万分,虽然成为了第一个登陆社交网络世界的教皇,且人气力压Justin Bieber,但是旧的秩序和经验已经无法帮助他进行信众精神世界的管理。他古板的言行让他在与麦当娜及哈利波特的战斗中一败涂地;教廷中央权力的萎缩,导致娈童丑闻调查中频出新的黑幕;而信众人口分布的剧烈变化,也让“换一位拉美教皇”的呼声愈发公开。如同他自己所说的:“当今世界既易于在大量的急速变革下屈服,也易于因那些深切相关生活与信仰的问题而动摇”。本笃十六世的低效改革,代表了梵蒂冈已经积重难返。在他的辞职声明中,告老称病只是托词,如何与信息革命一代、穆斯林世界、新的信仰身份与版图发生对话,才是他与现代教廷无法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天主教(还有其他宗教)教皇辞职所映射出的,实际上是面对天主教的近现代危机,教皇感到回天乏术。天主教的近现代危机,实际上是它自己造成的。它的保守,固步自封,不与时俱进,造成了它与时代的脱节。天主教如不不进行改头换面的变革,不管换谁做教皇,其后果都是岌岌可危的。这也是其他宗教要引以为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