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23-09-03 19:16:22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看来罘兄解“周”字,很有趣,让我想到一个更古老的字——“陶”。

“陶”很古老吗?

很古老。诗经上就说,带领大家从山沟“豳”,南迁到岐山下的平原“周”的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意即年轻时,还没娶老婆,整天一个劲儿地在黄土坡上挖呀挖呀挖,给大家挖窑洞,盖房子。

一个家里,只有一头猪(豕),他这个“豳”,至少两头以上,带领大家致富。

后来出息了,被封了,就不好再写成“豳”了,同样的读音,改成“邠”,是不是一下就高大上了。“陶”也有此意,我们待会儿再讲。

 

“陶复陶穴”,第一个陶,是动词,其实就是“掏”,等掏空的掏。掏什么啊,就是把黄土坡掏空,掏空为穴,就是“窑”。这里的窑,是窑洞的意思。

 

显然,陶比“窑”更早。比古公亶父更早玩陶的,是山东菏泽定陶地区的尧。

 

是不是感觉有点意思?而且还有点迷惑,甚至蒙圈?

 

陶,掏,啕,萄。。。,显然都来自tao。尧,窑,甚至陶的古音,还有一个读法,也叫yao。尧舜时期的司法官皋陶,就读Gao yao。

 

再透露一个,山西平遥,古时候不叫平遥,而叫平陶。是为了避北魏皇帝拓跋焘(tao)的讳,改成了“遥”(yao)。古人避讳改字,也是有讲究的,不是乱改的,比如邦改国,启改开,彻改通,庄改严,读音不同,但意思近似。

 

也即,陶和“窑”、“遥”这些字,在古时候是近义的。你看那个遥和窑,也都有个“缶”不是?

 

“缶”是什么?

 

就是类似这样的酒器,当然也不只装酒,大的叫“缸”,小的可以叫“罐”对吧,都有个“缶”字旁。好酒,就叫“罇”。

喝酒一高兴了,可以击打唱歌,所以“缶”,也可以是一种击打乐器。知道为什么“陶”,也是快乐的意思了吧?

 

缸、罐、罇,我们知道了。那么缶,是如何变成“陶”的呢?

不急,慢慢来。

我们先用一个“包包”的“勹”,把“缶”包起来。“包”是什么?不是古驰、LV,而是母体里“包”住胎儿,是“双胞胎”、“同胞”的“胞”的本字。

 

同样,我们把很多坛坛罐罐,包起来,是什么啊?就是“窑”了。但窑是后来的字,一开始不写作“窑”,而是“匋”。

这个“匋”,在古时候,就是窑的意思。既读tao,也读yao,是“陶”和“窑”的本字。

 

尧年轻时就是干这个的。那时候,不叫“渔樵耕读”,而是“渔樵耕匋”。“匋”读yao,就是烧陶器的窑;“匋”读tao,作名词,是陶地、陶器,制陶人(三位一体),做动词,可以是掏,也可以是制作、烧制陶器。

 

而“尧”这个字,一开始就是一位头上顶着三个陶的人(制陶能手),后来改成三个土,估计类似武则天,为自己造了一个字“瞾”,“日月当空”。从三个匋,变成三个土,这里的土,是“land”,England, Ireland,Scotland。。。,意即拥有天下。

 

虽然贵为天下之主,但他的名字,还是保留了“匋”(yao)的读音对吧?而且我们知道,尧很嘴馋,所以珍惜佳肴的“肴”,也读yao。是不是个巧合呢?我看巧合不大,因为“窑”的繁体字写作“窯”,上穴下羔,也许是尧也喜欢用窑BBQ,烤羊羔!

 

无论是喝美酒,还是烤羊羔,“匋”,都很快乐对吧?

 

那么,匋又怎么变成“陶”的呢?

 

和周人的“豳”变成“邠”一样,受封了嘛,高贵了嘛。一样读bin,换成了一个更体面的写法,并加了个“包耳旁”阝。

阝看似耳朵,其实左耳为“阜”,曲阜的阜,右耳为“邑”,城邑的邑,意思你从一个部落、聚落或村落,变成了一个受封的正式的城邦国家。

于是匋,登堂入室,写成了“陶”,并渐渐将本字匋替代。

 

反过来,当“陶”变得高大上了之后,成为帝尧的封国、故都,你就不好再用它来表示烧窑的窑了。

怎么办?

把“匋”的包(勹)字头,换成“穴”字头,完事儿了,简单吧?:-)

 

尧虽然显贵了,从一个制陶的,成了天下之主,为自己单独造了个“尧”,但千年之后,还是有个字,给他露馅了——

“烧”。

烧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