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李白愁心寄明月 诗仙奇笔写豪情(2)

来源: redbulls 2018-11-14 16:38:36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3921 bytes)

宋 马远《月夜拨阮》局部。(公有领域)

在这两首诗里,作者描绘了清幽宁静的江上夜景。风、山、月、水、星等意象入诗成画,配合着精妙的谓词摇动流转,使读者感觉仿佛置身舟中,在荡漾的波光里体会那一份悠长的愁情。

明 沈周《京江送别图》局部。(公有领域)

再如《秋浦歌》其二:

“秋浦夜猿愁,黄山堪白头。青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这一首诗的意境颇为凄凉。作者先写夜晚的猿鸣,使得小黄山都愁白了头。诗人把自己的愁苦转移到动物和黄山之上,再写青溪水流发出悲咽之声。这两联以景物托情,衬托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情。人在舟上,形单影只,归期不定,泪如雨下。作者直接使用“愁”、“断肠”、“泪”、“孤”来抒发愁苦难捺的心境。此际,清快飘逸的诗风不再,可见其悲切之深。

《江上秋怀》也是愁情黯景交融的范例:

“餐霞卧旧壑,散发谢远游。山蝉号枯桑,始复知天秋。
朔雁别海裔,越燕辞江楼。飒飒风卷沙,茫茫雾萦洲。
黄云结暮色,白水扬寒流。恻怆心自悲,潺湲泪难收。
蘅兰方萧瑟,长叹令人愁。”

诗人以大量的笔墨勾画凄凉肃杀的秋景:干枯的桑树、萧瑟的香草,风卷沙尘、暮色苍茫、清水泛寒流。“飒飒”之风声对“茫茫”之视象,苦景衬愁情,引人长叹,谁能不愁!

《宣城见杜鹃花》作于755年。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子规鸟”和“杜鹃花”都是思乡及凄恻之情的象征物,作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朱熹《诗集注》),以此铺就悲凄的基调。

诗中连用了三个“一”和三个“三”,在此联内形成数字的两两对应、音韵的起伏回环,格局巧妙、全无造作之感。

天宝八载(749年),诗人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在今湖南黔阳)。李白闻知,写下了名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杨花凋谢,杜鹃鸣叫。两个愁意象先行出场,点明时令并渲染愁之气氛。之后,作者道出事由:听说王昌龄被贬远走,诗人把担忧托付给明月,让它一路追随着好友、直到湖南沅陵夜郎县。

最后两句轻灵、真挚,不同凡响,脱离了常规的惜别之愁。山水之高远、明月之清澄,将全诗境界升华。

日本 相阿弥(1485–1525)绘《李白庐山观瀑图》轴,纸本水墨,美国旧金山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三、豪愁万千

李白的诗歌,意境开阔、宏大,激荡著一股冲天豪气。其“愁”绪,亦充溢着浩然之气,堪称“豪愁”。夸饰及想像的妙用,带来强烈的震撼。

《秋浦歌》第十五首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清代王琦评注:“起句奇甚,得下文一解,字字皆成妙义。洵非仙才,那能作此。” 虽然夸张超凡,诗句却仍不失含蓄的风致。假象的运用使得率直中含着婉曲,词句读来更有意味。

古体诗《将进酒》大约写于天宝初辞京还山之后,是一篇撼人心魄的佳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开篇的排比句式先声夺人,宣泄滔滔情感。随即,作者收住“悲”意,反而转写酒筵上欢乐豪放的场面,暂隐内心的不平。诗人虽未曾“得意”,却潇洒地畅言“尽欢”之豪迈,并且大呼:“天生我材必有用”。

之后,诗句节奏突然加快:“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句三字短语把狂放之情推向了高潮,此后又是一段激愤之歌。从饮酒之“乐”到“万古愁”的“愁”处收笔,尽显忧愤激越。

作者大量使用夸张的笔法,不仅营造了“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这般夸张的形象,还写出“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此类夸张的数字,利用它们形成巨大的情感冲击力。

在句式上,此诗以七言为主,又间以三、五、十言句,使节奏的徐疾变化,与感情的起伏跳跃相一致。南宋文学评论家严羽在《评点李太白诗集》中评曰:“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

另一首古体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题目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作于753-755年之间)同样运用了超忽的比兴手法。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人在开篇即道出烦忧,继而笔锋一转,又是一番开阔景象:“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诗人于高楼畅饮,纵有“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壮思”,无奈现实却是:“人生在世不称意”。

旷古名句“举杯销愁愁更愁” 连用三个‘愁’字,在音韵上迸射震撼,既凸显愁怀深重,亦烘托那种不为命运所屈、“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洒脱气势。

纵观全篇,波澜迭起,句式紧迫,语言流畅,既倾吐了作者怀才不遇的烦恼和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了诗人的壮志雄心和决意与现实决裂的呼声。

 

[南宋]马远绘李白《月下独酌》诗意,团扇。(公有领域)

月亮是李白钟情的意象之一。名篇《月下独酌》写道: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此诗紧扣一个“独”字。诗人一出场,便是一个极度孤独寂寞的形象。他没有伴侣,没有知己,无人听他倾诉内心的悲欢,他只能在花间自斟自饮,借酒浇愁。这时他突发奇想,要把天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邀来共饮。

清代章燮评说:“天上之月、杯中之影、独酌之人,映成三人也。从寂静中,做得如许闹热,真仙笔也。”

结语

李白的豪情,一泻千里,出奇制胜,既无矫揉造作,也无缠绵绮丽。激昂的生命力、特有的自信和狂放,充盈字里行间,平添苍凉壮美。从浓浓的乡思、深挚的离情、人生苦短的叹息以及怀才不遇的愤懑中,从音韵的曼妙流转、句式的百端变换、景色的生动描摹、奇特的想像和夸饰中,读者有幸领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光采。@*

责任编辑:林芳宇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