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传统加持,让86版《西游记》无法超越

来源: 都是国货 2017-04-19 14:53:29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2561 bytes)

戏曲传统加持,让86版《西游记》无法超越

 

 

文 | 李天飞

 

86版《西游记》总导演、制片人杨洁老师逝世,消息迅速刷屏。

 

刷屏的人,应该都是从小看着《西游记》长大的。每到寒暑假的时候,“登登等登”的音乐必然会响起。

 

杨洁老师去世,世间便再无86版《西游记》;而且,这是一座无可超越的巅峰。

 

有人说:“你这就过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事物都在进化,凭什么说86版就一定是巅峰?是不是思维定势呢?”

 

我说不是的,因为86版《西游记》,不是简简单单的一部连续剧,而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戏曲表演经验、演艺人才的大荟萃。是把几百年西游戏的积淀搬上电视媒体的尝试。

 

网上也有很多文章提到,86版《西游记》的传统戏曲味道特浓。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与其说86版《西游记》是一个新时代的开拓者,不如说是上一个时代的集大成者!

 

▲ 杨洁导演

 

▍一

 

应该说,大量在连续剧中借鉴戏曲,并不是杨洁老师的首创。因为在七八十年代,拍连续剧是一件新鲜事。没有什么先进经验可以借鉴。大家都是从传统戏曲中搬东西。

 

不但大陆如此,港台也如此,香港曾经盛行过十多年的“黄梅调”电影,就是把黄梅戏搬到影视上的一种形式。台湾的古装影视也是如此,回头翻翻当年的不少台湾古装剧,从服装到表演都有浓重的戏曲痕迹。

 

如果这样的话,86版《西游记》借鉴戏曲只是时代使然。但是,《西游记》有其特殊性。

 

因为目前,《西游记》的表现大致有两类;

 

一是忠于原著。尽量演出《西游记》原著本身的气质。

 

二是利用故事IP,进行现代化的演绎。这方面最成功的是另成一派的周星驰。

 

传统戏曲,与传统故事相伴相生了800多年,而在明清两代逐渐定型为我们今天看到的面貌。

 

以服装而论,今天在舞台上看到的戏曲服装,恰恰是以明代服装为基础,而吸收了各朝各代风格形成的。

 

以精神而论,传统戏曲表现的人际关系、道德伦理,也正是明清两代的主流心态。

 

如果选择“忠于原著”的话,那么,《西游记》号称是唐朝的故事,其实是明代人写的书,表现的是明代人的精神状态、宗教信仰、日常生活。所以,如果要在视觉上对其演绎,最好、最便捷的借鉴形式就是传统戏曲。

 

并不是戏曲适合所有的“古装片”。假如拍以商朝为背景的《封神演义》,京剧《反五关》大概就很难用得上。因为《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不一样。《西游记》完全是神仙世界,涉及现实社会的很少,西域诸国也是硬编出来的。而《封神演义》的基调仍然是历史小说。《反五关》的黄飞虎,表现的是以明清时代的伦理为基准的君臣父子关系,硬放在近乎蛮荒的商朝,对于现代人来说,就显得怪异。

 

一部明朝的书,一颗明朝的心,一群明朝的神仙。这部《西游记》简直就是天然为了戏曲而生的!

 

大量引入戏曲元素,这就是杨洁老师的高明之处。

 

杨洁老师本来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部的戏曲组,对传统戏曲当然有绝对的鉴赏力。她尝试过和京剧院合作拍摄《香罗帕》,还拍了京剧《卖水》。她在挑选演员的时候,非常看重的就是演员的戏曲背景。她为了选定孙悟空一角,先后拜望了南北两派猴王,最后圈定了六小龄童,这些故事已经为大众周知。同时,她还在各地戏剧团体物色演员,大量抽调进入剧组,正是这位懂戏曲的导演和这些专业的演员,奠定了86版《西游记》的基调。

 

▍二

 

86版《西游记》的演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戏曲演员、话剧演员、影视歌舞演员。

 

这三类里,戏曲演员占了绝对的主流。

 

六小龄童先生是南派猴戏世家,家学渊源,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马德华先生是北方昆剧院的小生演员,演观音菩萨的左大玢老师是湘剧演员,70年代就给毛泽东演过戏。演高小姐的魏慧丽老师是京剧演员。演白骨精的杨春霞老师,演过京剧《杜鹃山》的柯湘。演高母的高玉倩老师,其实以《红灯记》的李奶奶知名。演殷夫人的黄梅戏演员马兰老师,成了余秋雨老师的夫人。当然还包括我们喜欢的评剧演员赵丽蓉老师。

 

▲ 左:左大玢在湘剧《断桥》中饰白素贞

 

 

▲ 左:赵丽蓉在《西游记》中扮演车迟国王后

 

就连出场没几个镜头的昴日星官,扮演者徐冠春都是昆曲演员。而这位徐冠春先生,青年时代演过电影《十五贯》的熊友兰。《十五贯》又称《双熊梦》,熊友兰就是其中一“熊”。而这部《十五贯》,号称“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是昆曲演出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当时年轻的徐冠春能够参与其中,说明他的演技已经得到老一代昆曲名家的公认。

 

 

因为研究《西游记》,并在我的微信公号“李天飞”里写西游记的普及文章,我请教过六小龄童先生猴王脸谱的画法,他立即如数家珍地告诉我:石猴的是什么样,齐天大圣的是什么样,什么时候画金粉,应该勾什么线条,并建议我查哪些参考书。这些东西,在传统艺术家的心中,都是信手拈来的。

 

正因为熟极而流,所以表演的时候才能不假思索,人就是猴,猴就是人。戏曲是“角儿制”,而今天的影视剧是“明星制”。戏曲中人服从于角色,今天的影视剧角色服从于人。六小龄童先生一生只演猴,自然做到了无人企及的极致。

 

 

▍三

 

即便是话剧演员、影视歌舞演员,也要么深受传统戏曲的影响,要么有深湛的戏曲基本功。

 

86版《西游记》有许多北京人艺的话剧演员。话剧这种形式,本来源于西方。在中国长期占主流正统地位的是所谓斯坦尼体系,即俗称的“体验派”。而焦菊隐先生在体验派的基础上大力提倡民族化。

 

为了向民族艺术学习,北京人艺就专门从北方昆曲剧院请了昆剧老师给话剧演员说身段,有些老师甚至因此从北方昆曲剧院调入了北京人艺,为话剧灌输着传统戏曲的充沛内力。

 

舞台上不能自说心事,所以,只能靠动作、表情来表达。而传统戏曲富有表现力的动作程式,简直就是一座表达内心情感的宝库。借用戏曲元素,体现在焦菊隐先生导演的《虎符》中,也体现在脍炙人口的话剧《茶馆》中。例如常四爷的上场,就带着明显的戏曲身段。而演过常四爷的郑榕先生,同时又在86版《西游记》里演过太上老君!

 

 

话剧《蔡文姬》更是强调传统戏曲的美学精神和表演手段在话剧形式中的运用,具体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戏曲音乐和舞蹈的借鉴、舞台调度、台词的艺术处理、舞台布景等方方面面。86版《西游记》的闫怀礼先生,同时在《蔡文姬》里演过单于。还有“镇元大仙”吴桂苓、“水贼刘洪”韩善续、“黎山老母”孙凤琴等,都是北京人艺的演员。

 

应该说,86版《西游记》中出身话剧的演员,基本都受过“话剧民族化”的洗礼。话剧艺术和戏曲艺术,在他们身上同时体现。

 

又比如演金池长老的程之先生,属于另一种类型。他的领域在话剧,然而他却是京剧票友,这是家学渊源。因为程之的父亲程君谋,就是一位极著名的票友。他早年就跟著名乐师陈彦衡学过戏。当年白牡丹(荀慧生)找老生配戏,见其唱功好就劝他下海,当时程家潦倒,出于无奈就搭上白牡丹班子,没想打炮就红,被称为“票友中的谭鑫培”。

 

所以,程之先生的传统戏曲功力,来自他的原生家庭。知道了这个背景,再去看程之先生的金池长老,那真把话剧和京剧两股内力轻轻一掌贯通,那是一种无可挑剔的完美。今天靠卖脸卖萌的表情包演员,何能及其万一!

 

▲ 金池长老

 

▍四

 

86版《西游记》的第三部分,影视歌舞演员,很多也都有深湛的戏曲基本功。

 

就在上周,央视播出了一部纪录片《西游记张掖寻踪》,主演就是我和玉兔公主的扮演者李玲玉老师。这部片子是去年冬天拍的,那些天和李玲玉老师天天在一起,和她聊了很多。她是东方歌舞团的歌唱演员,然而她原本是在越剧团工作的,有深厚的越剧功底,举手投足之间,那种感觉是能看出来的。

 

在甘肃高台县的台子寺小学的操场上,李玲玉看到地上有一根玩具金箍棒,就捡起来像风车一样舞起了棍花,惹得旁边的小朋友纷纷鼓掌围观。有的学生说:“我原以为只有孙悟空会耍棍,想不到玉兔精也会耍棍。”

 

后来李玲玉老师把这个棍花动作教了我,所以我也能对付着来两下。本来是想找孙悟空学几招,结果棍法得玉兔公主传授,这大概也是一件相当奇妙的事情了!

 

 

▲ 《西游记张掖寻踪》中李玲玉老师舞金箍棒

 

迟重瑞先生主要是演影视剧的,看上去和戏曲不太搭边,但如果提起他的伯父迟世恭,和著名的李世芳、袁世海一样都是富连成科班的“世”字科学员。而且他两个兄弟:迟世尉、迟世德,再加上一个同姓各家的迟世敬,合起来就是“尉迟恭敬德”。迟重瑞先生身上,流淌着梨园世家的血液。

 

这是多少年的积累,多少流派的融合,多少举手投足的打磨,多少世家子弟的口耳相传,才汇成了这样一部86版《西游记》!

 

▍五

 

86版《西游记》的服装、武打、特效,也带着深厚的戏曲表现形式。

 

我们看86版《西游记》,总是感觉到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魅力在。这种魅力就在演员的一举一动中间。因为戏曲的“身段”、程式、武打,是几百年来的艺术家们摸索实践出来的,它特别贴合中国人的体型仪态,精神气质,尤其是穿上古装的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孙悟空跑到龙宫借宝,原著里其实就走了两个过场:龙王先是献了一把3600斤的钢叉,又拿出一把7200斤的画戟,孙悟空不要,龙王就带着他去看金箍棒了。然而86版电视剧里,孙悟空除了耍叉,还耍了双锤、耍了三节鞭、耍了画戟,这其实就是戏曲里的“把子功”。

 

猴戏中为了表现孙悟空活泼好动,经常安排许多“把子功”,让他耍锤、耍鞭,甚至耍剑,烘托火炽的气氛。这些近乎杂耍的“把子”,关公、黄忠当然不能使(杂耍成分如果太过,剧界谑称“化学把子”),放在妖猴身上反倒特合适。反正理论上龙宫里面什么兵器都有,多耍几样、少耍几样,完全和原著没有冲突。剧中那段双锤表演,连道具都是从戏台上直接拿来的。戏台上还有夺锤、耍锤、接锤,让锤头顶锤柄种种花样,都在猴戏中有充分体现。孙悟空在天宫偷酒,对着壶嘴喝,这个动作在传统戏曲《安天会》(建国后为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改为《闹天宫》)里是一定会看见的。

 

 

 

《西游记》的武打场面,据说是荀皓和任凤坡两位先生主持的。要知道荀皓先生是荀慧生先生的长孙,任凤坡先生也是中国京剧院的。这样的背景,决定了86版《西游记》的武打一定是戏曲化的。剧中的武打场面都很写意,不像港台剧的那种靠迅速剪辑实现的“拳拳见肉”,而是类似舞蹈场面。甚至助战的小猴、小妖们,跑来跑去,翻个筋斗,也属于武戏里的“群档子”,用来表现混战。

 

 

86版《西游记》还有一个好玩的特点,每到一集结束时,必有一个“四众亮相”,唐僧师徒四人出现在一个画面中,这其实也是传统戏曲舞台演出结束时的标准动作。如果这个动作出现在舞台上,下一个动作就是拉大幕了。

 

因为历史上的西游剧,都是属于单元故事型的连台本戏。如果按照演出一般习惯,每本的结尾都会固定有一个亮相,这在舞台剧导演上有个术语叫“打点”。86版西游也是这样,一集讲一个故事,结尾亮相“打点”,标志结束。

 

▲ 《误入小雷音》结尾画面

 

这里要说一下86版《西游记》的续集,为何很多人嚷不好看。原因之一就是破坏了“连台本戏”的结构,把剧情从中间截开,一集讲不完一个故事,这在现代连续剧中当然无所谓,但配上传统戏曲气质的《西游记》就特违和。现代连续剧大家看的就是故事情节,当然可以抻着观众。《西游记》的故事框架谁不知道?主要看的是表演。所谓“生书熟戏”,只要演好“连台本戏”就完全可以了。

 

86版《西游记》的造型,也是非常戏曲化的,如巨灵神的扮相,也很能说明问题。巨灵神撅着一个大屁股,孙悟空第一次上天宫,还在他屁股上蹦跶了一回。这种扮相,其实就是京剧里“毛净”的“扎判”,最典型的要数钟馗。这种造型,通过穿胖袄、垫填充物,肩膀耸着、胸鼓着,臀部撅着,体态奇特笨重、身段粗犷有力,这样才能体现神奇的特点。

 

 

 

▍六

 

谁都没见过神,所以不同民族的神,自然有不同的特征。我们一看巨灵神或观音、阎王,就觉得“这是一个神”,而且是一位很传统的中国神。这种传统气质,和张纪中版《西游记》的那种魔幻气质完全是两条路。

 

这两条路没有谁对谁错之分。但是这种传统气质已经非常成熟,作为中国人,逃不过集体心态、集体审美,所以更容易接受民族化的造型。魔幻化的《西游记》,如果想挣得一席之地,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西游记》的故事是传统的,精神的是传统的,决定了它最适合表现的形式必然是传统的。如果想“重构”,就算是走魔幻风、重工业风、无厘头风,上哪找这么多分量相当的演员?上哪去找这么久远的艺术实践积淀?上哪去找这样懂得演员、善于调配的导演?

 

或许再过几十年,会有新的《西游记》电视剧取代它,但目前看来,还没有出现任何迹象。

 

也许,86版《西游记》的出现,本身就带着悲凉的底色。

 

因为在当时,很多传统戏曲剧团经济不景气,无戏可演,很多优秀演员纷纷转行影视。86版《西游记》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一些演员借此完成了人生的跨越,从此远离了那个日渐衰颓的行业;不少坚守在戏曲领域的演员,也因为出演过这样经典的电视剧才为人所熟知。

 

这种传统戏曲衰颓的状况,甚至延续到21世纪初。

 

86版《西游记》的成功,背后是一个时代传统戏曲的衰落。是无数戏曲艺术家,用尽最后一点内力,集七星北斗大阵,拼出的一道天边的光彩!

 

也许86版《西游记》走下巅峰的那一天,届时必然满足两个条件:

 

一、传统戏曲再次兴盛。

 

二、现代影视趋于成熟。

 

舍此之外,杨洁老师导演的86版《西游记》无可超越!

 

(人民大学姜斯轶先生为此文做出了重要贡献,特此致谢。)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