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章太炎先生《国学概论》笔记

来源: 我没拉臣 2017-02-05 08:18:4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3364 bytes)

散人散记2017-1-21

 

读章太炎先生《国学概论》笔记

 

    现代人如果发表意见,大多会为文章或者书取一个名字。很少有人会用同一个名字,写几乎相同的范畴而意思不大相同的书,以此批评另一个人的学术。而民国时期就有。以我有限的知识来说,《国学概论》就是其一。

    最先有的《国学概论》是章太炎先生的演讲,章先生的入室弟子曹聚仁先生整理出版。后来钱穆先生认为章太炎先生的观点错误甚多,多到无法批驳,就以同样的书名《国学概论》又整理了自己的课堂讲义另写一本。以是正听。我辈粗浅,只好一本一本的读。按时间先后,当然先读章先生的。曹先生又在书的最后附了几篇与章先生观点不一样的文章。章先生也没有任何恼羞成怒的举动。让人感觉民国真是一个奇妙的时代。

    章先生的书是由演讲整理出来的,所以很口语话,鉴于条件,引经据典也是浅尝辄止。比如说诸经典:中国自古薄宗教,重政治。因为中国很早就是一个庞大的帝国,幅员辽阔。统治的方法,急待研究。而欧洲乃至印度,都是由小城邦构成,所以宗教兴盛。

    “老子”很反对宗教: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孔子”也反对:祭神如神在。一个如字,他已明白告诉我们,没有神!

    祀天地社稷,是人君的勾当,非人君不能为。

    西方的上帝,人人可拜,所以是宗教。我们的上帝(天地社稷)非人君不能拜,根本不是宗教。

    剩下九流十家,墨家讲天、鬼。阴阳家讲阴阳相克。有宗教的味道,但相距甚远。

    所以诸子百家的经,和佛经、圣经的经,只是翻译时的引用,并非经的本意。经,其本意是一经一纬的经,就是一根线的意思。经书,就是用线装订好的书。就是那几本书的内容比较多,我们需要经常翻阅,所以装订好,名曰:经书。

    国学之名,起于清末。区别在于欧美的“新学”、“西学”。乃中国固有的学问。也与西学完全不冲突,不矛盾。我们应该“蔽帚自珍”

 

一、易经的原理

    '六经'皆史也!读到章先生的论点,把好久的一个疑问解决了。

    《尚书》,《春秋》不用怀疑。就是史。《诗经》中'风'是记载各国的,'雅'、'颂'是记载王室的,大都为国事而作。《礼》是记载官制的,这本身就是史的一部分。《乐》虽失传,想来也是记载乐谱和制度的典籍,也是史的一部分。

    只有《易经》一书,看起来像是和史没关系,但实际上却也是史。太史公(司马迁老先生)说:“《易》本隐以之显,《春秋》推见以至隐”。引申他的意思,可以说《春秋》是罗列事实中褒贬之意;《易经》却和近代“社会学”一般,一方面考察历史的事迹,得到一些原则,拿着这些原则,可以推测现在和将来;简单的说,《春秋》是明显的史,《易经》则是史的精华。后人于史以外,别立为经,推尊过甚,更有些近于宗教,在周朝末期还不至于如此,此风乃起于汉时。

    胡说八道君曰:直到近代社会,社会的变化都是缓慢的,所以以前的经验可以有效的预测现在或者将来的事。工业革命后的现代社会变化的太快,可能不太好预测了。只有一些人性的东西可能是稳定的!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拿易经来算命了。

 

二、国学概论之翻案与再翻案

    大概所有读书人都有一个坏毛病-翻案。就是将大家公认的东西推翻。更坏的毛病是将翻过来的案在翻回去,我姑且称为再翻案。

    章太炎先生乃世之高人。他的年纪比熟知的清华四大导师要稍大,可以说高一辈。章先生也有恶趣味,比如他说:《史记•高帝本纪》,说汉高祖之父太公,雷雨中至大泽,见神龙附在高祖母身上,逐生高祖。这不知是太公捏造这话来骗人,还是高祖自造。即使太公真正看见如此,我想其中也可假托。记得湖北曾有一件奸杀案:“一个奸夫和奸妇密议,得一巧法,在雷雨中,奸夫装成雷公怪形,从屋脊而下,活活地把本夫打杀。”高祖的事,也许如此。他母亲和人私通,奸夫饰做龙怪的样,太公自然不敢进去了。你说章太炎先生在讲台上讲到这里,下面的同学们有没有热烈鼓掌呢?特别是男生们。

    章太炎先生翻的是修身、齐家、治国的案。修齐治平是《大学》里的观点,历来公认是道德标准。章先生举了一例,唐太宗李世民,太宗弑兄,纳弟媳,像杀儿子这都小儿科不值一提。但太宗治国-世称“贞观之治”。至今海外华人都自称唐人,说的是“唐话”。这案翻的无话可说了吧!

    但是!

    “但是”是一定要出现的,这本书后面有附录,附录里第一篇是邵力子先生的《志疑》。邵先生写到:隋末唐初,凡大乱之后,户口锐减,物质易于供给,人心又厌乱思治,只要有能力以武力削平群雄的人,不怕没有一时间的太平。这也不仅唐太宗为然,贞观之治,本没有什么稀罕,而自太宗死后,女祸相踵而起,武氏、韦氏几亡唐室,这明明是太宗宫圍紊乱,贻谋不藏所致,正可为“治国必先齐家”的一个证据。想不到太炎先生偏来这样翻案。

    再翻案!于是太宗也是一世英明尽丧

 

三、国学概论之中国学术的派别。

    章太炎先生对佛学钻研极深,而且对孔子先生抱有偏见。所以要注意。当然这并不是我的心得,也是别人的评论,像章太炎先生这样的遍读经典,学究天人的大儒,我们首先是要虚心学习,因为我们没有资格对他指手画脚评头论足。

    中国的学术,除文学不能有绝对的完成外,其余的到了清代,已渐渐告成,告一结束。清末諸儒,若曾国藩、张之洞辈都以为一切学问已被前人说尽,到了清代,可说是登峰造极,后人只好追随其后,决不再能超过了。章太炎先生显然不同意,我们回到故事的最开始的时候,这些学问从哪里开始的。

    哲,是“知”的意思,就是研究知识的学问。中国人历来按“经史子集”来把所有的学问分类。讨论哲学的,大多在“子”部。哲学这个概念虽然很通俗易懂,但它是一个西方的概念。先贤们并没有这个概念,因此没有专门的一本书,写哲学的。诸子都谈到了哲学,并流传了下来。

    最接近哲学专著的《易》,其实聊的是社会学。只是在部分章节里说到哲学。而《论语》虽然谈的是伦理道德,但至少有一半是说哲学的。其实周秦诸子在著作中都或多或少的谈到哲学。他们的哲学应该说散布在著作中。并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按照西方观点划分的哲学巨著。谈哲学最多的诸子,是儒、道两家。

    儒、道同源。《史记》载孔子受业于征藏史,征藏史后世特指老子李聃先生。当然,向孔子这样聪明的家伙肯定不止一个老师,他估计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他向所有有学问的人请教,最后融汇贯通。不过儒、道两家从来都是有渊源的。

    孔孟通常连在一起说,不过把孟子和孔子并列要到宋朝才开始。之前孟子的地位不高。孟子和孔子差着好多辈分。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参,曾参收录孔子的孙子“子思”做学生,子思先生又收了一个学生,就是孟子。孟子因为“民贵君轻”的政治观点,明清两朝,特别是清朝,《孟子》被大幅度的删减。但是《孟子》是朱熹校定的科举必考读物。所以只能删,不能废。孟子后世在儒家中位列孔圣人之后,称为“亚圣”。而曾参,由于有这么一个厉害的徒孙,被封为“宗圣”。而曾参其实不算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是颜回。如果你读过论语就知道,孔子多次反复夸奖颜回。不过奇怪的是,同为儒家的孟子和荀子,却很少记载颜回的话,有也是很肤浅。反而道家的《庄子》却记载了很多颜回的谈论。颜氏的学问,没有传给儒家,反而传给了道家。《庄子》对孔子的看法比较极端,有极赞扬的,也有极批评的。对颜回反而只有赞扬,没有批评。考虑到道家是中国最古老的学问,可以这样说,道家传孔子为儒家;孔子传颜回,再传至庄子,又回到道家。

 

    道家,是中国最古老的学术。从黄帝到汉武,统治阶级都是以道家的理论御天下。只有秦始皇大概偏重于法家。不过始皇帝倒台太快,后世没人再尝试。有也是用儒家包装过的。都不太成功。

    道家最著名的观点是无为而治,他相信无为而无不为。换成现在的说法,就是自由主义,要小政府,大社会。尽量不干预社会运作。整个一个市场经济的原始版。

    所以道家连著作也不愿意写。直到老子李聃写了一本《道德经》。《道德经》也写的语焉不详。读得大家云山雾罩,高深莫测。道家的另一面旗帜庄子就显得真实很多。庄子更是跟孟子同一时代,而且住的不远。庄子是宋(大概就是商丘一带)人,孟子长期住在梁(即现在的开封)。商丘到开封没多远(google地图显示只有141公里,步行大概两天)。不过孟子是个宅男,大家学术也不一样。庄子这种一会是蝴蝶,一会是大鱼,过一会是鲲鹏的狂人节奏估计和宅男也聊不到一起。所以没有证据显示两人喝过酒,交过心。我想如果他俩能喝顿酒,估计中国历史就更精彩了。

    鉴于《道德经》过于难懂,道家的学问基本源自庄子。庄子也是个无比聪明的人,也是遍採诸子的学问,并深深的影响到后来的佛教。所以章太炎先生说“庄子面目上是道家,也可以说是儒家。”

    道家至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如中医就是道家的学问,佛教为了吸引大众,也吸取了中医,所以佛教也有僧人通医道。儒家本来就不排斥道家。墨家,阴阳家这明显是道家发展出来的变体。甚至兵家,法家都能看到道家的影子。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到处游说,秦始皇就很讨厌这种乱哄哄的现象。于是乎焚书坑儒。由于手段太过粗糙。只留下千古骂名。曹操曹孟德的手段就极高明,你们不是愿意说嘛?我专门划块地方你们说!曹孟德把这些名仕引向诗词歌赋一途。结果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精彩纷呈。所以曹操虽然没有称帝,但事实上他是个很有手段的皇帝。

    魏晋之后,佛教来到了中国。这个非常重要。因为当时的士林觉得儒家太过浅薄,而老、庄又太过无礼法规则。于是好多高人就将佛法按照他们的思路,改装成汉传佛教。非常适合士大夫的胃口,逐渐大盛。

    诸子百家的研究,当推钱穆先生的《先秦诸子考》最负盛名。连陈寅恪先生都肯给他背书,看来确实有料。章太炎先生这些,也是一家之言。后世出不来大儒,也是跟这些人有关,他们个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哪有时间把这些个书都读完,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且他们的书里到处都是坑,满地都是沟。出不来大儒,实在是怨不得我们啊!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