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成派之中观见

来源: Shixiang 2016-11-28 10:32:1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9496 bytes)

    好几年前的报纸报导了一则新闻说呢:在这个台北新店有一个年轻人,学校毕业以后呢不肯去上班工作,每天都躲在家里面自己对自己说:“我会发财,我是有钱人。我会发财,我是有钱人。”每天就这样子一直念一直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连出门的时候呢还是在喃喃自语的说“我会发财,我是有钱人”。路过的人都以为这个人疯了,但是他的邻居说:“其实这个人很正常,不知道为什么,每天就是一直念著要发财。”后来记者在路上访问到这一位年轻人,这个人除了神情比较紧张以外,其他的问答倒也正常。他到底在干什么呢?这位年轻人自己说:“只要我一心的相信自己会发财,那么我的念力就会让我变成有钱人。”也就是这个人认为,只要他的意识心能够专注,够用心就可以改变这个世界。新闻中并没有说到这个人到底有没有发财,那各位觉得呢?他到底有没有因为这样子就变成有钱人了呢?可能有人会觉得说:“这不就是古人所说的作白日梦吗?太可笑了!”但是下一个事件我们可能就笑不出来了。

  在民国三十年代前后,当时有一位研究唯识学非常有名的居士,有一次呢他的儿子意外死亡,这个居士丧子之痛,悲痛异常啊!亲朋好友知道了,大家就来吊唁问候。这个时候呢,这位居士有一点发狂的跟大家说:“你们不准说我儿子死了,大家要说他还活著,因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以呢只要大家都说他还活著,他就会复活了。”

  这两个故事都是真实发生在社会上的事。第一个年轻人想用意识觉知心的专注去想象,认为说这样子就可以把心中的想象转变成事实;第二个人虽然是研究佛教唯识学的专家,但是因为 佛说人有八个识他根本就不晓得第七识与第八识到底是什么,又不了解说这八个识其实各自有各自的功能与范围局限,所以还是只能够把我们人类现前的意识当作是可以依靠的、是真实的,所以他认为说只要大家都觉得他的儿子还活著,他的儿子就会复活了。

  大概正常人听了这两个故事都只会觉得可笑,因为他们就是在作白日梦,并且会为他们觉得难过;但是在坦特罗佛教里面,真的就是这样子教导弟子,而弟子也深信不疑,就这样子荒谬的教法代代的相传下来。不信的话我们来看看,在现在坦特罗佛教势力当中最大的新噶当派,它的创教祖师这样子说:“佛为广大胜解者说八识等,令通达者,亦仅显示经有是说,非自宗许离六识外,别有异体阿赖耶识。……《释菩提心论》虽说阿赖耶识之名,然义说意识为一切染净法之根本。”(《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也就是说,这位祖师认为:佛为了广大的佛弟子们,为了要让他们通达法义,达到胜解,所以方便说有八个识,但是这只是代表经中 佛是方便施设说有第七识与第八识而已,并不是允许我们离开六个识以外还有另外一个阿赖耶识……在《释菩提心论》中虽然有提到阿赖耶识这个名词,但是真正的意思是说,只有意识是一切染污法与清净法的根本。这就是代表:坦特罗佛教的新噶当派它只承认有六个识,不承认有第七识与第八识,虽然 佛在许多的经典中都讲到第七末那识与第八阿赖耶识,但是那都只是 佛为了教化广大众生的方便说,实际上是没有这两个识的,所以呢第六意识才是一切法的根本。那既然他认为“只有意识是一切染净法的根本”,那么我们的意识如果清净,一切法就清净;意识如果染污了,一切法就染污了。

  我们再回来看看前面举的例子。第一位年轻人就是这个想法的忠实信徒,因为他觉得“只要我的意识心不间断的、完全的觉得自己发财了,那自己就真的发财了”,如果还没有发财,那就是因为自己的意识心还不够专注、还不够确定,所以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口中不断的喃喃自语,念著“我会发财,我是有钱人”。另外一位号称“唯识学的专家”那就更厉害了,因为他想到说:“光是我自己的意识觉得我的儿子没有死,这样子还不够,要所有人的意识都觉得我的儿子没有死,那我的儿子就真的没有死。”所以他会去要求说:知道他儿子已经死掉的人呢大家都要改口说儿子没有死,因为这样子一来,大家的意识都觉得他的儿子没有死,他的儿子就会复活了。所以如果新噶当派这一位创教人复生,一定会说这两个人才是他真正的知音啊。这就是认同“意识是一切染污法与清净法的根本”的人,最后一定不得不掉落的荒谬之中。

  如果还是有所疑虑的话,我们再来看一看有一位在现在的坦特罗佛教,特别是在坦特罗佛教华人信众中几乎无人不知的“大金刚上师”,在他的书中这样子说:“本来修法之道,由假修真,先用观想,后成事实;所谓理想乃事实之母也。下列境界修法之时呢,照之次第观想,以为练习可也。”(《那洛六法》)“首先要把握一个重要的原则,抽象的哲理,经过日久功深地定力的凝固,就可以变成具体的证量,这是绝对可能的。”(《那洛六法》)

这样子看到了吗?坦特罗佛教把自己说的多么的天花乱坠,什么“享尽五欲”、“即身成佛”,什么“在男女性交当中修双身法可以成佛”,就是用这样子想象成佛的。如果,我们把那两位用观想法就想让自己变成有钱人,用观想法就让儿子可以起死回生的这两个人拿来作比对,那就真的笑不出来了!可能有人会说:“这怎么可能呢?这么荒谬、严重错误、可笑的教法怎么还会有这么多人相信呢?”其中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深信坦特罗佛教它的宗义,也就是自己秉持了坦特罗佛教的基本哲学,依著这个哲学再去作出判断,所以就会作出后面错误的结果了。

  这个情形就好像是二十年前,台湾有一种投资公司,给予投资者非常高、不可思议的高利率,当时让很多菜篮族妈妈、上班族、退休的老人纷纷把自己的存款、退休金,甚至还有人自以为聪明,向亲朋好友用低利借款,然后再把钱交给投资公司,来赚取之间高倍的利率。大家都应该还记得吧?那个时候许多理智的人纷纷跳出来呼吁:投资公司给的这样的高利率是不可能存在于现实的投资市场上的。但是这一些投资者呢基于各种理由,选择相信了投资公司的说法,投资公司告诉他们:“我们公司的政商关系好啊,可以知道明天股票的内线消息。我们的公司财力雄厚啊,可以主导明天股票市场的走向。我们公司的这个关系好,可以去主控房地产市场的价位……”这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就是最诱惑人、最容易让人丧失理智的糖衣。所以最后连许多大学商学院的教授也是被坑杀的对象,搞得血本无归。大家别忘了老人家说的:“你想赚人家的利息,人家要你的本钱!”

  坦特罗佛教一千多年来就是这样子的寄生在佛法里面!从印度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是这样了。当 佛还在世的时候,这种婆罗门的教法没有办法侵入到佛教里面,当 佛灭后几百年间,就开始一点一点的入侵到佛教里面来。这背后最基本也是最深沉的原因就是:佛法的基本哲学----也就是宗见,因为没有办法实证菩提的原因,然后就失去了、错乱了。在进入正式的宗见之前,我们得先来看看这一些宗见的基础,也就是我们人类的心识。

  佛说人有八个识,现前可以看到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与意识,这一些是我们每天清醒的时候都用得到的识,很容易体会;但是第七识末那识跟第八个识阿赖耶识,虽然祂们也是时时刻刻在运作,可是如果没有明师为我们指点的话,一般人很难发现到祂们。但是这个第七识跟第八识,祂们才是在背后支持六识运作的根本原因,所以这才是佛法的根本。诸佛之所以降生人间,就是为了指引众生万法的根本----就是六个识背后的根源,也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也就是如来藏,也就是成佛的清净真如。

  佛说:【舍利弗啊!是为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妙法莲华经》卷一)也就是佛说:舍利弗啊!诸佛如来都是因为一件大事的因缘,所以出现于世上。诸佛如来的真实意旨,只教导给发大心的菩萨,而不是那些只求一生灭度的声闻人。诸佛如来以佛的第一义谛真知真见来开示众生,令众生悟入如来藏。舍利弗啊!实际上呢,如来就是以唯一佛乘来为众生说法,没有其他的二乘或三乘教法。

  我们从最简单的说起:从我们从娘胎出生以后,还是一个婴儿,我们怎么样去认识这个世界的,然后一直到现在,我们心中有丰富的见解与知识,是怎么来的?小婴儿用他的眼睛去看色彩、用耳朵去听声音、用鼻子去闻气味、用舌头去尝味道、用身体去感觉冷热,最后用意识心去思量、去分别各种境界,然后整理心中的想法,于是所谓的“我”,“我是谁?我有什么特质?”的那个“我”就形成了。有了“我”,那么“我所”也同时形成----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家人,我的房子,我的世界,我的宇宙……我所有的东西会和“我”同时形成。我们把这一些我与我所当作是真实的存在,所以每天为了我、为了我的家人、为了我的国家、为了我的世界而努力的工作,一切的肇因都在于有“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那我所也就变的没有意义了。

  整个宇宙、整个世界、整个家庭,一切都是起自于因为有“我”,我们呢把“我”当作是真实的存在,是我们可以依靠的功能,一切的工作、运作都得先依靠著有“我”的存在。那具体来说,“我”是什么呢?就是“我”可以看得见、“我”可以听得到……乃至于“我”可以思考、可以判断、可以记忆等等。所以所有的中、西哲学共同的前提就是笛卡儿所说的“我思故我在”,因为没有了“我”,就不会有世界。也就是说,众生把我们可以看得到、听得到乃至于能思能量的功能当作是“我”,当作是可以依靠的功能,也就是说当作是“我”的身体。

     如果我们去问一个小朋友:“小朋友,你的身体在哪里?”小朋友会很高兴的指著自己的身体说:“这是我的身体啊,这是我的眼睛、这是我的嘴巴、这是我的鼻子……”但是如果问一个大人:“你的身体在哪里呢?”大人会想:“这个肉身只是一个工具,背后是我的‘心’在操控这个身体,所以真正的我应该是我的‘心’。”所以当我们说“这个人很好,那个人很坏”,一定不是指对方的身体好或身体坏,而是指这个人的心肠好或者是存心不良,是不是这样子?也就是我们把一个人的“心”当作是真实的存在。那“心”是什么?不外乎就是现前可以观察到的六个识:眼识、耳识、鼻识……到意识。把这六个识的运作当作是真实的“我”,当作是“我”真实的身体,这就是所有的人现前可以观察到的,所以呢“我”一切的苦就从这六识产生了。

  佛把这六个识叫做六识身,六识身才是众生真正的身体。然后在经中 佛处处都说“有身最苦”,像在《法句经》里面 佛说:“天下的苦,都是来自于有身,身是苦之器,是众苦所集。”因为众生所有的见解,全部都离不开虚妄的六识。我们可以判别,众生就是因为落在意识的觉观心,用这个意识的我来搭配五识的运作当作是“我”,所以生生世世都渴求这个能知能觉的意识要了了分明、常住不断,所以就一直落在我跟我所上,轮回就会不断的出生来配合意识心想要能知能觉、了了分明嘛。

  比方说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婴儿,很多婴儿呢玩著玩著,然后身体累了,眼睛呢忍不住闭上,但是忽然这个婴儿就会开始发脾气,很不高兴,就是因为不肯入睡、就是因为不肯让意识心终止,喜欢要让这个意识心一直保持在了了分明。直到有一天当这个婴儿发现了,原来睡著以后还是会醒过来的,他才肯愿意乖乖的入睡。或者再换一种方式来说----请问大家:大家每天晚上入睡,是因为知道明天早上还会醒过来,那就问大家:“如果我告诉你,今天入睡了从此之后就醒不过来了,大家还愿意、还敢睡著吗?”那就不愿意了嘛!会说愿意的人,那代表是声闻道的佛弟子,因为阿罗汉就是类似像这个样子,舍报后就不在于三界中出生,就是涅槃。

  我们来整理看看:我们的眼根对色尘,产生眼识来了别色尘,我们主要就是在青黄赤白的功能上面分辨;我们的耳根对声尘,来了别声音的大小高低;我们的鼻根对嗅尘产生鼻识,来了别香臭气味……乃至于我们的意根对境法尘产生了意识,来作能思能量的功能,这一些就叫做六识。六个识每一个识的产生,都需要根、尘、识的和合运作,比方说眼根对色尘产生眼识,所以六个识乘以三等于十八----六根、六尘、六识就叫做十八界。每一个众生其实都是活在自己的十八界里面,别人的十八界我们也不可能进去,因为别人的眼根不是我的眼根,别人的眼识不是我的眼识,别人的心不是我的心。但是众生总是认为自己的想法最正确,自己的所见所闻最真实,把自己的六识身当作是不会错的;但是我们六识身的感觉、想法真的就是真实吗?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里面开示说:【识以了境为自性故,即复用彼为行相故,由斯兼释所立别名。能了别境名为识故,如契经说眼识云何?谓依眼根了别诸色,广说乃至意识云何?谓依意根了别诸法。】(《成唯识论》卷五)这是说:六识是以了别、分别、辨别六尘当作祂们的自体性,也以这个了别六尘当作是祂作用的相貌,由此也说明了六识的另一个名称,叫做了别境相能够变化的六识。因为六识能辨别六尘境界,所以说六识是识,六识本身祂是对应著六根、六尘而出生的,是时时刻刻在改变的,没有了六根与六尘也就没有六识了。

  所以六识的本身只是一个用来了别的工具,祂并不是本来真实之法。当六识存在的时候,祂就一定会向境界上面去攀缘,在境界法上面去觉、去观,也就是去寻求、去待伺。所以 玄奘菩萨又说:【寻伺俱依外门而转,浅深推度,粗细发言,此识唯依内门而转,一类执我,故非彼俱。】(《成唯识论》卷四)也就是说:寻与伺也就是觉与观,祂都是六识存在的基本条件,都是随著第六意识向外活动而推理出或者浅或者深的推理寻求,并且作出或者粗或者浅的表达。而第七末那识呢,祂只会向内运作,只执取第八识的功能差别当作是“我”,所以“觉与观”只与意识相应。到这边我们可以发现六识身的本质,都是依著六根、六尘而有的,是依他而起之法,不是本来常住之法,所以六识身都是应舍之法。

  譬如说,大家都知道要舍恶向善、要不放逸、要摄心为戒,可是当境界来到的时候呢,我们的心中虽然也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但是为什么最后还是常常做不到?每一个酒鬼都讲说“我要戒酒了”,但是看到了酒就是忍不住拿起来喝;每一个好赌的人都说“下一次不赌了”,但是人家一招“三缺一喔,老王!”又忍不住坐上牌桌。明明我的意识心中清清楚楚的知道该怎么做,但是最后的结果总是事与愿违,这是为什么呢?又好像把这个在磨坊里面磨面粉的马带上战场,这些马一辈子都是在绕著石磨转圈圈,上了战场千军万马的威吓之下,这个马呢一吓,就竟然还是在原地转圈圈;那马也知道主人的意思是要牠向前冲,可是在一紧张之下,为什么还是在原地转圈圈?因为长久的习惯已经养成“习气”了。习气又是哪一个识呢?佛说要调“心马”,这个心马只是指这个能思能量的意识而已吗?好像不是这么简单喔!

  再说,我们都知道要造善业,止息恶业,今生如果遇到不如意的境界,是因为过去生所造的恶业种子成熟了所显现,业力成熟就要去受报;可是如果六识身就是我的全部,那为什么现在我的意识想说“不要再痛苦了,不如意的境界赶快消失”,但是恶业还是继续现前,我们还是得一直受报到结束?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里面开示说:【识以了境为自性故,即复用彼为行相故,由斯兼释所立别名。能了别境名为识故,如契经说眼识云何?谓依眼根了别诸色,广说乃至意识云何?谓依意根了别诸法。】(《成唯识论》卷五)这是说:六识是以了别、分别、辨别六尘当作祂们的自体性,也以这个了别六尘当作是祂作用的相貌,由此也说明了六识的另一个名称,叫做了别境相能够变化的六识。因为六识能辨别六尘境界,所以说六识是识,六识本身祂是对应著六根、六尘而出生的,是时时刻刻在改变的,没有了六根与六尘也就没有六识了。

  所以六识的本身只是一个用来了别的工具,祂并不是本来真实之法。当六识存在的时候,祂就一定会向境界上面去攀缘,在境界法上面去觉、去观,也就是去寻求、去待伺。所以 玄奘菩萨又说:【寻伺俱依外门而转,浅深推度,粗细发言,此识唯依内门而转,一类执我,故非彼俱。】(《成唯识论》卷四)也就是说:寻与伺也就是觉与观,祂都是六识存在的基本条件,都是随著第六意识向外活动而推理出或者浅或者深的推理寻求,并且作出或者粗或者浅的表达。而第七末那识呢,祂只会向内运作,只执取第八识的功能差别当作是“我”,所以“觉与观”只与意识相应。到这边我们可以发现六识身的本质,都是依著六根、六尘而有的,是依他而起之法,不是本来常住之法,所以六识身都是应舍之法。

  譬如说,大家都知道要舍恶向善、要不放逸、要摄心为戒,可是当境界来到的时候呢,我们的心中虽然也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但是为什么最后还是常常做不到?每一个酒鬼都讲说“我要戒酒了”,但是看到了酒就是忍不住拿起来喝;每一个好赌的人都说“下一次不赌了”,但是人家一招“三缺一喔,老王!”又忍不住坐上牌桌。明明我的意识心中清清楚楚的知道该怎么做,但是最后的结果总是事与愿违,这是为什么呢?又好像把这个在磨坊里面磨面粉的马带上战场,这些马一辈子都是在绕著石磨转圈圈,上了战场千军万马的威吓之下,这个马呢一吓,就竟然还是在原地转圈圈;那马也知道主人的意思是要牠向前冲,可是在一紧张之下,为什么还是在原地转圈圈?因为长久的习惯已经养成“习气”了。习气又是哪一个识呢?佛说要调“心马”,这个心马只是指这个能思能量的意识而已吗?好像不是这么简单喔!

  再说,我们都知道要造善业,止息恶业,今生如果遇到不如意的境界,是因为过去生所造的恶业种子成熟了所显现,业力成熟就要去受报;可是如果六识身就是我的全部,那为什么现在我的意识想说“不要再痛苦了,不如意的境界赶快消失”,但是恶业还是继续现前,我们还是得一直受报到结束?

  如果我的意识心不能够改变种子的现行,那显然善恶种子不是由我的意识心来执持的啰!这当中就会有两种可能。一种人说:“那是因为我的意识心不够专注,定力不够,所以不能够改变业种的现前。”那就算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他们可是三界当中定力最好的,但是阿罗汉也不能阻止自己的业力现前。所以呢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他穷尽了一切神通,想要救释迦族的人免于瑠璃王的刀兵杀戮,就把释迦族里面的男男女女装进了他的钵里面去放到天上,结果呢兵难过去了之后,大家还记得吗?钵里面的众生怎么样呢?目犍连把钵一打开,里面的众生变成一钵的血水,这就叫做业力不可违。但是我们也不能够说在众生以外还有一个全能的造物主,他在掌控著业力,这样子可就变成了婆罗门教的大梵思想了。那当然更不能说有一个什么“业力自动偿报系统”,这样子就变成了婆罗门教的自然发生论啰。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一些问题如果不能弄清楚搞明白,众生是不能安心的断尽我见、我执,那我们的学佛就会变得没有意义了。

    在佛世的时候,佛说法分成三个时期,又称为三转法轮。初转法轮的时候,佛教导解脱道,告诉声闻人涅槃是真实的、是清凉,有本际,所以声闻人就能够安心的把我见、我执断掉,而成就阿罗汉,入涅槃,但是不能成就佛果。譬如说,在《中阿含经》里面,佛一开始教导五比丘的时候就说过了:“五比丘!……有取中道,成明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中阿含经》卷五十六)是成明成智而不是取于断灭喔!不是把“将灭止生”而叫做安乐,因为有明有智,那就绝对不会是断灭。即使是在 世亲菩萨回小向大之前所写的《俱舍论》里面也说到:在死后的世界呢,这样子的生死轮回当中必定、必须要有一个能够保持同一性的个体存在,否则就没有办法说明轮回之间的连续性。所以既然涅槃必是“有”之法,祂就绝对不会是一种虚无的假设。

  到了二转法轮的时候,大家都已经了解了六识身非真,十八界不实,在这个前提之下,佛开始说“非心心”、“无心相心”,让大家能够更进一层的回小向大,直至初地。到了三转法轮的时候呢,佛开始说“真如”、“如来藏”、“藏即阿赖耶”,说成就唯识种智的成佛之道,到了这个地方,佛的讲法终于圆满了。

    佛灭度以后,声闻道的阿罗汉以及证果的圣众们逐渐的凋零,有一些取证涅槃,有一些上生到天界。而大乘中的证悟菩萨们本来人数就很少很少,佛在世的时候也常常是要靠他方世界来的菩萨才能够圆满法会;世尊离开以后,菩萨们大部分跟随著 世尊往他方世界或者往生到各种他方的佛土去,留在这个世间的菩萨很少;再加上菩萨们大部分是现在家相,并没有固定的组织与供养,这一些世间的菩萨们散落在全印度各地,特别是在印度的南方,他们不与声闻僧团共住。所以在 佛灭以后,阿难要离开之前声闻教团中其实已经开始转变了----才不过不到百年时间,当 阿难还在世的时候,正确的解脱道教法就已经开始衰败了,所以逼得 阿难临走之前还得使出诸般神通来摄众,把这一位同时具有阿罗汉与地上菩萨身分的 阿难,当作是无知的失智老人,这就是代表当时的僧团已经全面败坏了。

  然后接下来的几百年呢,这一些无证无修又秉持著错误的解脱知见这一些凡夫僧,一直掌控著僧团中的主流,所以就分裂出十八部派、二十部派等等。部派佛教里面呢,大部分都是这一些没有证得四向四果,甚至连解脱知见都偏邪,空具一身表相的凡夫僧。他们依著 世尊的预记,回过头去反而去向这个改革以后的婆罗门教(也就是印度教)里面去求法,所以呢就有了各种奇怪的思想进入佛教,到最后佛教就不得不分裂为许多的部派。而在人间的菩萨们,以在家的身分只能够维持住散落在各地的小众文化,聚集少量的徒众,只求把教法能够延续下去,加上一位又一位的菩萨往生他方净土,或者是印度以外的地区,所以菩萨的教团也是逐渐的凋零。

  到了公元前后,大菩萨们见到时节成熟了,是该重振娑婆世界法教的时候,所以又纷纷的开始往生人间印度。龙树菩萨是集其大成者,祂走遍全印度把各个地方的大乘菩萨,也叫做各地的瑜伽师,把他们的教法经典汇整起来,还是多有失传与不足。后来呢祂得到了 大龙菩萨的帮助,祂进到了龙宫,看到了那一些在人间已经失传而龙宫还收录完整的大乘经典。龙树菩萨把其中的小部分经典带回人间,几十年间就大肆弘扬佛的正法。那这一些人间的外道跟自以为是的声闻僧团,因为他的供养跟名声受到了影响,所以纷纷的指责这一些大乘经典是伪经甚至是邪教。所以 龙树菩萨出世弘法以来,终其一生祂都在摧邪显正,要改变人间错误的外道思想以及错解的部派教法。当时 龙树菩萨的处境并不容易,因为:一方面呢,对内要导正十八部派里面的思想,去邪存正;一方面呢,对外要弘传大乘的妙理,而且还要小心不能让真如本际的教法被人家诬陷为印度教的大梵思想。所以,龙树和祂他的弟子们对内、对外都要非常努力的去摧邪显正,去著书论作。甚至祂的大弟子提婆菩萨就是被这一些祂所摧伏的外道所杀害,实际上很可能就是佛门中的外道所杀害的。在 龙树菩萨与 祂的门人努力之下,世尊的教法又重新的在印度复兴起来。虽然三乘的佛经都已恢复,但是 龙树菩萨他们这个师徒之间呢主要的工作,是在使得正确的解脱道以及二转法轮的般若教法再次的出现在印度。例如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说到:“佛观一切众生及诸法,从本以来至不生不灭,常清净如涅槃,是名无异想。”(《大智度论》卷二十六)然而十八界法并不是如祂他所说的从本以来就不生不灭,那到底 龙树菩萨讲的是什么东西?这个东西能够从本就不生灭呢?

  再接下来就是要复兴三转法轮的一切种智了。这一点 弥勒菩萨亲自召集了三地的 无著菩萨来帮忙,完成了《瑜伽师地论》来作为这个世间菩萨的根本论典,也就是为了未来 弥勒菩萨下生人间先预作准备。这一个伟大的事业,后来加上 世亲菩萨一起来完成而达到完备,使得 佛所说的经典能够有了完整的论典来阐述,人间所需要的大乘经论到这个地方全部完成。但是并不是说正法的力量到这个时候就非常的强盛,因为娑婆世界里面的外道永远多于佛弟子,佛门中支持错误教法的力量一定是比正法的力量大,这就是五浊人间莫可奈何的事!比方说,世亲菩萨 祂最后是在尼泊尔看到了穿著袈裟的僧人却在耕田,祂最后感叹于 世尊的法教衰落至此,就这样往生了。由于 世亲菩萨的名声太响亮,所以当时有许多人来随从 祂学习,但是其中大部分的人其实也只是来凑个热闹,并没有得到 世亲菩萨的真传,但是他们出去以后都说自己是 世亲菩萨的真传弟子:例如像陈那、安慧。在 世亲菩萨之后,这一些徒子徒孙真的能够得到 无著菩萨、世亲菩萨真传,能够证得真如如来藏,能够通达种智之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但是全天下的诸师都说自己是 世亲菩萨的法脉,自己没有法眼、没有种智的时候还真的很难判别。

  在 龙树之后 世亲之前,有许多人研究 龙树的般若中观,有著不同的见解。在 世亲菩萨过世以后,最先出名的是佛护(Buddha-palita),他是龙友和僧护的弟子,他对于 马鸣、龙树、提婆的著作写了很多的注释,然后创造了“中观应成派”思想。比佛护稍微晚一点的是清辨(Bhavaviveka),他是僧护的学生,在佛护去世以后呢,清辨整理了佛护所著的论注,大致上认同佛护驳斥以前中观诸师的这个论点,那也写下了清辨自己的注释。他们两个人成为后来“中观应成派”与“中观自续派”思想的两位创始人,他们都是属于“中观无自性”学说,是相对于 无著与 世亲菩萨的“唯识有真实实相识”的这个唯识思想而说他们是无性。佛护和清辨都主张 无著与 世亲菩萨的学说不是在宣说 龙树菩萨的中道,而只是在讲解唯识学而已,他们甚至主张除了他们自己所说的以外没有别的法是真实的法。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在 无著与 世亲菩萨之后,其实真实佛法的正教呢很快的又衰败了;因为菩萨们已经开始从印度往生到丝路与中国了。

  另外一位值得一提的是解脱军,他也是僧护的弟子,他本人并不像 世亲菩萨那样子是真正证得真如唯识的,但是他是第一位以中观无自性的观点,然后去注释 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的人,他对后世错误的影响非常的大。至于 世亲菩萨所传下来的法义被称为“瑜伽行派”,其中有一个分支是安慧所传下来的,虽然安慧号称是 世亲菩萨的学生,可是他并不支持阿赖耶识是真实的存在,被叫做“无相唯识派”。正确的主流则是由护法菩萨、戒贤菩萨、玄奘菩萨所继承的“实相唯识”,主张要亲证阿赖耶识为万法的根本,并且继续修习一切种智之学,这才是 佛陀正法的继承者。

  中观应成派与中观自续派后来各自有继承人,但是其中呢以中观应成派的影响最大,因为坦特罗佛教里面的主流、骨干的哲学思想就是属于中观教派。一直到今天,虽然在坦特罗佛教里面也有其他的哲学思想,例如中观自续或者是如来藏思想,但是因为整个坦特罗佛教中几乎没有人证得真如阿赖耶识,因为他们的教法当中违背 佛所制定的重戒,所以不可能有人证得真如阿赖耶识,所以实际上整个坦特罗佛教没有离开过意识心的范围。

     一般人都认为,中观应成派是由佛护所创立的,然后传到月称与寂天的时候,大肆的弘扬。但是其实中观应成派的思想,它是发源自婆罗门教的《奥义书》里面。在婆罗门教当中,它原本只是一种辩论的方法论,是说自己不立自宗----不立自己的主张,只去分析别人的错误之处,然后破对方的法义。所以中观应成派它只著重在现前能思、能量的意识心,它只承认六个识,认为佛所说的第七识跟第八识都是方便说,都不是实法。这种思辨的方法其实原本就广泛地存在于婆罗门教的典籍当中,它用来解释无所不在却又无所形相的大梵,是一种印度人很习惯的逻辑论证。北大的尚教授说:《奥义书》在描述梵的性质的时候呢,常常使用一连串否定的句子,也就是指出“不是这个,不是那个”,而不说它究竟是什么,以否定达到肯定的方法。在哲学上呢,称为“遮诠”,也就是遮其所非之法。后代印度的哲学家以及佛教的哲学家,在描述宇宙的本源的时候,也常常用这个方法。所以,中观应成的思想它本来只是一种辩论的方法,在部派佛教的时候被引入到佛教里面来,从方法论就变成了本体论,变成了专门用来对付那一些因为失去了正法,没有办法证果的佛弟子,成为一种神兵利器。因为只要不是述说第一义谛的绝对之法,那就一定是世间之法,就一定是相对之法,既然是相对之法那就一定有相对的漏洞可以破解。所以在 龙树菩萨的时代,祂有的时候就拿这个方法来论述世间的无常、苦、空、非身、无我,用来彰显出世界万法的背后必定有真实的法义。一直到 无著菩萨、世亲菩萨的时代,也只是当作一个方法论来看待。

  那么这个应成中观的教法呢,必定会否定阿赖耶识如来藏,因为第八识祂不是相对之法,所以祂不是应成中观的人所能够证悟的。然而第八识才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失去了这个核心,大乘佛法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失去了第八识就一定会使得二乘的教法变成断灭论,因为涅槃之中要灭却五蕴,灭却十八界,当然把意识与意根也灭却了,那这样子一来涅槃不就成为外道的断灭空了吗?所以,支持应成中观就只好在意识的变相当中持续的流转,永远不可能证得初果须陀洹,更不可能证得如来藏阿赖耶识。

  当世间没有真实证悟者的时候,没有真实通达唯识种智的菩萨住世的时候呢,应成中观论就会变成杀戮佛法的神兵利器----会杀死众生的法身慧命。这一点佛在经中早已经预记过了,而 弥勒菩萨在说《瑜伽师地论》的时候也已经特别警告过了。所以 世亲菩萨死了之后,打著祂的继承人的名号,像安慧这些人,其实已经没有办法证得三乘菩提,只剩下实相唯识派的这一些传人独自撑起大局。因此主张没有阿赖耶识的中观应成派与中观自续派,在世亲菩萨死后就逐渐流行起来了。因为只要信受了中观应成派所说:我们只要想通了“万法都是因缘生,所以一切都是没有”这样的一个道理,那我们就可以不用断三缚结,不用证真如如来藏,就可以直接成为证得空性的圣人。所以,这样的人就勇于接受别人封给自己“看见佛陀在人间”的这个封号。一直到今天,这样子自以为自己是圣人的这一些“圣人”们,仍然是“圣人”满街走啊!

  这种认定六识论的人呢,他一方面知道意识其实是“意法为缘生”,不是真实的法。而且佛经上说意识在五种状况下就会断灭:比如说晚上一睡熟了意识就没有了;或者呢,像现代我们只要被推进手术房,麻醉药一打下去,一吸进去,意识就断了。可是呢,如果说要灭意识,那又变成了断灭论。所以,一方面不能够灭去意识成为断灭论,一方面又要依止意识,否则没有东西可以依止了,但是这样子一来,又变成了意识常住不坏的常见论外道了。那怎么办呢?所以,应成中观的人他就一定得要发明一个“意识的细心”,用来欺骗别人以及欺骗自己,把意识的细心当作是可以依止的真如。可是明明佛在《阿含经》里面说:意识不论粗细都是由意根与法尘所出生的,意根与法尘还早于意识。那么,不论依止的是粗的意识还是细的意识,其实都被佛所斥责,所以这是一条走不下去的死胡同。

    比方说,在前面的节目中我们介绍过《大宝积经》的 大精进菩萨。 大精进菩萨祂忆佛念佛,念到了第七天一心不乱,禅定的光明也现起,诸天抛花供养,但是祂自己知道这仍然是在六识的境界当中,禅定中仍然是属于意识的境界。这是有出生的境界,既然是有生之法那就会有灭掉的一天,所以这不是真正的实相,这不是自性弥陀,必须要证得六识的根源----阿赖耶识、真如识,才是不生不灭的实相。

  好吧,就算退一万步,我们不说佛法,即使是外道印度教,他们也早就知道:意识心是断灭之法、不是实相,不是他们所认定的实相----大梵。例如在考史多启的这个《奥义书》里面讲到:六识不是实相般若,在六识之外别有般若,他说道:“以般若加于眼识,以眼识而得一切色。以般若加于耳识,以耳识而得一切声。乃至以般若加于意,以意而得思想、所知、欲望矣!”在《唱赞奥义书》里面还提到:“人如果熟睡,安静恬适,自己不知道梦境(在这种情况下意识是断灭的),此‘自我’也。且曰:‘彼是永生者,是无畏者,是即大梵也。’”也就是说:印度教外道们尚且知道真理不在六识中,因为六识是生灭的,至少在我们熟睡以后意识就不现起了,但是这个时候实相仍然存在。

  各位啊,佛陀当年就是因为婆罗门教的教理不究竟,不能够证得真实的解脱,不能够证真如实相,所以驳斥婆罗门教为外道;结果佛教传到后来,竟然佛法中的这个“主流”----应成中观思想,它退回了外道的思想,甚至还不如、比不上这一些外道思想,这样子是不是要令人感叹啊?佛法之不兴,衰败至此!

  中观应成派思想,舍弃了本识真如而说缘起性空,说一切都是缘起啦,他们的性质是本空的啦。不说“因”单独说“缘”就成就了“果”,所以又被叫做遣相空----把一切的世间相否定了,就说叫做证得空性。这里面的错误太多太多,我们就用两个 玄奘菩萨的辩证,来作为这个部分的结束:

  玄奘菩萨说:【无心、睡眠、闷绝等位,意识断已,后复起时,藏识、末那既恒相续。】(《成唯识论》卷四)意思是说:在无心定里面,在熟睡里面,在闷绝、昏迷等等的状况当中,意识会中断,但是后来又会生起,在意识中断这之间呢,如来藏识跟末那识是相续不断的。

  玄奘菩萨又说:【有执大乘遣相空理为究竟者,依似比量拨无此识及一切法,彼特违害前所引经,智断证修染净因果皆执非实,成大邪见。外道毁谤染净因果,亦不谓全无,但执非实故。】(《成唯识论》卷三)意思是说:有人执著这大乘中应成中观的遣相空,把这个当作是究竟,这些人就依著似是而非的比量,然后自以为是的说:“哎呀!没有第八识真如啦,没有什么一切法的存在啦,一切都是空啦。”这样的说法其实违背了,也损害了前面所引用佛所说的经文;应成中观的人认为一切法都是假相空,那这样子的话,佛弟子的修行,例如以智慧断除结使,乃至于染净法、因果现象也只是----统统都变成没有真实性了,这就是大大的邪见。就算是外道来毁谤佛门的染净因果法,也只是说它们不是真正的实法,不会说它们完全不存在。也就是玄奘菩萨在骂说:应成中观的思想啊,比外道思想是更加的不如!

  至于中观自续派,是坦特罗佛教里面除了新噶当派以外呢,其他的宗派在实质上所持的见解。这个自续派中观呢,他们承认在六识以外还有一个实相,但是他们不承认如来藏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所以搞到最后,还是得将一念不生的觉知心意识当作是实相真如,有的时候干脆就把这个意识心当作是究竟佛地的真如。例如,在台湾卖得非常畅销的一本“生死书”里面提到,这个有一位贝×仁波切,他呢遇到了钦哲,那在很远的地方他就开始对这位钦哲作大礼拜,那被钦哲发现了就威胁了,咆哮说:“嘿!你这个老狗,如果你有胆量的话,你就给我过来。”当贝×仁波切呢继续作著大礼拜开始接近他的时候,一直在咒骂他的钦哲就开始对他丢小石头,渐渐的又丢大石头,贝×仁波切终于拜到了他的跟前,钦哲就干脆开始揍他,把他给打昏了。当贝×仁波切醒过来的时候呢,他的意识状况完全不同,他一直费很大的劲去观想的曼达拉当下在他的面前显现。钦哲每一句的咒骂跟每一个的攻击,都是在摧毁贝×仁波切概念心的痕迹,每一块石头都是在打开他全身的气脉与气轮。事后长达两个星期之久,曼达拉的清晰影像没有离开过他。各位看看,以上的记录从头到尾就没有离开过意识心的境界,把比较细的意识心当作是证悟真如,这就是自续派中观的落处跟困境。这一派的学说,由于认定这样的觉知心自己可以去至后世,可以从往世来到此世,所以被叫做自续派。

  自续派中观的这些人呢虽然承认有实相,这样的一个见解是不同于中观应成派。但是不论是自续派或者是应成派,他们都是以外于阿赖耶识如来藏的一切法缘起性空,来作为般若所说的空性,所以都同样的是以意识心的空、没有形色就当作是佛说的般若空性。所以在实质上,在般若的空性见解上,应成派与自续派的这个中观师,他们的见解没有不同之处。然而可笑的是,应成派与自续派的中观师之间,又会彼此互相攻讦,说自己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例如呢,新噶当派与其他的教派之间历史上的论证严重到兵戎相见,像新噶当派就曾经以武力灭了觉囊派。而觉囊派呢是唯一实际证得阿赖耶识的教派,被新噶当派灭了之后,正法也就在坦特罗佛教里面给灭亡了。

  以上,我们为各位菩萨介绍了坦特罗佛教的中心哲学思想,他们都不离开意识心的功能与变相。所以这个里面的“大上师”们才会这样讲说:本来修法之道,就是要“由假修真”(假的东西玩著玩著,就变成真的了),先用观想----观想观想呢----后来就会成为事实;这就是“理想乃是事实之母也”(《那洛六法》)。所以各位说:你想要用想象自己成为有钱人,就认为自己会变成有钱人,是不是坦特罗佛教的忠实信徒?

  坦特罗佛教呢,他用能知能觉的意识心,认为用这个意识心就可以成办一切的事业,世间的一切法我都可以用我的意识心去改变:大家认为的不清净,我可以用观想来让它改变,如果观想成就了,不清净就改为清净;反过来也是一样----所以我就有能力改变一切。例如他们相信:只要我观想水面是固体的、是硬的,我就可以从水面上面踩过去;甚至可以转恶业种子为善业……无所不能,那如果现在还做不到,是因为自己的功夫还不够深。这样子一来,世界就可以随著我的意识而改变,所以在这个世界中没有什么东西是我做不到的。既然如此,我可以用观想法来成佛,用观想法来改变因果,那又何必要持戒行善呢?我可以尽情的享受五欲,五欲当中最沉重的莫过于男女之间的欲贪,那我就来转贪欲为胜妙。也就是说,当我在行淫的时候,我就观想著我是“佛”,跟“佛母”在交合,那就不会有不清净的问题,也就不会有因果的问题。

  再加上,本来婆罗门教的教派之中,就有鼓励男女双方应当一同隐居森林秘密修炼这样的教法。在婆罗门的书里面有提到:世界本来是一颗蛋,浑圆一块,后来裂开变成上下两块,清者在上,浊者在下,大梵神我在此中。一个人太寂寞了,所以出生了一个女生,和他交合之后就生下了人类,这位女生变成牛,大梵也变成牛,再跑去跟母牛交配,于是就产生了世界的牛,依此类推……不断的交合不断的生,就生下了世界上各种的众生。在《唱赞奥义书》里面也说到:【唯男子为祭祀之火……于此火也,诸天灌献粮食于其中,由此裸祭而精液生焉。乔答摩!然后唯女子为祀火……于此火也,诸天灌献精液,由此裸祭而胎成焉。】(这里面呢省略了一段这个交合的过程,非常的不文雅,我们这边就不多说。)精液属于男红色的,血液属于女,他们独自都皆不能生,然其合也,精与血和合而成胎,皆安立于心中。把白色的精液当作白菩提,把红色的血当作红菩提,然后把精液跟血合在一起,安立于心中变成胎等等,这一些文章、这一些想法就是男女双身法的思想来源。

  坦特罗佛教把这一种意识能够成办一切的想法,然后呢,和印度的这一种的内身思想(subtle body)结合在一起,就成就了以男女双修为核心,伴随著各种奇怪的想象法门,然后再把它包上佛教名词的外衣,就成为坦特罗佛教。坦特罗(Tantra)它的意思就是性(Sex),现在又翻译为“谭崔”。

  坦特罗佛教它的雏型完成了之后,就一步一步的进入到佛教里面去,并且把自己定位在当时印度逐渐流行的密教中的最上一阶,叫做无上瑜伽。在此之前,印度佛教的密教有行密、事密、瑜伽密,基本上呢它还算是从佛教当中所衍生出来的思想,但是坦特罗佛教进入以后,就把自己定位在最高的一阶密教,附在原有的瑜伽密上面,所以叫做无上瑜伽。

  到这一边,各位是不是已经对于坦特罗佛教的来源、它的教理,都不是真实的佛法,不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三乘菩提,一点都不是,从头开始就不是,有了具足的了解了呢?

Shixiang摘编自internet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