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阅读了《货币战争》之后(二)

来源: 寻找无罪 2016-04-30 01:02:02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8924 bytes)
我阅读了《货币战争》之后(二)
 
上次我仅仅阐述了,鸦片战争与背后的伦敦金融关系的【历史纠结】,以表达作者所讲述的——英国的金本位与其清朝当时【银本位】之间的金融权力争夺战
 
里面仅仅提到汇丰银行,与两大家族在与霸霖家族之间的【历史恩怨】
 
但是,里面其实还有很多细节是没有展现出来的——例如,东印度公司的【历史意义】
 
其实有历史知识的话,我们都把鸦片战争与其以英国为主的【东印度公司】相联系的(^0^)
 
我们很难想象鸦片贸易之中,会有着汇丰银行的【影子】哈哈
 
所以现在的“关键”是——东印度公司与当时洋行创立的汇丰银行之间,到底要如何进行【历史联系】呢??并且当中的【金融关系】又是怎样发生的呢?
 
可是我的头疼又来了。因为当我看了前面几十页的《货币战争》,并且在回想整个【情节脉络】时,我竟然会——找不到汇丰与东印度之间可靠的【金融资料】历史联系
 
而且我也好像也发现了《货币战争》这本书的【混乱】之处
 
因为作者在描述历史过程中,好像是没有跟我们读者【理清】——为什么外国银行资本家到当时中国来【殖民贸易】的时候,在中国当时贸易市场上既然【需要】以下的“多元化设立”
 
第一,洋行成立
 
第二,洋行又合股成立汇丰银行
 
PS :之后作者在讨论汇丰银行的成立与其美国南北战争之间的关系时,也意外的【描述】当棉花市场的泡沫化爆发后,金融海啸褪去后留在沙滩上的主要外国银行除了汇丰银行之外,也包括了——法兰西银行,及其渣打银行,还有就是丽如银行,并且有利银行
 
第三,又有英国靠山为其成立的【东印度公司】
 
第四,洋行与当时中国人做生意时而设立起来的【洋买办制度】
 
第五,东印度公司又因为鸦片贸易而在中国设立的,专门管理【全华商贸易】的——在广州的管理委员会。并且还称为,在华贸易与投资的【中央银行】
 
第六,还有就是用来【收集】当时的中国各个阶层情报的【单位】,例如教会,学校,医院,中国当时反清朝的【民间秘密团体】,还有就是当时在中国的【媒体】——以便图塑造亲西方的【中国社会精英阶层】
 
我的意思是【反映】——为什么外国资本家在中国设立的【监察单位】又复杂,又重叠,又深入??
 
是因为中国地广人多,所以需要?
 
还是其实反映了,外国资本家在中国进行不同殖民形态时,产生的【权力相似格局】??
 
甚至可以说,在当时中国的不同殖民体系反而更加【暗示】——外国资本家之间的【不信任】所产生的【官僚臃肿】现象??(^0^)哈哈
 
在错综复杂的“设立重叠效应”中,我只能以【历史年代】的直陈铺叙,来哲学性的【洞察】东印度公司与汇丰银行之间,那一个背后的【复杂金融关系】
 
如果我根据那货币战争的【非整理性资料】的“阐述结构”,它提供给我的关于东印度公司的信息乃是
 
第一,它是伦敦金融家合股,并且有英国王室【入股】的——集团
 
第二,英国在七年战争中打败法国,夺取了印度的次大陆,从而建立了【英属印度殖民地】时候,——东印度公司于1750年后的50年期间,榨取了1.5亿英镑——但是,关于汇丰银行的【成立年代】仅限于作者描述的。。。。沙逊家族于1864年在罗斯財尔德家族“金融帮助”下击垮了霸霖家族在印度—中国的,鸦片贸易供应链之后,在沙逊桌面上摆着的,一个由那没有银行经验的【年轻苏格兰航运商人】所写的——在中国成立的《香港和上海银行》计划书
 
 
也就是说,——先有东印度公司,后才有汇丰银行
 
 
第三,霸霖家族在1779年担任东印度公司的【懂事】,1792年开始担任了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会【主席】,成为了——伦敦金融银行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而由霸霖家族【管理】的东印度公司的旗下,刚好就是那霸霖家族所金融支持的——怡和洋行,宝顺洋行,并旗昌洋行
 
后来宝顺洋行与旗昌洋行成为了汇丰银行的【主要股东】
 
但是整理到这里,我又纳闷了,好像发现了《货币战争》这本书的另一个叙事矛盾——或者应该说“历史矛盾”?
 
因为当作者提到美国南北战争导致的棉花泡沫,影响了东印度公司连起来的【鸦片贸易】时,宝顺与旗昌两大银行也相应的倒闭,加上当时的霸霖家族也被罗斯財尔德家族压制,导致无法【金融援助】这两大洋行时,当时的汇丰银行也因为【失去了】重要的股东支持,而危机重重时——沙逊家族才【临危援助】汇丰银行的
 
换句话说,当霸霖家族加盟的东印度公司【刚成立】,并且在旗下的三大洋行都已经在当时中国实行了【鸦片贸易战略计划】时——汇丰银行几乎是【同时】出现在当时的中国的
 
而且作者自己也描述了——汇丰银行是【几个洋行】在中国殖民地所设立的——中国的英格兰——以作为外国人在中国贸易与金融服务之用的【中央银行】哈哈
 
这样为什么作者还表示到,沙逊家族打算在中国设立一个【银行总部】,而汇丰银行成为了沙逊家族的【首选计划】呢?——这样不是非常的矛盾吗?哈哈
 
于是,当我重新“整理”货币战争这本书之中所陈述的关于汇丰银行,或者东印度公司,两者之间发生的【年代事件】时,我勾画了以下的——历史秩序
 
讲到汇丰银行,有一个【幕后人物】是必须知道的,即——席正甫
 
根据作者的“阐述”,席正甫在1874年成为汇丰银行的【洋买办】。称他为中国近代以来——最强大【金融买办帝国的】缔造者。就是因为有席正甫才使到汇丰银行在上海的业务,大于香港总行
 
但是,早在1870年代,【洋行】就已掌控中国【生丝出口】的——定价权
 
所以可以【合理推理】出——席正甫就是因为之前的“洋买办”身份,才能在洋行的【支持下】进入汇丰银行的哈哈——从而,得以构成日后最强大金融买办的缔造者
 
后来作者也提到
 
1878年起,每逢中国的生丝,茶叶都【上市】时,市场就发生——通货紧缩的【怪现象】(^0^)
 
因为能够制造,从而控制【货币供应短缺】的,就是——汇丰银行——当时维持上海正常贸易所需的【周转】是大约300万两银子。可是汇丰却是将银两【猛降】到100万两以下,导致丝茶商人无法获得周转资金,而从而让相关的【农民】不得不——贱价地出售产品
 
这时,汇丰银行的【洋行股东】因而得以——廉价抄底,获取暴利
 
所以,根据《货币战争》的年代描述的不同段落,我【整合出】这样的——相互印证
 
1878年,丝茶上市急需的【五月】就发生了——货币恐慌
 
而1879年,当时在中国的《字林西报》就提到了——上海钱庄用【外国资本】做生意,是每个人知道的,而维持上海【市面】正常周转所需要的银两,达300万两
 
之前我已经提到——1870年代,洋行早已控制中国生丝出口的【定价权】
 
如果有最基本的【历史常识】,1870年代刚好是——19世纪
 
而19世纪,又刚好是【霸霖家族】为欧洲第6大强权
 
而在洋行之中,属于【怡和洋行】为最大,最有势力的——远东的洋行
 
又刚刚好,怡和洋行又是在霸霖家族的【伦敦金融支持】之下,迅速发展的哈哈
 
于是乎,看看“年代顺序”所折射出来的【金融幕后】
 
1874年,席正甫为汇丰的洋买办
 
1878年就出现了汇丰银行对上海市面收紧了银根(^0^)
 
而整个1870年代,洋行掌控了中国生丝出口的【定价权】
 
所以可以【证明】——席正甫,汇丰银行,与其洋行,【协同主导】这次的1878货币恐慌的【金融意义】
 
刚好,背后的【金融影子】又是欧洲第6大强权的——霸霖家族(^0^)
 
可是这里须补充的是——早在1839年时候,就有林则徐的【虎门硝烟】所引发的——鸦片战争(^0^)
 
根据《货币战争》的资料补充,之前清朝的【银铜双货币机制】,其比价固定在,一两白银【折合】铜钱只是在1000文
 
可是,鸦片战争的【前夕】,飞升至兑换达1600文哈哈
 
现在就来说说,霸霖家族与鸦片贸易之间的【历史关系】
 
当1870年代洋行控制了,生丝出口的定价权时候,刚好就是19世纪的霸霖家族在欧洲成为第六大【金融强权】
 
而如果熟悉【欧洲历史】,18到19的世纪,刚好是——英国工业革命
 
而根据《货币战争》所提供给我的【历史资料】,我可以判断出,当霸霖家族在19世纪成为第六大强权的【之前】,早在1779年就担任那个与在中国进行鸦片贸易有关系的【东印度公司】的——董事
 
可是作者后来也提到,霸霖家族到了于1792年在东印度公司里就成为了【董事会主席】
 
这个矛盾,作者似乎【看不到】哈哈
 
这样说来,我是否可以【推理成】以下的——历史逻辑
 
霸霖家族是【靠着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而在东印度公司里的【董事角色】就是霸霖家族成为19世纪第六大欧洲强权的【历史转折点】呢?哈哈
 
不过如果【不分割】西方历史,或者亚洲历史,英国的工业革命恰恰好也与西方与中国的【贸易】相关的
 
容易想象的到嘛——为什么洋行想要控制中国生丝出口的定价权?(^0^)
 
就是因为,早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前】(^0^),欧洲王室就用了【大量的白银】“流向”中国,购买当时中国的丝绸,茶叶,景德镇的陶瓷
 
而刚好,当时亚洲当时的中国,印度以及日本,国内有【大量的黄金】
 
中国,印度好像不懂得做生意——当时的亚洲还没有【资本主义】,只有封建制度下建设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0^)悲哀
 
结果,回做生意的【英国资本家】就不但用欧洲白银购买了当时亚洲繁荣的丝帜市场,茶叶,陶瓷等等
 
也用欧洲白银【套购了】亚洲大量的【廉价的黄金市场】
 
这也就是为什么,伦敦金融家用黄金贿赂当时的【英国国会】,强制通过了《1666年自由铸币法案》,使到了原本的【国家货币发行权】变成现在中央银行的【货币专有权】之法律基础
 
也可以说,《1666年自由铸币法案》其实可看作是——伦敦金融资本家【成立】中央银行的【历史象征】
 
有这样的【货币定价权法律基础】才能够或者导致——让英国往工业革命的道路【通畅无阻】,提供了必要却充足的“历史条件”
 
 
因为,先有【金融条件】,再加上那具备靠山的【法律定价权】,才构成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基础
 
不过,当然,英国的工业革命得以能发生除了因为出现了伦敦金融家,并决定历史先河的《1666年自由铸币法案》基础,最重要的另外一个条件就是——东印度公司的成立
 
根据《货币战争》的历史陈述,早在那1750年后的【五十年期间】,那个东印度公司就已经从“英属印度”那里榨取了1.5亿英镑
 
而所谓的英属印度,就是英国在1756到1763年期间,经历了英法七年战争,打败了法国后,所夺取的法国殖民地——巴基斯坦,孟加拉与缅甸(^0^)
 
而到1779年,霸霖家族才担任东印度公司的【董事】哈哈
 
最后就是那,18世纪到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这样的历史机遇(^0^)
 
再来就是,霸霖家族在19世纪的欧洲成为了第6大【金融强权】哈哈(^0^)
 
从这里的【历史顺序】,我们可以就得出一个【直观的结论】,那就是
 
先有东印度公司的成立
 
后来霸霖家族才刚刚在东印度的重要岗位上发展
 
接下来【邂逅了】英国工业革命
 
最后促成了,霸霖家族是欧洲第六大的金融强权(^0^)
 
可是,作者却说——东印度公司其实是由【伦敦金融城】银行家“合股”所建立的,还有‘英国王室’的入股
 
作者来阐述,东印度公司成立时,就垄断了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的【贸易】,并且有权力在贸易区域内【招募】陆军,海军,占领领土和在该地区【征税】,甚至发行货币,并进行立法和司法审判,甚至是有权【缔结合约】
 
所以作者说,东印度公司就是一个【帝国】
 
东印度公司就是靠着【伦敦金融家的支持】,而帮助英国王室在天下征战与其【殖民】,刮搜王室所需的诸如茶叶,丝绸,陶瓷,甚至是伦敦金融家所【盼望的】大量黄金数量哈哈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
 
英国的金本位条件,只是工业革命的【中介物】(^0^)
 
真正推动那个英国工业革命的【金融幕后】,其实就是——东印度公司
 
而其中,霸霖家族与东印度公司的【相互关系】在历史角色中不能够被忽略
 
就正如,掌控整个当时中国上海货币流通量的【汇丰银行】与席正甫之间的——历史关系,也是不能够忽略的一样
 
而霸霖家族与席正甫的【真正关系】就只能看作是那——西方在殖民中国的时候,透过历史变化,所形成的【桥梁】,类似于所谓的【历史机遇】哈哈
 
其实席正甫与霸霖家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是在中国的【洋行】才让席正甫与霸霖家族【沾上】了,边缘或者边界的历史关系(^0^)
 
同样的,汇丰银行与东印度公司的历史关系,也是因为洋行与席正甫的【角色】而——发生了【历史转变的】舞台关系
 
可以更一步的【阐述】到,如果怡和洋行并不是【东印度公司】旗下的洋行,并又不是汇丰银行的【重要股东之一】,那么我猜想——汇丰银行与东印度公司的【各自历史角色】也是不会在。。。。霸霖家族与席正甫的【历史偶然】关系,而产生了关系的哈哈
 
其实不应该叫【关系】,乃应该称呼为【影响】哈哈
 
也就是说,当怡和洋行还是成为汇丰银行的【重要股东】时候,汇丰银行只不过是——历史配角罢了哈哈
 
只有等到霸霖家族旗下的怡和洋行,宝顺洋行,和旗昌洋行因为棉花泡沫事件【纷纷倒闭】
 
加上【沙逊家族】从中接管甚至改革了汇丰银行,把其分行地位,变成了【总行地位】
 
汇丰银行只不过是霸霖家族眼中由它的【小弟】所利用及合资,用来控制中国当时银本位货币体系的【棋子】罢了——顶多只是。。。。重要工具而已哈哈(^0^)
 
而作者自己也说了
 
东印度公司旗下的三大洋行,是靠着那些【国际银行家】手持鸦片【套购出来的】巨额白银,建立了汇丰银行这个——中国的英格兰银行
 
而且作者也补充说
 
从1792年直到1838年,东印度公司走私进入中国的鸦片数量高达40多万箱,而且每箱鸦片的【平均价格】是高达750银两——作者之前还说,中国当时的一银两等于现在大约200块钱人民币
 
当1790—1838年的【鸦片走私】——原来当时国际银行家所谓对中国的【鸦片贸易】就是“鸦片走私的”哈哈——之后,就是1839年因为那一位林则徐的【虎门硝烟事件】引发的。。。。鸦片战争
 
这里有一个【历史】需要特别注意
 
如果说,霸霖家族旗下,并且也是东印度公司旗下的【怡和洋行】是当时最重要,也最主要的【远东的洋行】的话——那么您知这个怡和洋行又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吗?(^0^)
 
根据作者的“历史简介”,怡和洋行是在1832年7月,由名叫jardine以及 matheson 两位【合伙】建立的,并在霸霖家族的【金融支持】下,迅速成为——远东的洋行之王。后来这两位当中的matheson成为了【英格兰银行】行长和英国第二大土地所有者
 
以上一个简单的【历史简介】就让我发现一个【历史矛盾】
 
怡和洋行才1832年成立
 
而1790年—1838年之间,东印度公司就已经【在中国】走私鸦片40多万箱子
 
而1779年,霸霖家族担任了东印度公司的董事,并且在1792年就担任了该公司的董事会的【主席】
 
我觉得矛盾的是
 
如果被称【远东的洋行之王】的怡和洋行就是东印度公司,与霸霖家族【旗下的】重要洋行,那么——为什么在东印度公司对着中国走私鸦片贸易的【那段期间】,既然在作者说的1838年之前的【最后倒数第六年】才出现了——在中国的“怡和洋行”的呢?
 
也就是我好奇,为什么东印度公司并不在1790年【刚开始走私】的时候就在中国成立。。。。怡和洋行
 
更何况在1779年,霸霖家族就已担任了东印度公司的【董事】——那时候的东印度公司都还没有在中国【走私鸦片贸易】呢哈哈(^0^)??
 
而且我在这文章中就提到,1870年代是【洋行】控制了当时中国生丝出口之定价权的【年代】
 
也就是说,先有东印度公司
 
后来就是霸霖家族担任东印度公司的董事
 
后来就是东印度公司从1790年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贸易
 
然后在走私期间的倒数第六年,即在那个离1838年不远的1832那年怡和洋行【才成立】
 
可是要到了1870年代,洋行才控制了当时中国生丝出口的定价权
 
如果说,1832年怡和洋行才由于两位外国人【合伙】,并且由霸霖家族在金融支持下,成为——远东的洋行之王的话——那,怡和洋行【之前】是有谁来【融资支持】呢?哈哈
 
而且,还是那个问题,为什么东印度公司不在1790年对中国走私鸦片贸易时就不成立怡和洋行呢?
 
更进一步的【深入问】——从1790年该公司走私鸦片到中国,直到1832年怡和洋行成立,这段期间里——东印度公司当时在中国,又是靠着什么样的【国际银行家】而在中国进行关于鸦片贸易的【融资活动】呢?哈哈
 
我真怀疑货币战争的作者是否能注意到以上我所看见的——历史细节落差吗?哈哈
 
不过更要命的是,怡和洋行从1832年成立,到被称为洋行之王,再到1870年代【洋行】控制了中国生丝出口的定价权——这一段可以用文字整理出来的【整合】,却在我看来与作者本人所描述的——关于鸦片战争的历史阐述【真相】,根本就无法去调和的【巨大悖论】(^0^)哈哈
 
因为如果说,汇丰银行的成立是因为国际银行家靠着【手持鸦片】套购的——巨额白银,才建立的所谓中国的英格兰银行
 
那么也就是【可以推理成】
 
当东印度公司从1790年开始走私鸦片贸易到中国【之后】,再由鸦片利润套购着中国的巨大数量白银,之后才建立——汇丰银行
 
那么这也意味着,或反映了
 
东印度公司靠鸦片贸易先在中国成立了【汇丰银行】——然后在1832年才出现了。。。。怡和洋行
 
可是这样的话,【完全不符合】货币战争这本书的作者所“论证的”——汇丰银行是由【洋行们】合股建立用来【控制】当时中国的经济,贸易与白银本位金融——这样个说法了哈哈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