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13)武则天立后:来自一位高门士族的支持

来源: 枫昀 2015-09-11 07:34:0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1580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枫昀 ] 在 2015-09-12 12:42:56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13)武则天立后:来自一位高门士族的支持


寒门出身、曾事先朝的武则天被立为皇后,既违背了“门当户对”这条千年不变的婚姻铁律,也不合于礼教。当时的朝中大臣对于此事的态度,反对是正常的,支持是反常的,中立是可以理解的,而象许敬宗、李义府那样积极支持、为废王立武大造声势的,就纯属别有用心。

在支持废立皇后的大臣当中,许敬宗、李义府都名声不佳。许敬宗被人说贪图财礼把女儿嫁给南方蛮族,又亏待自己的儿子。李义府被人说是阴险狡诈,笑里藏刀,还得了个外号叫“李猫”。许敬宗的外甥王德俭也是“武党”,有个外号叫“智囊”,听起来倒是好听,可那是别人在讽刺他的生理缺陷,因为他脖子上长了个肉瘤。

那么支持武则天的大臣里面有没有体面正直之士呢?还真有一位,就是御史大夫崔义玄。关于这位崔御史,正史上对他的记载尽管极为简单,却并无恶言。新旧唐书还齐齐夸他品格“介直”。有一点更值得注意,就是崔义玄的家门出身。他的郡望是大名鼎鼎的“清河崔氏”--当时最受社会推崇的所谓“五姓七望”之一。

李义府出身寒门,许敬宗出身于江南的二流士族,且一直备受排挤,这两人支持武则天当皇后都好理解。可是出身高门的崔义玄也不遗余力地支持,这就很有意思了。象清河崔氏这样的人家,之所以一直被当时人视为一等门第,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秉承了儒家礼教,有严格的家法门风,最看重伦理、秩序、规矩。按理说,这种家门出来的人就不可能接受唐高宗如此胡闹地废立皇后。

但是崔义玄非但不反对这件事,还积极支持。《旧唐书》上说:“高宗之立皇后武氏,义玄协赞其谋。”虽然我们无从知道他到底有什么具体行动,但是就凭他的门第出身和良好口碑,公开站出来表个态支持一下,对高宗和武则天就已经是莫大帮助了。

崔义玄为什么会支持立武为后?最好的解释就是政治利益。清河崔氏所属的“五姓七望”,是山东(崤山、华山以东)的政治势力,其尊贵地位早在北魏年间就确立起来了。可是到了隋唐时期,这些著名郡望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政治上一直受到关陇贵族的打压。

就拿崔义玄来说吧,前面讲永徽四年镇压陈硕真起义时提到过他。其实他是唐朝的“老革命”了,隋末天下大乱时就出来拼搏,最初投靠李密,不得重用,就转而替李渊父子效力,很快立了些功劳。李世民征讨王世充时,崔义玄出谋划策,李世民也“数用其谋”(新唐书)。不过天下平定后,崔义玄的仕途并不亨通,一直在地方上转悠。他在贞观年间担任韩王李元嘉的王府长史,永徽年间才开始升官,但也就做到婺州刺史。婺(wu4)州在今天浙江金华一带。

崔义玄能文能武,会治理地方,也会带兵打仗。江南的陈硕真起义又给了他一次表现机会。起义之初,义军声势浩大,很快攻到婺州。崔义玄做为地方领导,立刻组织抵抗。义军大搞心理战术,声称陈硕真有神灵护佑,谁敢和义军作对,谁家就要灭族,搞得官军人心惶惶。既然那时候大家都很迷信,崔义玄也遵循了同样的游戏规则。刚巧有流星坠入敌营,崔义玄马上抓住机会,对手下士兵说:“反贼肯定要完蛋(贼必亡)。”士气就这样被鼓舞起来了。

战场上两军对阵之际,手下拿着盾牌挡在崔义玄前面。崔义玄说:“刺史这么躲避,那谁肯死啊?”下令把挡箭牌移开。领导既然能够身先士卒,士兵们立刻振作起来,打了大胜仗。后来崔义玄与扬州刺史房仁裕合兵一处,很快就平定了这次起义。

尽管正史上对崔义玄平定起义的过程只有寥寥数语,也可以看出他个人素质很高,头脑清醒,临危不惧,善于应变,领导有方。这次立功后,崔义玄终于成了一位京官,官至御史大夫,从三品。这是永徽四年底或五年初的事情,崔义玄已是六十多岁了。

崔义玄进京任职后,显然与长孙无忌的关系很不好。按照陈寅恪先生的理论,这正体现出山东集团与关陇集团之间的矛盾。武则天虽然出身寒门,其父武士彟却同属于山东集团。或许正因为此,崔义玄在对待武则天立后的问题上就完全超越了门第隔阂,给予了全力支持。与其说他是支持武则天,不如说是跟长孙无忌唱反调,因此就算武则天已经当上了皇后,他跟长孙无忌还没完,还在斗。

显庆元年,武则天已被立后,她儿子李弘也被立为太子,看起来是大获全胜,可是被视为所谓“武党”一分子的崔义玄却调离长安,到蒲州当刺史去了。这可能是长孙党的一次反击。可宽慰的是,蒲州的地位比先前的婺州高很多。唐朝初期把全国分为十道,也就是十个大区,每一道的首府称为治所。蒲州就是河东道的治所,在今天山西省境内。崔义玄最终在蒲州任上去世,享年七十一岁。高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谥号曰贞。

史书上又说,长孙无忌在显庆四年倒台时,崔义玄奉了武则天的旨意对国舅进行法办。旧唐书说:“及长孙无忌等得罪,皆义玄承中(后宫)旨绳之。”新唐书说:“又以后(武皇后)旨按长孙无忌等诛之。”虽然我们不知道他身为蒲州刺史,到底是怎么参与推到长孙无忌的,但想必是出了一些力。

表面上看,崔义玄在高宗朝忙乎了半天,最终还是个刺史,远不如许敬宗和李义府那样风光。不过他这番努力并没有白费,因为惠及儿孙。武则天时代,他的儿子崔神基拜相,崔神庆做了礼部侍郎。玄宗时代,他的孙子崔琳、崔珪、崔瑶都做了高官,号称“三戟崔家”。

武则天独自掌权后,对当年立后时的六位功臣进行褒奖,把崔义玄追赠为扬州大都督,赐崔家实封二百户。崔义玄有两个儿子都受武则天重用,但是结局不同。其中崔神基继承了老爸的爵位,官至司宾卿、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个“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意思就是宰相。然而,尽管崔神基是武周朝的宰相,后来却被酷吏陷害,流放岭南。

封建时代有门荫制度,老爸争取来的爵位可以传给儿子。不过每家只能有一个儿子袭爵,其余的儿子还是得靠自己努力。崔神基的弟弟崔神庆参加科举,考明经科(注意,不是进士),中举后步入仕途,为官政绩颇佳。武则天显然更欣赏崔神庆,提拔他做了并州长史,在他赴任时还亲自召见,勉励一番,嘱咐他说:“并州是我老家,还有军事意义,很重要哦。我挑来挑去,就是你啦。不要让朕失望哦。(『并州,朕之枌榆,又有军马,比日简择,无如卿者。前后长史,皆从尚书为之,以其委重,所以授卿也。』)”崔神庆到任后果然表现很好,获女皇下诏褒奖。

崔神庆似乎很有些受宠。哥哥崔神基被酷吏陷害,本来判了死罪,崔神庆得知消息后立刻赶赴洛阳求见女皇。武则天召见了他,还拿出证据给他看,表示没冤枉他哥。崔神庆不知道是怎么申辩的,总之让哥哥免了死罪,改为流放。不过他自己也因此被贬官,做了歙州司马。歙(she4)州在今安徽境内。

崔家哥俩的经历折射出武周朝官场的动荡不安。武则天的皇位来路不正,君臣都很紧张。女皇一方面害怕大臣造反,一方面又离不开这帮人,非常希望能臣为她效力。大臣也面临一个选择:到底是跟着这位另类的大领导一起干,参加到轰轰烈烈的时代新建设当中呢,还是拿出“气节”,归隐不仕呢?而且,就算有心出来做官,谁又能保证自己一定会有好结果呢?

这种选择,如同当年的废立皇后事件,既牵涉到飘渺的大原则,又关乎切身利益。高宗朝重臣刘仁轨的儿子刘浚,在武周革命之际就坚定表示:“忠臣守节,不附邪谋,死而后已,未敢闻命。(刘浚墓志)”当年支持废王立武的关键人物李绩,其孙李敬业干脆一早就起兵造反,发表檄文对武则天进行大肆声讨。不难想象,这俩人都没啥好结果。

但是崔神庆与狄仁杰等大臣一样,表现出了更高的灵活性与技巧性,结局也就好得多。他既为武周效力,也不背叛李唐。当然了,武则天的政治设计也给大臣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让他们在效力武周的同时并不算叛唐,具体就体现在她始终选择了姓李的儿子而不是姓武的侄子做为继承人。

崔神庆虽然因为哥哥的问题被贬官,但几年后又重获启用,武周长安年间担任礼部侍郎,几次上疏议论时政。又转任太子右庶子,辅佐太子李显。这期间武则天还给了他一个爵位:魏县子(子爵)。崔神庆在这个职位上就尽量保护太子利益。有一次突厥派使者入见,有关部门发了个文书,让太子入朝一起会见使者。崔神庆就给武则天提意见,说太子的身份非同小可,岂能随便发个文书就叫得动的,万一是有人假冒呢?他要求:今后凡是在常规之外召见太子,女皇必需亲笔写条子--这有个专称,叫做墨敕;除了墨敕,还得使用玉契,也就是类似调兵虎符一样的东西,才能叫得动太子。武则天下诏表示同意。

崔神庆在武周朝还是很风光的,不过武则天一下台他便跟着倒霉。神龙政变后他被流放钦州(今广西境内),理由是跟女皇的男宠“二张”走得太近。他死在流放地。不过李显可没有忘记他当初那些忠心的表现,很快就给平了反,追赠幽州都督。

说回崔义玄。因为他当年在废立皇后的问题上押对了宝,结果他子孙三代家门显赫。崔神基虽然在武周朝被流放岭南,但是到中宗朝便重获启用,做了大理卿。三弟崔神福也做过荆州长史(任官时间不详)。至于崔神庆,虽死在流放地,但他的五个儿子后来在玄宗朝也都做了官,其中长子崔琳官至中书令,是个宰相。

从另一角度来看,清河崔氏这块招牌并没有对崔义玄和他的儿孙们提供多少仕途上的便利。相反,他们在官场的起伏严重依赖皇权。唐朝是门阀士族逐渐瓦解的朝代,从崔义玄以及子孙的经历可以反映出来。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