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最近的可能发展或者转向

来源: 寻找无罪 2015-08-11 03:08:1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24439 bytes)
以下是我在分析星洲财经的某部分国际局势时的【反向思考】,所得的洞察力,也不知多少比重的正确或者错误

我总是习惯性的发现,市场信息在星洲财经上不同部分报道,所综合起来的,相互矛盾的【一个整体】

2015年八月二日的星期日,标题为<新兴市场资金逃难潮加剧>,就曾经描述了,新兴市场因受到中国股市暴跌,美元走强以及商品价格下挫,使资金撤出在3周内高达121亿美元,——并且转入了欧洲和日本的共同基金,以及ETF基金,却只有21亿美元

而八月三日星期一的星洲财经标题为<印欧全球股票基金,7月最耐震>文章中就提到了

美国走势震荡,以及强势美元,所冲击的亚州货币走贬,使七月全球股市波动大,在亚洲市场内,以印度股市最抗跌,而受到反弹带动的欧股基金,以及以消费相关为主的全球股票基金,也成了7月海外投资的亮点!

而摩根大通印度基金经理Rukhshad Shroff也表示,在强势美元环境下,市场担忧新兴国家面临资金流出压力,但是印度的经济前景比较乐观,经常帐项目可盼望由赤字转盈余,拉抬今年印度卢比兑美元“不贬反升”,涨幅接近3%,显示了国际利空纷扰下——印度是国际资金避险停泊首选之处

星期天报道,从新兴市场大举撤出资金已经转入了欧洲,日本的共同基金,以及ETF基金

可是星期一星洲财经却指出,印度成为国际资金避险停泊首选之处

你们也许不觉得有矛盾,但我发现这是市场信息不对称

因为当7月全球股市大波动中,亚洲市场却以印度股市最抗跌

而且在强势美元影响下新兴市场的资金都是大量流住,且市场对这种资金流住表示担忧,但报道却指出印度经济的经常帐项目可以由赤字转盈余,而且这【盈余】竟是拉台印度卢比兑美元——不贬反升——有所关系的

再加上,7月全球股市波动中,欧股反弹所带动的欧股基金,以及以消费型的钱全球股票基金,都表示——有不错的表现——

从印度股市抗跌,到报导印度经济前景乐观

从强势美元冲击亚洲货币走贬,但印度将来可能的经常帐盈余所拉抬的——兑美元【不贬反升】

从新兴市场资金撤离的121亿美元,到称印度是国际资金避险停泊首选之处

以上明显,又复杂的国际关系,都其实可简化做以下一种——关系元素

强势美元 印度股市抗跌 国际资金避险首选

看来七月份全球股市大波动,有其——代表性的目的

如果配合星期天的星洲财经所报道的,新兴市场资金大举流住,并且转入了欧洲和日本的共同基金,及ETF基金

日本,欧洲,印度

还有,关联到以上各自区域,都有相关的【股票基金】

七月份市场波动“所下的一盘棋”,就一目了然——因为都是由美元强势所【引发】的市场佈局,如同市场效应

也许美元强势,已经开始【计划】,用以印度股市为轴心的三大区域的股票基金,来争夺着亚洲领导权

我得出这样的猜想是因为,在八月四日星期二的星洲财经,有篇标题为<中国追查秃鹰,扩至港新>有段描述,给我一个【市场洞察力启示】

它报导——证监会所采取的行动,是试图阻止中国股市跌势的最新举措,中国证监会在香港,以及其他司法辖区没有监管权,比如新加坡和美国。追踪中国大中股票的投资产品在这些地区上市交易,并可以合法做空

同时也报道中国政府试图召集散户重新入市。如果海外投资者押注了股市下跌,将使这个任务变得更加的困难

这里让我看到——市场上的投资产品可以再比如新加坡,和美国的地区上市交易,也可追踪中国的大股票和中股票,并可以合法做空。于是虽然中国证监会无法在香港及其他司法辖区进行监管权,但是中国也可召集散户【入市】监管海外投资产品的——上市交易

这就叫做在政治与行政上没有权力监管,就在股市资金的流动上进行监管

同样,美元强势对各国市场的干预,与其说是用政治和行政力量来直接干预监管,倒不如是说用美元的波动,来影响着各国市场的国内政局呢?

市场交易虽然有漏洞,但基本上是保密的,但是资金的流动量却能够暴露出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情况

然而关于新兴市场资金流出后转入欧洲的报道,在我看来也有点【想不通】,甚至矛盾重重。

因为同样是八月二日星期天的星洲财经一篇名为<QE没效果?欧元区通货膨胀仅仅0.2%>内容中,有一段描述说

欧盟统计局公布,欧元区7月消费者物价较去年同期——几乎没有上涨——同时欧元区失业人口,在6月增加了3.1万人。这两项指标都显示欧洲中行的量化宽松购债操作,仍没有产生振兴就业与通膨的效果

你们看到矛盾了没有?

欧洲中行的量化宽松并没给欧元区经济带来多少效应,但欧洲股市却是反弹??

然而新兴市场的资金因中国,美元,以及商品价格的市场风险,而加速撤离,却竟转入到未生产就业与通货膨胀率的欧元区??

而且这场【资金撤出】的转入,其份额也有点——不对称

因为八月二日的报导说——全球新兴市场基金资金失血量从这个报导前的“上个星期”的33亿美元,扩大至那个时期【本周】的45亿美元,且其中的股票基金过去三个星期已有121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出。

但报导又表示截止到7月31日为止的三个星期全球新兴市场基金的资金失血总量更高达145亿美元

同一篇报导,却出现有两组不同的数据,为什么呢?你们不觉得,这两种互相不同的数据,是有点无法计算吗?

又说资金撤出了121亿美元,但又称辙离总量为145亿美元

而且,转入欧洲,与日本的【资金流出】却被两大市场的基金只吸金了20亿多美元——那么其他资金撤出转入了哪里?

也许你们会想到,或者认为我会想到——印度——其实我也有这个冲动想到这样的结论,可是我的脑神经显示了一个,我可能忽略的——市场信息

那就是关于大马股市的最近波动

八月二日星州财经<情绪谨慎,马股本周或横摆>标题中的一个【小题】——内阁突改组,马股先软后稳的——叙事中有这样一组描述

欧美市场传来利空,重挫区域股市,但,马股开市后“稍微扬升”,却因为中国股市暴跌,大马综合指数全天挫跌11点——这是上周一的马股

到了星期二,由于大马内阁改组,马股持续走软,而全场下跌股也高达726只,跌破1700点关口

星期三,由于市场缺乏新利好催化因素,并国内政治课可能存变速,大马股市交投【谨慎】

后来,报导称——连续三个交易日【走软】后,到了星期四,大马股市走势平稳

而到周五,【消息急转】,说政治较为稳定,所以使投资者趁低进行购股,使大马综合指数全天大起23点

整个星期大马的股市所连接的指标如同【游击战】

首先是欧美股市与中国股市的因素使大马股市下跌

后来是转到市场传出由于国内政治的因素,使大马股市持续走软

后来又称,由于——市场缺乏新利好催化因素——使马股交投谨慎

接下来又指出,由于连续三天交易都走软,所以马股【开始平稳】

却最后表示,由于撤换副首相没有引起政治大乱——所以,投资者开始趁低购股

大马股市,如此连续不同的【影响因素转换】,让我直觉,马股已经不是——市场波动——乃是一种【安排】

从大马股市交投谨慎的星期三信息,我就开始觉得不对劲

后来看到马股走势平稳,是因连续三天走软后,有所相关的,那我就意识到——不简单

最后爆出,政治稳定使投资者趁低购股,我就洞察到,这次大马股市变动,有一种【幕后】的影子

因为我到觉得——是投资者趁低吸股才使到大马政治较为平稳

因为在这其中,我看不到如同中国政府对中国A股那种的救市行动,却只看到了。。。。。



从大马股市走软,到平稳,再到【被趁低吸股】这样的——三部曲——完全是由——大马政治在内阁改组,尤其是撤换副首相——这信息作为整个马股波动的【分水岭】



于是我深深觉得,新兴市场的资金撤出,除了明显转入欧洲与曰本,还有印度之外,其实也有部分资金,好像【也暗中转入】了大马股市之中

竟然大马股市到最后的全天大起23点,是由于投资者的【趁低吸股】与政治稳定之间有所关联的话

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国际资金流动与国内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的某种相互作用

就如同美国用美元与美国股市,来拨动着全球市场的【国际关系格局】一样

后来我等到星期三八月五日,去买星洲财经报纸时,大标题中的以下一个段落描述,证实了我的【不安】

“大马经济研究院MIER指出,若国际油价进一步下跌,将打击市场信息,不排除马币兑美元会贬值到4的可能性,但相信现在并不是马币与美元重新挂钩的好时机”

这篇报道有意思,因不是说——马币兑美元贬值到4,【也不是】马币与美元重新挂钩的理由

乃是表示——现在并不是马币与美元重新挂钩的好时机

原来大马政府一直找时机,让马币汇率重新与美元挂钩。

原来大马政府很长的一段时间一直盘算着马币与美元重新挂钩的利益

那是否意味着美国开始在马来西亚进行【资金战略】的部署呢?

但可以比较肯定的是有两点,

第一,先是【透露】星期五的马股有投资者“趁低购股”,后来报道马币与美元之间并不适合【现在挂钩】——这两件事一定有某种程度,或有某种意义的关联性

第二,当新兴市场传出大量的资金流出,并转向欧洲与日本时,其实星期五马股的【投资者趁低购股票】其实也暗示了,新兴市场资金撤出之中,也有投资者走向了大马股票——趁低吸股

而以上两点信息的共同因素就是——都是受到了美元强势的波动

然后不是说——印度是国际资金避险停泊首选之处吗?

那么有没有想过,印度与大马对于美元强势来说,有这什么样的关联或者共同点呢?

前面谈论印度股市抗跌时,不是就提到了——

“强势美元之下,印度经济前景依然乐观,财政体质转强强劲支撑下,经常账可望由赤字转盈余,而拉抬今年印度卢比兑美元是【不贬反升】。。。。。”

这与大马股市的波动有什么关系?

大马的内阁改组岂不像印度经济的——财政体制转强吗?

而大马寻找时机让马币兑换美元的贬值重新挂钩,岂不就是如同印度一样——拉抬今年印度卢比兑美元【不贬反升】吗?——而这一切都为了让经常账由赤字转盈余这样的【经济战略】,不是吗?

所以美元强势就是看重印度与大马之间的这样共同点——财政体制以及对美元不贬反升——这是对美国最大的战略好处

而关于星期五大马股市被投资者【趁低购股】的市场消息,如果对比八月三日星期一,星洲财经的以下段落描述

“上周开市,马股开低,并一直维持低迷走势直到星期五,投资者趁低吸购马银行股份和联昌集团,因而推高综指走势。。。。”

另外一方面说,“上星期的最后一个交易日,综指大力反弹,结束过去几天跌势。然而,马股的交投量却未有大改进。。。。”

两条描述表明了——星期天说的周五马股被投资者趁低进行勾股,都是金融股——但是,即使这样的【趁低吸购】推高了大马综合指数的走势,但大马股市的交投量未有改进

原来股市指数即使大力反弹,也不代表有相应的股市交投量

那么,投资者为什么还要“趁低购股”?并且为什么投资者说趁低吸购的股票都是金融股呢?

这样看来,新兴市场资金大举流出的市场现象,并不像市场所传言的那样是因为【逃难】?

新兴市场资金流出,其实就是国际热钱对新兴资金市场的重新分配,重新部署

印度市场是主要的战略,大马市场却被构成了,战略上的狙击手——而转入欧洲与日本的资金可能是【幌子】,但也或许是,让欧洲,日本成为重新分配市场的【助手】

这也符合了八月三日星期一,星州财经的标题<印欧全球股票基金七月最耐震>中的以下描述段落

“强势美元冲击亚州货币贬值。。。。七月份全球股市波动大,观察海外基金表现,而绶反弹带动的欧股基金,以及以消费相关为主的全球股票基金也,多有不错的表现,成为7月份海外投资的亮点”

海外基金正转向欧股基金以及全球股票基金——并且都是因为美元强势所推动

海外基金与美元强势之间的关系,就这样暴露出来了

但是以上的段落描述,还可以从用数学方式归纳出以下的【方程式】(简化)

A)亚洲货币走贬→海外投资
B)美元强势→海外投资
C)海外投资=海外基金

看来不是汇率的变动影响了海外的投资,或者全球市场的投资,乃是海外基金借着美元强势的收益,来影响亚洲货币的走贬与其海外投资的效应——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各国的货币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构成了一个一揽子货币的【汇率政策】

也许你们看到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汇率市场,严格来讲都就是投资策略上的对冲组合方式罢了

至于美元强势的市场信息意义,我要说的是——并不是美元强势导致了低油价以及低汇率,乃是说低汇率以及低油价【才是主导着】对美元强势的“因素效应”

说的更浅白——股市也需要由市场与国际资金的“流动”(所谓的交易形式或交易量)来【估值】的,债市与汇市也是由——市场流动(资金)——来定价算值,所谓的【投资组合对冲策略】

这就好像,美国与伊朗之间的伊核谈判过程,使到市场上的油价呈现
不均衡的【震幅波动】一样。市场的“估值”在这里就表现在伊核谈判对油价下跌走势的【加码】格局

也许美国在伊朗的核谈判并不是【核心的关键】,只是——战略上的重要“步骤”——核心利益就是增加中东动荡的【混乱不明因素】,因美国从来是——靠“军事输出”来佈署国际关系的【利益格局】,金融越不明确,对美国“资本输出”越有利

所以如果配合之前说的,国际资金从新兴市场大量流出后对欧洲,与日本,与大马的【转入】——那美国在伊朗问题上的“介入”,几乎算得上是——资金与军事与【谈判】对国际关系的“定价权”(重新分配,或重新战略佈署)

其实市场的【估值】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经济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就必然暗示着,经济与“国际关系”之间的【地缘政治波动】,因国际关系本质上就是——战略与其谈判——有战略,才有市场;有谈判才有市场的【制度】(运作)

退一步说,【投资组合策略】岂不就是——市场的【战略】吗?

这又必须从【指数】说起。看看我从google上所理解到的——市场本质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MSCI)成立于1968年,是2001至2004连续4年被Thomson Extel Survey评为最重要的欧洲指数供应商。

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指数是指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所编制的一系列股价指数,涵盖不同的行业、国家以及区域。MSCI指数是在投资界最为广泛使用的用以代表各国家、地区资本市场表现的参考指数。在考虑指数的组成部分时,MSCI将以流通股市值为依据,纳入各行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司。目前中国共有71家企业成为MSCI中国指数成员。

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指数是全球投资组合经理作为投资基准最为广泛应用的指数,目前有2000多家国际机构投资者采用MSCI指数作为基准

摩根士丹利国际资本(MSCI)指数虽然没有像道琼斯股票价格指数那样得到新闻界的广泛认同,但是它却是国际投资者使用最多的基准指数之一,在全球大约有3万亿美元是以MSCI指数为基准。MSCI指数涵盖23个发达国家市场和27个新兴市场,对不同国家编制了国家指数、价值指数和成长指数、小市值指数和扩展指数,以及中国指数系列。

MSCI收集每个上市公司的股价、发行量、大股东持有量、自由流通量、每月交易量等数据,并将上市公司按全球行业分类标准(GICS)进行分类,在每一个行业以一定的标准选取60%市值的股票作为成份股,选取标准包括规模(市值)、长期短期交易量、交叉持股情况和流通股数量。

由于MSCI先划分行业,再从行业中选择股票,这样保证了指数组合中各行业都有相对固定比例的股票,使得指数具有较强的行业代表性。

然后用市净率将所有国家指数划分为两个指数,市净率较小的那一部分称为价值指数,而市值率较高的那一部分称为成长指数。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我们常听到,市场及其价格交易是由【供需】关系所决定。

但严格来说,市场由于是主要指【资本市场】,资金市场可能是资本市场的“秘书”,所以市场的交易其实是按照——资本国际指数——来决定市场的【供需流通】

就正如我们去餐馆吃喝聊天不一定是【出于需要】,乃是【出于消费】——所以从“心态上”说并不是因您先跟员工“交易”,乃是按——餐馆已经【为你制定】的“程序”,与菜单目录,以及“价格标准”——这种方式由你“作为消费者”来【决定】是否与这家餐馆“进行交易”

同样,市场供需关系是由资本市场的【投资指数】这种“菜单目录”来为不同意向的“投资单位”,或投资银行或基金或投资经理等等的【博弈】——餐馆上的“定位”或“抢位”——来选取【筹码】或交易量

就正如文中指出的,全球大约3万亿美元是以MSCI指数为基准,涵盖23个发达国家市场和27个新兴市场,对不同国家编制了国家指数、价值指数和成长指数、小市值指数和扩展指数,以及中国指数系列。并且收集每个上市公司的股价、发行量、大股东持有量、自由流通量、每月交易量等数据,并将上市公司按全球行业分类标准(GICS)进行分类,在每一个行业以一定的标准选取60%市值的股票作为成份股,选取标准包括规模(市值)、长期短期交易量、交叉持股情况和流通股数量。

其中提到的,关于对发达国家市场和新兴市场的【涵盖】,及其相关国家指数、价值指数,或成长指数等等的【编制】,也包含了——中国指数系列

这个国际资本指数也【收集】(即关注)每个上市公司的股价、发行量、每月交易量等,并按全球行业分类标准(GICS)进行分类

从发达国家到新兴市场,再到不同股市中的“上市公司”,都已经变成了MSCI指数的【菜单】,且还“纳入到”全球行业标准GICS之中

请问,如果【不同国家与地区】都被资本市场“整汇”到诸如MSCI指数这类的——名目编制——之中,而且还是“放在”全球行业标准分类之中的话。。。。。。资本市场是否还【尊重】所谓的国家主权,市场竞争这类“小孩子宣言”呢?!!因为国家的【市场指数】竟比不上国际资本指数的——全球行业标准分类?

国家【被矮化了】,因连上市公司也只是【行业】中一个“被标准检验的”——【一个分类】。

如果你觉得太抽象,那就看看以下的例子——2015年3月6曰星期五的星洲财经,一篇《港交所去年净利升13%》的其中一段描述

港交所主席周松岗表示,“沪港通于去年11月17日正式开通了,为两地市场带来长远的互惠互利,港交所将继续与相关政府机关和监管机构,同业伙伴和市场参与者紧密合作,确保沪港通顺利运作,并逐步有序扩大互联互通机制”

两地市场的【互惠互利】,衍生出所谓的——互联互通机制。并且还要继续【扩大】。其中“沪港通”只是个【工具】罢了,至少是【媒介】。其中最重要“钥匙扣”,仅仅是文中强调的—— 港交所将继续与相关政府机关和监管机构,同业伙伴和市场参与者紧密合作

关系决定市场,明白吗?

于是,互联互通机制就是对沪港通的【估值】,类似沪港通的“菜单”,而【互惠互利】就是互联互通机制“菜单”上的——【价格】,类似市场估值中的【定价权】

也就是说,若没有市场估值(互联互通机制),就不存在【市场交易】,就正如没有菜单,餐馆就会不作生意了哈哈

既然市场估值与“市场机制”,所谓的【国际资本指数】这类“市场指数”有所关联性,那我们就必须重新修正——

银行施行货币量化宽松政策是为了增加市场的资金流动性,以刺激着通货膨胀——这样一种理论,【市场普通说法】,其实是【意识形态的】说法。与事实“无关”

既然刚才提到了沪港通这样的香港市场机制,那就用【中国经济】来作为揭示真相的例子

您们去看FreeTrader在2013年7月
2日写的《货币总量和流动性是不同的概念》的网址 :http://bbs.wenxuecity.com/tzlc/645173.html。 它让我【完全开窍】关于市场的真实性质

中国的中央银行所施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并不是为了增加市场的流动性,而是为贷款给国有企业,因为国有企业长垄断了中国市场的比如石油、能源、水电、粮食、通讯、高速公路收费等等。国有企业拿到这银行贷款之后,也不会还给银行,使银行【资产负债表】出现了许多的坏账和水账。而中央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串联】,或说统一性,让中国的中小企业m没办法向银行贷款,只能靠股市找【融资渠道】。然而中国股市对国有企业的意义,就是把借来的【银行贷款】一方面去填补公司财政上的漏洞,另外方面也把剩余的贷款,去炒股,炒房

也就是说中小企业靠着股市的融资渠道所得到的【筹资】,实际上也就是国有企业的“变相贷款”,也就是国有企业把从银行的贷款重新进行策略上的组合打包,再【外卖】给中小企业。而中国中央银行的量化宽松政策,是增加国有企业的贷款效率——也是为增加国有企业的资金储备后,去追讨前期的国有企业的欠款利率。亦即,银行借出去的钱给国有企业之后,无法收回,只好让下一次增加更多的钱使国有企业【有钱】来还钱,所谓杠杆原理——当中国政府每年报导国内的gdp增加后,很少同时报导【国内债务比率】佔比国內生产总值的“总量”——新兴市场的GDP总值的增加严格讲是建立在外资对我们的【债务累积】基础

其实外国直接投资FDI就是中国经济的债务比例增加的【元凶】,因为国民生产总值就是,外国人投资在我们中国国内地市场时,我们必须为外资【效率】,我们是个员工,“国际热钱”是老板——否则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是如何得来的呢,不要以为我们对外投资就显示了我们国家实力。中国的对外投资就建立在【外国直接投资FDI】这样基础(机制)上,因为国际热钱也通过市场也对中国市场进行投资。

其实银行也必须靠市场【融资】,才能有钱贷款给国有企业的。但外国的资本市场或者说国际热钱,若对人民币没有信心,甚至美元与日元,或者英镑从来不投资中国市场,银行要如何靠市场融资呢?中国的经济是靠出口产品拉动成长的——因为我们总是靠外国直接投资的钱,生产自己的产品,但所生产的产品主要是外国需要的产品

中小企业既无法得银行的贷款,且生存成本增加,慢慢就靠股市融资。然而所得到的钱,并不是为了增加生产力,或生产效率,乃是填补财政漏洞。既无法靠生产赚钱,就只好【拿贷款】去炒股炒房——谁叫国有企业已垄断生活的经济效率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