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止水”

来源: 方抚 2015-07-17 14:07:5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933 bytes)
  看到友人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日历,心灰意冷,遂询问究竟,答曰:我已经心如止水”。 
  一个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并满怀热情孜孜追求的人,他的心是不会止熄的,也难以心如止水如果真的能够做到心如死水,有无皆可,正常的人生愿望仿佛是累赘因为心如止水的人已经根绝了追求的欲望,也就没有了奋斗的气力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努力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去实现一个个美好的人生愿望,探索未知的世界,丰富生命的内涵 
  两千年前的古罗马人早已看破了这层玄机:“你要善良啊你要讲良心啊!”这些都是弱者说的话,而强者从来不说类似的话。弱者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因为弱者实在惧怕与强者抗衡,只好通过唤起强者的道德情节--慈悲、同情和谦让--使其放弃对自己的凌驾,进而摆脱被动的尴尬和被主宰的屈辱,从而暗中从强者那里换来实际力量对比上所不可能拥有的地位而一个强者,他从来不会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手中,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绝少会被自欺欺人的矫情所蛊惑和打动,他更不会受说教的蒙蔽和愚弄,他的眼中只有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他有胆量去行动,有能力去得到。即使最终不能得到,他已是“非为奋斗而死,死而无憾”古往今来所谓的“成功”人士,绝大部分是不信清规戒律的,他们相信的恰恰是反常规、反教义指导他们行动的实际准则是:想办法,去得到!弱者因为不具备这样的心理素质反而对强者这种实用主义的竞争哲学从意识形态和道德操守的角度持批判和哒伐的态度,但暗地里又对强者的成功暗自羡慕。 
  在一个机会不均等的专制的环境里,加之文化的人为束缚,普通人无论怎样努力,似乎都改变不了自己坎坷的命运。日复一日、苍白乏味的生活与人憧憬的浪漫和传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卑微地活着与人追求尊严的天性也是矛盾的。除了少数人能够“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或是“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而大多数人活着的无奈时时都会折磨每一颗崇尚尊严的心灵。反观烙着佛家深深印记的心如止水、古井无波”,与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参悟人生,超然物外,逸远淡泊、悠然忘我如出一辙,为在等级制度下自命清高而又无能为力的文人墨客以及在专制制度面前感到暗无天日的劳苦大众提供了生存下去的道德理由和意识形态依据“心如止水”之类的主旨就是:得到没有什么,不得到也没有什么,因为一切都是空的,都是无所谓的,只有精神世界的自我感觉满足才是真实的;得到也许最后还是灾难,得不到说不定还逃过了一劫;得到甚至不如不得到,因为得到的人来世会下地狱,而现在得不到的人将来却有可能上天堂;现世的差别是短暂的,因为在天国的来世才是永恒的,所以现在活在世上痛苦并没有什么,因为死后的幸福是长期的;甚至死了和活着也没有很大区别,因为早死了还可以早“托生”。此等典型的弱者思想经过玄妙的包装很能安抚人心,故而上千年来深受机会不平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推崇 
  而在一个机会相对均等,潜藏着无数机遇的新世纪,心如止水”便让人感到诧异似乎当事人屡屡尝试, 每每遭遇失望;或是当事人自感任务艰巨,力所不逮;或是实现目标任重道远,要付出漫长而艰辛的努力,而自己却很想偷懒;或是虽然目标光鲜诱人但成功与否远不能确定,与其呕心沥血成败难卜,不如退却回避来得容易。但如果坦承失败和逃避,潜意识中的自尊又似乎难以接受,而本性中也是期盼得到和拥有的,况且这种对自己的否定和批判也会不断折磨自己貌似高傲、孤芳自赏的灵魂人需要一个理论看似去说服别人,更多的是为了说服自己,于是被千万人附庸风雅谈论的心如止水正可拿来安抚自己那颗尚没有完全止息跳动的渴望的心。“心如止水”正可以用冷漠掩盖内心的怯懦,象一剂安眠药让人从熙熙攘攘的名利场中隐然遁避而又心存坦然。 
  如果我们希望有一个真实的人生显然不能心如止水,而是要去行动、去尝试将来和来世是不确定的,而现世却是真实的。抓不住今天,等于在浪费生命。遭遇挫折,就要反思看问题的视野和眼界,行事的方式、方法、时机和条件,变换一下再去尝试;前途渺茫就要修订一个切合个人实际的阶段性的目标,节节而上,特定的目标必需相应的时间,时间到了自会瓜熟蒂落,急于求成、如坐针毡只会自我折磨长期奔波劳碌倍感身心憔悴,就要一张一弛、劳逸结合,放眼明天,而不荒废今天;身在异乡物随境迁有失落感,就要调整心态,面对现实,从紧张和挣扎中找到奋斗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造物主没有赐给每个人同样的家世和财富,但赏赐给芸芸众生各自一片充满生机的灵魂的沃土,有的人因为怯懦和逃避使之荒芜贫瘠,而有的人则用不懈的用心培育出了绚丽多彩的人生花朵幸福靠得主要还不是智商和算计,更多的是胆量、心态和性情。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