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与庄子大宗师篇摘要

来源: 今留 2015-06-01 21:06:0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1329 bytes)


天人合一是国学裏的一个特别概念。因为大宗师篇有浓厚的天人合一的信息,所以將兩者合在一起讨论。天就是大自然的意思,也是大道的意思。所以天人合一的意思就可以说:人和大自然溶合一起的一体感,进一步可以与大道溶在一起。大自然存在道中,但不完全代表道,而道是无所不包。

大宗师的意思就是以大道为我们的老师,從大道与大自然中学习仁爱与艺术性的美感,而且体会大道的陶汰万物的意义,效法大道的眼光远大。以大自然作我们的模范,如此再加上庄子所建议的修养,久而久之,也许就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甲、<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庄子在大宗师篇中提出的一个構想,虽然他並没有直接说出这四个字,“天人合一”仅是后人將庄子的思想简化而整理出的词句。天就是大道的意思並包括大自然,所以天人合一的意思就是:人和大自然溶合一起,进一步可以与大道契合。大自然在道之内,但不完全代表道。而道是无所不包、包括大自然。简单地说,天人合一就是:人与道契合时,就有开放的心态,当下就在天堂。以天人合一为目的之人生,应该是优遊自在而且心中无掛礙。而且在求与道契合的过程中,可使我们的精神昇华,並且有这些好处是在追求天人合一时,我们就会不断地陶冶人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可以有艺术性的人生。

庄子内篇中有许多寓言与故事都很有意义,其中也有很多展显出天人合一的境界,举例如下:


(1)在庄子内篇的逍遥遊篇的第一章有一段开宗明义的寓言:“鯤魚化为大鹏鸟后,一飞冲天,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準備顺着海风從北极飞到南极,南极就是天堂的所在地。” 在此寓言中,当鲲魚化为大鹏鳥时,一定要先下決心立大志,再经过长期的修炼才行,这就是比寓:在达到目标前的修炼工夫。在九万里的高空中,远离人间的是非对錯和物慾,甚至可以视而不见、聼而不闻,悠然自在,这就是大鵬的生命的昇华。而当牠飞向天堂时,精神有所寄托,生命也有所安頓。大鹏在九万里高空飞行,眼光远大,在高空上的天空仍是蒼藍色吗?從高空向下看地球是什么样子呢?这也是艺术的思维。庄子也用此则寓言展开他的流传二千年的伟大哲学,他不用宗教,不靠鬼神的恐嚇力,教人陶冶性格,远离人间是非与物慾,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寄托,使我们有艺术的心情欣赏此大自然。

(2)在庄子的养生主篇有一则故事:庖丁(屠夫)为文惠君屠牛,文惠君在旁观看,看见庖丁分解牛的身体时,手足並舞,有如奏古典的音乐,好像动作可以与拍子配合。文惠君讚叹不已。庖子將刀放下后,解释说:“我以前爱好的是大道,大道的思想渐渐就昇华到屠牛的技术裏了。三年以后就不見到整隻牛了。而现在,当我杀牛时,完全用心灵去体会而不用眼睛去观察,也就是停用器官的作用而用心神去解剖。以薄薄的刀片穿过骨头间之空隙,所以我十九年都未曾換新刀。” 屠牛夫聀业虽低微,但是这位屠牛夫是一个崇道的人,所以在杀牛的时候,完全用心灵去引异他的动作,而且將这份聀业完全艺术化了。虽然庖丁的杀牛聀业骯髒,而且为人不恥,但庖丁並没有如佛教所教诲的放下屠刀的罪惡感,卻进一步使切割声有节奏,增加生活的艺术性。並且在十九年内,他的屠刀仍如新刀,也显出他的聀业技术的高超。庄子教我们虽聀业是卑下血腥,但庖丁將此工作节奏化,亦可以有艺术人生。艺术人生虽不完全等于天人合一,但在追求与道契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此享受,也可以算是一种額外的红利。

(3)在庄子大宗师篇内有一段话:“真人的“与道契合的心”是和天作朋友,真人的“不一的心”是和人作朋友。天和人不是相对立的,这就是真人。” 〖原文: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很明显的,真人与大自然(大道)是朋友,所以真人是爱护万物、是二千年前的环保人士。
在大宗师篇中,庄子描述真人就是守道的人,也是以“天人合一”为人生目标的人。因为守道的人和天作朋友,这种人爱护大自然,所以不破坏大自然,任何創造发明都可能会損害大自然,所以不鼓励創新,也不鼓励任何克服大自然的举动。再观察那些以人定胜天的民族,不断的創新发明,如今日的汽车与电子工业,虽然给人类某些方便,但这些工业卻带来许多无可弥补的空气污染与水源污染,北京的举世闻名的霧霾,长江黄河流水变色,沿岸人民患癌病人增多,这些都是工业所带来的伤害。由此可见:天人合一的观念就是道家的智慧所在,可以使大家长期的安居生活。



乙、<大宗师篇摘要>

在老庄哲学思想中,大的意思就是大道,因为老子道德经25章中有“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这就是为什么在道家哲学中,大就等于道的原因。宗就是效法,师就是老师,所以大宗师就是效法大道作为我们的老师。为了解大宗师的全部,先將此篇所提出的三个新观念(在二千多年前,应该是新观念)摘其要点讨论于下,此篇的重点有三:

[注:但是古人作书没有标点符号,也很少分章节,而且今日各书仿的分章节也不相同,所以笔者在分章讨论时,特別注明各章的起点与终点。]

(一)死生如一的“气化论”

以道为师,了解没有任何私心的道,顺物的自然的而淘汰万物,因此死亡乃是自然淘汰而已。他的目的就是要说服大众不必担心死亡,所以他在大宗师篇中,述出只在萌芽状态的“气化论”,故有:第2章之两忘而化其道,第5章之“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第6章之游乎天地之一气,第7章的“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这四章都论及生死和死后的归宿。此气化论使我们的生命与天地相应合,进一步也可以与天地神明相契合,因此生与死不再对立。

(二)“向内求”的修养工夫,与“向外求”的求道求知的方法

在庄学的内篇中,仅仅在大宗师篇將得道的修养工夫巨细无遗地全盤说明,而在其他内篇中,只是透露出一部分而已,認清这点,就会觉得大宗师篇所透露的资料是非常可貴。笔者在此將第4章中庄子所提出的工夫分为向内求与向外求两部分,但两者仍要交互运用,再加上第8章的以大道为师的模仿心态与第9章的坐忘功夫,也许更快速有效。对此修养功夫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參阅我的博文【庄学的啓示】中的“进入庄子的不生不死境界的修养工夫”。[注:庄子在第4、8、与9章中將修炼到真人的秘诀都集中在这三章中。]

(三)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有气化论的概念后,我们就可以抛弃对死亡的恐惧感。随着庄子所引導的向内与向外的修养工夫,再加上他所谓的坐忘,我们再一定可以迈向天人合一之道。因此庄子更在大宗师篇中之第1、8、和7章中透露了常人修养到真人地步时,在日常生活就可以达到逍遥的境界有:

(1)在第1章中有:“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 故真人可以一方面与天地精神往来,一方面又可以与世人共处于此花花世界中。所以真人的境界就是可以与天作朋友。而庒子的真人是一般人经过修炼可以达到的,真人不悦生不怕死,不过分求功名利祿、所以睡眠安稳,依当地的礼节风俗行事、所以与人无爭,而这些都是常人可以作到的。先立志成为真人,再以大道的我们的導师,同时有适当的读书求道的方法,再加上坐忘的工夫,就可以步入“天人合一”的真人境界。

(2)在第8章中有:“吾师乎!吾师乎!……覆載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故我们可以去体验与去欣赏大道在自然界的巧工傑作,也就是可以去欣赏名山美景,也可以有艺术的眼光去欣赏任何小山小溪,因为我们所喜欢的是生命中的纯真朴实的本质。真人看这个世界是无处不美,因为真人的心中本来就存有真善与美。不仅如此,在此章中,庄子要我们效法天的泽爱万物,所以我们不要暴殄天物或不要浪费自然资源。並且要学习宇宙的广大与长久使我们的眼光远大而包容人间百态。如此一来,我们就更加会体恤万物与欣賞自然的本性。

(3)在第7章中,庄子以孟孫才为故事的主角,孟孫才达到不愁自己的生或死,而且达到完全忘记自己的地步。因为他
a、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
b、也不在乎死后的气化或者不气化,
c、即使身体死亡而其实精神不死,
d、所以母亲死时,人哭亦哭、如此而且,没有特别悲伤。
e、他人都認为我的肉身就是我,他人那裏知道这个肉身其实不是真的我啊!
f、孟孫才了解人生如梦与梦如人生的道理:譬如你有时梦作鳥在空中飞翔,梦作魚在水中游泳,而不知今天你与我的谈话是在醒着呢?还是作梦呢?
g、因为他达到忘我的境地,所以内心舒适而来不及笑,自然的笑容也来不及安排。
所以他是安心順從自然的安排而忘去任何变化,他的心境就在人间天堂了。〖原文: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在逍遥遊篇中,庄子並沒有举“至人无己”而达到逍遥境地的实例,孟孫才应该符合这个条件吧!



总之,庄子在大宗师篇所提出的修养自己到达真人的境界,就会有欣赏大自然美之艺术人生境界,而有些人也会有完全忘我的至人无己的境界,比起在逍遥遊篇中高不可攀的聖人无名与神人无功的境界,实在简单与容易作到。由此可见:透过庄子的天人合一哲学,我们的个体生命也可以在此现实的世界中得到寄托或安頓。

所有跟帖: 

庄子以及老子是两千年前的先知先觉者。学习他们继承和发展他们是必要的,但是躺在他们身上依次为限就是愚蠢的 -Chiyankun- 给 Chiyankun 发送悄悄话 Chiyankun 的博客首页 (393 bytes) () 08/05/2015 postreply 08:17:17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