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 - 马超龙雀】

来源: 弓尒 2015-05-05 10:13:11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1534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弓尒 ] 在 2015-05-05 17:06:16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的寓意

  “马踏飞燕”传承了中国古代人民天马行空的创造思维,该马是一蹄着地,三蹄腾空。
踏着飞燕,预示着它比燕子飞得更高、飞得更快。

 

  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王裕昌告诉记者,1969年,甘肃武威县一农民一镐头忽然刨到了汉砖,
由此发现一座古墓。墓室地上摆着铜车马仪仗俑阵、棺木和侧室内地上的铜钱。
文物部门经清点和跟进发掘,共出土文物231件,其中铜车马仪仗俑为考古发掘中所罕见,
包括那件方阵前面的铜奔马,也就是我们后来称呼的“马踏飞燕”。


  王裕昌说,1971年郭沫若在陪同外宾视察兰州的间隙,专程到甘肃省博物馆,
在参观陈列室时,被铜车马武士仪仗队吸引,特别是对铜奔马赞不绝口,
他让工作人员从展柜里取出,拿在手里观察良久,连声说:
“太好了,太好了,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 ”
他给铜奔马起了个既形象又好听的名字——“马踏飞燕”。


 

铜马四蹄腾空,马尾高扬,三足腾空,后右蹄踏在一只飞燕上,燕回首惊视。
马的鬃尾飞舞,更使人感觉到铜马凌空飞驰,桀骜不群,自由奔放的激情。

燕与奔马的速度有目共睹,使奔马的动势凝固在一个静止的空间,
把一匹静止的铜马塑灵了、塑活了、塑绝了!  

飞燕的构思另一个高妙之处在于,铜马三蹄凌空飞驰,作为摆设的工艺品,其独蹄的支点又当如何稳定呢?
有了这只飞燕,问题便迎刃而解了,这既合乎力学原理,又将奔马的轻盈和物体的稳定双双得到完美的解决。
欣赏了这件千古一马,怎不叫人为我国古代艺术家们的精湛艺术而肃然起敬呢!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鹞)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 青铜器,
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这件古代青铜作品,成于公元220年前后,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厘米。
“马踏飞燕”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
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
1986年被定为
国宝级文物

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
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
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马踏飞燕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


这匹正撒开四蹄飞奔的骏马体态矫健,昂首甩尾,头微微左侧,三足腾空,只有右后足落在一只展翼疾飞的龙雀背上。骏马粗壮圆浑的身躯显示了它强大的力量,但其动作又是如此轻盈,以致于人们似乎忘记了它只是通过一足就将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只小小的飞燕身上。它嘶鸣着,额鬃、尾巴都迎风飘扬,充满了“天马行空”的骄傲;飞燕似乎正回首而望,惊愕于同奔马的不期而遇。这简直就是古人“扬鞭只共鸟争飞”诗句的真实再现!

这匹骏马体型的每一部分都异常完美而匀称,姿态动感强烈,同时也保持着精确的平衡。雕塑的重心显然经过了极其周密的计算,稳稳地落在踏鸟的一只足上。作为具有三维空间的圆雕作品能取得如此非凡的艺术效果,作者想象力之卓越、构思之新颖以及铜铸工艺运用之巧妙,都令人惊叹不已。
这一文物瑰宝1969年从武威雷台汉墓出土后,曾到日本、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典等14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引起了极大轰动和高度赞誉,称它是“绝世珍宝”、“一颗引人注目的明星”、“艺术作品的最高峰”。

它踏鸟追风的奇妙艺术造型和匠心独运的力学平衡原理,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天才的中国”美称。




2002年,“马踏飞燕”被列入国家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

2002年2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将“马踏飞燕”复制品作为国礼赠与来访的美国总统布什。

“马踏飞燕”曾先后四次“跃上”国家名片,成为中国邮票史上的佳话。

马是人类的好朋友,人们喜爱马、赞颂马,千百年来,历代艺术家们创作的与马有关的绘画、雕塑、画像砖、
以及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可以说是不计其数。

但是,无论是从构思之精妙,造型之奇特,还是力学的重心与平衡技术水平之高超,
没有哪一件作品能够与这尊“马踏飞燕”相比拟的。

特别是后来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以后,这匹马更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天下的人们所熟知。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称这件铜奔马为“中华第一马”,实不为过。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