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大手印:实修心髓》连载:香巴噶举宗教哲学之显现特征

来源: 香巴文化 2015-02-10 18:02:2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2711 bytes)

前边说过,噶举派虽有许多派别,然概而言之,可分为两大派:塔波噶举和香巴噶举。塔波噶举将其宗教哲学以著述的形式系统化后,广行于世间,如玛尔巴、冈波巴等大师的著作,如密勒日巴大师的道歌等,还有诸多大德以著述来阐明自己的宗教哲学。香巴噶举则不然,它虽以其教法之殊胜为诸大德称道,其教派崇尚出离苦行,成就者极多,历代宗师中虽也不乏学者,但其以文章名世者不多,至于广传于世间的系统理论著作,更是稀罕。刘立千先生之《藏传佛教噶举派》一文中,列出了香巴噶举的教授种类,计有:《幻身大灌顶》《空行五教》《大手印盒》《尼古六法》《幻身道》《不死幻轮》《四过》《转为道用》《六臂大黑天》《胜乐五尊》《亥母秘修》《观世音》《摧破金刚》《金刚手》《不动尊》《三身自现》等等,但它多以密法形式流传于教内,而不像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那样以著作方式广行于世间。?

近年来,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香巴噶举在兴起之始,即有十万僧侣,其势不谓不大,其教法又非常殊胜,成就者极多,为啥于五六百年后,便因势微而为史家所忽视?原因何在?教内称是不遵琼波浪觉上师临终嘱托焚其肉身使然。笔者却以为,除了以上宗教“密”的缘由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

一、香巴噶举的宗教观念和宗教思想没能广传于世。宗教观念和思想是教派的理论基础。香巴噶举虽有自成一体的理论体系和宗教思想,但多以教法形式流行于教内,没能系统地广传于世,为史家和学者所熟知,即使有,也多为藏地其他流派所淹没。?

香巴噶举跟其他教派不一样的是,其思想多融于修证法门之中,其间虽也不乏著述者,但多没能广行于天下。虽也有大手印等见地,但它既是宗教思想,更是修持法门。香巴噶举中,缺少像《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大乘道次第解脱庄严论》等卓然成一体系的理论著作。不仅诸代上师之著作罕有名世者,连创教祖师琼波浪觉的著作也不见广传。将其宗教观念融入修证法门,是香巴噶举宗教哲学的特点。但因教法是“密”的原因,世人很难知道香巴噶举的系统理论体系和宗教观念,从而影响了学界、史家和更多民众对它的认知。?

格鲁派之强盛虽有政治因素,但与宗喀巴大师及诸多格鲁派大德的著述也有极大关系。同样,宁玛派与无垢光等大师们之著述亦有关系。他们的著作使教派有了理论基础,这是宗教的主体部分。觉囊派之“他空见”虽受到攻击,但因其相对独立的教义特点,才使觉囊派立于诸派之间,而没被同化和忽视。?

笔者虽研究佛教多年,但也只在进入香巴噶举后,才知道它那极为殊胜的教法。其教义中,有许多可能为世界接受的“普世性”因素,使我每每惊叹其博大精深,同时亦可惜它的没能广传于世。?

二、在宗教四要素中,宗教体验和宗教行为是香巴噶举的优胜之处,其“奶格五金法”卓然自成体系,蔚为大观。但宗教教法,只要皈依如法的香巴噶举上师,俱足因缘,得其灌顶,就能得到法脉传承。而在传承上,只看俱缘与否,并无派别之分。历史上,有许多香巴教法的传承上师多是其他教派之法王和大师,而这些大师在弘扬香巴教法时,也不一定以香巴噶举上师的身份而名垂青史,所以,近五六百年中,即使在有十数代香巴噶举派传承宗师住世时,史书对香巴噶举仍然视而不见,认为其湮没无闻了。香巴噶举的教法在许多时候已成为藏传佛教共有的财富。?

三、宗教四要素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宗教的体制。格鲁派在这一点是非常成功的,以达赖班禅转世系统及六大根本寺院成为格鲁派教法成功组织的重要标志。而香巴噶举虽亦曾有一百零八个寺院,但其组织相对松散。从琼波浪觉传记中得知,在他住世时,诸弟子就多逞口舌之能,互不团结,其组织之松散由此可见一斑。我在《大手印实修心髓》中写到:“因弟子越来越多,时有纠纷,(琼波浪觉)上师屡屡叫弟子团结,弟子口皆顺从,而不思改悔,依然多逞口舌之能,滋生事端。上师遂飞升到天空,长达七日。七日间,天女供养,弟子只在地上忏悔。”连琼波浪觉住世时都有这种状况,一等到他圆寂,其局面就更难控制,如琼波大德希望肉体住世,而诸弟子却偏要焚烧,以便能分到舍利。此时,不知其法位继承人摩觉巴有何作为,想来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定然也想遵师嘱保留上师肉身,但无奈控制不了局面。

香巴噶举之组织松散与其传承形式有关,传承上师面对的,不是一个为他负责的组织,而是一个个弟子。缺乏严密的组织——尤其是类似于天主教和格鲁派的组织——使教派之凝聚力完全维系在信仰基础上,而所有信仰体制仅仅对信仰者有约束力,对信根薄弱者是无能为力的。要是香巴噶举有世俗权力的话,还可借助于世间之政治组织形式完善其组织结构,格鲁派就是这样。塔波噶举中的帕竹噶举等亦是这样,萨迦派则兼有世间政治和家族势力双重建设。故香巴噶举单纯之佛教修炼的相对松散形式很难使其组织趋于完善。?

因香巴噶举的经典和理论体系没能广传于世,其组织系统也没能趋于更加完善,故其于开派数百年后便渐趋衰微并为史家忽视。?

香巴噶举的多成就师,是它早年兴盛的一个原因;香巴噶举的少思想家和组织者,也成为它终于衰微的一个原因。?

世界性宗教有三个特点:一是产生的创建性,二是教义和信众的普世性,三是其组织的独立性。香巴噶举既没能广传其自成体系的宗教理论以弘扬其精神,又无严密的组织形式以稳定其信众,更无朝廷的支持以外力形式完善其组织,所以,它没能像塔波噶举那样造成巨大而持久的历史声势。?

塔波噶举正好在香巴噶举最薄弱的两个方面占有优势,塔波拉杰以其扎实的显教理论功底著书立说,自成一家,其支派帕竹噶举等教派又取得过政权。它的世俗权力虽然很有限,但它能使教派在得到世俗支持的同时,将政治所特有的一种相对严密的组织体制引入教内以稳定其“队伍”。所以,塔波噶举四大八小,卓然成一大派。?

宁玛派的组织虽然相对松散,但宁玛派在广传其自成一家的宗教理论方面卓有成效。有许多人是为其理论所吸引而产生信心进入宁玛派的。无垢光尊者等宁玛派大师的理论修养之高和著述影响之大是宁玛派历千年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在其理论的指导下的修行之殊胜之果,亦是原因之一。?

由此可知,香巴噶举的教法具备了世界性组织的因素,即它的普世性能为所有的人类接受,而空行佛国、密严刹土等又使人类向往彼岸有了可能,其二十四个空行母助行者成道之殊胜,使本尊与行者形影不离,相较于一般宗教之说更有吸引力和可行性。香巴噶举除了有彼岸世界和终极关怀之殊胜外,更因有了三支法、大手印等见地,而使佛国坛城降临到人间,这已不是离恶趋善、避凶趋吉、离苦得乐,而是超越了善恶苦乐吉凶等二元对立。所闻本尊咒声,所见本尊坛城,所行本尊事业,行者只要如法修炼,则红尘便是佛国。这非常符合时下提倡的人间佛教宗旨,可以使遥远的佛国降临于人间,可产生大悲悯,得到大自在;而对密严刹土之向往,又使其信仰有了终极意义。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