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贝多芬歌德故事讲错了

来源: 无知无为 2015-01-21 10:01:51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104 bytes)
承蒙网友大臭臭的转载,有幸拜读了莫言在德国的一个演讲:

<a href="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15149/201501/22472.html">莫言在德国的演讲,他的口才比文才还厉害!</a>

莫言开头的两口锅说的很幽默,中途谈到了中西文学的共性和个性也可圈可点,不过结尾时讲的故事却使演讲虎头蛇尾:

“……最后,我讲一个小故事。听说法兰克福是歌德的出生地。在中国,流传着一个非常有名的关于歌德的故事。有一次,歌德和贝多芬在路上并肩行走。突然,对面来了国王的仪仗。贝多芬昂首挺胸,从国王的仪仗队面前挺身而过。歌德退到路边,摘下帽子,在仪仗队面前恭敬肃立。

我想,这个故事向我们传达的就是对贝多芬的尊敬和对歌德的蔑视。在年轻的时候,我也认为贝多芬了不起,歌德太不象话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意识到,在某种意义上,像贝多芬那样做也许并不困难。但像歌德那样,退到路边,摘下帽子,尊重世俗,对着国王的仪仗恭恭敬敬地行礼反而需要巨大的勇气。”

八成这又是中国人编的外国故事,就像那个苏格拉底论道德的故事一样。我们就事论事,分别用基督教和儒家的理论来分析为什么这个故事讲错了。

基督教的七大美德对基督徒肯定是妇孺皆知的,勇气(fortitude),就是其中的一个美德。勇气往往与英雄相关联,这是个问题,大问题,看看当今西方世界的外交政策,你不会不同意这个论断。旧约中的十诫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大问题。

美德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也就是说,勇气用不好就会出问题。道理很简单,如果道德指南一旦出错,勇气就从美德变成了罪恶,英雄摇身一变就成了恶人。这在儒家理论中轻者称为鲁莽、匹夫之勇,英雄往往与儒家的义相关,所谓英雄豪胆、义薄云天,子路、关公就是再好不过的例子。

如何管制时时出错的英勇之义?那就是儒家的仁,这已经在前文(<a href="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58535/201501/18234.html">法国人错在哪里?</a>)中借用金庸的大英雄萧峰有具体论述,没读过金庸,读过论语的不会不记得子路老是挨老师的尅。儒家的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道德。

莫言故事中的贝多芬的确有勇气,符合他的叛逆性格。歌德表现的不是什么勇气,而是礼仪。

什么是礼仪?根据儒家的理论,礼仪就是道德的伦理体现和实施。道德是绝对的,礼仪也应该是无条件的,不管面对的是岳母大人还是你憎恨的王权贵族。
 
就像金庸童话中的英雄,在惩治恶人之前也要做到对其礼数周全。

所有跟帖: 

八成这又是中国人编的外国故事: You are really 无知无畏 -tmp32990- 给 tmp32990 发送悄悄话 (55 bytes) () 01/25/2015 postreply 16:28:18

不错,我是在美国的英文书上看到的,中国人精神面貌的一面: -ccwxh2- 给 ccwxh2 发送悄悄话 (59 bytes) () 02/01/2015 postreply 09:57:1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