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回(上) 圣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

来源: 裴殷裴殷 2015-01-18 16:01:1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6048 bytes)

西游记完整贯穿了中国人文化根流的整个生态系统,所以跟着西游记走是没错的,能让你游历一个完整的文明系统.....


西游漫注

 

第四十七回(上)  圣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

(1) 余波难了 (2) 江山永固能不能? (3) 表面形式 (4)亘古少人行 (5) 夜遇通天河





PDF   TXT订阅  PDF订阅  mp3播客  mp4播客

 

(1)余波难了

 

孙悟空丢了一颗脑袋呦。这颗脑袋可是千万不能丢掉呀,那脑壳后面还有菩萨钦赐的三根救命毫毛呢,这比孙悟空脑袋还值钱的宝贝要是给闹丢了的话,往后孙悟空还靠什么行走江湖嘛。可是丢了宝贝的孙悟空,似乎浑然不记得脑袋上的救命毫毛了。

你看孙大圣这么不珍惜宝贝,咱们也不理他了,不跟他一般见识。可是那车迟国国王,眼见得三个神通广大、气宇轩 昂、音容笑貌犹在的国师常委,竟然在一盏茶的功夫里,都呜呼哀哉,跟凡俗人一样了结了小命。于是那国王就在那边厢满眼垂泪,身倚着龙床,手扑着御案,放声 大哭,奇怪的是,这满朝文武、满庭的宫人,竟然没人有功夫搭理他,而这厮也着实有耐力、有底气,竟然一口气哭到天晚不住。

车迟国的三个国师是什么时候死的?大概应该在下午三点钟左右吧,它们三个跟孙悟空拼修为,从辰时祈雨开始,连午饭也没顾上吃就继续拼下去,直到拼了个罄尽油枯、最终见马克思去了。

当时是晚春季节,天晚日落怎么也七点钟的事情了。这国王,断然的哭了起码三个小时,甚至有四个小时,闹不好,从后面他说的“今日天晚”,很可能这时候已经晚九点之后了。这么能哭,真是够倔够愣的。

最后,还是孙悟空大圣心肠好,跑到国王面前把他给吼醒神了,悟空说,你这么痛惜的好兄弟好国师,其实是来谋夺你 江山的。于是国王这才省悟。然后,那些憋在边上一直没吭声的文武多官们,才懒洋洋凑过来,接起了孙大圣的话把儿,要求国王一定要听从孙大圣的话儿:“死者 果然是白鹿、黄虎;油锅里果是羊骨。圣僧之言,不可不听。”看这架势,要不是孙悟空提及他这个国王,好像文武群臣们都不记得还有他这个国王了一样。

国王的眼睛,似乎都不是给自己用的,他闻听群臣所奏,才确信了摆在面前的动物尸体就是他宠信的国师们,这才说 道:“既是这等,感谢圣僧。”然后国王就毕恭毕敬的安排明天大吃大喝的事情。于是,这一天就在折腾中算是过去了,从大清早五点一直折腾到这晚上八九点,一 口气闹腾了起码二十六个小时,几乎是早饭午饭晚饭全都没闲工夫吃。可是这繁忙异常的一天,对于三藏、对于国王以及所有车迟国的上上下下之民众,这一天可是 够有划时代意义的。

然这昏聩脑残的国王,第二天一大早刚起床,就急翘翘在召集群臣早朝时很有主见的下令传旨:“快出招僧榜文,四门 各路张挂。”你说,谁告诉他要出招僧榜文了?是孙悟空吗?显然不是,小说中没提及孙悟空或者谁要求国王出招僧榜文,孙悟空唯一的要求是“急打发关文,送我 出去。”其实这一路上,按照孙悟空的本事,满可以弄个神通、作个手脚,自己动手解决关文盖戳的小事儿。他为啥不做哩,却非要这昏聩国王亲自发话亲自花押?

国王主动要求发榜招僧,是不是真的孙悟空私下里找他谈的呀?要知道,在刚到车迟国城外的时候,孙悟空打死了两个 小道士,发放毫毛给那五百僧众的时候,孙悟空很清楚很明确的许下诺言:“不可十分远遁。听我城中消息。但有招僧榜出,就进城还我毫毛也。”你看看,孙悟空 如此许诺,还不能说明问题嘛,的确是孙悟空的主意,等到搞掂了这车迟国妖怪,断然要命令那国王发布招僧榜单,恢复和尚们的名誉和待遇,予以平反呢。

即是如此,等到五百僧人回来,缴纳毫毛之后,孙悟空对国王说了一番话,有严词恐吓,有严词警告,有严词指点。孙 悟空怎么说,在大庭广众之下,对着满朝文武与僧人与无数围观民众,孙悟空对国王如是放言:“这些和尚,实是老孙放了;车辆是老孙运转双关,穿夹脊,捽碎 了;那两个妖道也是老孙打死了。今日灭了妖邪,方知是禅门有道。向后来,再不可胡为乱信。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 固。”

说起来,要是孙悟空指点、国王照办的发榜招僧,孙悟空干嘛要在招僧之后,大庭广众之下,这么严厉的教训这国王呢?没必要的嘛。真相自然是,孙悟空等人,均未要求这国王发榜招僧,只是这国王就自己灵光一闪自己决定必须这样了。

正是这国王自己脑袋灵光了一下,引起了孙悟空的警惕。孙悟空之所以警惕,你知道为什么吗?乃是因为这昏聩国王脑 袋里面的灵光,居然跟孙悟空之前对流亡僧人们的许诺不谋而合。国王在孙大圣的威武面前,佩服得五体投地,被感化得灵光直闪、想出了跟孙大圣不谋而合的主 意,对于此,孙悟空应该感到高兴才是正常反应啊。你猜孙悟空为什么警惕这国王?

孙悟空之所以警惕这跟自己不谋而合的想法,乃是因为他是智者,不是愚者。要知道,小说一再通过多种角度描写国王的昏聩,这昏聩得摆在面前的畜生尸骸都不敢相信的家伙,你认为他能做出什么英明的决策吗?很困难吧?可是这个招僧榜,确实很英明啊。

是的,正是这个糊涂脑袋发出的英明决策,才值得警惕。因为,以这国王的脑残无智,跟随着招僧榜文的,肯定会是一 篇杀气腾腾的灭道榜文。这个国王,性情错乱、脑筋混乱,最喜欢的就是忽左忽右的走极端。当初就因为他崇拜妖道们的神通,才把道人们给捧上了天。现在又是因 为孙大圣的神通,马上又要把和尚捧回来,基本可以肯定,随之而来的就是道士踩脚下、儒生滚一边。

正因为如此,孙悟空一百个警惕和不放心,公然恐吓了他之后,就警告他:“向后来,再不可胡为乱信。”

警告之后,还不放心,又特意的给他指出具体应该怎么做:“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

然而悟空的这番话,又激起轩然大波。不是在小说情节中,而是在后人读者中,激起狂澜。

 

 

(2)江山永固能不能?

 

这个车迟国国王之昏聩,跟《魔戒》中刚铎王国那被萨鲁曼附身控制的骠骑王有得一拼。萨鲁曼不是成精的山兽,却是 堕落的巫师,萨鲁曼本来是被主神派下界的高级白袍巫师,却跟曾经的天使长路西法一样,渐渐的沉迷于控制人类、享受恐惧的尊崇,最终与恶魔结盟。萨鲁曼和路 西法都是上面下来的,而这虎鹿羊三妖,是下界众生创造养育出来的。陈玄奘和车迟王心中对名的巨大渴望,养出来三个拉风又无品的大妖怪。这三个妖怪,正是因 为被愚迷所创造,它们对宿主愚迷的利用和寄生,对于宿主来说是那么的自然而然浑然天成。时日久了,就算这寄生妖怪不搞死宿主,宿主也是行尸走肉、虎狼之 伥。

西遊记把这些鬼东西就称作外道。可是在唐僧的心目中,原来他以为的外道是什么呢?就是除了他尊崇虔信的佛门之 外,都是外道。以他一开始对孙悟空的鄙视和排斥,足见端倪。可是这车迟王比他还过份,什么对自己有用,就是正道,对自己无用则是外道。表面上看,他的判断 标准跟唐三藏不同,可是骨子里,都是一样的自私冷血,不过是一个一看可知很露骨,一个是深深的埋藏在心里、甚至埋藏在自己的善、自己的坚持正道原则的下 面。

真正的外道,不是别的,就是这种骨子里深深隐藏的自私冷血。

这种自私冷血,看起来是对自己好的、有利的,是坚持原则是一心向佛的是割舍自我的。而正是这种坚持原则割舍自我 一心向佛,让修行人毁了自己的修行、让一般人毁了自己的良心,在这里,几乎断送了三藏的修行。其实说断送,说实话,他是积累多年的宿病隐疾,再不去除,就 别奢谈什么取经了,连保命都保不成,还修个球啊。

可是对这样本来就心存偏激,做事情喜欢矫枉过正的家伙,不管是修行还是人生,想让他们通过一次两次教训就能矫正他们的极端思维模式,就算不是妄想,基本也是奢求。因为这样,孙大圣才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全方位讲道理方式,才让这国王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

孙悟空说给国王的恐怖言论,不止是说给国王听,还有满朝文武多官以及夹道欢送的百姓,也都是孙悟空告诫的对象。 还有,孙悟空这番话,更多的,是说给他的师父唐三藏的:“今日灭了妖邪,方知是禅门有道。向后来,再不可胡为乱信。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 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

今日灭了妖邪,方知是禅门有道。这句话是真的吗?那日是怎么灭的妖邪呢?还不全是倚仗孙悟空的神通威能,跟禅门 有关系吗?根本就没有。那妖道施展的法术神通,跟道门有关系,却跟妖道们毛关系没有。因为,因为很简单,妖道们念念有词步罡踏尘,却更像是一种表演技能、 一种体力活,它们对于法术神通到底是怎么回事一窍不通,对于法术神通如何具体起作用,也一窍不通。唐三藏呢,什么都不懂,也不会玩,也就是一切都由孙悟空 铺垫好了、搞好了,告诉他答案,他选择相信了孙悟空给的答案,仅此而已,唐僧说不上有道,禅门也说不上有道,都是孙悟空孙大神的道道。

可是禅门无道吗?这么说,似乎有点不厚道。禅门的道,跟道门的道,是有很大差异的。这整个这一场局、一出戏,一 次牵扯到天上地下妖怪人类修者神仙的演出,不正是佛门菩萨安排的吗?没有菩萨的安排,这前前后后的一切都是没有的不会发生的。菩萨以神通和大道安排的这一 场,范围之大、波澜之深,超越了人类和神鬼的感知能力,之广之深之无形,竟让涉入者们不知道还有安排,不知道也不相信,自己不可预测的想法和行为,竟然都 是被安排出来的。

菩萨的深沉用意太广大了,让现在的三藏悟起来,非常吃力,很难理解。“今日灭了妖邪,方知是禅门有道。”对现在 的三藏来说,他还顶多只能走到相信孙悟空这一步,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是他信了,他终于开始信任孙悟空了。“向后来,再不可胡为乱信。”这句话,几乎就是菩 萨亲口对三藏说一样。之前的唐三藏,虔信修佛,另一方面却满脑袋花红柳绿的怪玩意儿,往往任由这些怪东西控制自己,还往往这些怪东西被妖怪们给控制了,往 往是三藏做了妖魔鬼怪们手里的玩偶。三藏有车迟国之难,根源于他的“乱信”。

可是对于他来说,怎么才不叫“乱信”呢?

虔信一种信仰,不是灭掉其他信仰、也不是简单的予以排斥。用一句俗话说就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就像孙悟空说的 “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这是西遊记所说的“三教归一”的意思,也是耶稣说的“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的意思。凯撒没资格指挥上帝,上帝也 不屑于跟凯撒这么低档的人谈什么交易;跟凯撒的死了下地狱,跟上帝的死了上天堂,两个完全相反的行走方向,哪里有交叉点嘛。西遊记所说“三教归一”,稍微 有点理智的人都能看明白,是把他们都当作一样的教化人类的文化。

中国历来很多人在争执三教合一,就像西方有过中世纪的政教合一一样。其实问题的根源不在于谁合并谁、谁对谁错, 释道儒,是侧重于不同层面的、立体的、各有所归的生态系统。傻子才会把他们压扁了放在一个层面上去斤斤计较,被世俗观念压扁了的任何一门生态系统,都是失 真的了、扭曲的了,世俗中认为再好也是假货是赝品,仅此而已。

看一个人说话,往往几句就能听出来一个人的档次。他用人类语言的层面表述的内容,背后都有着多层面的牵连,是一个立体的构造,有多高多低的档次,很容易听出来。

这关隘上的唐三藏,还不懂得这么多,孙悟空嘴巴里这么严肃的话语,他听出来多少?

就像悟空对待那五百凡僧,孙悟空想收回来寒毛,哪用得着让他们来交,也用不着数还有多少个和尚,什么时候都尽可 以将身子一抖,全都收了回来,可是孙悟空仍然让他们一一交纳,还特意问他们来了多少人,只是从和尚们口里确认了五百人到齐了,才抖身收了毫毛。孙悟空走这 些表面形式干嘛呀?

连表面形式都走不过去,那还不什么都是假的了嘛。唐三藏听不出来多少,就是因为他表面形式跟内心总是对不上号。对不上号,是什么原因哩?嘿嘿,很简单,就是因为对不上号。

 

 

(3)表面形式

 

就跟难死人的数学悖论一样,许许多多的历史难题,放置在多层结构的体系中,忽然就发现,并非什么解不开的死结,死结是一个层面上的,而且是多层面投影的交错,等你把它还原到本来的多层面体系中去,才发现解不开的矛盾中彼此并无交叉点。

同理,人也是多层面的,高低各不同。并且,之所以人世间的各种认识会产生冲突碰撞,多是因为把并不在一个层面的 东西,扯到一个平面上来人为的制造了对立。人是有高低层面不同的,两个某些方面谈得来的朋友,是有一些存在于同一些层面的东西。可是两个人的最高高度,则 未必在一个层面上,有可能高度差并非很大,也有可能十分悬殊。这就是人和人思想差异的一个原因。

同样是心细,有些人就是别人眼里的谨小慎微、斤斤计较、锱铢必较、鼠肚鸡肠、前怕狼后怕虎。有些人就是别人眼里 的心细如丝、灵敏、细腻、精致、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区别是什么呢,一个是没涵盖往牛角尖里面去了,一个是有涵盖往深广中去了。这是容量大小的不同。容量 大小的不同,就涉及到不同层面的时空。或许有人灵敏,一下子就想到了,现代科学观念中的数字,整数与小数,以及数字表达的精度。是呀!不同大小的数字,本 应该是不同层面时空中的东西呀。中国传统的数学,的确不太注重数字的精度,一阴一阳两个杠杠足矣。

下界事物的数量堆砌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形成上界的事物,就会因此自然而然的影响到上界。所以尚书云:“天视自 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吕氏春秋云:“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古代读书人聪明,像董仲舒这样的,就因此延伸出一套天人合一的说法。古代的帝 王们也聪明,知道一方面下界灾殃会影响到上界,一方面上界出问题会变成下界灾殃。帝王和臣民是一种上下界关系,人世间和天上是一种上下界关系。

如果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出点什么乱子、放荡形骸之类的,作为陈师父,他首先应该想到的肯定是反躬诸己,其次是推 诸及人。其实呢,道理说起来都容易明白,做起来就很困难。比做起来还困难的是,如何正确的内求外推。当然这是个技术活,闹不好,就会搞得内心跟外在形式对 不上号。更困难的是,有人对不上号了,还觉得自己是高妙、风格高、不落凡俗,并不觉得自己的表现是跟精神分裂一个样儿。

中国传统的术数,为啥就两个杠杠,撑死了也就组合成六十四个卦象,为啥就功效神奇,其计算预测范畴,超过了现代科学呢?想必同学们现在都能轻松回答了吧。

唐三藏注重表面形式、凡事以表面形式优先。如果说作为一个凡人,那是非常好的、坚持人间正义、做正人君子。如果 作为一个立志取经的圣僧,则有点那个,走这条路的意思,就是要把平面的自己,逐渐舒展成立体的自己,就像要把折叠的灯笼纸给拉展开变成有体积有容量内心能 容得下光明的灯笼。

诗云:只为殷勤经三藏,努力修持光一元。求取三藏真经是唐王给他取名“三藏”的用意,名字是目的,称呼他为唐 僧、唐三藏,唐是他所代表的国度,他修行所承包的范围。在世俗的层面上坚守日常伦理、传统道德,是必须的。可是只拘泥于世俗层面,仅仅从世俗层面上坚守 之,则是会导致脱节的,就会导致表面和内在的脱节。那你说,是不是说日常人们对世俗层面道德的坚守,就是完美的了?可以说,是正确的,应该的,并说不上是 完美的,世间人们对传统道德伦理的认识是表面化的,并不完美,自然有瑕疵。只是,这瑕疵和不完美,是允许的,是天经地义的。

就像,就像什么呢?对了,就像尺度测量物体,允许有误差一样。前面说过,更小的数字位数、测量工具的误差,是属 于更细小时空层面的范畴,并不属于人世间,在不属于人世间的层面上,当然允许模糊、允许测不准。朦胧的美感,飘渺而过的向往与追求,让人惊叹和好奇的微 观,不正是吸引人们向上追求的动力么。

而当到了上面,那就不能像在下面一样了,要在以往觉得细微和不足道的渺茫细节中,去捕捉真机,去弥合似曾若有若无的裂隙,完成疏漏的修补,铸造宏大与精细齐彰的新世界。

不管您是多么高妙境界的人,只要您是我们这些俗人能看见的人,您就必须在表面上做足功夫、一点轻视忽略这个低俗 败坏层面的思想都不能有。因为,因为不管您是多么高、多么牛、多么的超凡脱俗,俗世的肉身层面决定着您的性命,一切都一切,都会投影到这个最低俗层面上 来,让你应对。考试和评判,只在这一层。三藏呢,低俗的时候,对应不到上面的正确范围,高傲的时候,又对应不到下面的合乎世间逻辑的范围。这就造成了每每 的脱节和错位。俗世中好面子者,绝对擅长于自错其位、自断筋脉。

三藏以往,错位是日常的、对位是偶尔的。自从经历车迟国之试炼,他冲破了自己的关窍,内心和表面开始一致起来,修行人的庄严,自是方生。可是,毕竟,胖子不是一口饭吃成的、也不是一顿、一天吃成的,然后就在还没有走出车迟国地界的临界点上,他又因此遇到麻烦了。

是呀,他在通天之前,本应有了灵感,却遇到了灵感妖王。而这通天河之难,本来没有这么大,菩萨并未安排这么大的 麻烦。走到这里,三藏从贞观十三年秋天走到这一年秋天,正好是八个年头。他出发点贞观十三年这一年,正好是女孩陈一秤金出生地那年,得多心经、过流沙河那 一年是男孩陈关保出生的一年。为何这一女一男是他本家?

 

 

(4)亘古少人行

 

这通天河的东岸,估计多是连绵的群山。到达通天河之前的唐三藏师徒,估计已经走了多日的山路。为什么我凭空说这 儿河边是绵延山岭呢,小说中又没有这么些。小说是这么写的“晓行夜住,渴饮饥餐,不觉的春尽夏残,又是秋光天气。一日,天色已晚。”骑马都累得盔歪甲斜的 唐僧勒马道:“徒弟,今宵何处安身也?”闻听师父这么说,然后孙行者断然给三藏吃了一颗钉子,行者道:“师父,出家人莫说那在家人的话。”三藏没听出意 思,孙悟空断然要求我们出家人就是应该“带月披星,餐风宿水”,要想找地方住宿安身,哼哼,等走到走得无路可走的境地再说吧。

听闻猴子这么断然决然的冷言冷语,然后忍无可忍的老猪,马上就酝酿着绝地反击了,但是现在老猪可不是当初憨厚无 脑的猪头了,跟在猴子屁股后头这么多年,吃了猴子这么多苦头,老猪经验值猛涨,说话水平猛涨。你看他,不直接反击否定孙悟空,孙悟空的话虽然冷酷无情,可 是又十分的在理,修行人就是应该那么地坚忍不拔、无视自己的艰难困苦,修行的道理,老猪都懂。老猪不懂的是,猴子为何不懂得手腕灵活点。

老猪首先承认猴哥你说的对,很对很对,但是,“哥哥,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先承认猴子对,再把猴子的普适道 理给梳理成“其一”的一种状况,那么,顺理成章的是,其二状况也是同样正确。其二的状况是什么呢?就是最近这些日子“路多崄峻”,也就是说,虽然是路、简 直就是跟没路差不多,路太难走了,既然险峻、几同无路,那么也就几同于不是猴哥说的“有路”,那么也就不需要“且行”,那么也就自然是符合“方住”的条件 了哩。

老猪意思说到这儿,话儿没敢跟到这儿,他小心翼翼的,生怕触怒了猴哥。然后看说到这儿猴子脸上没啥动静,就赶紧 把逻辑模式切换成实例模式,打人情牌悲情牌“我挑着重担,着实难走。”然后看猴子除了眼睛在眨巴,脸蛋上还没有反应,老猪赶紧说出目的“须要寻个去处,好 眠一觉。”为了怕猴子警惕自己偷懒,老猪赶紧话不停嘴的接着说,表面自己休息不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早早进入行路模式“养养精神,明日方好捱担。”

老猪絮絮叨叨的过程中,其他三个人都没吱声。三藏是休息倡议的发起人,自然听着老猪的话儿很顺耳。说到这时候, 眼看没人说话,猴子也没张口。老猪顿了一顿,用假设法放心的将了一军:“不然,却不累倒我也?”没想到猴子就跟当初还是一块石头的时候一样,话没入耳朵, 不为所动,仍是冷冰冰的说:“趁月光再走一程,到有人家之所再住。”

通过八戒的话,可以看出来,他们之前走了一段时间险峻的路,这种险峻的路,多半就是在山里。后面,他们遇到水阻 挡,又循着鼓钹声寻到一处乡村,唐三藏说了一番话“悟空,此处比那山凹河边,却是不同。在人间屋檐下,可以遮得冷露,放心稳睡。……”三藏的话里面提及, 这村子跟那山凹河边是不一样的,山凹河边是不能遮冷露的。里面隐约的意思是三藏天天在山凹河边过夜的确有一阵子了。

并且,他们到达这村庄边上,观察到的这里的地貌,也说明这村子前面是大河,后面是山峦,小说写到这村子是“倚山通路”。并且这村子边上,还有从山上流下来的大溪流汇入通天河“傍岸临溪”。之所以说这溪流较大,乃是小说中写到这河边有沙头,有渡口,有渔船。

好了,为何咱要考究这已经走过的路是不是山路呢?

因为通天河岸上有一块石碑,碑上有三个篆文大字,下边两行,有十个小字。三个大字,乃“通天河”。十个小字,乃“径过八百里亘古少人行”。这碑上刻写的字非常清楚,表明这条河宽度有八百里之巨,因为过于宽了,导致这条河自从有了之后,千古以来就没几个人能过去。

可是,作者显然搞错了,因为对于这陈家庄村子里的人来说,并没有人认为这条河过不去!大不了搞一条大点的船就解 决他们师徒的渡河问题了。而且,当河面被妖怪结冰之后,上面有来来往往的人行走,根据老陈的述说,过这条河的人多了去了。三藏与一行人到了河边,勒马观 看。真个那路口上有人行走。三藏问道:“施主,那些人上冰往那里去?”陈老道:“河那边乃西梁女国。这起人都是做买卖的。我这边百钱之物,到那边可值万 钱;那边百钱之物,到这边亦可值万钱。利重本轻,所以人不顾生死而去。常年家有五七人一船,或十数人一船,飘洋而过。见如今河道冻住,故舍命而步行也。”

这不是作者搞错了是什么?

其实,我看,这石碑上的字“径过八百里”描述的的确是通天河的宽度,没错。“亘古少人行”这句话,说的应该是从 东面来的人,也就是说,描述的是从东面绵延的崇山峻岭中走过来的人,寥寥无几。你就说吧,这条河有八百里宽,还有人兴致勃勃的搞贸易。这地域本属车迟国元 会县,为何却没提到有人去跟车迟国做贸易呢?一、山路过于险峻了,二、山区过于大了。

他们一行,走到这里,已经是奇迹中的奇迹。而孙行者,为何要急翘翘的在这个月中十五的晚上匆忙赶路呀?

 

 

 

(5)夜遇通天河

 

经历了这么多的坎坷和教训,三藏遇事,依然不知钻研。他说要休息,孙悟空说出家人不说在家话,孙悟空的话,他不 去考虑回味,却反问孙悟空此话怎讲。又行不多时,前面就传来了滔滔浪响。刚刚耳朵边听到点隐隐约约的涛声,猪八戒就第一个反应过来说话,现在的猪八戒,可 机灵了。八戒说:“罢了,来到尽头路了!”他认为既然前面有水声,必有河流之类的阻隔,既然有河流阻断,那这就是天涯海角,咱们的路该走的已经走完了。虽 然老猪机灵了,可是他的思维模式依然如故。然后是刚才一直在沉默的沙僧开口,沙僧道:“是一股水挡住也。”他不认为这一定就是终点,但是听到水声判断出这 是阻断,是难关。

该说的俩徒弟都说出来了,唐僧他仍旧跟刚才反问孙悟空一样,采用反问句式来踢皮球,把问题和答案,都抛给徒弟 们:“却怎生得渡?”八戒提出来试探:“等我试之,看深浅何如。”三藏又发话了,依旧是外推式的话语:“悟能,你休乱谈。水之浅深,如何试得?”八戒根据 丰富的水上经验,用石块探究出来水深浅,唐僧依然踢皮球:“你虽试得深浅,却不知有多少宽阔?”等到孙悟空钻研好宽度问题之后,我们的唐师傅他,哭了。

你不觉得吗?怎么今天这会儿的唐圣僧,脑筋跟生锈了一样呢!他脑袋里,似乎有漫天的柳絮在飘摇,混沌一片,听到 别人说什么,只有下意识的惯性反应,他本人的嘴巴和脑筋,似乎都没有他本人在控制了一样。可能这就是他嚷嚷着想要找个人家住户休眠的原因吧,长途跋涉、骨 软筋麻、脑袋供血严重不足。

如果是一个一般人经历这种跋涉、脑袋想一般的事情,那几乎就是这样了。可是他不是一般人,他是修行人,修行人脑 袋里想什么可不是肉身能局限的。这一刻的唐三藏,虽说脑袋里还想着修行的事儿,可是已经不是一个修行人的立场了。首先就是很没有出息的口不能言、声音哽 咽、小眼泪儿滴滴答答的往下淌。遇到这种难题,这时候他这个师父不拿主意,茫然的向徒弟们讨主意:“徒弟啊,似这等怎了?”

他被行者叫道石碑前,当他亲眼目睹了石碑上的可怕词句后,哭哭啼啼的,开始给自己铺垫台阶了,他说他当初不知道 会有一路上的妖魔鬼怪、今天这种艰难阻隔:“徒弟呀,我当年别了长安,只说西天易走;那知道妖魔阻隔,山水迢遥!”言外之意,那不是挺明白的,要是当初知 道是这样,当初我才不夸那种海口、干这种傻事呢……

这种难得一闻的怪话,是不是唐僧一时糊涂,脱口而出呢?我看不是,等得后面那金鱼精弄神通降温降雪冻了河冰,听 说有人在冰面上往来,他骑马与一行人到河边观看,果然见有人行走。陈老向他解释这些是重利轻生的买卖人。三藏因此浩然长叹道“世间事惟名利最重。似他为利 的,舍死忘生;我弟子奉旨全忠,也只是为名,与他能差几何!”

看见了吧,他此西行本是修行,是自我解脱、超度东土无量众生的大事业,舍生忘死的到得这艰难阔水面前,他开始说自己是奉旨来的、是为了忠于皇帝的、是为了自家名声的。

是不是唐三藏,开始后悔了……

不是呀,你看他为何要来这河边观察冰面与行人呢?那还不是因为他心焦气浮、急于赶路、急于早日取到佛经嘛。可 是,他急于赶路取经却又是为何呢,哎呦,竟然不是为了圆满和众生。他在跟陈澄老汉在院子里看雪唠嗑的时候,陈老汉看见他垂泪,表示道:“老爷放心,莫见雪 深忧虑。我舍下颇有几石粮食,供养得老爷们半生。”也就是说,您尽管放心,走不成也不会让你们饿死在这里,修行不会让你们走后退的路段。三藏的回答,则交 了自家底细,“老施主不知贫僧之苦。我当年蒙圣恩赐了旨意,摆大驾亲送出关,唐王御手擎杯奉饯,问道:‘几时可回?’贫僧不知有山川之险,顺口回奏:‘只 消三年,可取经回国。’自别后,今已七八个年头,还未见佛面,恐违了钦限;又怕的是妖魔凶狠,所以焦虑。今日有缘得寓潭府,昨夜愚徒们略施小惠报答,实指 望求一船只渡河;不期天降大雪,道路迷漫,不知几时才得功成回故土也!”

他怕的是违背自己定的三年期限,担心的是皇帝生气,怕的是妖魔凶狠,做好事为的是求得渡船一只,取经成功求得是 早日回他大唐国的家乡。路才走了一半,他的心,已经飞回家乡去了。他这番话里面,骨子里依然是为了一个他自己!他这么伟大的事业,内心深处,他只图自己的 解脱。也就是说,他到现在,他的愿望跟他当初的誓言,差距之大,绝不下于这通天河的两岸。这时候的唐僧,端的是以进为退,表面上是要勇猛激进、内心却是在 打退堂鼓。

“红蓼枝摇月,黄芦叶斗风。”他的内心就跟这枝摇叶晃动红蓼黄芦一样,张惶莫名。红蓼清热明目、健脾消食、化淤解散,黄芦明目、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难道,唐僧的内心又生昏障、又起热毒了不成?

 

(第四十七回上完)转自天涯论坛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