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槟郎游方山

来源: 槟郎 2014-11-09 23:11:4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659 bytes)

跟槟郎游方山
  11文秘 韦露

  在匆匆的大学学习生活中,选修课程是必不可少的。槟郎老师开设的“旅游文学”亦是其中一门。选修上课这再不能简单地流程,到了我这却远没有那么顺利,名额已经被别人抢光。只是班级里有许多同学选修这门课程,一问才知是他的课,第一次开课时,没有上名单的我与他交流了一番,告知他并没有选上这门课。老师他也只是笑笑:那你先来上课,看之后能否增加名额再说吧。或许有人会问为何因为是他的课就要来上?又为何并没有选上也要来上?因为我和他的缘分早在大二“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课的课程上便开始了。今天的他还是像初见时的他,戴着副眼镜,头发有点蓬乱,衣着朴素,个子不高,在人群中应该很难被认出是位大学教文学的老师,但光洁明亮的眼镜后面是炯炯有神的眼睛,有让人捉摸不透的智慧,但是又透露着幽默的光,可能唯一的差别便是我已知道他是槟郎。后来后来增加了名额,我便名正言顺地成为他这门选修课的学生了。
  何为旅游文学?是反映旅游生活的文学。它主要通过对山川风物等自然景观以及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人文景观的描绘,抒写旅游者及旅游工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抒情性、审美性、知识性、反映社会生活的片段性是旅游文学的特点。在当今这个物质化的、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谁还能像李槟老师一样静下心来,作一些有意义的诗歌,不为其它,只为自己游玩后写下感受,引发人们的思考。他会讲解许多旅游的景点和相关的旅游文学作品,如果你想要了解的更多,那么就认真上他的旅游文学课,相信他不会让你失望的。
  槟郎所开设的旅游文学课程也和他的笔名一样有趣。他像很多老师都是把上课作为一项任务,制作ppt为学生讲解知识,而他还会在上课前和课间放一些歌曲。他的课前面基本上都是有关各处景点的,课程开始后首先是关于一个景点的介绍,结合他收集来的照片和视频讲解,然后是赏析相关这个景点的旅游文学作品。可能最特别的便是我们所赏析的大多数作品是由他创作的。后面是讲解一套完整的旅游文学理论知识。他这学期讲解的主要景点有:栖霞山栖霞寺、夫子庙桃叶渡、方山、牛首山、祖堂山、济州岛、老山、幕府山、青龙山、莫愁湖、紫金山、玄武湖鸡鸣寺等。这门课程的内容更像是他的爱好和特长,他对于南京的景点的熟悉程度比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更甚,我多少是有些羞愧的。
  他不拘小节而又温柔细腻,对诗歌,他一直是那么的执着。他写诗,一直在写诗。他创作的诗歌随笔都很多。我印象较深的旅游诗歌有比作天然酒杯的《幕府山天池》、像粽子的《端午的燕子矶》、学校边的《初冬的方山》、多情的《隐龙湖的怀念》、写景与历史传说融合的《重游栖霞寺》、年轻时经历的《栖霞问佛》、怀念李香君的《住步桃花扇亭》、描写男女之间纯美真情的《执手桃叶渡》、《江洲上的丫头妹》,还有浓浓的爱国之情的旅韩散文《我的中国心》、《访问韩国大田的华侨小学》等许多的优秀的作品。他的内心世界很丰富,他会用独特的见解阐释人生的真谛,他看透人生,所以不争;他谦虚做人,所以长乐。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细小东西,微妙的情感,所以他的生活比常人更加细腻,更值得文学的玩味。
  于我而言,我们校园西邻的方山和所有其他的山一样,只是一座山。我对它的了解仅限于位于江宁大学城内;但对于槟郎老师而言,方山是他常年创作的不竭源泉。《方山记事》、《方山的月亮》、《楼顶望方山》、《方山仙子》等作品都来源于他的灵感。《楼顶望方山》中写到:“能放弃的都近乎放弃了,唯有在网络的耕耘的硕果总是沉潜,伴着荒凉。”读这句话,我读出了槟郎的孤独与落寞,读出了他的不被人理解。为生活放弃了很多,而他在网络上的情感抒发却也总不能找到归宿,总是伴随着悲凉。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能保持着一份对诗、对文的强烈的喜爱与坚守是何其的珍贵。他的作品大都是具有“隐逸”思想的,他以一身布衣为傲,对宁静的田园生活十分向往。
  南京江宁的方山又名天印山,顶平似削,方正似印,是风水吉祥命运山,帝王之气灼灼逼人。传说秦始皇灭六国,公元210年最后一次南巡,浮江而上南京,为方山王气震撼;为破金陵之王气、凿断方山地脉,引淮河污水入城,归途中却一病不起、驾崩途中,遭“破天机”之谴,南京终究成六朝古都,流芳百世。清代乾隆皇帝作诗《方山》有句:“方阜常栖隐者流,秦淮经下水悠悠”。为了找寻方山与槟郎的隐逸思想那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与槟郎同游。漫步在蜿蜒的山路上,我不禁感叹道:时间过去了四年,我竟然从来没有很好的看看这座与我们学校遥遥相望的山。跟随着槟郎这个方山的老游客,热情地挥舞着当登山杖的树枝,抖动着满眼的绿色,给人一种返璞归真、来到世外桃源的错觉。它就像槟郎一样,虽然生活在尘世当中,但是一直保持着最真,最简单的样子,无论外界如何变幻,都改变不了自己的初衷。
  我跟随槟郎老师向方山东南坡的道教圣地洞玄观前进。原以为有磅礴伟岸的殿宇,走近却发现是另外一番景象:刚刚平整过的大片场地上,散落一地的砖头、三间孤零零的活动板房,四尊大神像放置在中间的板房里。“这是要拆迁了?”我脑海中一瞬间冒出这个想法。这时,槟郎扭头告诉我洞玄观是在易址重建。我点点头呼了一口气,心想若是真拆迁那倒是可惜了,等我回过神来时却发现槟郎正怔怔的看着正在修建中的道观,似乎是带着深深的感慨?或许这修葺中的庙宇更是轻易激发出了他心底的隐逸之心吧。然后我们碰到了洞玄观的住持道长孙先生,槟郎熟悉地喊出孙道长,便向其询问道观修建的情况和大约能完工的日期。道长先生说,这次修建除了建设一些殿堂,也会造一条从洞玄观直接通往山脚下的路,方便前来访道的游客们,至于建成日期,反正暂时是好不了的,还大约要一年时间。接着两人又说了些以后多交流的话,便道别了。
  我和槟郎继续走。穿过一小段幽静的小路,映入眼帘的是一间破旧的小房子。他径直走了进去,便与一位年长的老人交谈了起来,我们得知这位老人是居住山下的虔诚的信徒,还时常前来供奉。她对槟郎说:你真真是虔诚之人,现如今来这参拜的人已寥寥无几。正在我们准备离开继续游览时,槟郎突然举起手机打开拍照界面,将一棵硕果累累的橘子树记录下来。槟郎带我参观了杂树丛草中的洗药池、炼丹井。他告诉我说:在这荒山野岭,竟然还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我们只需要拍照留恋观赏,因为美好的风景是要留给后人观赏的。而我却在想:还会有多少像槟郎一样虔诚的人会在乎这渺小而旺盛的生命力呢?通过老师介绍,我才知道这里才是古洞玄观的原址,是东吴大帝孙权为道教天师葛玄建的,已有1800年的历史,到民国时期才废弃,仍有信徒朝拜简陋的茅屋。这里将作为遗址公园保护。
  离开了让人感伤的洞玄观遗址,向樱花谷和火山口前进。真是难以想象,方山是一座火山,只有岩石上的气孔,四处散落的巨石在提醒我们,这里曾经充满炽热岩浆的暴戾、杀机。岁月,终究让方山平静下来,变得宁静,恬雅。想到这些,不由得使人少一份急躁,多一份豁达。豁达何其不是人生的追求么?很多人在追逐,但是又有多少人如夸父一般,始终达不到目标呢?看看身边的槟郎,他看起来很淡然,貌似一切都不在话下,他也是达到这样的境界吗?我思忖着。
  我想到槟郎老师的诗歌新作《洞玄观的菊花》。病后到方山洞玄观的废墟上散步,发现废弃的炼丹井边有一株野菊花。 “金黄的菊花只有一棵,蔑视着寒风的淫威,并怡然自乐。可曾想到它的孤独?”诗人槟郎对一束菊花产生感慨,究竟是他孤独还是它孤独?而菊花却回答诗人:“我的今生孤独,我的守拙不寂寞,天地间的精气飘荡,随我吸取。何况我守着一千八百年的秘密,有多少修真成仙故事。”它告诉槟郎,他的前生是洞玄观的小道士,对它有恩,被它单方面爱恋而不知,“直到葛天师仙去,你和小师妹出游,再未归来,成就我千年的守望”。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了菊花人的情感。而他到今生才知道这个秘密,却对比着前生而悲叹今生的堕落:“前生隐居山林修道,今世深陷红尘浑浑噩噩”。最后安慰现实的自己:“我的世界还有梦,无人的荒野有我的诗情。”槟郎在病中漫步秋野,寂寞孤独中有诗情有欢乐。跟随槟郎的步伐,我也作了一首小诗:《天印山》:“万古石山有道堂,千年人生留空房。道观门前人代代,空房废院草苍苍。”
  江宁方山,这座山,奇石秀水加传说,使它多了几分妩媚,奇特景观,数不胜数,流连其中,如醉如痴。险与美的结合,人文与自然的统一,这就是方山。它是如此清奇,让每一个来者感叹:方山一游,远胜于空谈美,真乃好去处也!方山,与旅游文学者槟郎有深厚缘分的圣山,给他逃避苦难人世的心灵安慰,寄托他隐逸遁世的理想,也是的诗歌创作的赫利孔山,他的灵感不竭之源。
  2014-11-1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