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南海争端(4) ——读孙子、孙膑和吴起的《兵法》

来源: 小.刘 2012-09-10 22:01:12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9566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小.刘 ] 在 2012-09-27 05:30:51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柳宗元说“夫假物者必争”,点明了人类争夺自然资源的根源。王充的“夫人以刃相贼”,点明了人类争为夺自然资源而兵戎相见的根源。诸葛亮的“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谋”,点明了人类在兵戎相见中谋略的重要地位。中国老祖宗的这些警世之语,用来分析南海争端,真是一句顶一万句。


对于兵戎相见——战争中的谋略,老祖宗们的认识也是十分深刻的,并总结归纳为成文的书籍——兵法。根据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记载,在公元前五百多年的春秋时期,与孔子同时代的齐国人孙武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孙武死“后百余岁”,其“后世子孙”孙膑著有《孙膑兵法》,在孙武和孙膑之间还有卫国人吴起也“好用兵”,著有《吴子》兵法。


如果说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词典,那么,《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和《吴子》兵法,组合成了中国第一套比较完整的兵法籍典。


这套兵书成文的时间,比王充写《论衡》要早600年左右,比诸葛亮写《诸葛亮集·治军第九》要早1000年左右,比柳宗元写《封建论》要早1300年左右。系统地总结了战争与政治、经济和外交的关系,揭示了战争的内在规律。孙武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面对如今南海的棋局,还是离不开“谋、交、兵、攻”四个字。


1全局。


从战略上讲,就是分析统筹全局。


是有具体内容的,孙武在《孙子兵法·始计篇》中一口气提出了六个问题,敌我双方“主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孙膑在《孙膑兵法·八阵》把称为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吴起在《吴子·图国第一》中说“谋者,所以违害就利”。他们的共同点是都认为,就是要从全局出发,分析敌我双方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吴起的《吴子·料敌第二》是一篇典型的全局的著作。当时,吴起服务于魏国,他向魏国国君分析了四周六个诸侯国的军事形势说:西部的秦国军队,因为“其赏罚信”而战斗力强,但将官和士兵们争功心切,容易“士贪于得而离将”,不听指挥“散而自战”,即分散恋战,对付这样的军队应该以利相诱其小股部队,当其脱离将领控制时,就迅速加以打击。南部的楚国是“其地广,其政骚,其民疲”,即领土广大,政令紊乱,民力疲困,对付它可以“先夺气,轻进速退,弊而劳之”,突然进击,突然撤退,使其疲于应付,挫折它的士气。后面的燕国寡诈谋,故守而不走”,缺少谋略,长于防守但不善于机动,打它的方法是“触而迫之,陵而远之,驰而后之”,打它一下就走,然后奔袭它的后方,以达到施加压力的目的。至于北部的赵国、东部的齐国和前面的韩国,“其性和,其政平,其民疲于战”,战斗力弱,比较好对付。


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今侵占中国南海岛礁和海域的,有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五个国家。如果撇开想从南海争端中浑水摸鱼的其它国家,它们如同吴起分析的一样,整体国力有强有弱,侵占南海岛礁、海域的态度和手法也都不一样。其中越南最难缠。


越南自称是世界第三大军事强国。越南之所以自我感觉如此良好,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其一,1858年,越南受到法国的侵入,逐步沦为殖民地。第二次大战中又被日本占领。1945年,日本投降后,越南因法国的再次入侵而进行了9年的抗法战争,终于在19545月的奠边府大捷中打败了法国侵略者。其二,继法国之后,美国在北纬17度线以南扶植起亲美的西贡政权,又诱发了1961年开始的抗美救国战争,打了12年,以美国在1973年败退撤军告终。在1975年春的胡志明战役中,西贡政权跨台。从抗法战争开始到胡志明战役,越南一共打了30年的仗。平心而论,奠边府大捷抗美救国战争的胜利,虽然没有离开国际上的支持和援助,但仗主要还是越南人自己打的,他们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确为自己的国家培植了一部不小的战争机器。


有了这部战争机器,不仅使越南骄横了起来,而且还极大地刺激了他们的扩张野心。1979年,越南在前苏联的强力支持下,入侵柬埔寨,派兵控制老挝,并与中国接壤的边境地区挑起武装冲突。为此,中越两国曾经在陆地边界爆发了中越战争


此战没有彻底打痛越南,只是使它有所触动,感到有压力而已。首先,中国的战略定调是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规模内打一场保卫边疆的自卫反击战”。下达的作战命令明确规定“无论战果如何,我军攻克高平和谅山后不得恋战,即行撤回”。据此,中国军队在攻占高平、凉山、老街等战略要地后,就全部主动撤军回到中国境内。其次,越南的精锐主力部队全部在柬埔寨作战,还没有来得及回援,中国军队就已经撤走了。因而越南军队的大部分精锐主力没有受到损失。再次,战争从217日打到316日,中国军队虽然仅用1个月的时间,分东西二线突入越南纵深40里,拔除全部军事要塞,对越南首都河内已经形成了威逼态势,但中国自己也付出了一定的伤亡代价。


因此,鉴于上述三条原因,越南移花接木,自吹是采用了灵活的战术,避免主力精锐与中国军队的正面交锋,采用游击战,丛林战,地道战,地雷战,使中国军队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才逃出越南的领土。再加上当时的前苏联摆出要派志愿军的姿态,全力声援越南,所以,越南根本不把中国放在眼里。


可是到了1991年,前苏联解体,越南一下子失去了靠山,在国际上陷于孤立。此时的越南才梦如初醒,开始恢复与中国的国家关系,特别在国计大政方面,跟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改革革新,表面上很少提当年的军事冲突,但骨子里扩张之心不改。


众所周知,越南以往与中国的领土接壤包括南海、陆地边界和北部湾三个部分。从现在能找到的资料来分析,前苏联解体后,越南在与中国的边境问题上,实施了一个北“”南“”的战略方针。即在北边的陆地和北部湾边境实行“”,于1999年与中国正式签署《中越陆地边界条约》,又于2000年与中国正式签署中越《关于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和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而在南海实行“”,加紧建设对所侵占岛礁的基础设施,提高军事控制和防御作战的能力。现在,越南又和美国拉拉扯扯,企图在军事实力上另找靠山来对付中国。


不仅如此,越南还是南海周边五国中,唯一提出对西沙和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的国家,已经用军事手段侵占了南沙的29个岛礁及其相应海域,显然是一只领头羊。因此,在南海争端中,只有先把越南摆平了,其它国家也就好办了。


2、正确理解“伐谋”、“伐交”和“伐兵”的关系


孙武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把归纳为八个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在《孙膑兵法·威王问》中称此为“兵之急者也”,是用兵最要紧的事情。“伐谋”就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制订能打破敌人发动战争图谋的战略方针,“伐交”就是通过外交努力实现这一战略方针。


就南海而言,中国在1990年就提出了“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和平战略意图,实质上就是孙武讲的“伐谋”,“伐交”就是已经为此进行了二十几年的外交努力。可事实的回答是:不仅不少岛礁被侵,“共同开发”也变成了周边国家的“争相开发”和“单独开发”,唯独中国没有开发,特别是越南,在今年621日,越南国会还审议通过了无视中国对南海主权的《越南海洋法》。


究其原因,不妨来看一下孙武对伐谋”和“伐交”相互关系的研究。孙武认为“伐交”不是光靠嘴皮子说道,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他在《孙子兵法·九地篇》中说,“信己之私”固然重要,即除了向敌人伸张自己的战略意图外,同时必须“威加于敌”,造成“其城可拔,其国可隳”的气势,以示克其城、毁其国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只有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则其交不得合”,无法与其它国家联合抗争,别的国家也不愿意来淌浑水,在外交上完全处于孤立和被动,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迫使其和谈降服。同理,“威加于敌”也是在南海“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基础。


至于 伐谋”和“伐兵”的关系,孙膑在《孙膑兵法·见威王》中说“积仁义,式礼乐,垂衣裳,以禁争夺”,就是要通过宣扬仁义、推行礼乐、提倡和谐来避免争夺,为社会创造和平的生活、生产环境,但往往事与愿违,“故举兵绳之”,不得已而进行“攻城”了。


1974年的西沙海战和1988年的南沙海战都是威加于敌”,最终伐兵”解决了问题,是“故举兵绳之”的典范。


3、必须把握南海自然条件和南海主权的关系。


孙武很重视自然环境与战争的关系,他在《孙子兵法·九地篇》中分析了战场“有散地(在国内)、有轻地(浅入敌境)、有争地(对敌、我皆利)、有交地(敌、我皆可往来)、有衢地(几国交界)、有重地(深入敌境)、有圮地(行动困难)、有围地(对敌有利)、有死地(没有退路)”的九种状况。


其中散地是指战场处在自己的国内,交地是战场处在“我可以往,彼可以来”的地区。关于散地交地的关系,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有一农户种了三亩地的西瓜,从战争的角度来看,这片瓜田是交地,因为农户可以去,而农户走了,小偷也可以来偷西瓜。当农户在瓜田里搭了一个,派人日夜看守,这片瓜田就变成了散地,农户仍可以来,小偷就不太敢来了,因为再偷就等于偷到农户的家里来了。


南海虽然是我国的领海,但其中有许多岛礁不宜人去居住,没有固定的边防哨兵在那里站岗,也属于交地,因为中国可以去,别国趁中国不在的时候也可以来,这样就给越南等国家侵占这些岛礁钻了空子。


孙武说“交地则无绝”,就是“伐交”和“伐兵”并举,与敌人谈谈打打,打打谈谈,怎么有利就怎么做。1974年以来,中国与越南打也打了,谈也谈了,总体上看,主动权还在手里。


但是,国家主权问题决不允许无限期的拖下去。中国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象那家农户一样,在南海搭一个,把交地变为散地,使敌方从物质设施的角度感觉到侵占到中国的国内来了。


至于中国如何在南海搭,也可以来看看老祖宗的思路。


就总体来说,孙武在《孙子兵法·始计篇》中,孙膑在《孙膑兵法·威王问》中,都提出要“攻其无备,出奇不意”,攻击出乎敌人意料的地方,攻击敌人没有或无法准备的地方。


就具体办法来说,孙武在《孙子兵法·虚实篇》中说“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即攻取敌人主观没有防御或是客观上不宜防御的地方。孙膑在《孙膑兵法·威王问》中也认为“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这与孙武的“攻其所不守”是一脉相承的,所不同的是孙膑将这一点上升为指挥战争的当务之急,当作主要矛盾来处理。


海东西分布约900多公里,南北绵延1800公里,有岛、礁、沙、滩200多个,其中可以供人居住的岛屿不多,而且面积都很小。所以,越南虽然侵占了中国29岛礁,而且加强了军事卫措施,但它难以去住每一片水域,正好给中国提供了“攻其所不守”的用武之地。


想办法控制南海的辽阔的水面,中国至少有三大优势,第一,人口十三亿,人力资源世界世界第一。第二,造船工业产能世界第一。第三,钢铁产能突破1亿吨大关,产量世界第一。打个比方,中国可以全方位、多层次、高密度地投放各种类型的船舶进行南海大开发,在海军的保护下,把越南侵占中国的岛礁团团围住,如同孙膑在《孙膑兵法·五名五恭》中说的“深沟高垒而难其粮”,即使之行动困难。想打,叫它无从下手。敢打,就把它彻底摆平。


还有,孙武在《孙子兵法·九地篇》中指出,在战争中要“由不虞之道”,即要敢走出乎敌人意料之外的道路。如果能想办法让作战半径为1600公里的歼-10飞机,从中国台湾省位于南海的太平岛起飞,那肯定会让南海周边五国乃至全世界都为之一震。


如此等等,当然仅是纸上谈兵,然而言归正传,还是孙武在《孙子兵法·九变篇》中所说:“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意思是不寄希望于敌人不来侵犯,而寄希望于自己有所军事准备,不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进攻,而寄希望于自己有本事使敌人不敢来攻。同样,要收回南海被占的岛礁,不能寄希望于别人会送回来,而应寄希望于自己的军事准备。


最后,吴起在《吴子·料敌第二》中说“夫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先戒就是平时的军事准备,也是中国要体现南海主权之宝。


 

所有跟帖: 

赞!回到兵事了:) -有言- 给 有言 发送悄悄话 有言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1/2012 postreply 02:32:2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