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奴才的好处及其如何培养等等问题--从“虎妈”与“狼父”想到的

来源: 云易 2011-01-28 18:13:0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1499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云易 ] 在 2011-01-30 15:19:53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做奴才的好处及其如何培养等等问题

--从“虎妈”与“狼父”想到的

 

 

一。什么是“奴才”

 

我们中国人(注一)对“奴才”总是情有独钟的,不管是自觉地还是不自觉地。鲁迅甚至以“奴隶”二字来概括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只有两个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注二)

如果有人对鲁迅的这两句话有异议的话,不妨思考一下“奴才”的定义,再来考察中国人是否符合这个定义。我以前在一篇文章“‘孝’的‘孙子’效应”中,对“奴隶”和“奴才”下了如此定义:

 

奴隶是在奴隶制度中从肉体上和精神上都从属于他人的人,是生活在奴隶社会中社会地位最低等的人。

“奴才”是基本上和“奴隶”同义的,但除了一点,即奴隶是被迫的成为奴隶的,而奴才却可能是自愿的或不自觉地成为奴隶。换句话说,奴才就是那些自愿地为别人出卖自己的灵肉的,或本可以不出卖灵肉却由于不自知而成出卖灵肉状的人。

 

如果我们认可这个定义,那么,在从来没有思考和言论自由的中国社会历史,我们就会(至少)从逻辑上同意鲁迅鲁迅的的这两句话。

鲁迅用这两句话,概括了中国文人惯用的“一治一乱”的重复循环的历史时期,即:“乱世”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而“皇恩浩荡”的盛世,便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换句话说,就是中国人在历史的任何时候都没有过,或者不需要精神自由。

鲁迅说这话,是在上个世纪初,至今达半个世纪过去了,但这两句话似乎还是显得那么形象而准确。因为,当代的中国和鲁迅的时代虽然物质“文明”相去甚远,但在精神文明上似乎相差不多,仍然是一个毫无思想自由的国度(百姓中对持不同意见者的被监禁较好的并非少数)。而现在的中国人生活在“和平盛世”中,对精神上的束缚早已没有丝毫痛感(据说古代女人缠小脚就是这样,到了后来根本不觉得痛)。所以现在的中国,不愧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二.做奴才的好处

 

“奴才”这个词听起来虽然不太好听(我们中国人还常常换用“孙子”一词,以示含蓄),其实做起来还是蛮有意思的,尤其是做好了的话,就更有乐趣了(按虎妈的话来说就是“什么事做好了就会有乐趣”)。我个人认为做奴才有两大好处:一,可以休息大脑;二,万事可以不负责任。

先说第一点。我们中国人最恨“动脑筋”,尤其是“搬弄是非”。一旦你要死劲儿地想一个问题,你一定会感觉到你身边的中国人的友好提醒:这世界哪有什么“是非”可言?是的,思考是中国人最不喜爱的事,是中国人觉得最无聊的事(所以中国这个社会几千年出不了思想家),所以剥夺别人思考的权力的这一举动,其实真是最得中国人之人心的。

二,万事可以不负责任。做奴才的最大好处是,不管出了什么事,都有人替自己承担责任:共产党,国民党,毛泽东,孔夫子,等等,而自己,因为是“顺民”,因为是听从别人的意志而为之,则永远都是受害者。

 

 

三.奴才的培养

 

由于上面提到的好处,中国人世世代代就认定了要当奴隶,并且在历史告别了奴隶制度以后,仍然缅怀(孔子最爱的)西周奴隶社会,搞了两千多年的“三纲五常”,在没有了奴隶的名分的社会制度中想尽一切办法实现作奴隶的志向。

由于有了这个志向,于是就要了一套完整的方法。中国人对奴才的培养,注重从小,从家庭做起。其实中国人普遍具备“驯良”的天性(不知道和遗传有关否),真是做“良民”的最好材料,所以一般都不需要花太多心血就能把中国人培养出具备良好奴性的“人”。当然,遇到“良师”- 在培养奴隶上特别用心用力的父母,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为“盛世”造就出无数高质量的奴才。

此话怎讲?父母真的有如此能耐么?是的。因为,对人的“驯服性”的培养是越早越好(当然不光是“驯服性”,任何“性”都是如此) 由于小孩子最脆弱,所以最容易被管教;由于小孩子是一片空白,所以最容易被接受新生事物。而且一个人从一生下来就接受到的东西,几乎一生都很难改变(比如一棵树,在幼苗期就把它左扭右弯,树长大后自然就是扭曲的形状,它想长直都不能长直)。所以,古人深谙此道,大力提倡孝道,提倡对孩子的“约束”,让人从一开始就懂得依顺,懂得“畏惧”,由此永远失去独立思考和反叛的能力。

不但如此,还对父母对自己的从小的“驯服”千歌万颂:打是亲骂是爱;黄金棍下出状元;不大不成材,等等经典格言,都说明了中国人对父母对儿女施暴的事实不但认可并且钦慕。

比如朗朗的成功。尽管朗朗小时候也试图反抗(朗朗看上去还是有点“虎气”),但幼小的生命肯定是无敌于父亲的力量。所以朗朗现在完全被驯服,对父亲的鞭子从惧怕变成了眷恋 现在只恨父亲抽打自己不够狠。夫子两人在谈到当初狼父如何毒打狼崽时候,都不禁流泪:狼父对自己的驯子经历的骄傲,不断闪烁在狼眼的泪花之中,狼崽对父亲的毒打至今缅怀不已,就差发誓来世再投狼胎了。

这种“暴力型”的培养对有点叛逆的孩子是绝对行之有效的,尤其是男孩。女孩子呢,如果狠不下心“鞭策”,“虎妈”的“中国式”也是值得一试的。这个“中国式”就是体现在一系列的“不准”,以及一些比“严刑拷打”来说相对温和一些的惩罚方式上,比如不让喝水,不让吃饭,不让睡觉(好像“不准睡觉”在美国的中央情报局逼供中也有试用过,效果良好),等等。

虎妈的两个女儿以后出落得怎样,附不附和我们中国试的奴才标准,我们还要拭目以待。毕竟美国这个社会非常不适合奴才的发展(自以为是的美国也根本不懂得奴才的好处,虎妈已经尖锐地指出了这个问题)。

 

 

四.奴才的传播

 

奴性人格基本在儒家文化的国家中最为流行。这大概和孔夫子以及他的追随者们的努力有关。很多中国周边国家都成功地把“奴才型”人格普及成国民的精神面貌,如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这个国家,不但把儒家的孝道在家庭中完美实现,还在国家制度上实行“家规”制 - 著名的“鞭刑”就是例子。鞭刑的最大的长处,就是无论年龄大小,都要一律以“孙子”对待:脱了裤子打屁股,让受刑者不但肉体吃苦还遭心理耻辱。所以那些没有接受儒家文化熏陶的西方人,如果有心要领教传统儒家文化的实质,不妨去新加坡补补课。

相比之下,作为儒家文化的出产地的中国大陆现在反而落伍了,娇儿宠女一大堆。不过,值得欣慰的事,北京现在又竖立了孔子像。估计广大的做稳了奴隶的中国人会好好地去这个塑像前参拜反思,让这个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继续繁荣昌盛下去。

 

 

 

 

 

注一.   “中国人”是指在能代表中国社会的群体特征的所有个体,而不包括少数特殊的与群体特征相异的个体。

注二. 鲁迅,“灯下漫笔”。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虎妈”- 中国父母的一面镜子
  • 抽象 - 读克利 之三(3。冬天的空气)
  • 抽象 - 读克利 之三 (4。游乐园)
  • 失眠的两大原因(个人经验)
  • 做奴才的好处及其如何培养等等问题--从“虎妈”与“狼父”想到的
  • 所有跟帖: 

    激励之下,俺又看一遍《灯下漫笔》,记起了为什么我喜欢迅哥。 -viewfinder- 给 viewfinder 发送悄悄话 viewfinder 的博客首页 (174 bytes) () 01/29/2011 postreply 07:56:2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