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转载

来源: 加州花坊 2010-02-06 13:18:4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992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加州花坊 ] 在 2010-03-02 12:25:33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作者-七荤八素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儿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是北京的一首童谣,述说了春节前的种种。腊月二十三,也就是今儿个,俗称过小年儿,也就是从这天起,黎民百姓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自打懂事起,这过年,就是和撒开了吃好的香香嘴,***(略去三个字),穿好的亮亮鲜鲜连在一起的。那时物质还没有极大丰富,远没有到想吃什么吃什么,想怎么吃就怎么吃的地步,不像现在,咱天天过年。因此,如此集中的,连续不断的,上顿下顿丰富的年菜,就很令人心之向往了。特别是实行票证供应,定斤定量后,再来看过节,那几天,简直就是在天堂上了。

什么时候开始的定斤定量,凭本儿供应呢,是我上小学前后了。以前,咱萨其马,蜜供,桃酥想吃了,出口到瑞芳斋就买。一要本儿,可不行喽。那时候,都什么要本儿呢?什么都要本儿!一个人的吃喝拉撒穿,就全让那一个月几张的小花纸头,巴掌大的小本本儿管住了。有钱没点心票,白搭!这小花纸头子就这么牛!

那时候,每到年底下,粮店的就下户换粮本儿,说是换,其实就是在没有用完的粮本儿上盖个年检章,下年接着使。那个本儿上简直就是系着一家人的命!怎么呢,那上面写着你每月可以吃多少粮食:米多少,面多少,剩下是粗粮,就是棒子面啊。

每个月20号左右,粮店的下街道发粮票,你得拿着本儿,凭本儿上记着的定量,发给你一家子的粮票,面票和油票。那时候每人每月多少粮食呢?好点儿的,一天一斤二两,一个月36斤,年龄小,没工作的,一天八九两。大概上面也是知道这定量会使得有些人家接不上头儿,于是制定公开的寅吃卯粮的政策,即每月的25号就可以使下个月的粮票。你看吧,到了25号这一天,粮店能排队,大人小孩儿拿着口袋,攥着粮本儿,本儿里夹着下个月的粮票,等着买牌儿,然后去称米称面。

买粮食这活儿我没少干。我家胡同西口往北几步,就是个粮店。常常是我跑得快,先去占个队,然后家母或家兄随后跟来。买了粮食,三四十斤,他们就给扛回来了。

那炒菜用的油呢?一个人半斤。用完了没。所以那时候为什么人们买肉爱要肥的?肥的炼油啊。炼出大油炒菜,炼剩下的油渣烙饼,什么都不糟践。那个时候倒也没听谁胆固醇高,倒是常见浮肿的,胳膊腿儿膀膀的,一按,半天起不来。

有时候,间或会配给些红小豆,绿豆。红小豆就都用来熬粥,作豆馅儿了。

这冬天到了,还有一件让大伙儿高兴的事,就是买白薯。那时候的白薯,一斤粮票可以买五斤。好家伙!一下子多多少啊。买!排队!记得小时候买白薯我们总是到东四八条胡同中间的戏曲研究院大楼前的空场上去。粮店运白薯的大卡车把白薯卸到那儿,一街筒子的人就全到那儿去买。买白薯也得匀着来,一个本儿最多买多少。还是那句话,就是再有钱,也有本儿管着。何况也没钱。买了白薯,总有一段时间是顿顿见薯:蒸,烤,煮,熬粥;得吃到反胃,犯酸,OK! 也差不多就没了。那个月,不用25号去买下个月的粮食。

每个人的粮食有定量,吃什么也不能可着自己的意呢。这米多少,面多少,有百分比的,粮票上面也分的真真儿的。买粮食是既写本儿,也要票儿,一个都不能少!北方人喜欢面食,一个月也就那么多。吃完了完。不过有个法子可以多吃一些,就是到小吃店去买烧饼,火烧伍的,那些个面做的,可是能用粮票买。南方人没米不行,那时,不行也得行。真想吃,下馆子去。可你知道,那时的工资也是不能下馆子地;虽说一个溜肝尖儿,饭馆里才卖八毛五。

米,面就这么多,剩下的就是粗粮:棒子面。现在整天鱼呀肉的,有时候真想来点儿粗的,寡寡肠子。那时见天至少一顿,荤腥也少得可怜,吃着就比较的,怎么说,拉嗓子眼儿。

其实粮食少,副食跟得上也行。现在吃饭都是以副为主了,很少有人上来先吃它仨馒头。米饭都是意思意思就得,点缀性的。可那个时候,和副食有关的,全要本儿,有些东西过年过节的才有,这就是为什么过年过节就跟上天堂似的,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东西。

副食本儿不大,就一张对折起来的纸,严格说不能叫作本儿。可你说不叫本儿叫什么,副食纸,那多难听啊。这张纸一年换一个色儿,今年是蓝的,明年就是浅黄。也是到了年底,街道办事处的下来发这张纸儿。领这个本儿时要带着户口本,不拿户口不给你。所以那时的统计工作绝对做到了家,没人会隐匿不报。不报,少一个人的嚼谷,多大的损失啊!

这张法定的纸由地方政府的粮油部门统一印制,北京的就都一个模样了。可是,好像也有划片一说,即你要到指定的副食店去买本儿上规定的东西。这个本儿可管用了:粉丝,粉条,芝麻酱,肥皂,碱块儿,小苏打;鸡蛋,豆腐,卫生纸,瓜子儿,花生,绵白糖。烟筒,铁丝,火炉子,等等等等。要本儿,也限量,比如肥皂,一个本儿两条儿;芝麻酱,一个月二两;鸡蛋,一个本儿二斤。

有些,只有过年过节供应,像瓜子儿,花生,就在五一,十一,新年,春节凭本儿购买,一个人二两瓜子儿,四两花生。也只有那时,这些零嘴儿才能出现在我们不大的衣兜儿里。也正由此,20年后,当街上出现卖炒货的时候,往往会在下班后,停下来买一些,晚上吃完饭,一边看看电视,一边嗑嗑瓜子儿,直到嗓子发干,舌头发木。那是要把失去的瓜子儿补回来呢。

肉食品,也是要票的。肉票(被绑架的人也称作肉票,对吧)是随着粮票一起发。每人每月半斤肉。鱼---多是带鱼,有一阵明太鱼特多,说是朝鲜来的----要凭本儿购买。黄花鱼,平时没有,只有过节时能见到。

牛羊肉,平时只有穆斯林兄弟们能够享用。充分体现了民族政策的优越。过节时,也会给广大汉民们开个口子,在定量之内,买牛的羊的,就不能再买猪的。

记得有一阵,肉食店里常在周一周四的下午卖兔儿头,三分五一个。于是每到那天的中午,就会有人开始排队,很快就成了一条长龙。我也常常是队中的一员。排到了,来十个,一兜子,拿回家,晚饭就是一道荤菜。虽然没有多少肉,可是有滋味啊,还是很不错地。

还有,冬储大白菜,也要划本儿的。副食本上有句话,叫做遗失不补。是啊,真要把这个本儿丢了,所有要本儿的东西全不能买了,哭去吧你!所以,那时买东西,常听到的一句嘱咐就是:拿好本儿,别丢了!

说了半天,都在嘴边打转转。也是,食,的确是第一要务。肚子不饱,哪里会有什么精神! 其实当时不仅是吃,穿和用,也一样得有票证。买布,买成衣,要布票;买棉花,要棉花票;棉大衣,得要布票加棉花票;买棉线,小线儿要布票。每个人的布票远远不够,所以家人添置新衣是要有计划的,给谁添,不给谁添,都在家母的运筹帷幄之中。

还有一种票证,是专门用来购买大件或价值比较高的产品,像手表,自行车,收音机,家具,甚至暖水瓶。这种票证叫工业品购货券,简称工业券,是随着每个人的工资发放的,一个季度一发。

那时我家没有手表,父亲上班使的是一只怀表;我自己的手表和自行车也是在上班以后,攒了些日子钱,单位里别人抓到自行车票不要给了我。我拿了家里的工业券,到通县西门的一个百货商场买了一辆天津产的飞鸽大链套。

那个年代结婚的,都兴三大件,哪三件儿?自行车,手表,大衣柜。这没工业券买不来的。工业券的停止使用也是到了80年代了。

过年这个话头一开,勾起了这么多往事。可当时的年就是和这些个联系在一起。具体到过年上,我记得就是:

*炖一大锅肉 ,还叫元宝肉,就是红烧肉加白果(剥了皮的煮鸡蛋)。

*打一盆豆儿酱,这豆儿酱和黄酱可没关系,它是用肉皮或者猪蹄子加黄豆,豆腐干儿丁,胡萝卜丁,腌水疙瘩丁(就是咸菜)放到一起煮。熟了凉了就都凝在一起,吃时崴出一碗来。

*煮块白肉,留待吃锅子时用。

*冻豆腐,把凭本买来的豆腐,不吃,搁外边窗台儿上冻着,过年时,吃白肉锅子时用。

*炸丸子,也是炸好了,放到年下,吃锅子时吃的。

*鱼,炸出来待用,吃的时候加上佐料一咕嘟,齐活!

*蒸上一锅豆包儿。什么时候饿了,拿出来热热就能吃。

*会买些糖:酸三色,龙虾酥,小人儿酥,高粱饴。加上瓜子儿,花生,这就是过年的全部零嘴儿了。

*饺子,不用说了,肯定是要包,三十晚上吃完晚饭,那时没有电视,电台里有相声晚会,就会打开收音机,一边听一边剁馅儿,然后再开包。

再有一件开心的事,就是买点儿小鞭儿,钢鞭,买把儿香。这是炮仗,听声儿的。除夕夜,华灯初放,胡同里就开始有稀稀拉拉的噼啪声。随着午夜的临近,动静儿会越来越大。12点,钟声一响,新的一年开始了。

所有跟帖: 

花姐姐过年好! -独孤小鹜- 给 独孤小鹜 发送悄悄话 独孤小鹜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7/2010 postreply 13:58:4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